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我来想法子,只当是一同去游玩罢。”说罢,也不等人答应,自个儿又出去了。
李婠不明所以地坐在榻上看书,她也不想搭理他,任由他去。只是早间多吃了两块芙蓉糕,这儿有些饿了,她唤了人备上午膳来。
第43章
至二月十五, 起身之日将近,陈昌一早便着人来说,道是老太太准了人去宿州访学。两个主子外走,底下人不敢怠慢, 连日打点行装, 于是备下陈昌随身常使小厮三七、二丑二人, 李婠身旁得用的夏菱、冬青二人, 并着下人理出的十几个大箱子衣物吃食用具等, 即便吩咐了删减, 也凑了五个大车。
到了出行之日,粗使婆子抬了十几个笼箱笼往角门去, 门口有十人,自说是陈昌找的几个好手, 均人高马大, 他们径直将箱笼抬上车, 装车喂马,万事俱备, 只侯着人来。陈昌与李婠先后辞别了老太太等人,便上车登马, 整装启行,其间叮嘱吩咐埋怨之词自是不必多说。
到了城门口, 有一人背着包袱立在路边,自称秦成, 道是李道长所荐,愿为李婠驱使。李婠自是欣喜, 命人匀了匹马给他路上代脚。
一行人浩浩荡荡直奔凉州官道而去,日行夜住, 至第三日,众人正在行走之时,忽见前头两侧林中窜出一行二十多个强人来,俱手持钢刀,口中呼啸,面色狰狞扑来。
一时,人马皆惊。陈昌一面命人摆开架势护着人,一面打马冲出,喝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古代女子记事(双重生)》40-50
道:“随我来!”几人随令而出。这些人俱都是以一敌百的好汉,见了人丝毫不惧,嗷嗷叫地随着陈昌冲出。
双方撞在一起,枪刀剑戟交锋在一处。陈昌一方气势彪炳,武艺高强,杀得强人人仰马翻,惨叫连连。陈昌单手持剑,飞马直去之处,血花四溅。
那些强人见势不妙,慌忙逃窜。陈昌自马上取下弓箭来,拉成满弓放开,簌地,一箭穿透那强人心肺,人坠下马来。
那些好手见人逃窜,正要去追,陈昌右手举起,阻止了人:“穷寇莫追!这片虽无大批盗匪,只有些流窜作案,但恐有调虎离山之计。”遂只派人将死尸拉在一处,又命一人回转去报官府,其余人照样前行。
车马启行,很快到了一官路转角,将后方惨况抛在身后。
陈昌换了身衣裳,扣了扣车厢,正待入内,旁边守着的秦成将染血的刀一横,说道:“还未通禀。”陈昌蓦然拉下脸来。
初时,他见这人身形高大,相貌俊郎,就有几分不喜,后又见他身手利落,杀了几个强人,生出几分英雄相惜来,但这下见他这般,又有添了不悦。三七见了陈昌眼色,上前骂道:“没长眼的东西,发了什么疯病!莫拿了鸡毛当令箭使,张大你狗眼看看这是谁!”
秦成不理,手稳稳的拿着剑。其余人见此,纷纷围上前,剑拔弩张起来。正此时,夏菱惊魂未定地掀开帘子出来,行了一礼说道:“姑娘请二爷入内。”
陈昌扯了扯嘴角,掀帘子进去,他先瞧了瞧李婠脸色,见她面上虽残留些骇然之色,但神色镇定,放下心来。笑问道:“那人就是道士说的人?”
李婠点点头。陈昌试探说道:“我见他身手倒是不错,只是…”李婠问道:“只是什么?”
陈昌笑道:“只是人有些不知变通,怕是也不看大用。我这儿倒有几个好手,身手上佳,人也机灵,不如回去后让他们拜在你门下。”李婠回道:“我觉得他好,其他的你自己使。”
陈昌暗自气闷,把气憋在心里,又起了个话头。李婠见他三天前还怒气冲冲,今儿又只当自己是个没事儿人,奇道:“你是孙大圣?”陈昌也奇怪道:“这又是个什么说法?打几个强人,又不是打妖怪。”
李婠回道:“你的脸怎么说变就变?”陈昌笑道:“我是孙大圣,你便是犟牛妖怪,定了主意,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前两天我也急了,给你赔不是。”他刚下了禁令,李婠一个‘苦肉计’便让他原形毕露,无法,以‘游学’为名目,不知废了多少口舌,跪了多久才得出门。当然,此番话他是不会与李婠说。
又行了五天,终地远远的瞧见了宿州之景,陈昌吩咐两人骑马先走,因着秦成识路,便派了秦成与八角同去绍兴县寻落脚的院子,后头大队人马押后走。
至二月二十四一日,陈、李等人终在杨柳街一处院落住下来。次日,打听了李道婆在绍兴县城东甜水巷子口入住,李婠便带人马不停蹄扑到李道婆门前。陈昌要跟着去,李婠不许,他只好待在院落中,点了三七和几个好手一路护送。
这甜水巷窄小,四通八达,几人绕来绕去才寻着地方。夏菱上前扣门,咚咚咚三声响起。一独眼婆子开了一条门缝出来,小心问道:“谁?”
李婠道:“我本梁州人氏,得人指点,道是绍兴县有位道婆,有革新纺车之法,特来求革变之法。”请婆婆通禀一声,这话还未说话,只听‘啪’一声,门又合上了。
夏菱又‘咚咚咚’敲门,大声道:“婆婆,我等千里迢迢来此地,请您通禀一声。”门里没动静,夏菱又敲了敲门,里头还是一片安静。
李婠见此,使人拿了银两去朝皆坊四邻打听。夏菱说道:“姑娘,今日前来怕是没结果,不如明日再来。”李婠摇摇头,只等着。
三七朝巷子左右看看,见这巷子中不少人隔着门缝缩头缩脑看着,径直找了个婆子从门缝递了个碎银子进去,那婆子眯着眼看了手里雪白的银子,用后槽牙咬了咬,随即眉开眼笑地打开门,说道:“这位爷,您可是要找那李道婆?”
三七点头,问道:“怎么没人通禀?”那婆子道:“嗨哟,通禀啥通禀,都是穷人家,哪有闲钱多养张嘴,那婆子便是李道婆。你们要求那些机子,我到有两个法子。”
三七问道:“什么法子?”那婆子回道:“一是穿得贫苦些,去哭嚎两嗓子便成,她此生最恨富贵人,怜惜贫苦人家,一去嚎,准成。二是直接去使些钱去周边寻个懂这玩意儿的木匠和懂这个的妇人,花些钱便好。”
三七得了准信儿,忙去回了李婠。三七道:“二奶奶,到了这儿,旁人也挑不出错出来,自己应当问心无愧了,不如将剩下的交给我,定当给您办好。您身子金贵,在这腌臜地哪里使得。”
李婠摇摇头:“哪有半途而废的理儿,我是问心有愧的。”何况,她心说:得来那些革新法子确实好,可若能得人相助,岂不更善。说罢,她便候等在门口,未叫人敲门,至晚方回。
又一日,李婠又来,初只命夏菱敲门,说了来意后,也不再开口,只候在门口。因着李道婆其人其事,所来者络绎不绝,有求革新织机之人,有感念其恩德,送来谢礼之人,有来求借铜钱之人,这些人俱都面带苦色。
来来往往之人路过时,或是惊奇,或是疑惑,或是戏谑,不一而足。至日落十分,那扇门开合数次,只未有一次迎李婠等人进去。夏菱等人连番规劝,也没能改李婠主意。
再一日,李婠又上门,候在门口。这日不巧,至午间,天降大雨,淋得往来人瑟瑟发抖,不一会儿,巷子里边只剩下李婠一行人。
这天气多变,伞具却在巷子口处,三七等人忙去取,一来一回间,李婠一行人被淋得像落汤鸡。
冬青撑伞,夏菱忙取来外袍给李婠披着,急道:“姑娘,明日再来罢。今日先去换了衣裳,莫病了。”李婠拿过伞:“这伞打不过三个人,你们自己撑着回去,我再等等。”
夏菱道:“哪有主子在这儿淋雨,底下人去屋檐下歇着的理儿。”说罢,自个儿打了伞立在后头,冬青见李婠做什么便学着,也立在原地。剩下的三七急着来劝了又劝,也没见人改口,只得叹了一声随在身后。
终地,又过了一刻钟,那扇门终地打开,李道婆道:“雨大,进来罢。”
第44章
正所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婠一行人在巷中苦等三日,风雨不惧,终地成事了。夏菱等人大喜,忙要簇拥李婠入内。
李婠见这处院落门户矮小, 只得一间上房, 左右两间耳房, 院中支着棚子, 下头满堆着各个样式木头, 院落满满当当, 因命三七几个汉子先行回转,到时候再来接, 三七几人只摇头,说道:“我几个身强体健, 淋这点子雨也当洗澡, 候在门口就是了, 奶奶和姑娘们还请快些进去。”
李道婆先冷眼瞧着他们说了个来回,拉着嘴角说道:“你几个去右边厨房里呆着, 厨房里有火。”说罢,也不等人, 自己转身走了。三七几人相互望望,又见李婠点头, 忙去了厨下烤火。李婠又命夏、冬二人随着去,暖暖身子, 二人自是不肯,只犟不过李婠, 只得去了。
李婠随着李道婆入内,只见屋内只有一桌四个条凳, 旁地全是各个样式的机子,一人正骑木凳上刨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古代女子记事(双重生)》40-50
木花。李婠见此,忙道:“叨扰了,老先生。”那老人家见了李婠几人,忙停下手上动作,将锯子放下,嘴里一面发出“啊、啊”几个音,一面比划着让李婠起身,后双手又比划了几个动作。
李道婆看了,与他说道:“这位是贵客,我来招待,你不用管,厨房里有好几个汉子和两个姑娘,劳烦你给他们烧些茶水,多烧些,也送些来这边。”那老人连忙点头往右边厨房去。
外头淋漓下着小雨,屋中昏暗,李道婆左右寻摸出一个火折子,将桌上油灯点亮。她指了指凳子,说道:“坐罢。”李婠依言坐了。
李道婆问道:“打哪儿来?”李婠回道:“从梁州来。”李道婆道:“倒是远。”三言两语说罢,两人也不开口了,正此时,那老人家端了个盛着茶水的粗碗来。
李婠本对此事慎重之至,此时正于心中斟酌言辞,见此忙接过茶碗,只是茶水滚烫,烫得李婠双手通红,她只当未觉,面不改色地放在桌上,将手藏在袖中。那老人家乐呵呵比划了个喝水的动作,李婠笑着道谢,老人家又双手比划了一大串动作,李婠忙看向李道婆。
李道婆黑着脸道:“他叫你喝完叫他,他是个话多的,别管他。”说罢,她扭头道:“去去去,厨下去。”她将人赶了出去。
李道婆见李婠着衣衫半湿,强撑着坐着,叹了口气,也不多问,道:“你千里迢迢来此,又在我门外站了三日,也不能叫你空手回去。”她指着李婠身后的两架机子,说道:“后头两个机子那老头儿改好了,你让那几个汉子搬回去罢,寻个寻常匠人便能拆解,回去罢。”
李婠浑身冰冷,手上生疼,身子禁不住打颤发抖,她面无异色起身,绕着那两个物件看了看,问道:“不知这一个作价几何?”
李道婆斜了她一眼,冷道:“价贱,若能多刮些民脂民膏,少供养些金枝玉叶的公子千金,千万架也造得。”李婠只当听不懂,正色道:“婆婆欲推广革新之法,只如今官不理,富不为,民无力,我有一法可让其天下皆知,婆婆可想一闻。”李道婆垮下脸:“你个女子懂甚?快快使人抬了东西回去。”
李婠不理,说道:“现今女子梳棉纺线、摇纱纺步连日不止,一月只得纺六匹,现今官差以现钱折布税,只得贱价卖于商人,层层剥利,百姓艰难。”
李道婆听此,冷哼一声道:“说这些作甚?官不理,富不为,人人都捂着眼睛当瞎子,你到是个明眼的。”
李婠又道:“不敢当明眼二字,请婆婆听我一言。
梁州占据地利之便,在仓江以南,下通横州,淮水一代,与西京、台州,绍南三地比邻,前二者土地贫瘠,民食不能自给,以种棉为生,若建商队顺仓江而下,半日可达,往返也只需一日光景。若收棉,以搅车去其籽,集坊中之力,织成布匹,以新式纺机,一月可得布匹八倍有余,必当堆满仓库,届时远贩西京等地,其利远超寻常布行百倍不止!
李道婆不喜权贵,不耐烦听这些,说道:“什么利不利的,奶奶怕是说错了地方,与我何干?还是请回罢,从新寻个人说说你的宏图大计,老婆子不懂这些。”说罢,起身便要走。
李婠忙起身,跳了腹稿几段,话说快了些:“今日得见您,我心坠坠,腹稿几万,只怕言行有失,我确实有良策,还请婆婆一听。去岁,梁州建了一织坊,现有女子三百人。”
李道婆听到这儿,倒是停下了脚步,回头问道:“你建的 ?”李婠点头应是。李道婆这才正眼打量了她下,随后转身又回凳子上坐下:“你是为着你的织坊来?”李婠道:“是也不是,只是都通一道。”
她接着道:“若有厚利,便能再招木匠,再买地方,再开十个,百个,千个女子织坊,让其遍布城村,而后全天下!日后再招三百人,三千人,三万人,三十万人又有何难?若有厚利,商人怎不会闻风而动,建织坊,请女子出工,届时,再无可层层盘剥之利,届时,天下女子都有可谋生之路!待布匹丰盈之时,物多价贱,人人可得衣穿!”
李道婆道:“官府可不是吃素的,这么多女子在织坊内,到时帽子一扣,你怕是有牢狱之灾。”李婠道:“届时,有其余商人闻风而至,织坊会遍地开花,不独我一家。如此,可消减其疑心,我再许以重利,上供衙门,必定能成!”
李道婆听此,笑了笑:“若能在我闭眼前见见这盛景,我必然能含笑九泉,死后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