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60-17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然。

    因此,他的心中染上了淡淡的焦虑。

    这种焦虑

    甚至比知道弟弟谢万惹出了乱子还要更加的严重。

    【当时的官学形同虚设,世家子弟们索性就不去了,还不如留在家里上面读书。反正,那些大儒啊高官啊也都是自家长辈。】

    【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王家和谢家,就是顶级世家。】

    【琅琊王氏,政治上有王导、王敦等人,而书法家更是出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这两位冠绝古今的大家,人才如星辰璀璨。谢家,也不用说,政治军事上有谢玄、谢安,文学上面谢灵运、谢脁并称“大小谢”。】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讲的就是谢安在家中考校小辈们功课的场景。】

    寒冷的冬日,乌衣巷的谢家府邸,仆人们早就用上好的碳生起了暖炉,厅内暖洋洋的。旁边还备着小炉子,正在炙烤着鹿肉,温着酒。太傅谢安正在和儿孙子侄辈们在这暖厅内讲经义,闲话朝野轶事。

    这是谢家的一个习惯,每一旬都会有这样的家族小集会,由在外任职的谢安等人和子侄们半授业半闲聊,教导他们一些课业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时候,有人小声的惊呼起来: “哎呀,下雪了。”

    大家都挑起窗望出去,铅灰色的天空中正飘扬起一片片的雪花,越飘越急,将花园打扮得银装素裹。

    谢安笑道: “白雪纷纷扬扬,你们觉得该作何形容?”

    这是想要考校一下这些小辈们了。

    他的侄子想了想,抢先回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点点头,点评道: “像是像,但却少了几分意境。”

    这时候,他的侄女,叫谢道韫的回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愣,随即大笑抚掌: 这个好!

    【谢道韫是华夏古代有名的才女。可见,这些世家内部的家庭教育,其实对女子学习的态度也是很开放的。】

    【除此之外,世家们还定期举办各种聚会,结交天下的才子和名士。十七八九世纪欧洲文化沙龙就是这种形式,只能说咱们老祖宗早就玩过了。】

    在一步一景,秀丽幽雅的花园里,正在举行曲水流觞的游戏。

    精致的小托盘在小溪中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表演一段才艺,或是作诗,或

    是抚琴。有人出口成章,有人挥毫泼墨。

    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名士,更愿意在僻静的楼阁里进行一场清谈,论道讲经。感兴趣的年轻人们在一侧静静旁听。

    另一侧,是稍喜热闹的年轻人们玩的投壶吟诗的游戏。谢家的一位子弟谢琨,一路看下来,摇头失笑道: “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

    【王家擅书法,谢家走文学,北方索氏向佛教靠拢,萧家走文史,反正,各家都有各家的路子和风格。】

    【由于一直都有不断的人才涌出,这些家族的地位与权势,也都成功的延续了多代。】

    天底下的百姓都有些艳羡。

    有的是羡慕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富贵生活,有的则目光更长远一些,羡慕的是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氛围。

    “听闻一些大的家族中都有族学,会请名师前来授课。所以他们的族人中时不时就能出举人和进士,才能让家族长盛不衰。

    有族学的多,但还是世家更厉害,谁能请到当朝太傅来讲课?所以说啊,龙生龙、凤生凤。一时之间,有人不免觉得有些自惭形秽。

    旁人嗤笑一声,讥讽道: 没听过那句诗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怎么辉煌,最后还不是落得凄凉下场?

    说这话的,必然是世家零落,平民也可以冲科举的年代。

    但也有人问道: “可若是等你日后出人头地,难道就不会匡扶家族?”

    谁都想要把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拉下马,但内心深处却又隐隐的想要成为世家。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吧。

    “不管怎么说,”那人语塞,最终道, 这小辈们还是得要好好上学才行。这一点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

    包括一些女子。

    看,他们家的姑娘都可以读书识字,那可是大贵族,人家总不会没见识吧?这说明什么?说明女子其实就应该读书!

    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振振有词道。

    她爹娘揉了揉太阳穴,无奈的对望一眼,本来心中就有些意动,如今便索性顺势下了台阶: “行行行,都依你,明日我

    和你爹就去学堂问问还收不收人。

    哎,反正如今成亲都晚,而且女子上学也不是什么太稀奇的事情了,就随她去吧。

    少女欢呼起来。

    东晋。

    谢安露出些微笑意。

    一是提前知道自己出山后做了太傅,一是听到了仙画提到的自家出的那些人才。

    自己那侄女的确是从小便聪慧。

    还有侄儿谢玄,同样极为出色,可谓人中之龙。看来谢家这几十年内的运势不用怎么愁。

    不过,谢安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士族之所以成为士族,有如今的地位并不是完全靠家学教育,而是靠的另外一个东西啊!

    刚想起,就听到仙画中传来声音———

    【这也和当时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有关系。】

    【九品中正制其实很好理解,每个州设大中正一位,然后由他来给

    【请收藏本站】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160-170

    州内的官员以及举荐而来的人才定品。】

    【那自然,士族给士族们定的全是一品和二品,也叫上品,而其他的寒门子弟则全都是三品及以下,这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的由来。】

    路小柒放了一个九品中正制的金字塔形阶梯图。上面有每一品级所对应的官职。

    “品级”和官职是不一样的,但是越高的品级所能得到的官职就越大。【周而复始,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阶级的固化也让整个华夏变成了一滩腐败的死水,停滞不前,也造成了激烈的社会冲突。那段时间的混乱以及频繁的政权更迭也和这个脱不了关系。】

    【甚至可以说,八王之乱的根源基础就在于士族门阀的膨胀。】

    【所谓的魏晋风流,也不过是一小撮人的盛世,大部分人的地狱罢了。】晋惠帝坐在皇家园林里和侍从听着□□在叫,正准备抓□□玩。

    一边的大臣正在向他奏告如今民间发生饥荒,百姓们只能啃树皮,甚至是吃观音土,最终饿死或者胀死很多人的事情。

    晋惠帝停下来,很疑惑很天真的问: “既然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大臣竟无言以对。

    刚刚还放下了一点心的谢安气急攻心,直接站了起来。

    他张开嘴,

    本想怒斥仙画一派胡言,但不知为何,话到嘴边竟然说不出口。谢安忽然有一种四顾茫然之感。

    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小小的说,真的不是因为士族吗?

    真的吗?

    郎君?旁边的仆人见他脸色剧变,忙上前询问。谢安挥挥手,依然静静站立着,风姿挺拔,仪态无可挑剔。

    但只有他知道自己刚刚经历了怎样的情绪变化。

    除了在山中的谢安之外,在京城中,在各郡,无数世家的府邸中都响起了怒斥之声,甚至是摔杯之声。

    唐朝。

    李世民轻哼了一声,心情却颇为愉悦。谁说不是呢?什么魏晋风流?

    士族是挺风流的,可苦了全天下的百姓了。他对赶来的魏征道: 魏晋可谓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

    那贾南风,不过只是导火索罢了。

    没有贾南风,或许也会有另外的真北风。

    因不满太后贾南风谋害皇储,专横朝政,晋朝的八位宗室王爷起兵。史称八王之乱。

    看似是由一个女人引起的,但实际其本质就是皇室和士族的争端。晋帝司马炎为了制衡世家门阀,大肆扶持皇室宗族,形成了权势滔天的诸王。

    最后,王族不想受制于士族,带着一群因为被阻碍了上升通道前来相投的庶族,而士族的各家为了自身权益各自下注,推波助澜。

    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失败的不服气,继而又掀起另一轮权力争斗。

    造成的后果是极其惨烈的,也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绵延十几年的动乱导致中原虚弱无比,军事力量大减,这才有了北面西面胡族的趁势入侵,继而就是五胡乱华。

    魏征当然熟悉这段历史,认同的颔首: “大唐当以此为戒。”

    君臣二人如今都有些垂垂老矣,但眼中精光尤盛。他们对望一眼,立刻明白了各自的意思。趁着他们还活着,得先解决点相关问题才行,免得到时候和魏晋一样,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乱世终于结束,隋唐的皇帝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该用这样的方式运转下去了,于是,科举制横空出世了。】

    【隋朝虽然命短,和秦朝一样也是二世而亡,并且和秦朝一样,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虽然在历史上的名气比不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但是却绝不能小觑。】

    【史学家们对它的评价也非常的高。】

    【在开皇之治中,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杨坚颁布的“分科取士”,也就是科举制的雏形。】隋朝的小吏们正奔走在基层,宣讲着新皇刚刚颁布的政策。敲锣打鼓,镇民们还有从远处赶来的乡民们都围绕在了他的旁边。

    “承蒙陛下恩典,”小吏对着京城的方向躬身行礼, 如今朝廷举行分科取士,只要尔等能通过统一的选拔,就能获得功名,为朝廷效力。

    他又细细讲了一下常科和制科的区别。

    常科定期举行,主要考经史和诗赋。而制科不定期举行,主要内容是论政。考生们先过乡试,再过会试,最后是殿试。

    有老者颤颤巍巍的问: “如此,不需要再有其他人举荐了?”

    他说得含糊,但在场的人都明白那些“其他人”就是官员和本地大户世家们的家主等。小吏道: “无需再举荐,只要年满二十以上,品行优良无犯罪行为即可报名。”他解释了一下各种资格和流程等。

    周围的人都欢呼起来,有人甚至激动的跪在地上朝着京城的方向行了大礼: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当晚,无数人将这个消息带回了家。

    “要不,咱们也把孩子送去念书?万一他是个念书的苗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当官呢!”“我看可以。去试试呗。”

    民众对于送子孙后代们去念书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起来。

    【隋文帝本身也很重视教育。】

    【他强化了官学,在朝廷层面设置国子学,又设置了国子寺,专门管理全天下的教育,这可以说是咱们的专业教育部门的开始。】

    【另外,杨坚还让各州县都设置学校,复兴儒学、祭祀孔子,这就是地方性官学。】

    【大家都知道的名臣魏征,就是从隋朝的官学中出来的,并且通过科举考上了隋朝的官员。只是后来对隋朝失望,所以才投奔了瓦岗。】

    【教育加上科举,华夏的教育制度开始有了一个健全的体系。】

    汉朝。

    刘彻细细体会了一下这位后世皇帝颁布的一系列政令。其实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嘛。官学加私学的模式。

    “若说有何不同,”东方朔道, “那便是这位隋文帝将教育和当官联系了起来,自然就让百姓有了驱力。

    谁不想当官?

    当然了,按照现在这样的发展趋势,或许当官也不再是唯一选择了。汉武帝颔首,对这位后世的皇帝还是有些钦佩的。

    能想到这种方式来取士,而且还真的切实做了下去,殊为不易。不过,听上去是位有为明君,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呢?刘彻表示不理解。

    到底发生了什么?

    秦朝。

    咸阳宫里的人听不得“二世而亡”这个词。

    反正虽然嬴政的脸色未变,但朝臣们依然噤声,显得气氛有些压抑。

    或许只有在一旁如雕塑一般站立的寺人们会在心中想:啊,原来还有朝代也这么惨呢。当然了,只能想一想,万万不能表现出来。

    嬴政淡淡一笑,对这个词已经脱敏了。

    【请收藏本站】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