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门阀之上 > 正文 130-140

正文 130-14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得到了贵族们的冷眼和满心委屈。那时他忽然明白,他在战场上的舍命相搏,不过是为家族挣得了一张入场券。战场上的坚守与退逃,无关道义,而是赤裸裸的生意。

    那一天他决定带着自己的妻儿,回到上庸。那是他与同他一样的寒伧老卒驻守的地方。但他心里终究是有些不平的。不过,他还年轻,他的女儿那样好,他大可再立一番功业,他要让那些高门猪脬们看看,自己的女儿可以嫁给天下最尊贵的人。

    但自先帝崩殂,这些愿景也都逐渐淡去。易储之变,关陇世族把持朝堂,王氏诸子相继谙声,在他苦苦派族人周旋于高门的同时,也要承受太子与庶人们对世族的怨望。就在前几日,台省指责宗王与贺氏潜怀异志,大有悖逆之心,连同自己也在牵涉之列。太子虽然做出对策安抚世族,但无论在中枢与地方,对自己皆有封锁。

    太子不希望自己兵入长安,他太清楚这场兵变后,出兵的崔家会获得多大的分润。也知道勤王的最后,也可能变成擒王。崔谅明白,自己一旦答应了太子的要求,等同于对世族进行了封顶,也对景从随众的利益进行了封顶。

    他看了一眼前来劝说的使者典穆,在太子麾下坐到了参军事一职。崔谅笑了笑,尽管出身武将,但眉目间亦带着清河旧姓特有的儒雅:“丞相既已有反迹,某更不宜离开雍州。尽臣本,忠王事,此乃大义大节,怎敢辞劳。更何况我家小女还在保太后处为质,若我罢兵而返,小女如何生还?”

    使者闻言力劝:“将军若要竭智尽忠,理应先从王命。”

    崔谅则不耐其烦地挥了挥手道:“我意已决,不容更改。”说完又令几名甲卫道,“看好典使君……”

    典穆见崔谅要扣押自己,不免情急:“将军何故扣押来使?来日如何要向东朝交待?”

    崔谅冷笑道:“本将怜你曾效力国家,不会加害于你。听说太子素来看重寒门,唯才是举,本将也想看看,你这个寒门出身的参军事,在太子眼里究竟是几两重。”尽量多握一个筹码,这是乱世的求生之道。

    待典穆被押下去后,崔谅问了问身边同为参军的陈霆:“时隐有何教我?”

    陈霆道:“太子抑世家,关陇把朝政,将军无论取哪一方,只怕都难得善终。如今之计,当挺进长安,先清君侧,后行废立。一旦给对方争取喘息,胜负既定,将军便如立孤岛,再无进退之路。”

    崔谅略微沉吟,先入城清杀关陇世族,再借此威势改立储君,的确是两全之道,但行使起来便是另一回事了。陈霆的忠诚与才能,他从未怀疑过。但是也正是如此,陈霆这样的谋事所提出的建议大多更为进取,甚至有些偏激,成以谋身,怀以险策。一旦踏出此步,陈霆本人到无需承担太多后果,但自己作为所有成败的承担者,不得不做全盘考量。

    崔谅并不急于应下,仍追问道:“我所率部众,不过两万余,安定尚有陆归部众,略阳也有太子兵马,东望司州兖州,也不乏豪族磨刀霍霍。若要行废立之事,日后各方反扑清算,参军所言,是不是勉强些?”

    陈霆闻言后却是一笑:“将军已兵至长安近地,若此次不入城,不行废立,日后岂非任人拿捏,将士也会离心溃散。将军可在入城之前可先于京畿附近运筹,通信各家。太子不满世家,岂独于我?贺氏抑众□□,怎无非议?扬州余孽尚未平息,苏慕洲仓促南归。吴淼国之宿老,见疏帝王,茕茕孑立,其心安否?陆归乱世枭雄,即便其姑母胞妹俱侍皇家,难道其心就一片赤纯?将军可曾细想过,自陆家嫡女奉女侍中一职,行走台省两宫,薛、贺两家矛盾竟猝尔爆发,仇隙弥深。”

    崔谅默默点头,中枢动乱他虽不知,但次次似都有此人参与其中,且次次陆家得利。能做出此等手笔的,自然也是极有野心之人,可不是什么纯善之辈。

    “如今贺斌之子贺援求见将军,想来太子已有所行动。若能得到各家支持,将军可先令贺援带领入城,待进入宫城后,扫清丞相府,夺取武库,操控两宫,则天命在我矣。”

    崔谅闻言激动道:“明府所言,深得我心。听闻淳化县令乃陆振内侄陆放,既如此,可先书信一封。”宫城内,陆归与那个女侍中他尚接触不到,但是也可以先试探外部的意思。“吴太尉我犹独敬重,入城之后,你可先遣人联络。至于陈留王氏,王谧尚在安定,若能说服此人,自然大善。另外,再派人去刺探凉王,若凉王有意…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门阀之上》130-140

    …”

    最好此人还是无意,他实在不想再为他人做一回嫁衣裳。

    陈霆听罢颔首道:“卑职明白。”

    待陈霆走后,崔谅再度凝视案上的舆图,眸中的烛火,耀出一片光芒。

    陈霆回到自己的营中,立刻书写一封信件,旋即交给亲信道:“还是走城南陆将军的线,再从西阙入宫,这份信务必尽快送达给陆将军与陆侍中。”

    他本为前丞相陈凝远房旁支,走了祝雍的路子,又托至彭通门下,这才对长安的时局得窥一二。若此事成,他既为参军,以后执政中枢可望。即便不成,改换门庭,投向陆家,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从跃迁的思路与出手的时机,他看到了陆家的见识和眼界。长安的精明人太多,在精明人眼里,什么都是梯子。

    第136章 灯谜

    晚灯放过后, 雨可见下的紧了。喊杀声渐次褪去,叫嚣声接继隐没,灰黑色的石阶上是残肢断臂, 血流成河。近千名宿卫被围杀于门前、廊下,甚至于丞相府的明堂之上。

    几名与贺祎交好的台臣瑟缩在原地, 仅有其幕府私臣文学掾孔昱戟指陆冲道:“陆文学, 你受保太后与丞相提携之恩,竟然甘为逆臣,背信至此, 枉废我在太学教导过你。”

    陆冲将剑收回剑鞘,抱拳施礼, 平静道:“晚辈受巨擘之教,师生恩情自是难忘。但晚辈亦受今上国恩之重, 昔年以质子之身,得以保全, 如今为国朝效死,倒也不算是罔顾重恩的逆臣。”

    待孔昱还要辩解, 贺祎从内室走出, 大笑道:“文灿何须恼怒,陆文学饮血丞相府,不过是你我挡了他的道路而已。”

    丞相府于半个时辰前被拿下, 元澈留下足够人手后,让陆冲接管。血洗丞相府已经足够作为达成同盟的投名状,自己则带领余众前往东阙准备入宫与陆归汇合。典穆到现在仍未归来, 这让元澈颇为担心。

    他不让崔谅入都倒不是要在宫变这件事上呈匹夫之勇, 除了不想再对世族进行过多的让利之外,新的战力加入对于时局并总是好的。正如他现在并未召集亲信的台臣们一同商议平息宫变的策略, 并非这些人庸碌无才,而是各自都有一盘算计。这样一群人拿出的方略,又怎么会是一个平叛的良策。

    如今他尚有两千余人在宫城附近,五千余人在长安城北附近,若陆昭能在昭阳殿得手,那么平息这场宫变毫无问题。“再去探明崔谅动向,让宫城外的军队由西阙入宫。”元澈冷静地按原计划做出布置,“再去昭阳殿看看,送口信给保太后,贺祎已被俘,让她老人家考量一二。”

    元澈深知仅仅俘获贺祎并不够,关陇世家的重心虽然在此人身上,但核心利益却是在大魏的官僚架构上。铁打的王座,流水的皇帝,唯有这个官僚架构是永恒的。

    如果保太后真的默许他杀了贺祎,他反倒没有什么办法。只要没有把关陇世族清缴干净,宫变一过,还会出来一个新的贺丞相。此时昭阳殿内灯火通明,禁卫密围,看似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但因在场的多数还是世家,众目睽睽之下,各自动手时,他的父皇这边反倒必须做出更多的考量。

    在世家的面前,以什么样的名义与昔日的乳母以及自己曾经依靠过得实力动手,不仅是当下求生的问题,更涉及到整个皇权今后在其他世家眼中的观感。若要动手,必得等一个足够好的理由。

    而他的父皇告诉过他,或许这一次要拼掉一条性命。

    以往宫中放灯虽然也办御宴,但是赏灯猜谜却因年年战乱、宫中裁人,或不办,或简办。今年虽然亦有战乱,但是魏国出师大捷,皇后初封,且难得诸藩王世子齐聚,保太后已有话要热闹,因此各司莫不费心准备。长公主倾华更是早早来到殿内,监督各处布置。

    开宴之前,从望仙殿送来的宫灯早已安置好,在朝阳殿满满摆了两排,西席为三公九卿之属,东席皆天家亲眷之列,各有赏玩之处。且席上令设了笔墨纸砚,由宫女捧着,酒至兴处,或可题诗作赋,或可猜解灯谜,可谓两全其美。

    依旧例,第一轮敬酒,众臣贺君王。然而今日魏帝与保太后周围的宿卫是往年的两倍,一时间气氛倒有些尴尬起来。倒是魏帝先道:“保太后为朕乳母,生养之恩大于天,尔等当先敬保太后。”

    保太后笑了笑,也不推辞,生生领了这一敬。众卿平身后,保太后先开口道:“今日是虽非元宵,却也是团月夜,在座的有皇亲国戚,也有陛下的近臣。说是国宴,但家国一体,说是家宴也无妨的。这节日在民间热闹,因此今日在老身这也不讲那些虚套路了,咱们只吃酒赏灯,尽兴便好。”

    魏帝听了亦附和道:“众卿那边,皇儿监察,家眷这边,由倾华帮您提着。若有人煞了风景,便由皇儿与姐姐两个督官拿下,全凭您老人家吩咐就是了。”

    保太后点头笑着道:“我看妥当。”

    既是依元宵节旧例,肴馔美酒,鼙鼓清歌,倒在其次,赏花灯猜灯谜才是顶要紧的。刘炳正命人传猜灯谜用的物件,忽听外面通传,车骑将军从西阙来了。

    魏帝将一箸羊儿美椒肚布在保太后碟子中,道:“车骑将军辛苦,暂不必解甲,且命他入内吧。”又道,“跟随他的将士们也辛苦,你去安排,让他们到偏殿用些酒水。”

    保太后听罢已经冷了脸色,按照皇宫礼仪,无命令便不能披甲入殿,连鞋履都要解掉,为的就是怕有歹人借此机会谋害皇帝,而有无甲胄则关乎这些宿卫是否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制服。至于剑履上殿,那更是莫大的信任,基本等同于皇帝直接将自己的性命交与了此人。不过历史浩浩渺渺,皇帝将此特权交与这个人,大多是出于恐惧,而非信任。

    如今门禁并不是她能够掌管的,即便是有宿卫围拱在大殿内外,但还是要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身着甲胄的人,冠冕堂皇地走进昭阳殿。

    陆归如殿后行礼如故,照例坐在了陆家的人群中。

    歌舞既罢,魏帝已被众臣敬了几轮,面上略有微酣之色。此时见长公主领着后宫十余人来敬酒,连忙起身,佯装要去猜灯谜。刘炳见状,连忙说了几句凑趣的话,又张罗宫人点灯奉物,很快将一众人的兴致带了起来。

    此时早有侍女捧着环佩、珠络、宫香、御扇等物立在后边,几名内监捧着苦茶、陈醋、韭菹等物随在旁边,这些都是刘炳按照保太后的意思定的赏罚之物。

    众人由魏帝起,从一排排写满灯谜的宫灯中挑一只来猜,再是皇后、长公主、公主,最后是藩王与众臣。

    无论猜对猜错,灯都可以带回去,也算是众人都有东西可得。灯谜尾处并不注明出谜人的名字,只在宫灯上挂一以示身份的小物件。以上这些暂由公孙内司记下,而对应谜底也已誊抄在一张红笺上,放在琳琅那里,最后由保太后行赏使罚。猜中者另有彩头可拿,猜错的便要从吃苦茶,饮陈醋,嚼韭菹等里选一样,再诵一句嵌着谜底的诗句,才算了结。

    这一环,有才的跃跃欲试,疏于此道的也只好随众人戏笑几句,打个马虎眼蒙混过关了。

    魏帝挑了离自己最近的一只灯,谜底是打一地名。因酒劲上来了,魏帝也不大细看,只见得上阳宫、桓谭几个词眼,便果断道:“是洛阳。”

    琳琅看了一眼宫灯下拴着一枚紫英戒指,只笑不说话。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门阀之上》130-140

    旁边的长公主笑着道:“陛下猜对了。”说罢将旁边侍女手里的托盘拿了过来,上面是一盒宫香,“我看了这么多东西,就这样最好,弟弟可别嫌弃。”

    魏帝哈哈一乐,大手一挥道:“知道是姐姐想要,朕赢得都给你,你且拿着罢。”

    众人都知道那是刘炳和琳琅故意将长公主写的摆在最前面,那灯谜写的干净利落,线索明显,都是摸着魏帝的性子来的。见皇帝长公主姐弟亲昵,也都随着哈哈一乐,气氛立刻就上来了。

    魏帝一猜完便回到自己的御座上休息去了,留下众人围着五颜六色的宫灯猜谜。皇后猜完之后也回去了,接下来便是元洸。陆昭只见众人的目光都在灯谜上,便对陆归使了个眼色,举了酒杯向魏帝那边慢慢走过去了。

    “站住。”长公主倾华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一把捉住了陆昭的手腕,然后回头对保太后道,“阿母,孩儿这儿捉着两个偷溜的。”

    众人笑作一团,保太后道:“你这猴儿,陆侍中才名冠绝京城,你还要怎样考她?”

    长公主假装赌气道:“阿母偏心她一个也就罢了。”

    保太后摇了摇头,笑着道:“那便只让浔阳侯挑一个猜罢。”

    陆归原本无心猜谜,但见保太后如此说了,也只好上前凑趣,左顾右看也不知选哪个。其实这游戏先猜的占优势,等越往后,难猜的都留下了,自然有那些文臣们兜着。站在长公主身后的几个女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