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姐,不可以》 50-60(第1/17页)
第51章 寻线索谁为故人忙
早上出门的时候韩昭把信交给了小二,这种迎来送往的客栈会帮住客到驿站代寄信件。
今日有宫中的匠人来教永安府里的灯匠做宫里的花灯样式,从全国各地举荐而来的匠人自然是做花灯的个中老手,不用他们怎么费心教,只需讲解所需花灯的尺寸和样式,大家就能很快上手了。
教韩昭这边的是个比较年轻的人。趁着干活的空档,有人就好奇地问他:“老哥,那皇宫里啥样呀?你们在宫里能见到皇上吗?”
那匠人虽年纪不大,但自忖是从宫中出来的,比这些从外地征集过来的,自然就高人一等,端着一副老师傅的作派,懒散的语气道:“自然是见过的,我们在宫里当差,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没见过皇上呢?”
其实只是有天皇上经过走廊的时候,他们遥遥地见了一眼罢了,隔着重重的护卫,甚至只见到明黄的龙袍,都没看见皇上的脸。
这话一出,可引起其他匠人的极大羡慕好奇了,不断有人兴奋地问他:“大人,那皇宫里长啥样啊?听说金碧辉煌,栏杆都是用金子凿的呢?真的吗?”
年轻的匠人微微扬起了下巴,一副得意且与有荣焉的样子:“皇宫自然是金碧辉煌的,举全国之力建造,你说能不好吗?一砖一瓦都是工部悉心修缮的,自然是最好的。”
年轻的匠人隶属于工部,这次千灯宴也是工部管理。
韩昭默默地听着,做着手上的活计,不去掺和,昨天打探的消息就让她明白,想靠着好好做灯来见到皇上,几乎不大可能了。她得另作打算。
傍晚回客栈的时候,照例要先穿过前面吃饭的地方,她余光瞥到靠边的高台上放了一张长桌,桌子后面站了个人,应当是说书先生。
她脚步不停,沿着中间的过道往后面客房走去。
“啪”惊堂木一响,说书先生的开场白穿过人群,顺着空气飘到了她的耳朵里。
“上回书说道,奇女子陶云安,三岁识字,七岁能诗,十五岁遍览家中藏书,端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韩昭脚步一顿,怀疑是自己听错了,缓慢地转过头去。
说书先生还在摇头晃脑,语气抑扬顿挫:“今日,我们就来说一说她的其它事迹。”
韩昭眨了眨眼睛,没听错吧,她方才是听到了陶姐姐的名字?
她仍旧是不敢置信,就近捡了张桌子坐下,小二很殷勤的提了一壶茶上来,拿过一只茶碗来,给韩昭添茶倒水。
光听说书也是有茶水费的。
韩昭接过那碗茶,稳了稳神色才问小二:“说书先生说的这奇女子是谁?”
小二露出个笑来,道:“说的就是奇女子陶云安呀。”
看韩昭脸上掩饰不住的震惊表情,小二恍然大悟似的晃了一下,以为她是从外地过来,对京城完全不了解,善解人意解释道:
“客官您是外地来的,可能不清楚,这陶云安呀,是咱们这以前一个御史的孙女儿,多年以前呀,这陶御史就被贬到宁古塔去了。他这孙女儿也跟着去了。这孙女厉害着呢,比他其余的儿子孙子都出类拔萃,所以就有了说书先生说的这一段了。”
韩昭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就是陶姐姐。
韩昭尽力掩下心中的激动,“所以陶御史是被赦免,调回京城了吗?陶云安也回来了?”否则她的故事怎么会在京城流传。
小二摇了摇头道:“人倒是没回来,就是这故事回来了,也算是一段佳话。”
随着小二点摇头,韩昭心内方才燃起的希望的小火苗噗嗤几下又熄灭了。
“小二,上壶茶来。”旁边桌有人高声喊着。*
“好勒,马上来!”小二把手巾往肩上一搭,对韩昭道:“客官,您有事儿再喊我嘞。”脚步一转,给旁边桌上茶去了。
韩昭的目光又落回台上的说书先生身上。
说书先生脸庞清瘦,手中握着一柄折扇,许是因为天气凉,没有打开,在手中轻轻敲打,语气激昂:
“话说宁古塔苦寒之地,一年数月风雪,然而此地百姓,骁勇善战,民风彪悍,人人善于骑射。每年夏季天气凉爽之日,此地会举办骑射大赛,无惧男女,皆可参加,足可见其民风淳朴。要说这还不是最奇的一点,最奇的是诸位知道这一年的骑射大赛是谁一时风头无两?”
说到这里,他卖了个关子,拿折扇巡视了一圈台下,把大家都目光都吸引过来,才缓缓吐出下半句:
“对喽,就是我们的奇女子陶云安,她马上射箭,迅猛如雷,且每发必中,力压数男子……”
“你这说书老头也太会扯了吧!”
说书台下,有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听书人发出了不满的质疑,“暂且不说你前面那一堆词儿,把她吹的像神童一样的,单就说后面,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骑射竟然赢过了男子,这怎么可能呢?”
果然有其他的人跟着一块起哄。
“兄台有所不知啊,这个故事都说了好多天了,我都能背下来了,这奇女子陶云安既有文韬,又有武略,实乃大周奇女子,可惜啊,就是在宁古塔回不来啊。”
另一桌的人应和道,话语里有隐隐的调侃。
一时间,大堂里发出了阵阵笑声。
也有没听过这个故事的人,正听到高潮呢,被打断了,不满道:“你们听过的嚷什么呢?让说书先生接着往下说呀,我们还没听完呢。”
说书先生也是见惯世面的人,这点小风小浪完全没有影响到他,手握扇子,向着台下一一拱手道:“承蒙各位高抬贵手,客栈定的小老儿今日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如果各位想听别的,明日还请多多捧场。”
他惊堂木一拍,又继续讲起奇女子陶云安的故事。
韩昭在台下听着,没有了刚开始的激动,也感到万分欣慰。
虽然陶姐姐没有回来,陶伯伯也没有被赦免,但是从说书先生说的故事里,韩昭知道陶姐姐在宁古塔活得很好,不仅能继续读书写诗,还学了骑马、射箭。
而且,韩昭静下心来细细思索,陶姐姐的故事被传回京城,必然是背后有人在推动。
说书先生是不可能知道陶姐姐从小到大的事情的。
此人必然是一个陶姐姐极其信任的人,在陶姐姐去宁古塔后,仍和她保持联络的人。
至于此人的目的,她暗暗想,应当是为了帮助陶姐姐和陶伯伯一家,早日从宁古塔回来。
虽然她现下还没想明白,这样的帮忙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无疑,京城的百姓应当都知道,以前的陶御史有那么个才华过人的孙女儿,被困在了宁古塔。
只是,是谁,在幕后推动着这一切呢?
韩昭凝眉思索,只是从前的人,隔着八九年的光阴再想起来,一时也没有头绪。
她只能用最直接的办法,叫来小二问:“你知道是何人让说书先生说这个故事的吗?”
小二弓着腰,问道:“客官,您说奇女子陶云安的故事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小姐,不可以》 50-60(第2/17页)
韩昭点了点头。
小二:“这个呀,我还真不知道,您要是想一探究竟,可以去博远斋看一看,我们这说书先生的稿子也是那书斋店主给的。她给说书先生钱,说书先生替她说书,我们就挣个茶水费。”
倒是把责任推个一干二净。
看来这博远斋必去不可了。
韩昭问:“博远斋怎么走?”
小二这会儿又热情起来了:“就在井前街,您出门右拐三条街,现下去,兴许能赶在打烊前到。”
韩昭说声道谢,放下吃茶钱,匆忙前往井前街。
如果真是有人在幕后帮助陶姐姐,那她就不是孤立无援的状态,没准儿就有了一个可靠帮手。
毕竟,在陶伯伯一家可能牵连在冤案的时候,还能伸出援手,这个人有极大的可能,会成为她坚不可摧的盟友。
韩昭一路走来,激动的心在踏进博远斋的时候微微下沉。
此时,天色已经昏暗起来,柜台上点起了油灯。
柜台后是一个女子,看着装打扮应是个妇人,听见门口的动静,她抬起头来笑道:“小店今日要打烊了,客官需要什么,还请尽快挑选。”
韩昭稳住心神,让自己看起来不至于奇怪,问:“你是伯远斋的店主?”
妇人有些疑惑,微微皱了下眉,抬眼打量了下门口的人,但还是轻轻地点了点头,问道:“你要买些什么。”
韩昭的心又荡悠悠地落了下来,她本以为会见到可能熟悉的人。
她不认识这个妇人,在过往的记忆里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她根本就不是来买东西的,匆匆扫了一圈,随手拿起柜台上的一本。
店主目光也随着她的动作落在那本书上,开口道:“这本是不要钱的,可以免费送。”
韩昭拿书的手顿住,被页面上几个字吸引住了目光:
听雪草堂笔记——陶云安。
她翻开书页,借着灯光,看清书页上记载的是陶姐姐所做过的诗歌,往后翻,里面甚至有她年少时在学堂上做的诗。
再往后翻,是她对天文、地理、和算数的注解。
店主见她看的专注,狐疑地盯了她许久,连手中的笔都放下了。
韩昭从书本中抬起头,对上店主怀疑的目光,连忙露出一个欣喜的笑来:“方才在客栈,听说书先生说奇女子陶云安的故事,心中十分仰慕,小二说,这家书斋可以买到她的著作,这才看入迷了,真是对不住啊,耽误你打烊了。”
说到最后,脸上带上了歉意。
“这倒没事。”店主摆了摆手,她第一次见到对这本书入迷的人,因此又多看了几眼。
韩昭把书攥在手里,“也不知是谁帮着陶小姐整理撰写这本书,我看这书非常喜爱,不知有没有荣幸可以和她讨论书中内容呢,或者略尽绵薄之力,也帮着抄书呢?”
她说话的语气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是为提出这个唐突的请求,而让别人感到为难。
韩昭直觉店主只是明面上的执行人,此事必定还有幕后之人,她必须见到写书的人。
写书的人必定是给说书先生书稿的人,那人才是和陶姐姐一直联络的人。
店主的表情一下变得很微妙,眯着眼睛打量了韩昭一番,才不冷不热笑道:“你听说书也该知道,这奇女子可是在宁古塔,写书之人自然是她本人,这书是从宁古塔带过来的,那人早走了。你要是想抄书的话也行,一本五十文,明日来我这登个记。”
店主警惕心很重,看来是从她这儿套不出什么话了。
韩昭挠了挠头一脸惋惜的样子,叹了口气:“真是一件憾事啊,最近我也有些忙,等我拜读完这本书,再来叨扰。”
店主客气地一点头:“慢走不送。”
夜色中,韩昭手里拿着《听雪草堂笔记》,又回望了一眼博远斋小小的门面。
眉头又皱了起来,究竟是谁在帮着陶姐姐?
第52章 访亲友闹市见恶犬
博远斋的店主异常警惕,看来从她那再套出有用的消息是无望了。
韩昭躺在床上,忽然想到出发前小姐跟她说过,她家有门亲戚也在京城。
她的姨妈,苏夫人的妹妹嫁了个外地人,多年前就举家搬到京城做生意了,做的也是丝绸生意。
安宁县是养蚕大县,苏姨妈家的丝绸也多是从安宁县运往京城。两家生意也有往来,多年联系不断。
贺小姐叮嘱她,若是在京城遇到事情了,可以找苏姨妈寻求一二帮助。
苏姨妈也在京城开店,多年下来,应当对各家店铺也有所了解,说不定真能从她那儿打探到更多关于博远斋的内幕。
主意已定,隔日早上韩昭就向龚令史告了假,径直寻那店铺去了。
她一路打听着,顺道路上买了几样茶叶点心,上门拜访,自然不能空手而来。
贺兰君的姨妈早在半个月前就收到了从安宁县寄来的书信。
苏夫人在给她的信上,除了平常的问候,还特意交待了,近日有一个名叫韩昭的年轻人会从安宁县到京城去,为着公主庆生的事儿做花灯,托她们照顾一二。
信中还提到,此人是贺兰君的未来夫婿,只待从京城回去,两家再商量婚事。
听到外甥女的这个好消息,姨妈自然欢喜,但是信都寄到半个月了,也没见到叫韩昭的人的影子。
这一天她照旧和丈夫在店里忙着。
京城不比安宁县,人工和店面都要贵了几倍,有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夫妻俩就自己干了。
她管账,丈夫管店里的几个伙计,渐渐的也从初来时的单打独斗发展到现在的生意红火,客源稳定。
韩昭就是在这个时候提着东西登门拜访了。
苏姨妈听她自报完家门,眼前一亮,就顺着光打量了韩昭一番。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