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热疗养生 >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sp;   功能作用: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脊髂关节炎,脊棘肌痉挛;

    2、消化系统疾病:外散大肠腑之热。理气降逆,调和肠胃。腹胀,泄泻,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3、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关元,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功能作用:补肾培元、温阳固脱。

    解剖:关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功效:关元不仅有强壮作用,还有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回阳固脱之功效。

    配伍:配归来、百会,升阳举陷,治疗子宫脱垂。配足三里、三阴交、天枢,调理肠胃,治疗腹痛、腹泻;配肾俞、飞扬,益肾气、利膀胱,治尿频、遗尿、尿闭。配丰隆、带脉,利湿止带,治赤白带下。

    小肠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1骶后孔,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患,腹泻,痢疾, 腰椎痛。操作方法为直刺或斜刺08~1寸。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外侧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配伍:配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主治遗尿;

    配关元、肾俞、带脉、太溪主治带下。

    膀胱俞穴是一个穴位名,此穴位于身体骶部,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配肾俞穴治小便不利。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

    中膂俞,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正中嵴(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主治腹泻、疝气、腰骶痛。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强壮腰肾,调理下焦。

    解剖: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配伍:1、配合谷穴、足三里穴主治痢疾。

    2、配小肠俞穴、白环俞穴治腰脊强痛。

    3、配长强穴、肾俞穴止痉。

    白环俞,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环俞、玉环俞、玉房俞、解脊窬。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臀中和臀下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主治遗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骶痛。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调经止带,补肾益精,通利小便。

    解剖: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臀中和臀下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配伍:1、配委中穴治腰背痛。

    2、配脾俞穴、肾俞穴、带脉穴、气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大肠俞穴治白带。

    3、配关元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治遗精白浊。

    4、配承扶穴、大肠俞穴治大小便不利。

    5、配完骨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治小便黄。

    6、配白环俞穴、小肠俞穴、中膂俞穴治腰脊痛。

    上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症; 遗精,阳痿;腰椎痛。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

    配伍:1配关元主治遗精、阳痿;

    2配血海、气海主治月经不调。

    次髎穴,出自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椎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病症。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2骶神经后支。

    配伍: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中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3骶神经后支通过处。主治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骶痛。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调经止带,补肾益精,清热通便。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3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配伍:1、配中极穴、气海穴治月经不调。

    2、配背俞穴、大、小肠俞穴、带脉穴、中极穴等治白带。

    3、配委阳穴、志室穴治小便淋沥。

    4、配石门穴、承山穴、太冲穴、中管穴等治大便难穴、便秘。

    5、配中空穴、命门穴、委中穴、人中穴治腰痛。

    6、配孔椎穴治热病汗不出。

    7、配后溪穴、风府穴治鼻衄。

    下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中髎穴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4骶神经后支。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4骶神经后支。

    配伍:配足三里、天枢主治泄泻;

    配风市、昆仑主治腰痛。

    会阳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解剖: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配承山治痔疾。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膀胱经传于上下二部及传于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散发水湿,补阳益气。

    承扶,经穴名。亦作扶承。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肉郄、阴关、皮部。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布有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及与坐骨神经并行的动、静脉。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大便难,及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直刺1—2寸。

    功能作用:通便消痔,舒筋活络。

    解剖:在臀大肌下缘 ,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

    配伍:配飞扬、委中主治痔疾;

    配环跳、悬钟主治下肢痿痹。

    殷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大腿后面,承扶穴与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