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00-11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硬,估计是知道自己跑不掉了,直接摆烂。把广城的一些领导都牵扯了进去,里面有真有假,目的就是搅浑水。

    但公安也不是傻子,他们明确的抓到了其中几个线头,为此还专门打电话让人把已经在乡下了的那个陪同给遣送回来了。

    这件事影响太坏了,导致陪同他爹都被拽下马。尤其是那个间谍还说金条也是陪同给的,这家伙又把陪同他爹现有的家情妇的家还有老家都彻查了一遍,还真的挖出来不少金条!

    最终结果就是那个间谍被严管起来,对外则说这个人被弄死了。陪同被送去了大西北,他爹等一系列涉案的人都被喂了花生米。

    陪同还觉得自己冤枉呢,他就是找了个平日一起喝酒的伙计,让他换了自己衣服去搞一下那几个裁缝,破坏几件衣服而已。

    要不是那几个裁缝,他能被开除吗?

    可是这件事竟然折腾成爹娘没了,家没了,兄弟姐妹都划清界限了,他也得去农场改造了。

    问题他也没想到,平日里一直陪他喝酒玩耍吹捧他的那个人,是个间谍啊!

    广城如何动荡自然影响不到东北的白清霖。

    再过一个月就要进入农忙期了,所以这段时间因为比较轻松,雨水还多,家家户户都要上山去摘蘑菇。

    陆向阳也要回到工作岗位。以前他觉得跟大车很有趣,但自从去过遥远的南方,他的心态就变了。那是一个和北方与众不同的城市,遍地都是商机,管理也没有这边严格,总觉得做什么都能挣到钱。

    从广城带来的手表和剩下的三个二手收音机给到了曾阳那边,曾阳连连说广城那边的兄弟夸赞给出去的粮食水果蔬菜还有各种肉类以及奶制品质量非常好。他们愿意长期合作,愿意把一条车队送到东北这边来,让曾阳负责管理。

    不过曾阳给拒绝了,东北这嘎达的情况跟广城不一样,目前车队进出管理非常严格,再加上路途太远,不适合运输鲜货。

    广城那边还想多要些奶制品,那边不养奶牛,水牛倒是有不少,都得耕地,而且产奶也不多。这次送的奶制品完全可以煮成牛奶,味道比奶粉更加香醇,喝过的都赞不绝口。

    如果鲜货不容易运输,那么能不能考虑运一些奶制品过去。

    “那也不是说要就有的,不得等着?”陆向阳倒无所谓,他觉得这种钱都是小钱,所以更加期待的是白清霖口中的改革开放。到那个时候想要运输一些东西就方便多了,至少不像现在这么严格。

    而且他还得准备跟他家小白一起去考大学呢。

    曾阳看陆向阳这种挣钱不积极的态度,气的笑骂,“我看你是吃饱了,就不顾兄弟了!”

    “可拉倒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炮灰在70年代发大财》 100-110(第5/19页)

    吧,啥时候不顾你了?你知道把这么多手表弄来多麻烦吗?”陆向阳各种编造这一路的心惊胆战,给曾阳忽悠瘸了。

    曾阳表示哥俩怎么也得喝一顿,随后又拎过来个麻袋,“你家那个小知青打算做鞋了?”

    麻袋里装的是十来副木头鞋模子,不用尺寸码数的。

    这玩意基本都是鞋厂专用的,偶尔有一些会被修鞋铺子弄走。他一口气弄这么多码数这么齐全的鞋模子也很不容易了。

    陆向阳点点头道:“这不是正在折腾吗?你也知道小白闲不住。这次在广城买了点儿鞋底子和帆布,就寻思自己做点儿鞋子穿。”

    “就自己穿?”曾阳问。

    陆向阳嘿嘿一笑,道:“我家这么多人呢,咋,不能自己穿啊。”

    曾阳一百个不信,却也道:“若是需要鞋底子什么的,跟我说,这玩意到也能弄到,比鞋模子好整。”

    目前老百姓们穿的大多数还是自家做的千层底儿呢,毕竟自己做鞋子只需要买布头就可以了,不用花大钱和票。但市面上最流行的是黄绿色的那种胶鞋,还有更加精致的小皮鞋。

    白清霖下乡就穿了双加棉小皮鞋,到了东北差点儿冻掉了脚趾头,脱下来再也没穿过。现在他冬天穿的还是陆奶奶给做的大棉鞋呢,又厚又暖和。

    白家到也给他寄了一双翻羊毛靴子,但东北这嘎达太冷,那底子一到冬天冻的梆硬,踩在雪地上直打滑。摔了十来个屁股蹲之后,这双鞋也被束之高阁了。

    做鞋和做包并不是服装设计的必修课,只是选修或者体验课。

    白清霖觉得幸亏自己是大学毕业就传过来了,学的那些知识还保留在脑子里,没有彻底还给老师。

    做帆布鞋,他是真的很会。

    后世还有一些店专门DIY帆布鞋呢,可以挑选鞋子各个部分自由拼接,然后还能在帆布上画画,每双鞋都能做到独一无二。

    这种店很受年轻人欢迎,虽然价格贵了点儿,却也能接受。

    做鞋子的帆布要比做包的略厚略硬一些,因为帆布经过反复刷洗会变的松软,有一定的硬度才能支撑鞋面。

    他先在报纸上打了版,确定尺寸没问题之后开始裁剪,在将每个部位都包上边儿,就可以拼接了。

    曾阳带过来的不只是鞋模子,还有一包数百个金属孔,一把白色黑色的鞋带子,和一圈柔软的鹿皮。金属孔是黄胶鞋专用串鞋带子的,打这个孔也没太多技术含量,确定好位置捅个洞把金属孔塞进去,那锤子邦邦一敲就固定住了。

    鹿皮剪了形状用来包鞋尖,一个是为了更加牢固,第二个是为了美观。穿鞋子和穿袜子一样,脚尖最容易破了。不少人的布鞋前面都补着补丁,那袜子更是补的都快看不出原本的模样了。

    现在外面百货大楼也会买尼龙袜和带松紧的棉袜。不过老百姓也只是穿自己做的布袜子,主打省钱。

    其实目前国内的橡胶制品还不够成熟,制作出来的鞋底子偏软偏薄,踩到尖锐的东西就容易扎穿。

    白清霖也考虑到了这些,特地将鞋面做的高了一点儿。这样可以在压制定型的时候再往鞋子里放一双略薄的千层底,保证鞋底的厚度。

    虽然双层鞋底没有那么柔软,但至少走路的时候不会硌脚。

    第一双帆布鞋做好后,陆家人看的爱不释手,因为码数问题,只有脚码24的三婶儿才能穿的进去。这给三婶儿高兴地,穿了鞋在炕上踩来踩去。

    “是厚实了不少,但也没有那么硬,千层底是软和的。感觉比黄胶鞋穿着舒服,黄胶鞋底子太薄了,走路硌脚。”

    “就是白色的爱脏。”陆奶奶摸着这个帆布鞋,心里也很是喜欢。

    “城里人又不干活,怕啥?”三婶儿依依不舍的把帆布鞋脱下来,她为了试穿这个鞋,还洗了脚,换了一双新做的袜子呢。

    “那咱今年做这个,明年拿出去卖掉?”白清霖问。

    “做做做,但鞋底子啥玩意的,咱们弄不到吧?金宝,你有地方整这些东西不?”三婶儿对赚钱可感兴趣了,小白离开这段时间,她都没钱赚,心里十分寂寞,只能天天往山上跑摘蘑菇什么的,想要屯多点儿给小白留着。这样小白回来就不用上山耽误工夫啦!

    “是能弄到,曾阳那小子人脉广,以后鞋子给他卖,他就乐意出这个力气。”看着家里人高兴,小白高兴,陆向阳自然也跟着高兴,“那今年咱就做这个!我寻思多做点儿,这玩意麻烦,多屯点儿一口气卖出去,兴许能赚到去燕城买房的钱。”

    “埃玛老天爷,那得多少钱啊!”三婶抱着帆布鞋,跟抱自己大胖娃似的,“这玩意占地方,做那么多也没地方放吧?”

    “有地方放,这就别担心了。”陆向阳一锤定音。

    能再次找到赚钱的法子,白清霖也是兴奋的。而且他脑子里不止有帆布鞋的做法,还想做帆布包和牛仔服。

    不过那些东西比做帆布鞋更加复杂,可以稍微往后挪一下。毕竟今年才74年,等75年做包,76年做牛仔服正好。而且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打算。

    原本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想茍着,凡事都打算等活过十八岁再说。但现在不一样了,有陆向阳这个脑子灵活会赚钱的大佬在身边,他完全可以想的更大胆一些。

    比如说买几条生产线,然后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任何一个学服装设计的,梦想都是能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他自然也不例外。

    有了赚钱的法子,陆家人干活浑身都有力气。而且这次大伯和三叔也能帮上忙。帆布太硬了,剪裁起来十分费力。而大伯三叔有力气,手上茧子也厚实,不怕磨。

    只要划出版型印子来,这俩大老爷们就拿着剪刀,严肃且一本正经的剪着,生怕自己不小心毁了一双鞋子。

    忙忙碌碌一个月,到了秋收的季节。

    八月份要从高粱玉米开始收,然后就是小麦和水稻,紧接着天气逐渐越来越冷,就得挖土豆跟红薯。

    学校里都放了秋收假,学生们一股脑的回来帮忙干活。

    第五大队的地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地都适合种小麦和水稻,这两种作物比较吃水,只有离水源近的地方才能耕种。但是玉米高粱之类的粗粮可就多了,粗粮之类不怕旱,只要翻出来一块地就能种,种了就有收获。

    一时间整个村子都是热腾腾的劳动场面,因为还是优秀大队,上面还下来领导跟记者采访拍照。这下所有人都更加积极,恨不得好好给这群领导记者表现表现。

    白清霖因为太久没干活,干活能力都退化了。他的活儿并不难,都是什么砍高粱掰玉米之类的,站着就能完成。累的是割稻子和小麦,都得弯着腰,一天下来腰都伸不直。

    就这样一直忙碌到快十月份,才把收好晒好的粮食都归了仓,剩下的就是要往粮站送粮食,然后拿了钱回来给社员们分钱分粮食了。

    不过还没等他们送粮食呢,久违的表扬信终于到了。

    而且还是一连来了两封!

    一封表扬信来自于广城公安局,表扬为民服装厂四名员工不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炮灰在70年代发大财》 100-110(第6/19页)

    险阻勇抓盗贼,保护了国家财产,维护了中外友谊。

    令一封则来自于大使馆,专门表扬为民服装厂培养出了优秀的设计师白清霖,白清霖以精湛的手艺和高超审美为外宾做出精美的衣裙,获得了外宾极大的欣赏。同时,因为这几套精美的衣裙,让中外友谊更加长远。

    第一封信让李厂长又后怕又高兴,孟设计师只跟他说了给外宾做衣服赚了点儿钱的事,并没有说这个抓贼。那个钱李厂长自然没有要,现在看了这个信,觉得幸亏没有要。

    若是他以前的那个脾性,说不定就要回来了呢,设计师怎么能接私活呢?接了那也应该是厂子里的啊。可是接私活的是人家小白知青呀。

    至于第二封信,让李厂长窘出了个大红脸。

    什么为民服装厂培养出来的设计师?这话他可不敢说,这也太给自己贴金了吧!

    第104章 起哄架秧子

    这样大的一件事, 这样的一封表扬信,自然先不能送到当事人手里。

    主要是第二封,李厂长没那个脸。

    他先通知了县里的领导, 领导们开会觉得这种来自于外宾的友谊必须要告诉市里。表扬信是一回事, 来自于市里的表彰又是一回事。

    就算白清霖和陆向阳不属于县为民服装厂, 可这不是还有俩正儿八经服装厂的员工了吗?

    市里果然很重视这件事, 他们开完会,下来人专门找孟设计师和杨技术员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然后拍板由市里单独给白清霖出一份表扬信和单独的表彰。不仅如此, 还给陆向阳所属的车队送去了一份表彰, 表扬陆向阳作为里面年纪最大最勇敢的男同志,在保护我方资产上做出的贡献。

    好家伙,这下子可热闹了。

    市里专门下来人给开表彰大会,不但送了表扬信, 还送了锦旗,给每个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以及十五块钱的奖金。

    这件事还热热闹闹的上了报纸, 不仅有四个人的合影,还有白清霖单独的照片呢。

    这一份占了二分之一版面的报纸上登了来自广城的两封表扬信,市里的表彰信以及开表彰会的各种照片。村长他们特地开拖拉机把俩英雄接回来,那叫一个热泪盈眶。

    村里还组织了秧歌队,敲锣打鼓扭秧歌, 热闹的跟过年似的。

    陆向阳接受良好, 站得笔直,频频挥手。

    白清霖尴尬的脚趾头差点儿把拖拉机挠漏了, 脸蛋子恨不得藏在大红花后面。

    这简直比在海底捞吃饭还可怕!毕竟在海里捞也就那么一会儿, 在这里,他要站在拖拉机上接受整个村子的表彰, 足足站了一个多小时!

    老天爷,这比惩罚还令人恐惧啊。

    表扬信还给了两个人,但白清霖那份见义勇为,维护友谊的锦旗被村长左右劝说的,挂去了大队部。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