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热疗养生 >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睛明,出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主治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目疾。

    功能作用:降温除浊。

    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功效: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配伍:配后溪、目窗、瞳子髎主治目赤;

    配行间主治雀目。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操作方法为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或直刺02~03寸。禁灸。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解剖: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配伍:配后溪、腋门治疗目赤肿痛;

    配列缺、颊车主治面瘫、面肌痉挛。

    眉冲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脉经》,别名小竹。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赤,鼻塞,眩晕,癫痫等,沿皮刺03~05寸。

    功能作用:通窍省神、祛风明目。

    解剖: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配伍:配睛明主治目赤肿痛。

    曲差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病症,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祛风明目。

    解剖: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配伍:配上星、迎香、通天、风府主治鼻疾。

    五处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之一,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主治头痛、目眩;癫痫。操作方法为平刺05~08寸。

    功能作用:汇聚头部冷降浊气。

    解剖: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配伍:配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治脊强反折、癫狂;

    配下廉、神庭主治头风。

    承光,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吻合支,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主治头痛,目眩,鼻塞,目翳等。沿皮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疏风散热。

    解剖: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汇合支处。

    配伍:配解溪主治目眩。

    通天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发际直上4寸,旁开15寸,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鼻部病证,操作方法为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解剖: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的分支。

    配伍:配承光穴主治口喎;

    配上星主治鼻渊、鼻塞等。

    络却穴是人体的穴位之一,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人体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别名〗强阳穴,脑盖穴,及行穴。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玉枕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约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头项痛,目痛; 鼻塞。操作方法为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解剖: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配伍:配百会、当阳、临泣主治鼻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配完骨主治项痛。

    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脊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痹证,鼻塞,目痛,癫狂痫,热病。操作方法为直刺或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化气壮阳。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脊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配伍:配列缺、后溪主治头项强痛;

    配少商主治咳嗽。

    大杼,经穴名。出《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及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斜刺05—08寸。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1、第2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第2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功效:强筋骨,清邪热。

    配伍:配列缺、尺泽主治咳嗽;

    配委中主治腰脊项背强痛。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属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细节请参阅网页:利用穴道指压疗法止痰、去除雀斑、荞麦皮指压法等内容。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浅层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三肋间动、静脉的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配风门穴治咳嗽喘;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快速地散热冷降,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