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哥已然禀报过皇上,自然没有隐瞒的必要:“一共两万斤粮种,都是那边的。”
本来还想让刘良看一下是否能做种子用,结果对方一开口就说是种子,倒也省了口舌。
果然猜对了,刘良又问:“不知种了多少亩地?”
“二十亩大田。”四阿哥替他计算,“亩产一千斤。”
其实不止,小丫头还自留了两千斤呢。
尽管有心理准备,刘良还是怔了一下,玉米,大田,灾年,亩产千斤,籽粒饱满都能做种子?
怕不是在做梦吧!
农事司收到两万斤玉米良种的消息很快传到宫中,飞进南书房。
康熙拍着四阿哥的肩膀说:“老四,干得不错!”
谁能想到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四阿哥,才被派到农事司行走就搞出这么大一个政绩来。
两万斤粮食都不算小数目,更不要说两万斤良种了。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两万斤良种不是小麦的种子,也不是水稻的种子,而是玉米种子。
玉米是舶来品,听说在番邦产量很高,但传到大清明显水土不服。
产量低也就算了,口感还差。
当时农事司还在户部,户部尚书没少被玉米荼毒,于是他第一个发问,苦大仇深地问亩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50-60(第3/28页)
难吃都能忍,毕竟玉米再难吃也是粮食,总比树皮和野菜好些。
穷苦百姓只为活着,填饱肚子,并不追求口感。
奈何农事司试种玉米那些年,户部尚书年年被皇上指着鼻子骂无能。
理由很简单,玉米在番邦是灾年救命的粮食,怎么到大清就不行了。
大清差在哪里!
好容易把农事司甩到工部,没想到工部又作死试种玉米,不是上赶着步后尘吗?
话虽这样说,户部尚书也理解。玉米抗寒抗旱能力都很突出,就眼下这个年景,工部不死心想要再试一回,很正常。
但农事司多年的试种结果摆在那里,最高亩产不会超过二百斤。
而皇上的要求极高,非要让玉米和御稻比产量。御稻最高亩产八百斤,神仙来了也追不上啊。
为了证明种玉米这事谁来了也不好使,洗刷多年屈辱,户部尚书越过工部尚书第一个跳出来问亩产。
亩产达不到皇上的要求,粮种再多也没用。
康熙早问过亩产,这会儿见户部尚书问起,也看向四阿哥。
只见四阿哥不卑不亢回答:“精耕细作亩产一千三百五十斤,大田亩产一千斤。”
看来上回有所保留,收获之后才有底气说出实际产量。
此时的南书房,几位大学士都在,除了大学士,还有六部尚书,阵容堪比小朝会。
“多少?”这回不是户部尚书的声音,而是工部尚书震惊地问。
四阿哥不卑不亢地重复了一遍,听户部尚书又问:“何时种何地种?”
其实亩产说出来,再问什么都是枉然。
御稻亩产最高纪录是在丰年。
谁知四阿哥开口又是惊雷:“今年种。田地在雾隐山。”
刚才还勉强保持镇定的一众人顿时哗然。
谁不知道今年是灾年,先是倒春寒,而后是旱灾。
灾年,山地,种玉米,大田亩产一千斤……这玉米怕是神仙下凡种的吧。
“皇上,不是臣不信四阿哥,而是亩产实在惊人,臣认为应该派人实地考察。”还是户部尚书瞪着金鱼眼提议。
他就是不信,打死也不信。
“不必派人去查,我每月都去雾隐山,亲眼目睹。”太子站出来作证。
那二十亩地玉米是他看着长大的。
索额图听说这里边还有太子的事,连忙跟着站出来:“原来太子去雾隐山是为了试种玉米。”
早说啊,闹出多少事来。
不过有户部珠玉在前,试种玉米确实有些风险,低调点好。
好在试种成功,太子此身也算分明了。
哪知道索额图给了台阶,太子却不肯下:“索相此言差矣。”
说着看向康熙:“汗阿玛,儿臣过去纯属散心,玉米是雾隐山田庄种的,儿臣不敢居功。”
又看四阿哥:“倒是老四出力不少。”
索额图抹汗,偷偷给四阿哥使眼色,然后听四阿哥开口道:“正如太子所说,玉米是雾隐山田庄种出来的,儿臣不过帮点小忙,同样不敢居功。”
索额图:“……”
明珠一直旁听,暗暗心惊,从前他以为大阿哥登基之路上的绊脚石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
如今看来,倒也未必。
四阿哥第一次在六部行走,就搞出这么大动静,委实不容小觑。
但明珠不想让他冒头:“玉米在番邦的产量很高,本身也抗寒耐旱,只可惜口感太差,吃起来剌嗓子。”
从前明开始,就有玉米,并不是雾隐山田庄第一个种出来的。
玉米本身抗寒耐旱,产量高,与雾隐山田庄无关。
至于口感……当年户部试种的时候,上到皇上下到文武百官,谁没受过荼毒。
他这样说,等于将雾隐山田庄和四阿哥的功劳降到最低。
除非对方能种出口感不同的玉米来。
见明珠挑不出毛病拿口感说事,四阿哥就放心了。
这回不必太子出面,皇上开口便夸:“明珠,这你就不知道了,雾隐山田庄种出的玉米香甜软糯,炖排骨汤乃上佳之选。”
如此粗糙的玉米竟然能炖汤么?明珠不死心:“许是御膳房的手艺好。”
除了熬粥,炖汤、炖肉、清蒸,甚至是炭烤,康熙都吃过,非常有发言权:“清蒸都好吃。”
见户部尚书和明珠瞪眼不信,康熙笑了:“明日早朝,朕请众爱卿喝玉米碴粥。”
听到“玉米碴”三个字,莫说户部尚书和明珠,就连工部尚书都开始嗓子疼了。
难吃!太难吃!
他们不是第一次上早朝被请喝玉米碴粥,剌嗓子只是一方面,关键玉米这东西没有粮食的香味。
有一次还喝出了怪味,咽不下去,又不敢吐,别提多难受了。
尽管皇上说好吃,但玉米排骨汤里除了有玉米还有排骨,而玉米碴粥里就只有玉米碴。
那是一种连御膳房都拯救不了的难吃。
令人记忆犹新。
第52章 封赏
翌日早朝,听说皇上又又又要请喝玉米碴粥,几位老大人干脆称病没来。
他们年纪大了,胃口浅,生怕喝下去控制不住吐出来在御前失仪。
来上朝的官员,也是上班如上坟,只恨自己年轻不能随便称病。
玉米碴粥很快端到面前,大约是为了缓解众人的心理阴影,每碗粥旁边还放了一小碟八宝咸菜。
四阿哥若无其事,第一个端起碗喝粥,没碰咸菜。
太子紧随其后,很快喝完,一边放下碗一边问御膳房的人:“是不是放糖了?有点甜。”
御膳房的人摇头:“与之前一样,没放。”
康熙第三个喝粥,先放在嘴边吹了吹,喝下一口,满意点头。
索额图舍命排第四,喝完惊喜:“有甜味有香味,不剌嗓子。”
户部尚书和明珠都不信,也愁眉喝下一口,而后拧紧的眉头松开,面无表情将粥喝完。
等碗筷收走,御门前的气氛明显轻快不少。康熙笑着让众人说说吃后感,得到了非常不错的反馈。
这时候工部尚书站出来,马后炮:“皇上,臣接手农事司之后专门问过钦天监,得知今明两年气温低雨水少,粮食减产在所难免。而玉米耐寒抗旱,产量又高,可先在北边推广。”
气温低雨水少都是委婉的说法,钦天监给出的结论就是冻害和旱灾。
连续两年都是灾年。
工部尚书问过之后,既忧心又庆幸。
忧心灾年粮价上涨,庆幸天公不作美,农事司在工部做不出成绩也有说辞。
哪知道打瞌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50-60(第4/28页)
有人送枕头,先是四阿哥被皇上派到农事司顶雷,之后四阿哥又带来了玉米种子,种出神仙玉米。
比起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真心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官运在的。
户部尚书气炸了,他怎么就这么背,在四阿哥来之前把农事司甩给了工部,让工部平白捡了一个大漏。
如今再想把农事司要回来,恐怕不容易了,因为皇上心情愉悦地又道:“四阿哥,雾隐山田庄弄出来的那个什么……手摇脱粒机也很实用,正好配合这次玉米推广种植。”
居然还发明出了手摇脱粒机,户部尚书更想把农事司要回来了。
这时太子良心发现,替快要累死的内务府造办处说了句话:“皇上,雾隐山田庄不仅设计出了手摇脱粒机,还有一个自动播种机。只需一人推动,便可完成挖坑、播种和填土压实,可在播种时节省一个劳力。内务府造办处已经按照图纸将样机做好,只是毓庆宫要修缮,造办处人手紧张,一时间无法做太多。”
内务府是皇家大总管,严格来说只管与皇室有关的事务,让内务府造新农具有些不合适。
于是皇上大手一挥,给工部的农事司新增了一个造办的管事,又从内务府造办处临时抽调了几个人过去,专门制造新农具。
办完要紧事,康熙决定论功行赏,这才想起自己还不知道功臣的名字,转头问太子:“你只说这玉米是雾隐山田庄种出来的,可雾隐山田庄一直在,为何现在才种出高产的玉米啊?”
太子一怔,看了四阿哥一眼,这才道:“回皇上的话,高产玉米是雾隐山田庄的东家舒月姑娘种出来的,手摇脱粒机和自动播种机也是她亲手设计的。”
又补充:“舒月姑娘只画了草稿,最后交给造办处的图纸是四阿哥所画。”
康熙故意越过四阿哥这一节,含笑对费扬古说:“你们乌拉那拉家养了一个好姑娘,是个能人,朕封她为六品格格。”
入八分国公嫡女才可以封有品阶的格格,而乌拉那拉家既非皇室,又没有爵位,可见皇上对舒月的看重。
皇上都夸舒月是个好姑娘,是能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姑娘在三年前被乌拉那拉家扫地出门,去年冬天差点饿死。
错把珍珠作鱼目,错将凤凰当鸡养,费扬古被皇上夸奖,心里五味杂陈。
而此时心里五味杂陈的不止费扬古一个,还有亲手把姜舒月捧上神坛的四阿哥。
倒不是因为皇上忘了他,而是皇上越过他问太子,还破格封了舒月为六品格格。
正如皇上所说,小丫头是个好姑娘,是能人,值得破例。
可获封之后,她就不只是乌拉那拉家长房的嫡女了。六品格格在大选的时候,通常不会被留在宫里成为庶妃,却很有可能被皇上指婚。
便是太子也嫁得。
据隆科多从前透露给他的消息,太子妃基本定下,出自瓜尔佳氏,汉姓为石。
石氏的父亲石文炳,时任杭州正白旗都统。出身军功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八旗将领,手握重兵,且对皇室忠心耿耿。
尤其石文炳,虽是旗人,却在汉人中间颇有威望,可见手段了得。
石氏的祖母是豫亲王多铎的女儿,母亲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女。石家可以说世代与皇室联姻,煊赫非常。
这样的太子妃定下便不会轻易更改。
但皇上给太子挑选侧福晋的时候,反而犹豫,举棋不定。
太子妃人选已定,不出意外不会更改,但侧妃仍旧空悬,有很大操作空间。
皇上疼爱太子,有好东西只想留给太子。太子不要,才可能分发给其他皇子。
此时皇上越过他问太子雾隐山田庄的情况,说不定改了主意,想将小丫头许给太子做侧妃。
高产玉米和新农具是小丫头对朝廷的贡献,破格获封六品格格是她应得的。相比之下,他只是辅助者,没有封赏,很正常。
可皇上已经答应了他的亲事,现在又生出别的心思,让四阿哥有些难受。
早朝之后,四阿哥斗胆求见皇上,结果皇上忙,没见他。
四阿哥心凉半截,走回阿哥所却见毓庆宫的刘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