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20-13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之人和宋及宋以后的“品德高尚”不一样。他们为了大义,常常是不择手段的。

    比如汉朝使臣热衷去藩国碰瓷作死为汉武帝寻找出兵借口,也比如褚遂良等大唐道德模范见到危害大唐的不安定因素跑唐太宗耳边天天叨叨“杀了他他该死杀了他他该死”。

    不过刘洎就算是死在自己狂妄的性格上,但冤案就是冤案。希望这一世,刘洎就算在性格上吃亏,也顶多只是免官回家,别被逼自尽了。

    不知道如果在刘洎狂妄的时候,自己带着小五多把刘洎按在地上揍几顿,能不能把刘洎的狂妄治好。

    李玄霸摸着下巴,露出不怀好意的微笑,并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分享给二哥。

    李世民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严肃道:“阿玄,放开手脚做,哥哥支持你……扑哧,哈哈哈哈哈,不知道他现在在哪,我要趁着我年少,和你一起多揍他几顿!”

    李玄霸和哥哥击掌:“一言为定,我这就去找!”

    兄弟二人露出如出一辙的坏笑——

    欠账-0.5章,目前欠账0.5章。为了调整作息,今天更的少一点,抱歉。

    碎碎念:

    1、

    唐太宗杀张亮,心里是有后悔过的。之后他提起此事,“往者李道裕议张亮狱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朕虽不从,至今悔之”。

    不过再来一次,估计他还是会动手。他又不知道李治是个腹黑,真以为李治懦弱,恨不得把李治身边的刺都拔了。

    2、

    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皆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而言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旧唐书·刘洎传》

    刘洎就是著名“常侍登床”典故所有者,可悲可叹。这人是真的不受同僚待见。

    刘洎自尽前想要留下奏言,狱吏不给他纸笔。太宗得知后将相关官吏都下狱了。

    以这点看,太宗还是很喜欢刘洎。但……也不得不杀吧。

    3、

    翻看史书时发现个很有趣的事,若说唐太宗身边品德端正的大臣中谁杀心最重,据我不完全统计,或许是房玄龄,基本是瞅见谁有不利大唐的苗头就提前喊杀,都被唐太宗按住了,才让老房留下了清白的名声。

    老房是真爱太宗和大唐啊。

    第123章 婚礼前宾客如云

    李世民和李玄霸兄弟二人虽然定下了这个坏主意, 但刘洎是荆州江陵人,其曾祖曾为南梁的官,自己也最先投奔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的萧铣。他一家都在南方, 现在又家世不显, 现在要找到他还挺难。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120-130

    二人就将这个坏主意暂且押后, 以后见到刘洎再说。

    就算将来李世民不好意思揍刘洎,李玄霸还是可以带着小五一同完成这个计划,不急。

    他们把这个计划记在两人共有的计划小本本中, 又交头接耳坏笑一通。

    李世民和李玄霸和好如初。

    李渊和窦夫人都没有为兄弟二人之前的“冷战”担忧。

    他们都习惯了,这兄弟俩从小到大就这么折腾。

    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回来时,李渊还对李建成吐槽了一番:“我还以为大雄大德在边塞磨砺了那么久, 现在应该成熟了,没料到还是那么顽皮。”

    李建成看着父亲嘴上嫌弃, 脸上却满是骄傲的笑容。他嘴里应和, 心中苦涩无比。

    随着年岁增长,又有李渊手把手教导,李建成的稚嫩和狂妄褪去不少,思想处事都成熟许多,眼界也开阔不少。

    其他不说, 至少这天下濒临大乱,而自己父亲对大隋有异心这件事, 他和父亲朝夕相处,自然看得很清楚。

    如果大隋还强盛,李建成思想成熟后, 见到二弟三弟的本事只会放心, 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嫉妒——二弟三弟越厉害, 越不会对他继承“唐国公”的爵位造成威胁。

    但现在大隋衰弱, “唐国公”这个爵位的价值就降低了。李建成从小熟读史书,知道乱世之中只有实力最为重要。李玄霸是个病秧子,不足为惧。李世民……唉。

    李建成现在十分后悔。

    李世民从小活泼开朗,讨人喜欢,他以前与李世民的感情自认还不错;李玄霸自幼多病阴沉,又特别喜欢黏着他,他既不喜欢李玄霸的性格,又觉得照顾李玄霸十分麻烦,就很不喜欢李玄霸。

    如今想来,自己真是完全做错了。

    若是在李玄霸主动接近自己的时候,自己对李玄霸多亲近一点,李玄霸肯定会成为自己的助力。

    现在李元吉改好之后,对自己很亲近信服。但李元吉的本事远远不能和李玄霸比。如果李元吉和李玄霸都站在自己这边,就算李世民再出色,再加上自己嫡长的出身,也有自信与李世民分庭相抗。

    所幸现在他与李玄霸的关系也不错,家中也还没有确定要走争霸天下这条路,或许还能弥补。

    李建成决定,趁着李世民和李玄霸回来成亲,一定要做出一副好兄长的模样。

    李建成恭敬离开后,李渊笑容淡去,长叹一声。

    “此去河东,给毗沙门的打击很大啊。”李渊按住额角揉了揉,“真头疼。”

    以前二郎三郎虽然也很出色,但大郎并不认为自己比他们差。大郎只是走的路与二郎三郎不同,若有同等机会,他自认肯定不输给年少的二郎三郎。

    李渊其实心里也这么想过。

    毕竟是自己手把手带大的孩子,大郎还比二郎三郎年长九岁,应当是很有本事,只是没有发挥出来。

    但他把河东慰抚使的权力交给大郎,让大郎代自己在河东行事,大郎却一无所成。比起二郎三郎几乎白手起家,真是什么借口都想不出了。

    “如果皇帝没有这么昏庸,二郎再怎么耀眼也无事,大隋容得下一门多国公,可是……唉。”李渊摇了摇头,苦笑不已。

    自己还在观望时机,没有下定决心起兵,怎么就思考起继承皇位的事了?真是太自负。

    虽然清楚未来的事说不准,说不定自己一辈子都等不到起兵的最好时机,但李渊还是希望让李玄霸和李建成更亲近一些。

    李玄霸从小就想和大哥玩,只是李建成嫌弃李玄霸年幼体弱,不愿意带着李玄霸。

    如果大郎和三郎关系变好,三郎肯定也会高兴。李渊想。

    而且二郎已经很出色,没有三郎帮忙也能独立行走。掌心掌背都是肉,李渊看着失落的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希望三郎能拉大郎一把。

    身为父亲,自然希望每个孩子都很出色。李渊也不例外。

    李建成回来后,很快就邀请李世民和李玄霸小聚。

    李元吉和李智云两个兄长的小尾巴也出席了。

    李元吉与以前判若两人,表现得十分恭敬有礼,连神情都一板一眼,甚至稍显木讷了。

    李元吉对以前的事向李世民和李玄霸道歉,仿佛已经忘记李玄霸的“算计”。

    李世民和李玄霸也很客气热情地与李元吉回礼。

    李智云继续当他的小透明。

    兄弟私下聚餐十分兄友弟恭,让李渊欣慰不已。

    但刚回居住的小院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智云就挤在一张床榻上,脑袋凑一起嘀嘀咕咕。

    李智云搓胳膊:“天啦,我的鸡皮疙瘩都冒起来了,可怕!”

    李世民严肃道:“阿玄,小五,我看李元吉那精神状态,比以前更加危险。你们一定要小心。”

    李玄霸若有所思。

    李世民敲李玄霸的脑袋:“听到没有,小心!不是我不信任他,我在战场上见多了这种人,这根本不是学好了,只是压住了而已!”

    李玄霸道:“越是压制,爆发时就越可怕,我知道。我只是想,父亲母亲没发现吗?”

    李世民道:“父亲应当只是以为李元吉改好了,娘亲……我去问问。”

    李玄霸摇头:“你不好问,我去问。”

    李世民对李智云道:“你武艺比你三兄强,去河东郡后,你一定要保护好你三兄,不要靠近李元吉。”

    李智云傲气道:“二兄放心。李元吉再坏,但我可是在边塞磨砺过的人,他比不过我,哼哼!”

    李世民摸了摸李智云的脑袋:“我相信你,阿玄就交给你了。”

    李玄霸无奈:“只是一个李元吉,用不着这么紧张。我护卫不会离身。”

    李世民叮嘱:“小心为上。”

    李世民的直觉很准。他一见到李元吉就浑身不舒服,这个人绝对藏着什么坏主意。

    其实李玄霸也一样,这次见到李元吉,比以前更不适。

    他只是在想,李元吉变成这副木讷的模样,难道真的经历了过分严厉的教育,被磋磨得心理更变态了?

    古时的人大多不懂教育,常常以为严厉教育就是棍棒加身。北周武帝就是这么过分严厉,把太子教成了变态。

    李玄霸设计让李元吉暴露本性,好让父母严加管教他。但父母都知道天元帝的教训,应当不会重蹈覆辙才是。

    第二日,李玄霸找到窦夫人,委婉询问母亲如何教导李元吉。

    窦夫人叹气道:“你发现了?”

    李玄霸装傻:“发现什么?”

    窦夫人点了点李玄霸的额头:“李元吉现在看着很听话懂事,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好孩子,但他估计不仅本性未变,心里对你、对我,甚至对整个唐国公府都有仇恨了。”

    李玄霸没想到母亲会回答得如此直白,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120-130

    窦夫人继续道:“我就知道这样不行。但你父亲非要把李元吉交给一个以严厉著称的老师,说我们狠不下心。唉,这是狠心就能教好吗?我表兄……罢了,不提这个,你小心为上。”

    李玄霸道:“是,母亲放心。”

    窦夫人笑道:“我知道你很有本事,应当无事。本来看你婚事临近很是紧张,娘亲想让你安静休息一会儿。你现在有闲心询问李元吉的事了,那看来也有闲心过问正事。关于义庄,娘亲有事要和你商议。”

    李玄霸苦笑:“母亲别嘲笑我,我没有紧张。母亲想要找我,随时来问我,还需要等什么?”

    窦夫人又笑着点了点李玄霸的额头:“你是我的孩子,你紧张没紧张,我还看不出来?”

    李玄霸不敢说话了。他担心越反驳,母亲就越嘲笑他。

    窦夫人知道李玄霸在面对亲近的人时脸皮没有对外人那么厚,没有继续笑话他。

    母子俩凑近了一些说悄悄话,将义庄的事一条一条理顺。

    窦夫人拿着自己的嫁妆把义庄壮大。现在义庄已经修起坞堡,坞堡内有农田、工匠,确保遇到流寇围困,也能在短时间内自给自足。

    义庄的坞堡还和乡村联合起来。现在乡村都以义庄坞堡为核心修筑防御工事,重新规正农田,组织乡勇巡逻。

    他们是坞堡的外围防线,而坞堡是他们的退路。

    这一番坞堡和乡村联合防御的模式,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的中原十分常见。

    现在如荥阳郑氏等山东望族,家中祖宅中的坞堡仍旧未拆。

    大隋统治才三十三年,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抛弃乱世思维,做好了应对乱世的准备。

    窦夫人虽然一直长在深宫,没有亲身经历过乱世,但无论是北周武帝和父母的教导,还是这么多年唐国公夫人的阅历,她处理此事都得心应手。

    “现在地方上稍稍有点实力的人都建起了坞堡,豢养私兵,仿佛回到了乱世。”窦夫人轻叹道,“舅舅改革府兵,好不容易把兵权从豪族手中收拢,现在又倒回去了。”

    李玄霸点头赞同,也不由跟着叹气。

    后世把隋炀帝捧上网庙十哲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乍看很有道理的观点——隋炀帝北征吐谷浑三征高丽都是为了消磨世家的力量,所以世家才反抗。

    这是完全不了解隋朝兵制。

    隋朝的兵制继承北周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将原本豪强的私兵全部变成直属中央的兵卒。在北周武帝和隋文帝多番改革后,府兵来源以自耕农的富农、小地主为主,他们是隋朝纳税服役的中坚力量。

    杨广继位之后,不断增加鹰扬府数量,又削弱鹰扬郎将的权力和地位,也是为了让地方军队更好地服从中央的管理。

    只是后来天下大乱,中央管不到地方,大部分鹰扬府和当地豪族勾连起来,仍旧叛乱了。

    隋朝出兵用的都是大隋的府兵,先死一批中央直属的府兵,又死一批新征召的府兵,后来三征高丽府兵逃亡严重,杨广为了保护自己,已经召集了一支募兵,也就是现在代替十二卫承担护卫皇帝职责的“骁果军”。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