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40-25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到底是谁觉醒了(快穿)》 240-250(第1/16页)

    第241章 农务

    这些人实在是小瞧了凌一,首先凌一不是一个人去的,其次,她就算一个人,也完全不怕被人刁难,她能把对方打服。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也为了不把所有事情一个人担下来,总是她自己亲力亲为,那以后岂不是碰上点事就得她上场吗。

    于是,凌一带上了全家和家里几个身体比较健壮的长工,首先在全安村开始了农务教学。

    凌一有块地在村里最平坦的区域,适合全村人围观。

    她早就让家人去村里每家每户通知,今天她要在村子里传授自己种地高产的秘诀。

    凌一家的地有多高产,大家是知道的,毕竟都是一个村的,自家的麦子稻子长得稀稀拉拉,就凌一家的长得那叫一个粗壮密集,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农人们,每次经过凌一的地,看见地里长势极好的作物,忍不住驻足感慨。

    现在凌一说要传授秘诀,甭管信不信,大家都得先看了才知道。

    就连村里傲慢的地主们,也纷纷派了人来学习,程家人更是偷偷躲在人群最后面,想偷学。

    其实也不用偷学,这家人如果不来招惹凌一,老老实实种地,凌一也不会刻意去为难她们。

    袁氏一家分家了,此时都跟着江氏混,江大郎如今对待江氏也十分客气,完全没有以前当大哥颐指气使的感觉。

    毕竟,他现在身上穿的,家里吃的喝的,全靠袁氏跟着江氏母女干活挣钱,有句话叫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他现在都不管江氏叫“弟妹”了,而是叫江管事。

    袁氏如今费尽心思和江氏搞好关系,倒是能喊上一声江二妹,抄着手,跟在江氏身边,烦恼地问:“二妹呀,小花真要把她种地的手艺教给咱们啊?那要是村里的人学了去,谁还来给咱家干活?”

    这么快就成“咱家”了,江氏白了袁氏一眼:“你这肚量,能想明白啥呀。你这就不懂了,我家小花如今是官府任命的’农学差使‘,给官府干活,吃官粮你懂吗?小花教村里人种地,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我家的地赚钱,也不是靠那什么,小花说那叫剥削,对对对,我家赚钱不是靠剥削咱们百姓,而是靠带领大家一起种地,一起吃饱饭,所有人都吃饱饭了,才会有余粮和钱去消费。有人消费了,咱们家就能挣更多钱。”

    江氏跟着凌一倒是学了不少新鲜词,袁氏听了个一知半解,但也差不多理解了意思,也就是说,凌一不靠欺压百姓赚钱,她靠百姓安居乐业愿意在她经营的产业消费来赚钱。

    袁氏忍不住啧啧称奇,这小花,离了她们一家,怎么感觉越来越聪明了?

    凌一开始教学前,也有不少人当面质疑她,真能教给她们真本事吗?一个人凭什么无偿地把自己吃饭的倚仗交出来?

    凌一淡淡地说:“一个人有余粮有闲钱的时候,她也许会想扯布做衣裳,上饭馆点个菜,又或者在路边茶馆歇脚喝杯茶水,那么她花出去的钱,总有一部分落入我的口袋,我种的地,我建立的工坊,这些工人才有工钱拿。”

    “但若是一个人吃不饱饭,衣不蔽体,那么她就只会想着,如何拼尽全力去搞钱,若是这样的人多了,难免有人恶向胆边生,去偷去抢,我也不过是百姓,我如何能保证自己和家人能在这样动荡的世间安稳生存?”

    “我们是同村人,我家有地,我不会藏着掖着,种不完的地也会雇佣长工来帮我,我有余力去干别的,大家也能挣到钱和粮。互帮互助,不仅仅是道德约束,也是因为人在更好的环境里,也会变得更好。”

    有人听明白了,跟着点头,也有人光膀子一挥:“听不懂,你要教什么就赶紧教吧,我地里还有活儿呢。”

    凌一也不恼,缓缓说:“不认同我的人,可以不用学习我的手艺,建议立刻回去种自己的地。”

    那人瞬间焉了,他媳妇忍不住给了他一坨子:“让你多嘴!全家吃不饱饭你就高兴了!”

    等到所有人明白凌一那几句话的意思后,翘首以盼望着凌一,眼里有藏不住的激动,若是凌一真能带领她们把自家的地都种好,她们就服气。

    接下来的教学并不枯燥,但有点超出凌一预料。

    她没想到,同一片土地上,竟然能养育出智力和理解能力完全不同的几类人。

    有的人只需要凌一示范一遍,简单把原理简化成这时代人能理解的意思,她们就能融会贯通,学会某种作物的种植技巧,也能运用到别的作物上面。

    可有的人那脑子,十之一二和十之八九的大小有时候都分不清。

    凌一在这次的教学里,唯一高估的就是人们的理解能力和智力,突然感受到夏风的无奈,真不知道以前夏风面对那么多能力参差不齐的孩子,是如何做到如此耐心教学的。

    饶是情绪没有多大起伏的凌一,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的问题问得无言以对。

    不过令凌一没想到的是,一天的教学结束后,她回家的路上,总能碰见村里人同她打招呼。

    以前这些人见到江氏才会热情上来寒暄,可如今,不知道是见过了凌一耐心教学的一面,觉得她没那么呆板严肃,还是说想感谢凌一的无私奉献,一个个的不是提着一筐鸡蛋,就是摘了点自家种的蔬菜前来感谢凌一。

    凌一一路走回家,身上挂着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各类农产品。

    江氏早在确认村里人不会闹事之后,就回茶园干活了,现在见女儿身上的东西都快拿不下了,赶紧上前帮忙。

    “哎哟,这都是些啥?”

    凌一摇头说:“不知道,她们走过来说几句话就往我手上塞,我说不要,她们非给。”

    江氏笑眯了眼:“哎,这是乡亲们感谢你呢。”

    凌一疑惑道:“我以为,她们都会像最开始那个男人一样质疑我。”

    江氏摆手:“人呐,很复杂的。你好,她们见不得,但你好的同时带上了她们,她们又会记得你。”

    “咱们家去年用的是你从山里引流下来的水灌溉,你不知道,村里人用的是什么水,去年好多天没下雨,水只能从池塘和井里打,去年很多人不敢种稻子,怕水不够用。池塘的水村里管着,地主们看着,井水更是限制每家每户只能打多少。”

    “我们大丰收的时候,还有好多人家地都开裂了,不然你以为,那么多来我们家上工的女人们,是为什么来,还不是家里的地种不出粮食,卖了也维持不了生计。”

    “小花呀,你这是在帮她们,有心的人不用你说都知道来感谢你。”

    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女人,来凌一这儿上工的女人们大多数都有家庭,或为人女儿,或为人母亲,她们所联系的家庭,都会因为她们在凌一这儿上工挣回粮食和钱财而吃饱饭,其实凌一很少去关心这些人,她不知道这些人中,有的人其实打心眼里很感激她。

    只是,凌一对这种感情并不敏感,这些人表达情绪的方式又相当委婉,好多人往凌一手里塞点东西还得打趣几句,一点看不出来感激的样子,搞得凌一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

    在全安村的农务教学持续了五天,能教的,该教的凌一都教了,大部分人虽说不能全部学懂,但至少也能应付自家作物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到底是谁觉醒了(快穿)》 240-250(第2/16页)

    种植,今年说不准真能提高全村粮食的产量。

    凌一也因此在村里的名声好了许多,人缘更是旺,偶尔还会有人叫她农务大人。凌一觉得很奇怪,她不过是受官府的差使来教学,怎么突然就成大人了。

    几乎没有停歇,趁着气温还没上涨,凌一接着去到别的村教学。

    相比于熟悉的全安村,其他村子的人不认识凌一,凌一是拿着官府的任命书去找了各村的里正,让里正帮忙组织人来听她教学。

    当然,这些外村的人对待凌一相当不客气,一开始都没几个人来听。

    于是凌一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她找孟晚宁要了四名衙役,跟随她一起下乡教学。

    相比安排一大批衙役去干这事,只需要抽出四名,这对衙门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除了这四人略微不服凌一外,他们可没想过让一个女人骑在他们头上使唤自己。

    于是,四人喜提在衙门被凌一一个人打趴下,当众被同行嘲笑的经历。

    他们若是不服,还能再站起来打,若是不听使唤,那便由孟晚宁来处理,衙役不听差使,要么滚出去,要么痛打三十大板。

    挨凌一一顿打和挨三十大板那可完全不一样,三十大板足够把一个健全的人打残废了。而若是被赶出去,失去衙役这份差事,他们又上哪儿去找能作威作福还有油水捞、吃饱饭的好事?

    有了衙役身上那套衣服,各村里正都不敢怠慢凌一,村民们也开始变得恭敬和卑微,凌一的教学才得以开展。

    这下子,凌一不只是在全安村和县城里出名了,她在整个江源县内都出名了。

    以前只有商人圈子里知道凌一是金稻米的供货商,她手里还有白蜡、肥皂、布匹等上等货。现在就连普通百姓都认识她了,管她叫农务大人。

    比起那些或凶恶或猥琐的衙役,凌一好看的皮囊和平静的表情,显然更容易让百姓们亲近。

    一开始有不少人怀疑她教的东西,但随着按照她教学的方法耕种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地里作物的长势越来越好,这样的质疑声少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不知道从哪儿传出来的她是神仙下凡,来解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这种传言愈演愈烈,在今年的赋税提高的政令跟随秋收一起到来时更是达到了顶峰。

    大部分把凌一的教学听进去的人家,地里收成都还不错,尽管被朝廷提高的粮税吓得叫苦不迭,但好歹能有余粮,紧巴巴过日子就是。

    可有一些完全不把凌一当回事的人,却因为突如其来的涨税,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全上交朝廷了,自己根本不剩多少,没粮食吃,要么到处去找人借,要么就去找苦力活干。

    也正因为有凌一开始在江源县内教授农务,江源县今年收税比以往都要早,而且基本都收够了,成了阳州府最先把粮食运送到阳州的县。

    为此,阳州的知府还特意写信表扬了孟晚宁。

    其他县得知这个消息,纷纷来信询问孟晚宁如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收齐粮税。要知道,百姓怕收粮太多太快,而官员们却只觉得收粮又慢又少。

    官场上的事凌一接触不到,自有孟晚宁去解决,她虽是假冒兄长身份当官,但从前也常在家听父兄聊起官场上的事,应付起来也并不难。

    孟晚宁的政绩好看了,其他县的县令纷纷求教,得知是因为有位农务差使的功劳,便拐弯抹角想把此人请回来。

    当然,这其中免不了要和孟晚宁打交道,有送字画的,有送钱的,更有甚者,送美人。气得孟晚宁在书房破口大骂,骂了半天还是只能自己平复心情,她第二天就去了趟鹿鸣涧,询问凌一二人意见。

    第242章 贤王

    既然其他县要凌一帮忙传授农学,那必不可能免费帮忙,凌一也不会简单粗暴地索要钱财,她要的不是钱财,而是来往两县做生意的商引。

    在大燕,小商贩只能困于一地,但大商贾却能来往各地,其主要原因出了大商贾有钱能请得起镖师护送货物,有多种运货途径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商引。

    商引也称路引,是百姓流动于各地的凭证,商人若是想从本地运输货物销往外地,那就得从各官府那儿购买商引,不同货物也有不同的商引,价钱也因各地的官府而有所不同。

    凌一所讨要的商引,那便是希望受了她帮助的县,能在她做生意的时候给她行个方便,不说免了她的商引,至少别买商引的时候是一个价钱,到了城门口,又改口索要更多钱。

    这种事不是没有,曾经有某个县的商引,前天卖给了商人, 第二天商人拿着商引去,结果发现过期了,人家发了新的商引,商人又得重新购买,旧的不作数。

    这种来往各地的生意,凌一和鹿县的夫妻俩合作时被提了醒,她也吃过亏,可不想再吃了。

    朝令夕改这种事在大燕并不算稀奇,官府统治百姓,也并不依靠所谓威信,而是靠武力和剥削。

    凌一的要求不算走后门,她只是想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况且,她又没说不买商引,只是让各县县令别逮着她薅。

    孟晚宁听后,爽快答应了凌一这个要求,她会和其他县县令提的。

    与此同时,她又觉得羞愧,朝令夕改这事,怎么听都觉得官比匪好不到哪里去,她也是官,自然觉得脸上无光。

    凌一看出对方的惭愧,问:“孟大人,可曾想过有朝一日,只为民当官,为自己做事,而不必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孟晚宁皱眉:“怎能不想,可如今的大燕……”

    她作为一个远离京城的县令,也从最近频繁更改的政令看出来大燕朝廷的腐败无能,可她又有什么办法,上头那几位斗得厉害,她的父亲便是受此牵连,导致全家只能跟着兄长南下,死得只剩下她一人。

    其实大燕的乱,不仅仅是太后党和赵麟党的争斗,赵麟党此时还没冒头呢,毕竟没人敢大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