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热疗养生 >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

正文 第14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t;/p>

    配伍:配神门主治腰骶痛;

    配关元、中极、曲骨主治小便不利。

    秩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降温生水。

    解剖: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配伍:配殷门、阳陵泉、委中主治腰腿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合阳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直下2寸。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前列腺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腓肠肌痉挛等病症。直刺1—2寸。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解剖: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功效:舒筋通络,调经止带,强健腰膝。

    配伍: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承筋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叫腨肠,直肠。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腰扭伤,腓肠肌痉挛或麻痹;脱肛,痔疮,便秘。

    穴位配伍: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承山,经穴名。出《灵枢·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筋神经,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主治小腿痛,腰背痛,霍乱转筋,便秘,痔疮,脱肛,及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等。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和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配伍: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配长强、百会、二白治疗痔疾。

    飞扬,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络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酸痛,癫痫,痔疾,脚气等。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解剖: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有小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功效: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配伍: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治疗头痛目眩。

    跗阳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外踝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昆仑,出《灵枢·本输》。别名叫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火)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散热气化。

    解剖:有腓骨短肌;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有腓肠神经经过。

    功效:安神清热,舒筋活络。

    配伍:配风池、天柱、肩中俞、后溪治疗项痛;

    配太溪、丘墟、三阴交治疗足跟痛。

    仆参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现代常用于治疗踝关节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等病症,直刺03~05寸。

    功能作用:强筋壮骨、通络止痛。

    解剖: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配伍:配水沟、十宣主治癫痫;

    配昆仑、太溪主治足跟痛。

    申脉穴,申,在五行中属金,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本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此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穴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肝俞穴、百会穴治眩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金门穴又称关梁,梁关,是人体的一个穴位,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主治疾病〗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配跗阳、委中、环跳等穴,可提高痛阈、麻醉止痛。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京骨,出《灵枢·本书》。属足太阳膀胱经,原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并有足底外侧动、静脉。主治头痛,项痛,癫痫,腰腿痛,踝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生发气血。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是足底外侧神经。

    配伍:配风池、天柱主治头痛项强。

    功效: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束骨穴,别名刺骨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输穴。

    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置】

    《甲乙经》: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取法】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作用】

    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耳聋,项强,癫狂,痈疽,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足通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有跖趾侧动、静脉;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主治头痛,项痛;鼻衄; 癫狂。操作方法为直刺02~03寸。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解剖:有跖趾侧动、静脉;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配伍:配上星、内庭主治鼻衄;

    配风池、风门、天柱、后溪主治项痛、项强。

    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小趾趾甲角旁01寸,有趾背动脉及跖趾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操作方法为浅刺01寸。

    功能作用:上清头目、下调胞产。

    解剖:由趾背动脉及跖趾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喜欢热疗养生请大家收藏:热疗养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