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海昏 > 正文 6-10

正文 6-1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那三个人到死都以为自己是受了司空的命令,才秘密南下。”

    “那第四个人呢?”

    “只有王祐知道实情,他偷了印简,确实背叛了曹操,等和你们会合后,就再也不会回北方去。因为你们需要他。”刘基的声音在夜里飘着,空荡荡的,他衣服里还塞着王祐写给三个同伴的尺牍,言简意赅,他是怕写多了露馅吗?还是跟将死之人已经没什么可说的?

    掐断思绪,刘基继续说:“我们现在见到的明器仅仅是一部分。不管是别人还是你们自己动手盗的,肯定遇到了困难,不敢继续盗下去。故海昏侯的陵寝还没有真正被开出来!所以才需要找整个大汉干这种腌臜活儿最一流的好手南下。你们的计划确实没有问题,哪怕中途被吕蒙或者其他人拦截,只要王祐进了建昌城,就已经成功了。”

    老郭突然靠近一步,匕首在指间转了一圈,又收回背后。

    “这些猜测,吕蒙都知道了?”

    “不知道。我说了,没有给任何人提。”

    “你知道吗,少主公?”老郭的声音再次沉下去,阴恻恻的,非常陌生,“这种情况下你说有别人知道,是比较安全的选择。如果只有你一人知道,问题会变得——很容易解决的。”

    “我明白。”刘基面无表情地说,“可我现在只是一介布衣,实在不愿意像你们一样,转个眼就都变了样。你知道吗,老郭,你连将军肚都瘦下去了。”

    要是以前的老郭,这时候就该笑得伏地了,可现在这个还是板着脸。只是沉默半晌,才说出一句:“我是变了不少,但太史大哥还是一样的。”

    “是吗?”刘基苦笑,然后又大笑,“太史子义,摸金盗墓,这俩居然扯到一起去了,他以前什么时候在乎过金银财物,什么时候有空想过酒肉美食?我还去说服王祐,说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

    老郭突然咬牙切齿,像只被袭击了的兽类,横持匕首,铁是白色的。“少主公,你一个人抽身出去了,可其他人能像你这样选择吗?要是当初那个夜晚——巧了,今晚的月亮也大——要是你坚持一下,支棱一下!今天就不一定是这个样子。”

    刘基也抬头看看,觉得确实月色惨白,一地流银。他心底冒出一种感觉,似乎这些事情全都连起来了,像躲不掉的债,既是他父亲留下的,也是他当年分发财物、遣散部曲得来的。他想,潘四娘看得没错,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把信任放在他的身上,甚至因为他失信、背叛而心生恨意。

    “可江东好不容易有了安定的苗头,子义兄都督六县,你们还想要什么?暗中盗墓的目的又是什么?”

    老郭不回答了,只持着刃一步步靠近。

    作者的话

    雷克斯

    作者

    2023-11-07

    终于出来一个合适的角色,哈哈哈,老郭是以我朋友为原型写的

    第七章 《筑墓赋》尺牍(阴篇)

    ——公元前74年 · 元平元年—— 大汉长安城又称“斗城”。不是正四边形,而是南面城墙仿南斗六星,北面城墙仿北斗七星,与天象相应。由此观之,城北一条白练既是渭河,又是银河。这条在传说中牛郎织女渡不过去的天堑,现在却架起长桥,轰轰滚过三万辆牛车的庞大队伍。 这阵势几乎调动了整座长安城所有的农户储备,让首都农事一时陷于停滞。三万辆牛车越过天河,又上咸阳塬,驶入陵园,将数以亿计的泥沙土石倾泻到即将完工的皇帝陵封土堆上。在这支车队以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征夫如蝼蚁般劳作:有加固陵园城垣的,有抢工便殿、寝殿的,有栽种苍松巨木的,还有在幽深漫长的墓道里一路下探、隐没于黄泉之中的。 这是一桩值得在史书记上一笔的壮举——尤其是留给主事者的时间那么少,责任那么重,无数双眼睛盯着,简直是生死一线,如履薄冰。马上就到初七,三万牛车日夜不停,卷起漫天黄尘,看得大司农田延年沾沾自喜,看得少府乐成目眦欲裂。 严格来说,这两人都是主事者:大司农负责陵墓修筑,少府负责仪典随葬一应器物。但是,田延年的脸色越干越红润,肚皮越长越瓷实,他高兴得伸手在乐成背上拍了几下,却差点把乐成打散了吹下城去。 大司农说:“少府老弟,振作起来,你都快成骷髅了!还没到你陪葬的时候呢!” 少府瞪着一双眼,确实是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6-10

    累的,可他更恨啊!恨了却不敢说,更不敢看,因为恨的对象正杵在他旁边,笑得连身上丧服的麻丝都根根颤抖。 乐成深深明白了,什么叫人比人,比死人: 那新皇帝也不知道为什么,把少府上上下下、没日没夜折腾了个遍,而且眼光毒辣异常,把整个官署里最精妙、最值钱、最费工的一批物什全都征走了,而那些缺斤少两、做过手脚的,当着面就能给砸烂了。乐成亲眼见识过不止一次。皇帝的侍臣把东西征走了,过没多久捧回来一两个——一只耳杯、一尊陶俑之类,就在少府门口一摔,摔完就走。那“咚”的一声,听得少府头皮发麻,四肢发凉。 可是大司农呢?先帝山崩来得仓促,大司农…

    ——公元前 74 年 · 元平元年——

    大汉长安城又称“斗城”。不是正四边形,而是南面城墙仿南斗六星,北面城墙仿北斗七星,与天象相应。由此观之,城北一条白练既是渭河,又是银河。这条在传说中牛郎织女渡不过去的天堑,现在却架起长桥,轰轰滚过三万辆牛车的庞大队伍。

    这阵势几乎调动了整座长安城所有的农户储备,让首都农事一时陷于停滞。三万辆牛车越过天河,又上咸阳塬,驶入陵园,将数以亿计的泥沙土石倾泻到即将完工的皇帝陵封土堆上。在这支车队以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征夫如蝼蚁般劳作:有加固陵园城垣的,有抢工便殿、寝殿的,有栽种苍松巨木的,还有在幽深漫长的墓道里一路下探、隐没于黄泉之中的。

    这是一桩值得在史书记上一笔的壮举——尤其是留给主事者的时间那么少,责任那么重,无数双眼睛盯着,简直是生死一线,如履薄冰。马上就到初七,三万牛车日夜不停,卷起漫天黄尘,看得大司农田延年沾沾自喜,看得少府乐成目眦欲裂。

    严格来说,这两人都是主事者:大司农负责陵墓修筑,少府负责仪典随葬一应器物。但是,田延年的脸色越干越红润,肚皮越长越瓷实,他高兴得伸手在乐成背上拍了几下,却差点把乐成打散了吹下城去。

    大司农说:“少府老弟,振作起来,你都快成骷髅了!还没到你陪葬的时候呢!”

    少府瞪着一双眼,确实是累的,可他更恨啊!恨了却不敢说,更不敢看,因为恨的对象正杵在他旁边,笑得连身上丧服的麻丝都根根颤抖。

    乐成深深明白了,什么叫人比人,比死人:

    那新皇帝也不知道为什么,把少府上上下下、没日没夜折腾了个遍,而且眼光毒辣异常,把整个官署里最精妙、最值钱、最费工的一批物什全都征走了,而那些缺斤少两、做过手脚的,当着面就能给砸烂了。乐成亲眼见识过不止一次。皇帝的侍臣把东西征走了,过没多久捧回来一两个——一只耳杯、一尊陶俑之类,就在少府门口一摔,摔完就走。那“咚”的一声,听得少府头皮发麻,四肢发凉。

    可是大司农呢?先帝山崩来得仓促,大司农拿着大丧日子当尚方宝剑使,那修陵要用的柏木、木炭、芦苇等材料,一纸命令,一分钱不花,直接从焦、贾两家富户手上强抢过来。私仇还是其次,其他几个家族在背后私相授受,那才是利益所在。至于这三万辆牛车,原本征调一车一千钱,他上报却是一车两千钱,看着它们从陵园外鱼贯而入,就像金饼汇成洪流涌进钱袋子。所以他越忙越神气,挺着肚子,快把那双硕大的黄金虎首带钩撑变形了。

    这些事情乐成看在眼皮底下,却毫无办法,因为大司农突然就成了大将军最重要的心腹,掌上珠,心头肉,予取予求,作威作福。乐成很难确定:这是不是表达了大将军对自己强烈的不满?从前,他乐成享受的一切,未来就都让这田延年给夺走了?

    大将军甚至不见他。乐成强打精神,问大司农:“上次请大人代为转交的器物名录,大将军有说什么吗?”

    田延年兀自笑着,跟他说:“没说什么,大将军说少府财货本就是皇家私物,不必上报。”

    “那,初七的事情还有什么指示吗?”

    “没有!按部就班。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田延年又拍乐成的肩膀,两眼真诚地说:“大将军还是关心你的,专门说了,少府辛劳,不必多想,服侍好皇上才是最重要的。老弟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少府当然明白——这意思就是别问了。

    田延年见他气若游丝的样子,满意地捻捻胡髭,又补了一句:“少府既然去昌邑国跑了一趟,那些昌邑故臣初来长安,人生地不熟,你可得多加照拂。”

    乐成悚然一惊,忽然明白这句话才是最重要的。

    他连忙说:“请大司农协助回禀大将军,昌邑来的臣属大都在中央官署安顿好了,正等待朝廷安排职务;而皇上从温室殿派出的各路使臣,一大半都穿梭于少府,一小半出了宫去,待下官查明去向之后再回报。”

    田延年心里笑笑,想他虽然像条丧家犬,脑子还算清醒。但脸上却冷了下去,问道:“还有呢?”

    乐成不解,田延年瞥了他一眼,缓缓道:“中尉、郎中令。”

    “王吉和龚遂?”乐成一怔,“大司农也见过他们了?”

    田延年却一甩衣袖:“你没看见吗?那两个人刚才下了墓道,到陵里去了。”

    六月初七,壬申日。孝昭皇帝大行,皇帝、皇太后亲扶灵柩,文武百官,骑、步、车三军,列阵迎送。冠盖遮天,白旌密布,礼乐不绝。

    虽然阵势富丽堂皇,可走的路线和三万牛车没什么区别,同样是北渡渭河,上咸阳塬,又转西行。咸阳塬上西陲处,汉武帝的封土已成苍丘,除了呈覆斗状外,看起来和一座孤山没什么区别。比它更近的地方有另一座覆斗型山丘,相比之下,树木矮小稀疏,那便是此行的目的地——平陵。

    送葬队伍行进缓慢,步履沉重,执绋者一起唱着挽歌。灵柩上共引出六根长绋,每根长三十丈,诸侯执四绋,百官执二绋。挽歌以唱和为主,听不出词,词也不重要,据说原本是苦役、奴隶哀怨身世的调子,人人闻之落泪,从民间反传入宫,成了非常少有的君民同俗的一件事。

    所有事情都有例外,那没有唱的人,却是最重要的两位扶灵人。队伍行至陵园以东一条河渠处,南有泉水,北有城台,刘贺低声问出一句:

    “为什么叫徘徊庙?”

    上官正出神,没听清,刘贺又问一次,才反应过来。

    每位皇帝有陵就有庙,甚至不止一庙,用于月祭。比如,孝文帝的庙号“顾成”,孝武帝的庙号“龙渊”。北面城台上的,就是孝昭帝的徘徊庙。

    “这是先帝自己取的名字,没有说起原因。也许是因为河渠弯曲徘徊吧。”上官垂着头没看,可她知道脚下的水渠几乎是笔直的。

    刘贺也不反驳她,只是沉吟:“徘徊,徘徊,《礼论》里写过,‘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可朕原以为,先帝利落果断,是个不怎么踟蹰的人。”

    “他是。”上官先是立即回了一句,往后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也许是因为这个人早已成为规范、成为定数了,当他定下“徘徊”这个名字的时候,上官竟一点儿也没有细想过。刘弗陵生于深宫,长于深宫,他也会有思乡之情吗?还是说,他其实也有逡巡不前的时候,只是深深隐藏了起来?

    到最后,她反过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海昏》6-10

    来说一句:“陛下这样不遵礼教,还记得《礼记》?”

    “朕的师傅毕竟是个儒学大师。”刘贺说,“而且《礼记》和其他经典不太一样,荀子实乃旷世大才。朕平生所念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写的:丧礼者,以生者事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起死,事死如事生……”

    等他吟诵完,上官说:“陛下今日和平常很不一样。”

    刘贺嘴角浮着浅浅笑意:“马上就到了。”

    说话间,他们已经能清楚看见陵园外墙,墙垣看来与一座方方正正的小城无异。但城墙内高高隆起的封土,以及四方大门前耸立的三出门阙,仍然清晰地表明了这是一座天子陵寝。

    上官问:“陛下确定要这么做吗?此番下来,百官一定会生疑的。”

    “朕刚刚才说完,事死如事生。”刘贺说,“我们就要像先帝还在一样,那就是他未来的居所,皇太后不论怎么踟蹰徘徊,他也不会反对的。”

    “不,”上官皇太后心想,“他会先问大将军 。”

    陵园边四百米,苍松密布,但是因为祭祀烟火过盛,现在已经笼上一层厚厚的青烟。在香雾缭绕里,还能看见的巍峨建筑,就是寝殿和便殿。

    寝殿即是陵园正殿,殿内已经摆好昭帝生前所用器物,还原昔日寝宫模样,看上去只像是先帝刚出去上朝了,不久就要回来。殿中有神座,座上暂时是空的。等灵柩下葬礼毕,宫人就会把先帝生前衣冠取出来,架在神座上,这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