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10-22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节选: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兼扬州都督,知尚书及门下二省事并如故。

    无忌固辞知尚书省事,许之,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备注:长孙无忌在李治继位初期就自觉避嫌。)

    永徽二年,监修国史。

    高宗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

    无忌对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备注:这一段是李治说纳谏无用,无忌劝他广开言路,不要心存侥幸。)

    帝曰:“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

    无忌曰:“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

    (备注:这一段李治对长孙无忌骂官员有私情,长孙无忌劝说人情客往难免,官吏们只要大致上向公,不必苛责。)

    时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高宗无不优纳之。

    (备注:高宗纳谏,主动权在高宗,长孙无忌没擅自做主。)

    明年,以旱上疏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喻不许。

    (备注:再次请求辞官。)

    五年,亲幸无忌第,见其三子,并擢授朝散大夫。又命图无忌形像,亲为画赞以赐之。

    (备注:这时候还是蜜月期。)

    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

    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

    帝后又召无忌、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谓曰:“武昭仪有令德,朕欲立为皇后,卿等以为如何?”

    无忌曰:“自贞观二十三年后,先朝付托遂良,望陛下问其可否。”

    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

    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心甚衔之。

    (备注:开始恨舅舅了,并甩锅武则天。)

    显庆元年,无忌与史官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表上之,无忌以监领功,赐物二千段,封其子润为金城县子。

    (备注:翻其他史书记载,自李治立武后之后,长孙无忌不见其他参与朝堂大事的记载,只有这一条编书献书。后世古人评价长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210-220

    孙无忌退后一步,闭门编书,应当是可信度比较高的。)

    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

    敬宗奏言无忌谋反有端,帝曰:“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高阳公主与朕同气,往年遂与房遗爱谋反,今阿舅复作恶心。近亲如此,使我惭见万姓。”

    (备注:说好的高阳公主一案是长孙无忌逼你呢?)

    敬宗曰:“房遗爱乳臭兒,与女子谋反,岂得成事?且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准法破家。”

    帝泣曰:“我决不忍处分与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

    敬宗曰:“汉文帝汉室明主,薄昭即是帝舅,从代来日,亦有大勋,与无忌不别。于后惟坐杀人,文帝惜国之法,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今无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至亲,听受邪谋,遂怀悖逆,意在涂炭生灵。若比薄昭罪恶,未可同年而语,案诸刑典,合诛五族。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机之事,间不容发,若少迟延,恐即生变,惟请早决!”

    (备注:看李治的甩锅技术。)

    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发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

    其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并除名,流于岭外。

    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

    (备注:都是许敬宗的错。)

    无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

    上元元年,优诏追复无忌官爵,特令无忌孙延主齐献公之祀。

    (备注:十五年后平反。)

    6、

    强调一下,这里李治私节有亏不代表他不是一个厉害的皇帝,相反,厉害的皇帝好像私节都……所以这并不影响他为帝的评价。

    我个人对李治的评价相当高。在皇帝中,他摆弄权术的本事应该能进前三。

    他和武则天,确实是一对强强联手的夫妻,很般配。只是超越世俗的爱情总要牺牲点什么,比如舅舅妹妹,这也是很好磕的点。

    他逼杀长孙无忌,流放母族手段狠辣,这是他帝王杀戮果断,大权在握的表现。对帝王来说,反而是一种赞誉。

    李治唯一的问题是不喜欢承担责任,导致权力中心旁移。

    无论他一直甩锅的是武后,还是其他大臣,别人替他承担了“天下垢”,那么就别意外承担责任的人成为“社稷主”。

    说句难听的话,他该感谢夺权的是武后,还能把李唐的江山还回来。如果他甩锅的对向是杨坚那样的权臣,李唐想要复辟就没那么简单了(武氏家族如果不全是一群抽象废物,李唐的江山也难了)。

    玩弄权术者“死”于权术,玩脱了。

    第212章 尉迟恭和张万岁

    李世民去东都的时候, 顺便去找刘武周问一句降不降。

    原本历史中的刘武周靠着向突厥称臣,武德二年援引突厥的援军攻破太原,占据了山西大部分地方, 让李渊发出了“贼势如此, 难与争锋, 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手敕。

    之后的事就是在屯兵长春宫,坐了近一年冷板凳的秦王李世民拍胸脯立军令状,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把刘武周平了, 没让大唐沦为割据势力。

    这个时空的刘武周的对手不是李元吉和李神通,而是人称老李世民的还算能打的李渊。

    虽然李渊被刘武周和尧君素联手封锁,没能离开太原郡。刘武周也被李渊拖着没能扩张。

    李渊提起刘武周就是气。如果不是突厥派援军帮刘武周, 他早就把刘武周给宰了。

    听到李世民要去劝降刘武周,被李玄霸气到后自闭许久的李渊难得给李世民写信, 劝什么降, 宰了!

    李世民看着父亲的信很是惊讶。他还以为父亲被阿玄气病了,这不还精神吗?

    看,他就说阿玄很孝顺,一定是京中人大题小做,大惊小怪。

    长孙无忌问道:“要依皇帝之意吗?”

    李世民道:“先看看情况。”

    刘武周引突厥兵攻打中原, 本就属于他肃清的对象。他只是劝降刘武周麾下的将领。

    现在不说这么慢,将来才好在父亲面前说自己为了斩杀刘武周有多难, 好让父亲觉得有面子。

    刘武周如今只占据马邑一郡。他本来盘踞在汾阳宫,当发现天下大势已经尽归秦王李世民后,就把汾阳宫已经不多的物资又搜刮了一遍, 连稍好一点的木头都拆了, 龟缩马邑闭门不出。

    魏徵安抚齐鲁时, 手伸得很长, 也给刘武周写过信,希望刘武周投降。

    但因为李世民打出了“给突厥当狗就去死”的旗号,刘武周不敢投降。

    不过魏徵给刘武周写的劝降信只是幌子,他的信只是告诉刘武周大势已去,引起刘武周部将的恐慌。

    刘武周就是待宰羔羊,你们何苦跟着刘武周同死?投奔突厥是刘武周的过错,尔等明珠暗投,现在正是拨乱反正的时候。

    在魏徵的卖力游说下,已经有多员猛将出逃马邑,投奔魏徵。

    刘武周这次没能拿下雁门郡,李世民便在雁门郡休整,得到了当地百姓自发箪食壶浆夹道欢迎。

    李世民向来亲切,随意拉个老百姓都能聊几句。

    边疆的百姓也不懂太多贵贱有别的规矩,李世民愿意和他们聊天,他们就放肆地与这位太子殿下胡侃。

    有些百姓拍着胸脯说自己曾跟着李三郎君击退突厥几十万雄军,如果太子殿下缺兵,他们现在就能跟着太子殿下打仗。

    李世民乐呵呵道:“李三郎君就是我弟弟。你没发现我和他长得很像吗?我们还是双生子!”

    百姓仔细打量了李世民,摇头道:“李三郎君可比太子殿下瘦弱多了,不像不像。”

    李世民道:“他那时候在生病,现在就像了。你再仔细看看。”

    百姓为了给太子殿下一个面子,只好点头说果真像。

    李世民高兴极了,细细询问李玄霸就地变出十万大军的细节。

    当初他和弟弟久别重逢,就顾着问弟弟的身体了。之后他想询问,但李玄霸在某些奇怪的地方脸皮很薄,随意打发了李世民。虽然李世民拉着李智云、罗士信等人挨个问了个遍,但现在有新的角度让他听到弟弟的厉害,反正要等后勤,他专门花了一日来听百姓聊李玄霸的丰功伟业。

    罗士信是当事人。他听后告诉李世民,百姓所说的多经过了夸大,甚至凭空添了许多怪力乱神的内容,其实……

    李世民打断道:“没什么其实,我看百姓说的才是真的。你们就是太谦虚了。”

    罗士信乖乖闭嘴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210-220

    。他明白了,主公就是想听别人吹嘘三郎君而已,至于吹什么内容不重要。

    魏徵带着刘武周投降的部将来到太原时,李世民正乐呵呵地和百姓们一起把手兜在袖子里,蹲在地上唠嗑。

    魏徵的脸色立刻一沉。

    薛收忙拉住魏徵。

    薛收本来跟着李世民去了草原,但魏徵身上有一个李世民和李玄霸都差点忘记的“知世郎的谋主”的身份,朝堂不信任将山东河北都交给魏徵安抚。李世民便又把薛收派到魏徵身边,美其名曰让薛收监督魏徵。

    薛收无所谓。只要不让他回京处理文书工作,他去哪立功都行。

    任何一个文人待久了军营心都会变野,薛收已经完全忘记普通文吏该怎么当了。

    薛道衡很支持薛收。他胡乱吹嘘,当年自己也如薛收一样“上马能打仗,下马能赋诗”。老友们都在一旁尴尬又不失礼貌地微笑。

    魏徵的脾气在不断和傻逼言语交锋中见长,薛收大部分时候都充当“算了算了”的角色,压住魏徵的火爆脾气。

    魏徵本也没想在刘武周降将面前数落主公。他只是条件反射地脸色一沉。

    明明主公知道自己今日会带降将来,还特意约好在这里见面,魏徵还以为主公要给降将们看他英武不凡的气魄,结果这位主公还是一如既往地找骂。

    你好歹站起来说话啊!抱着手臂倚靠在树上和百姓们聊天不是形象会更好吗!你怎么蹲着啊!

    刘武周的降将们都有点傻眼。

    他们一眼就看出了那个蹲在百姓堆里也卓尔不凡的青年,应该是闻名天下的秦王李世民,如今大唐的太子殿下。

    只是李世民是贵胄公子,这也过分接地气了吧?

    “来了啊?”李世民站起来,拍了拍衣服,笑着和百姓们告别,“和我一同逛逛,介绍一下自己。”

    李世民对降将们招招手:“我记得你们中有个叫尉迟恭的猛将?”

    尉迟恭神情难掩激动,上前对李世民拱手行礼。

    李世民仔细打量被弟弟嘲笑许久的倒霉“遇迟”。尉迟恭原本会在武德二年自己讨伐刘武周一战后归服自己,现在……啊,现在的时间换作弟弟所说的“原本历史”,好像正好是武德二年?

    可惜罗士信、秦琼、宗罗睺、薛举等人已经提前来了,显得尉迟恭相对迟了。

    不过天下还有贼患未平,草原和高丽也还有的是仗打,尉迟恭将来应该还是有机会当国公,入凌烟阁的。

    可惜现在长孙无忌不可能是功臣第一了。李世民已经决定好了,凌烟阁功臣第一挂上他和阿玄把着对方肩膀的画像。

    “一看就知道是个好汉子。秦叔宝他们早就想和你练练了。”李世民笑着把尉迟恭扶起来,“不知道谁才是大唐第二猛将。”

    尉迟恭傻乎乎问道:“那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