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这一最善变最复杂最矛盾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精彩绝伦的人生故事。
人呀,人呀……
“备并非圣人,因为备也是有私心的。”阿备的声音悠然而起,带着几分从天而降的飘荡与空灵,“若上天真的眷顾备,让备能够将破碎的大汉山河再次统一安定,备愿效仿世祖光武皇帝,再开大汉国祚!”
阿备看向诸葛亮:“称帝之事,现在还不行。我现在要做的,只有九个字。”
诸葛亮问:“哪九个字?”
阿备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一千年后,朱升告诉朱元璋的九字方针。这九个字看上去平平无奇,却是历朝历代天下混乱时的战争总结,是华夏两千多年历史的深刻经验。
就是在这九字方针的指导下,朱元璋稳扎稳打,一步步地安定天下,最终“日月重开大宋天”!
如今,阿备将这九字方针提前一千年带到世上,将这由无数血与泪凝聚而成的真理带到了东汉初乱的时空中,带到了华夏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的天下大乱时。
此时,还有着上古遗风、庄严质朴的大汉人民虽然还没有亲身经历今后两千年不断跌破下限的尔虞我诈,但却本能地意识到这九个字中蕴含的无穷道理。
毕竟,古人只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他们又不傻。甚至,如今围坐在刘备周围的这十几个人,是大汉王朝里叫得上名号的聪明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诸葛亮低下头,反复喃呢着这九个字。
他只觉得这几个字仿佛化作了九枚鸡舌香,越嚼越口齿留香,越品越韵味悠长。
他可以肯定,这几个字并非出自任何一部百家经典。但他更加肯定,若有朝一日青史留名,这九个字肯定为称为人人称颂的经典之语!
“主公思虑长远,是亮冲动浅薄了。”诸葛亮抬起头,诚心诚意地拜服道。
旁边的曹操面上不显,心中却感慨万千。就在片刻之前,他还意气风发地要和刘备争个高低。如今刘备这九字真言一出,他自己的那颗争斗之心就先矮了半截。
没办法,这个方针实在是太扎实、太正确了,他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什么破局之法。
稍微郁闷了一下后,曹操又自我安慰道:“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玄德的方略虽好,但他能实施到何种地步终究是个未知数。我未尝没有机会。”
事情商议完毕之后,曹操就拜别了刘备,南下去打自己的天下去了。阿备则调兵遣将,将目光放在了雒阳的北方——那片汉胡混杂、动乱不断、土贫民穷,却出了吕布、关羽、张辽等诸多猛将的土地。
并州。
并州有南匈奴、鲜卑等多个胡人部族南侵,在雒阳与并州之间又有黑山军阻隔。因此,要想拿下并州,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阿备很清楚夺下并州的难度,也早就做好了长期征战的准备。只是,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并且时机稍纵即逝,必须得尽快出手。
阿备将刘德然召到身边,吩咐道:“汉家天威尚在,袁术称帝,必然有诸多属下脱离他。你派可靠之人去往寿春,帮我从袁术那里带两个人回来。”
刘德然问:“哪两个人?”
阿备笑道:“江东双璧。”
第136章 江东双璧
刚刚褪下几分夜色的天空是冷淡的铅灰色, 风中摇曳的芦苇是羽毛般的白。斑斑驳驳的灰白色配合着黑墨似的流水,天然地就带着一种能拉人深陷其中的静谧。
但此时,这篇乱世中难得的宁静却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给踏破了。
两位少年骑马奔驰, 破芦踏浪而出。他们俩不仅年纪相仿,而且都生得高大俊美,身上都穿着锦缎制成的衣服, 佩戴着美玉雕琢而成的环佩。哪怕是最没有见识的深山野人, 也能一眼望知他们两人的身份非富即贵。
但此时,两位贵公子并没有踏青游览的悠闲自在,反而一脸焦急忧愁。
他们两人的身上,都沾染着大片大片的血迹。那血迹, 红得如同熯天炽地的火焰, 红得如同夺命催魂的诅咒。
“那袁术夺走了父亲留下的传国玉玺尚不知足, 竟然还想将我们一家赶尽杀绝,实在可恶!”孙策手握染血的宝剑,一想到仇人, 便恨得目眦欲裂, “公瑾, 辛苦你了,还要拖累你跟着我们一家人东躲西逃。”
“你我兄弟, 何必说这样的话。”周瑜安慰道。
周瑜与孙策年少时便交好, 还一同升堂拜母, 做了没有结义的义兄弟。从那以后, 两人便相互扶持,肝胆相照。
这一次, 周瑜听闻袁术夺走了孙坚手里的传国玉玺, 便猜到孙策一家可能惨遭毒手, 于是便快马加鞭地赶过来,于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被围堵的孙策一家,又护送着他们一家逃亡。
周瑜抬眼望了望四周,沉吟道:“我们已经赶了一夜的路。如果再继续下去,且不说马匹疲惫,老夫人的身体第一个就要受不了。我看这里还算安全,不如先休息一下。”
孙策点了点头,控制着马匹逐渐慢下来,又调转马头,和周瑜一起跑回到吴夫人所在的马车边,做出护卫的姿态。
马车还没停稳,布帘便被一只小手撩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噗嗤一下从车厢里蹦出来,扑到周瑜的怀里,哇哇直叫:“公瑾哥,你身上怎么这么多血?公瑾哥,你受伤了吗?”清晨的微光下,小男孩的头发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紫色光晕。
孙策抬手敲了孙权一个爆栗,又去拉他的后衣襟:“你公瑾哥骑了一个晚上的马了,累得很。快下来!”
孙权才不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130-140(第9/16页)
自家老哥的呵斥,双手用力地环着周瑜的腰,哼哼唧唧地就是不下来。
孙策嫌弃地又给了孙权一个爆栗,随后催动马匹踱到了马车旁,轻声唤道:“母亲。”
一只纤瘦的手掌撩开布帘,清晨的微光随即照进车厢。先是照亮了三个团在母亲身边睡得正香的幼童,紧接着又照亮了环抱着幼童的妇女。
那妇女正是孙坚的妻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和孙小妹的母亲吴夫人是吴郡女子的典型长相,身形纤瘦婀娜,眉目清丽婉约。如今,她已经年近四旬,但依旧风韵不俗。
但孙策很明白,自己母亲真正令人赞叹的并非是那悬浮于表面的出众的美貌,而是潜藏在那纤弱身体里的过人的智慧、超群的胆识和坚韧的手段。
据说,当年父亲在求娶吴夫人的时候,直接派了大军将整个吴府团团围住。吴家人嫌弃父亲出身微寒、为人轻狡,原本是不肯答应的。双方对峙起来,最后还是吴夫人自己站了出来,答应了婚事。
“为什么要为了爱惜我这个小女子而招惹祸事呢?如果他待我不好,也是我命该如此。”
吴夫人说着最凄凉的话,披上嫁衣,做了父亲的妻子。
两家人在婚前就结下这样的大仇,寻常人心里总会有疙瘩。但吴夫人就好像忘记了这件事一般,只一心扶持孙坚,不仅为他生儿育女、管理家院,还为他出谋划策、四处斡旋。
在吴夫人的周旋之下,孙吴两家不仅冰释前嫌,而且亲如一家,互相扶助之下,两家的势力威望都在不断地增加。
孙策还记得,父亲孙坚在世的时候就时常感慨,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求娶了他们的母亲。
在孙策看来,自己的母亲就是一汪水。
她静静地流淌着,悄无声息地越过各种沟壑,跨过各种拦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可以击垮她,也没有任何艰险可以阻拦她。
她看上去至柔至顺,却又至刚至强。
孙策恭敬地道:“母亲奔袭一夜,必定劳累。我与公瑾商议,在此歇息片刻,稍后再行。”
吴夫人左右看了看,摇了摇头:“此处仍在袁术地界,并非安全之地。逃命之时,怎可计较劳累?我们还是继续赶路,方为上策。”
吴夫人身为柔弱女子都这样说了,孙策、周瑜这两个壮年男子更没有借口说休息了。于是几人只简单地补充了一些饮水,便一刻不停地继续往前赶路了。
没过多久,便有袁术的追兵从后面赶来。孙策、周瑜一边举剑抗敌,一边在心中赞叹:吴夫人果然智慧!若是刚才多休息了一刻,如今定要被追兵生擒了,哪里还有机会反抗?
可惜,吴夫人虽有智慧,但孙策这边人手战力实在不足。在袁术人马的猛追猛打之下,他们的亲随很快就被屠灭殆尽,孙策、周瑜也伤痕累累。
“可恶!”
孙策拼着一条手臂受伤,猛地将一名敌人刺死。温热的鲜血喷溅了他一头一脸,掩盖了他受伤的伤口,却怎么也掩盖不住他内心的绝望。
“难道我孙家就要在此被灭门了吗?!”
孙策大吼一声,纵马而出,再次冲向了敌人,拼命地挥舞手中的宝剑。他不服!他还没有为父报仇!他不想死在袁术这种卑鄙小人的手里!
就在众人绝望之际,一队人马突然从北面杀出,与袁术的兵马战成一团,很快就将其赶走了。
孙策、周瑜见状,赶紧拍马奔到马车旁边,做出护卫的姿态,警惕地盯着这群来路不明的兵马。
不多时,一位首领模样的人下了马,恭敬地行礼道:“我等乃是卫将军刘备刘玄德的部下,听闻孙将军战死,特派我等来奔丧。行至寿春后,我等闻孙将军家眷身陷险境,故来相助。”
说完,那首领又掏出刘备的亲笔信。
孙策看了信,仍旧警惕地盯着那名刘备的部下。如果是从前,他可能立刻就相信了。但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即使那人有刘备的亲笔书信,他也在心里打了个嘀咕。
人心难测。刘备和他的父亲孙坚虽然有些交情,但毕竟只有在雒阳时的一面之缘。如今刘备却兴师动众而来,怎么看都有问题。必须防备!
“多谢刘将军。”不管心里再怎么防备,如今既然没有撕破脸,面子上的功夫总是要做的。孙策反握住宝剑,小小地作了一个揖。
周瑜也拍马踱来,与孙策并辔而立:“不知将军接下来有何打算呀?”
刘备部下道:“卫将军命在下给吴夫人带口信:如今天下大乱,无一寸土地安宁。雒阳京畿重地,尚且安稳。卫将军与孙将军又有同救雒阳之情、并肩作战之义。若吴夫人与公子们愿意迁去雒阳,卫将军必倒屣相迎。”
刘备部下又稍微移动了一下身体,冲着周瑜行礼道:“卫将军也邀请周公子一同前去。”
刘备的意思是,想要接孙坚一家去雒阳安置?还要再带上周瑜?
孙策与周瑜相视一眼,想也不想地就拒绝了。没办法,他们刚刚被袁术追杀,如今毫无安全感。这种时候,就算是呆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尚且寝食难安,更何况是去到别人的地盘上?
现在话说的那么好听,左一个“并肩作战”,右一个“倒屣相迎”。等他们全家到了雒阳,还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我们正准备去吴郡看望舅父,就不去打扰卫将军了。”孙策道。去投奔母舅,这也是出发前一家人商量好了的。
“不!”一直呆在马车中的吴夫人却出声了。碍于礼法,吴夫人依旧坐在门帘之后,不露面容,但声音却透过沉重厚实的木板面料稳稳地传了出来,“谢卫将军相邀,我们即刻便启程去雒阳,与将军同行。”
孙策都惊呆了。但碍于母亲的威严和智慧,他并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沉默地选择了赞同。
周瑜想了想,也同意了。
于是一行人一同北上,向着雒阳行去。
路上,孙策忍不住同周瑜抱怨此事,不理解母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周瑜一边安抚孙策,一边道:“吴夫人估计是想要效法班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以攻为守,险中求胜?”
孙策皱眉,更加疑惑了。
周瑜道:“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华夏之地,终究会再争出一个天子。袁术虽有四世三公的名望,坐拥扬、豫、徐广大之地,兵粮足备,但性情浮躁、智力短浅,不过冢中枯骨,终不能成事。其余江东诸侯,比袁术更是不足。”
周瑜抬头北望,深邃悠远的目光穿过滚滚黄河、穿过悠悠白云、穿过无数的时间与空间,去到了天下江山之上。
“未来的天下之主,必定将从江北各路诸侯中决出。
你我若此时投靠刘备,南征北战。最次一级,可以安身立命,建功立业。再进一步,可以扩充实力,成为诸侯。若上天眷顾,自己成为天下之主也并非没有可能。
如此一来,岂不是比我们孤身入江东,拼死创业,却又被江北之人坐收渔利,自己成为阶下之囚来得更好?”
孙策不由地瞪大了眼睛。他从来不知道周瑜竟然有着这样的雄心壮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