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杨侗叹气:“西京说我三弟失踪了。三弟是否在表叔手中?”
亲信这才道:“是太后的请求。废太子杨暕的遗腹子也在陇西。”
虽然杨侗的生母是小刘良娣,但小刘良娣并未被尊为太后,而是嫡母韦太子妃被尊为太后。
杨侗道:“表叔真是贪心,天下也想要,表侄也想救。”
亲信叹气。他早就知道这位傀儡小皇帝十分聪慧,只是在群臣面前装作稚嫩愚钝。
亲信拱手:“臣虽对陛下说这等话,也知道陛下高义,定不会随臣离开,要为大隋殉死。只是臣不愿意陛下……”
杨侗打断道:“你说什么呢?赶紧告诉朕怎么逃!谁要为大隋殉死!”
杨侗抱怨道:“父皇活着的时候眼中只有三弟,祖父在世的时候只知道大兄。我从未享受过皇孙的荣耀,群臣也从未同情过我的遭遇,却在大隋已经只剩下洛阳一城时,非要扶我当这个傀儡皇帝。谁都知道傀儡皇帝必死无疑,我冤不冤!”
杨侗越想越气,背着手在狭小的书房转了两圈,停下脚步继续抱怨,双目赤红,声音中居然带着一丝哭腔。
“我已经备好了毒酒和香烛,想死在佛前,焚香咒誓,唯愿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可谁想死呢?谁想死!”
杨侗咬紧牙关,再忍不住心中痛苦,泣不成声。
“我愿隐姓埋名,为一庶民,再不用‘杨侗’之名。求表叔救我!求你救我!”
在这个洛阳之中唯一会关心杨侗本人,朝中重臣中杨侗唯一的心腹,光禄大夫、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长叹一口气,扶起对他长揖的傀儡小皇帝,才十三岁的少年郎。
“陛下放心,臣定能护得陛下周全。”裴仁基道,“臣知道有一条密道通往城外!臣的儿子裴行俨已经通过地道偷偷入城,可为陛下护卫!”
杨侗先欣喜,然后面色古怪:“裴行俨……裴行俨不是表叔的部将吗?那条地道该不会是表叔挖的吧?他什么时候挖的?难道是还在洛阳的时候?”
裴仁基干咳了一声。
杨侗抹眼泪:“罢了,不问了。我现在是庶民,知道得越少越好。”
裴仁基欣慰点头:“陛下聪慧。”
杨侗道:“我不是陛下,我是庶民杨侗!洛阳还能撑几日,是在城破时离开吗?我一定能带上母亲,对吧?一定要能带上母亲啊。”
裴仁基听着小陛下孩子气的话,哭笑不得:“能带,陛下放心。我们确实是在城破那一日才有机会偷偷离开。那之前,臣需要做些准备。”
杨侗拱手作揖:“一切都拜托裴大夫了!”
雀跃!
这烂怂大隋皇帝我不当了!从今以后我就是庶民杨侗!
“唔,为了感谢表叔,我在离开洛阳前得再帮表叔点忙。”
“陛下想做什么?”
“为了让表叔赶紧打跑朱粲,前来救我,我当然封表叔为王,并加九锡之礼!我还要宣布,这世间唯有表叔仁德,可护百姓周全,如果洛阳城破,大隋灭亡,天下请表叔自取之。”
“啊,陛下,你这……呃,你怎么不直接禅让?”
“百官肯定不许,我想下旨也不行啊。”
“这倒是。”
杨侗沉默了一会儿,苦笑道:“就算裴公你骗我,我也会下这道旨意。三弟和堂弟在陇西之事,裴公你肯定没有骗我。纵然我逃不掉,若我能对表叔有些用处,表叔应当会宽待三弟和堂弟。我死后见到父亲和堂叔,也能让他们心安。”
裴仁基严肃道:“请陛下信我。”
杨侗笑道:“嗯,我信你。”
除了信你,我还能做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啊。
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
与此同时,朱粲已经兵临城下。
虽然南阳郡竖起了“陇西郡王”的旗帜,但这次朱粲没有逃跑。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180-190
因为他没粮了。
附近已经荒无人烟,他连人肉都无法补充,只能攻打南阳郡,否则饥饿的部众一定会哗变。
即使输了也没关系。
朱粲没打算亲自冲锋,只会留在后方督战。
若赢了,他就能在南阳郡大吃大喝;若输了,他可以消耗一些兵卒,减少粮草压力,还能带走死尸为粮。
朱粲知道自己领兵的本事,估计不可能打败名震天下的陇西郡王李世民,所以他已经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只要大军稍稍有败象,在李世民出城门的时候,他就会和核心部众乔装跑掉。
此地山岭众多,又因人烟稀少,田地早已经荒芜,山间草木繁盛无比。他随便往山中一躲,李世民根本不知道他往哪个方向逃了。
等李世民走了,他再出山重新招揽兵卒,又是一方雄主。
以前张须陀还在世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对付张须陀。
虽然做好了逃跑的准备,朱粲对将士还是装出了一副要与他们共进退的态度,鼓动将士努力攻城。
等入了南阳郡城,粮食和女人都有,人肉也多得是。
“听说那陇西郡王李世民也很年轻,说不定肉也很好吃,哈哈哈哈。”
“太原郡王是个病秧子,他的肉肯定难吃。”
“只是瘦弱了些,肉肯定还是很鲜嫩的。喝多了药的人肉炖汤有一股淡淡的药味,口味更为独特,我就爱吃这种。”
“这就是所谓的药膳?”
“对头对头,就是药膳,哈哈哈哈。”
朱粲和部将大笑着口出狂言,扬言要把陇西郡王李世民和太原郡王李玄霸都下锅。
李世民的肉估计很有嚼头,要做成烧烤;李玄霸每日药不离口,就像是皇帝后苑里那些以灵药为食的畜生一样,定要清蒸或炖汤才最为合适。
李玄霸得知此事后,来不及多谋划,赶紧从襄阳出兵。
襄阳郡守疑惑:“不是等瓦岗寨前来汇合吗?为何提前出发?”
李玄霸焦急道:“朱粲找死,说要烹我,触我二哥逆鳞,二哥绝对不会稳妥行事,定会亲率将士出城猛攻。唉!虽然他出城猛攻肯定能赢,但受伤了怎么办!赶紧走!”
“啊?”襄阳郡守瞠目结舌,“那、那好,请郡王保重,旗开得胜。”
李玄霸火急火燎带兵离开。
如果朱粲在自己合围成功前逃掉,就是朱粲此次激将法用得太成功,让二哥提前出城击败了他。
“乌镝,你赶紧送信,让二哥别冲动,高师兄和翟让已经在率兵赶来的路上!”李玄霸叮嘱,“如果他非要出兵,你就啄他!和寒钩一起阻拦他!”
乌镝点头应下这个坚决的任务,振翅飞走。
襄阳郡中,李世民果然在擦拭弓箭,准备出城。
秦琼和宗罗睺都在擦拭马刀、长|枪和马槊。这次出战,估计要用废不止一把武器,得提前备好。
吕子臧劝阻道:“太原郡王不是让金雕送信,说大军已经在路上?现在何必冒险。”
李世民面无表情道:“守城必野战,我不是冒险,是提升守城将士的士气。放心,我不会把朱粲击败。现在朱粲逃跑,我就不能全歼他的部众。”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冷笑道:“但不出城,他一定会猜到我有援兵,也会提前逃跑。我要给他一个我守城乏力,只能亲为先锋战前斩将以求生路的错觉。”
吕子臧:“……真的?”
李世民道:“我的目标是全歼朱粲。他越对我弟弟口出狂言,我就越冷静。”
吕子臧叹气,同意了李世民出城。
但他忽视了一个问题。
李世民的话没有半点虚假,但他完全可以只派秦琼或者宗罗睺出城野战,没必要他亲自去。
“二哥冷静下来后,应该不会提前击败朱粲,误了全局。”李玄霸对身后部将道,“但他一定会按捺不住出城砍人!出城就是危险啊!他能不能一直待在安全的大后方等我!”
部将老老实实道:“不可能啊,主公无论哪次打仗都跑得超快,我们只能跟着他冲。只有偶尔需要与敌军斗将的时候,主公才会让秦叔宝或者宗罗睺先去,然后他再让我们随他冲锋。”
总之,我们都是随主公冲锋,跟着主公冲锋,主公一马当先冲锋。
李玄霸:“……不准养成这种坏习惯。”
部将眨眨眼,表情无辜。
军师,就算你这么说我们,我们也没办法啊。我们得听从主公的命令。你去劝主公啊,我们也不想主公战功比我们还多。主公又不需要战功。
另一边,瓦岗寨打探消息的人传回消息,告诉高表仁和翟让二人朱粲的狂言。
高表仁脸色大变:“坏了!李二郎听了这话,恐怕要糟糕!”
翟让紧张道:“主公难道会中激将法,被朱粲所败?”
高表仁神色莫名:“不,李二郎会中激将法,亲自冲锋,带着部将以一敌百,把朱粲和他的部众全砍了,让我们一点功劳都捞不着。”
翟让:“……”开玩笑的吧??——
万字大章,三章半合一,与上章凑齐五更,足足一万五千字都没写完这个剧情,我实在是熬不住了,先睡了,抱歉。
欠账-4,125w营养液欠账+1,目前欠账7章。
账快还完了,又可以得意洋洋讨要营养液了,嘿嘿。
碎碎念(完全是废话,别看):
1、
武德初,朱粲新衄,子臧率兵与元规并力。元规军不进,子臧曰:”乘贼新败,上下惶沮,一战可禽;若迁延,其众稍集,吾食尽,致死于我,不可当也。”不纳。子臧请以所部兵独进,又不许。俄而粲得众,复张,元规婴城,子臧扼腕曰:”谋不见用,坐公死矣。”贼围固。会霖雨,雉堞崩剥,或劝其降,子臧曰:”我,天子方伯,且降贼乎?”乃率麾下数百人赴敌死,城亦陷,元规死之。
——《新唐书》吕子臧的列传,他死于他上司马元规是个杠精。
2、
魏晋南北朝确实比五代十国乱,这个都说不上历史研究了,是因五代十国了解的人不多,所以大众不知道的“历史常识”。
“魏晋南北朝”又名“三国两晋南北朝”,“两晋”中的“东晋”又称“东晋十六国”。
从时间来看: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西晋在第二任皇帝就经历“八王之乱”,都算不上短暂统一,所以可以算作三百余年乱世。
五代十国一共只有七十余年。
割据势力数量:
“东晋十六国”是晋人南渡到南北朝建立的阶段,持续135年,而这十六个国家,而这“十六国”并非只有16个国家,而是与“战国七雄”一样,只是这个时期除东晋外最强大的十六个国家。
仅仅是“东晋十六国”期间,割据势力就比唐末十国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180-190
乱了。
社会矛盾:
魏晋五胡乱华、门阀寒门、南北世族交战,这些看官们应该都听说过。
五代十国的胡人……呃,虽然大家不爱听,但辽国当时已经封建化,挺会治国的。
而汉地除了朱温后梁那个奇葩,其他国家也不会故意害民,“只”是没粮了以人肉为粮,而乱世这个都很常见,不是五代十国独一份。
有些国家还一直比较稳固,百姓过得不错,比如吴越王钱氏。江浙现在应该还传着吴越钱氏的贤名,只是估计不太清楚“吴越王钱氏”就是五代十国。
综上所述:
五代十国让后世警惕武将,实在是那七十年武将反叛太频繁,真的是主公只要打败仗,武将就砍了主公另请他人上位。古人其实没太在乎军队吃人的事,不会因为这件事忌惮武将。
只有我们现代人在乎百姓。
只有我们-
另,明清地方史料记载比较完善,如果看官们对乱世官兵和“义军”普遍以人肉为食这个现象想要深入研究,可以查看这段时间“地方纪略”。
我前一章描述朱粲储存人肉的方式,就是取材自明末“桐城纪略”,但比史料记载得程度稍轻。
描述明末农民军入桐城后的情景:
“或器用坛罐甕俱存,内藏男女手、足、头、眼、便物者,或剖去肠胃置豆米喂马者,或缚人裹油燃灯祭猖者,或剖孕妇胎,或穿小儿腹,种种残毒,不可胜纪。”
除了农民义军,明朝官兵也同样如此。如明末最负盛名的良将之一左良玉的暴行: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