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昭国在北方,董卓自然有所顾虑。李儒那边亦给我寄来一封密信,言董卓愿与我昭国交易,将洛阳宫室中的所有藏书典籍运送过来。
虽此事他们先前已应允,如今却提了附加条件,期望我昭国不会趁火打劫,阻止他们迁都。
其实此事我倒觉得并无大碍,毕竟我昭国当下战略不在关中之地,今年吞下幽州便已足矣。
但有些事宜总得提前谋划。董卓欲与关东诸侯分散而治,各自拥立半个天下,然我昭国断不可能退步不前。
所以我需你前往长安一趟。”
毕竟这一次没有吕布了,所以后续虽然可能还有刺杀董卓的计划,但估计成功的几率并不大。
而董卓在西凉军的威望又非常高,退守长安,这就意味着董卓回到了雍州大本营。
那里人全部都是自己的亲信,就连长安周围的兵卒都是西凉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自然觉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但杨秋却并不想让董卓接下来就这样高枕无忧,她想让贾诩去使坏。
显然,贾诩也瞬间明白了杨秋的言下之意。
“我之身份在西凉军队人人皆知,且在昭国这几年已居高位。大王让我回去,恐怕董卓一开始便会加以防范,我在长安应是难以施展。”
“若是有李儒帮忙呢?”
此话一出,贾诩略微有些惊讶。
“文优兄已经投靠大王?”
杨秋轻笑了一声,随即摇头。
“文和,届时我会让你光明正大地以昭国使臣身份前往长安,谈判西域商队合作细节。
而暗地里,我需你联合在长安的暗棋,设法派人接近汉天子刘协身边。
若可行,文和你想尽办法让刘协尽快死亡,各种手段皆可。”
“而这件事情,我想李儒应该很乐意帮忙。”
此话一出,贾诩倒是露出了意外的神色,随即笑出声来。
“大王真是唯恐天下不乱。若刘协死了,唯一正统不存,这天下诸侯还有谁能以汉室之名号令统治?天下只会彻底大乱。
董太师这辈子有野心,然野心尚不够大。若他胆子再大一点,恐怕李儒都会尽心辅佐于他。偏偏他竟效仿霍光之事,难道不知霍氏家族全亡?”
贾诩是瞬间就猜到了杨秋此举的用意。
刺杀董卓其实并无多大意义,那不过是关东联军所期望的结果,却并非杨秋所想。
在这天下,只要刘协尚在人世,那就会有许多人能够拉虎皮扯大旗,借着刘协这个正统的名义继续号令天下。
所以,即便董卓死了,也只是让西凉军剩下的人陷入内斗,他们依旧会利用刘协的名义来号令天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20-130(第5/22页)
而按照历史上的轨迹,刘协落入曹操之手后,不过是让曹操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此,只要刘协活着,就能召集众多拥护汉室正统的人团结在一起,进而形成一股尾大不掉的势力。
虽然这些人对刘协也并非真心忠诚,他们只是享受着汉室这个框架所带来的利益罢了。
但杨秋可不想让未来的剧本依旧如此上演,所以她要的是刘协死亡。
而刘协死亡之后,关东诸侯接下来并不会拼命去讨伐董卓,他们只会内斗得更加厉害,商讨着将谁推举出来作为新一任天子。
此时,刘姓宗室之人恐怕个个都会心生野心,就看谁的野心更大,谁先出头。
这个过程必定会混乱许久。
毕竟当下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号令天下。
所以在尊崇谁为天子这件事上,若是袁绍想要拉拢某个刘姓之人做天子,那么其他刘姓宗室会同意吗?
那必定是互不承认,然后各自为政,接着便是军阀混战。
所以,杨秋要的就是这个剧本变得更加混乱。
而能够做成这件事情的人,杨秋手下的其他人都不合适,唯有贾诩一人最为合适。
尤其是李儒,他已然看透了董卓如今的恐惧,知道董卓再也不可能带领西凉军问鼎天下。
那么,对于贾诩之后的刺杀计划。
反正都已经杀过一次天子了,再杀一次,让这天下更加大乱,又有何妨!
所以杨秋才送贾诩过去,他肯定是能找机会和李儒联合起来的。
不过这事儿不着急,杨秋要的时间其实最好是下半年。
“文和,若不出意外,幽州之战一月之内便将结束。而昭国若欲彻底掌控幽州,恐需接下来一年时间。
故而长安之事不必急切,可于下半年寻觅良机,吾私以为年底最佳,因明年出兵适合南下。”
杨秋的意思也很明显了,刘协若是年底死了,刚好昭国年底有空,趁着兵力强盛,可以迅速出兵南下占据雍州。
今年打幽州,明年打雍州,迅速占据大半天下,这是杨秋目前的规划。
贾诩倒是听得激动了起来,原以为大王还准备循序渐进呢。
“此机甚佳,但我觉得,再添一计更妙?”
杨秋示意眼前人继续说,贾诩露出了一个阴险狡诈的表情。
“刘协身死,若接下来董卓亦亡故,雍州必定彻底大乱,这岂不是我等进攻的最佳时机?二人一同身死,岂不更好。”
有时候,杨秋觉得自己已然够冷酷无情了。然而,有贾诩在身边,她又觉得自己还算不上极致。
毕竟,有人比自己更绝。
她当然清楚这一计策更为精妙,一旦刘协死了,接着董卓也命丧黄泉,西凉军便再也没有了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那时,没有董卓压住下面的人,这群西凉军必定会陷入内斗大乱。
所以,贾诩的计策确实恰到好处。
在这种时候进军雍州,那简直就是绝佳的时机。
但这不是因为没有吕布,所以刺杀董卓之事的成功几率不大了吗?
反而是让刘协死亡的几率还大一些。
之所以历史上刘协在颠沛流离之下一直活着,并非因为他身边的侍卫有多么勇猛。
而是大家都需要他活着,都想利用他的正统名义来号令天下。
但偏偏杨秋这个“反骨仔”,她要的就是刘协去死。
所以,董卓在那之前绝对不会想到,会有人利用这个漏洞杀了让他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没错,刘协还真的算得上董卓的保护伞,有这个名义,董卓才能号令剩下的半个天下。
“文和,我并非未想过此等办法。能刺杀董卓,配合着刘协死亡,这自然是最佳局面。
但关键问题是,刺杀董卓实非易事。文和莫非有办法?”
贾诩只是神秘的笑了一下。
“也许会有办法,事在人为。到了长安之后,许多事情与人皆可利用,大王静候我的消息便是。
这一次若不将长安这潭水搅浑,我昭国如何南下占据益州?
大王不是多次念叨吗?益州有诸多东西北方不能种植,所以我们得尽快打下益州。
我也想见到大王口中记挂的橡胶树,究竟能做出何等神奇之物?”
这事儿居然让贾诩都念念不忘了吗?
杨秋都差点笑出声。
倒也好,看来贾诩并不觉得此事为难,反而非常想要去兴风作浪一番
“那就祝文和在长安如鱼得水!若是可以,看看李儒愿不愿意加入昭国。”
贾诩点头表示同意之后,杨秋就让贾诩直接离开了,毕竟她并没有打算让贾诩在这里长留。
之所以让贾诩亲自来,是因为这件事情在密信里面说实在不合适。
他们两个可是在商讨着刺杀刘协,这种事情能大声嚷嚷,并且在信件里面讨论吗?
万一有个意外信件遗失了呢?
还是得当面说清楚更好。
而贾诩离开的第二天,杨秋这边战场也有新的动静。
那群内奸终于理应外合,联合鲜卑南下赶来的两千多个骑兵大烧了粮仓。
第123章
三月底的草原,风已不再如往日那般寒冷刺骨。
南下的大部队在这几日也稍稍褪去了些许厚重的衣物,换上了较为轻薄的装备。
轲比能率领着两万人的大军,随着幽州各种胡人部落的纷纷加入,这支部队已然壮大到了三万人之众,且这还仅仅是能够上阵杀敌的兵卒数量。
实际上,幽州境内众多胡人部落中,大量的老少妇女都在朝着北方迁徙。
在这场战争尚未结束之际,这些人如今只觉得向北而行更为安稳。
轲比能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任由这群人前往草原居住。
在这些迁徙的人群中,数量最多的当属乌桓人。
想当年,他们因投降了汉朝,得以占据幽州那肥美的草场,那时漠北的鲜卑部落对此甚是羡慕。
然而如今,这些人都将成为轲比能麾下的部落,他的实力得以迅速膨胀。
或许,他能够成就檀石槐当年的伟业,统一整个鲜卑部落,成为鲜卑真正的大单于。
没错,轲比能如今已然敢有这样的野心。
他绝非安于平凡之人,更不会对现状的和平感到心满意足。
他渴望一统草原,成为一个比檀石槐还要厉害的人物。
而野心的膨胀,自然会让人的手段更加激进,也会让人更愿意去冒险。
于是,他派遣人手联系昭国境内的胡人,试图诱惑一批人成为他的间谍为他效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120-130(第6/22页)
同时,他还费尽心机地去贿赂昭国军队里的人。
只可惜,尽管他花费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却仅仅贿赂到了极少部分人,军队里的兵卒实在是难以诱惑。
好在,这一次靠着那仅有十多个人,再加上南下的两千多精锐鲜卑骑军。
一场大火终于让幽州战场上的杨家军大败一场,将其粮草彻底烧成了灰烬。
“单于,大好消息啊!那杨家军如今粮草尽失,上谷郡的粮仓也被我们烧毁。
如今若要等新的粮草运送过来,起码得半个月之久,而那杨家军绝对撑不了这么久,到时候肯定会内部生乱。
我听闻,杨家军已然在飞速往后撤退,倘若就这般让他们回到上谷郡,那我们这一次的计划岂不是功亏一篑?”
说话之人乃是苏仆延,他曾是乌桓一大部落的首领,可谓一方地头蛇。
那时的他呼风唤雨,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除了在汉朝征战之际需调集一些乌桓骑兵外,其他时候,他简直就是幽州境内的土皇帝。
谁能想到,曾经那般庞大的汉朝,竟突然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的黄巾军造反,眼看差点亡国。
那时,他们乌桓人被紧急征调了许多骑兵南下支援。
虽然叛乱得以平定,然而并州之地又崛起了一股新的势力——杨家军。
原本苏仆延以为这杨家军与他毫无关系,可后来杨家军造反,扩张的土地越来越多,最终触角伸到了幽州。
那时,幽州内部开始出现动乱,他们幽州境内的不同乌桓部落也出现了内部分歧。
当时,他依然选择支持汉朝,然后一同讨伐叛军,但这一场战争他们败得很惨。
自此之后,汉朝再也没有力量管辖幽州。
而他们这群乌桓人虽然没有被杨家军赶尽杀绝,可是在过去这几年里,杨家军竟然直接派人占领了辽东郡,平日里还在幽州境内不断剿匪,一点点蚕食他们的生存领地。
因此,在昭国不断给辽东郡的兵卒运送粮草时,他们起了坏心想要打劫,却没想到遭遇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剿匪。
这几年,那个张辽时不时就派强兵过来斩杀他们,幽州境内的乌桓人不是死亡,就是投靠昭国,又或者往北逃窜。
再这样下去,他这个曾经统领几万人的首领以后就要变成光杆司令了。
也是在后来这一两年里,他才回味过来了昭国的想法,为什么从来不带大面积的人过来剿灭他们,而是每次在运送粮草的时候,故意派的精兵过来剿匪。
这分明就是在引鱼上钩,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损失精兵,到后来,他再也不敢攻击昭国的军队运送军粮。
然而,他是彻底不敢招惹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