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的是酒馆,最寻常的客人一进一出, 最少也得三四钱银子,哪里是乡野之人消费的起的。
若说真有好处,也是粮油铺子这类的能得些好处,就算不能拉到主顾,起码也能混个眼熟。就算是乡下人,也同样需要米面粮油,有了眼熟的铺子,自然是先光顾。极少成多,也是个进项。
况且布施也多是些米面这些, 官府对他们这些商户盘查的颇严,布施的钱粮需得账目清晰明了。为了省事,好些商户都会选择去粮铺里买好了米面, 再行布施。到时候账目上有进有出, 官府查问好应答不说, 也不涉及自己的私产。
各家粮铺单单卖给他们的, 就不是一笔小数目。看着白花花的银子进了别人的口袋, 任谁心里都好受不了!
可怜的还是他们这些做陪的,年年跟着白折腾, 到头来损失上几百两银子不说,还得耗上好几日, 铺子里的生意都耽误了。
昨日回来,好几个相识的商户都是苦不堪言,奈何毫无办法。这大雪要布施、大旱要布施、大雨也要布施。总之,这一年银子没挣回来多少银子,光布施就要散出去不少。
就这他们还得感恩戴德,面上不敢流露出丝毫不悦。谁让他们是最末等的商籍呢,手里虽然有些银子,却也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
要不商户更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就盼着家里能出一个有功名的孩子,那就有了依仗,旁人要想欺负也得掂量掂量。
说来,他们这还算好的,父母官还算的上廉洁,不太盘剥百姓。若是换了其他地方,哪怕你是家财万贯的富商,只要是没有后台。甭管是铺面还是房产,给人随意安上一个罪名 ,那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祸,连个分辨的机会都没有。
吕掌柜又叹了一声,说出来心里都痛快了不少。这些话他不好和家里人说,平白的让家里人刚着堵心,也帮不上什么。
和李大成聊了一会,畅快不少,心里也没有这么憋闷。
马上年关了,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若是这时候,镇上多了些拖家带口乞讨的。不仅官府的颜面不好看,更关乎着政绩。这里面的门道,即使吕掌柜不说,李大成才能猜到几分。
既然这银子花了,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大可弄上一面布旗,上书青竹阁三个字,下边还可一用小字,写上此次布施的品类,外加每个人可以领到的数量。
布施的商户颇多,布施的品类也不尽相同。布旗就挂在布发放布施物品的桌案旁,便是有人问也不打紧,只说是为了方便人看仔细,好按需领取。
即是布施,布旗也没必要太花哨,素净点便好,也不会惹眼,想来官府也不会在这点小事上计较。
虽然排队领取布施的人是不识字,即是有一个半个识字的,也不会花大笔银子来酒馆花销。可过往的路人却不乏识文断字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娶个夫郎奔小康》 120-140(第5/25页)
几日下来,总会有人瞧见。不说能招揽到多少客人,起码也能叫别人知晓青竹阁的名字。
吕掌柜听了李大成的话,连连称赞,他怎么没想到这个主意。他既花了大银子,做个宣传也无可厚非。
说话间也不像刚刚那么愁苦,两人又聊了一会,吕掌柜送李大成出来时,脸上已经带了笑。
李大成约了周恒来家里吃饭,便没在镇上多耽搁。想着买了肉直接回家,到了徐富铺子时,不等他开口问,徐富就主动和他说起。特意留意过了,但没见过他说的那一老一小。
得了这个消息,李大成倒也不意外。镇上那么大,找人本就不是个轻松的事,何况这才一两日,没有眉目也正常。
托徐富继续给留意着,李大成拿了肉,又多买了三排骨和几根棒骨。既然要请人家吃饭,必得做些拿的出手的菜。
村里人除了年节吃肉都不多,排骨吃的更少了。排骨比肉贵,还有骨头,虽然滋味比肉好。可真要是让人们,花钱买些带骨头的肉,没多少人乐意当这个冤大头。
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村里有人家杀猪,攒下钱的人家才舍得买上些排骨,回去和肉炖了,香香美美的吃上一顿。
李大成想着晚上做个红烧排骨,在炒上两个菜,再煮上一锅香香的棒骨汤,这顿饭待客也不算失礼。
出门时,还答应沈桥,晚上给他买好吃的。小夫郎喜好甜食,糕点、糖果、蜜饯都可,蜜饯家里还有,今儿便买些别的。
点心铺子的伙计都认识李大成了,一个农家汉子三天两头过来,买点心蜜饯的着实不多。乡下人过日子都仔细,谁家舍得经常过来,买这些不扛饱的吃食。
来的多了,自然熟识,偶尔闲聊两句,才知是给家里夫郎买的。这般爱护夫郎的男子不多,伙计自然记的清楚。
见他过来,伙计立时笑着迎了过来,“您过来了,今儿来点什么?店里有新做好的丰糖糕,软糯香甜,您可以看看。”
因着是老主顾,伙计说话便更随意,介绍的点心也都是按着他素日的口味来的。
丰糖糕里加了蜂蜜和大枣,因此成琥珀色,用模子做成一个个花朵的造型,瞧着倒是比寻常方形的点心,更精致些。
姑娘小哥儿大多喜欢这种精巧的东西,沈桥虽然不说,李大成也看的出来。小夫郎的衣裳、帕子上都绣着图案。
因此那日买手炉的时候,他特意挑了雕花的,虽然贵上些,但样式更精巧好看。每每见小夫郎,喜爱的抚过手炉上的雕刻着的花纹时,李大成便知道手炉没有买错。
想着沈桥气血虚,多吃些蜂蜜大枣的有好处,李大成便要了些。又买了点儿杏仁酥和蜜糖条。
伙计笑的更殷勤,像这样的客人哪里去找,不仅经常过来光顾,付银子的时候也痛快,从不吵架还价。
结账的时候,掌柜的见他买的多,还特意送了一小包松子糖,虽不值什么,可白送的自然不会有不愿意。现在生意没有那么好做,这也是为了留客。
快出镇子的时候,见街边有卖桂花酿的。桂花酿里头含有少量的酒,却不易醉人,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很受姑娘小哥儿们喜欢,正适合沈桥喝。
李大成买了一竹筒,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势必要喝些酒。小夫郎的酒量实在是不怎么样,有桂花酿席间也可以喝上一些,又不用怕喝醉。
冬日的天气,阴晴不定,有时候早上还太阳高照,到了下午就刮起了大风。寒风一起,霎时就冷了许多。
眼下刚过饭点儿不久,李大成想着赶回家去,便没在镇上买吃的。这会儿天色阴下来,不如早上出门的时候暖和,街上行人也少了好多。 路上的积雪还残留着些没化,踩踏多的地方隐隐露出底下的土路。
李大成回到河谷村的时候,刚刚未时两刻,村口有不少孩子嬉戏。村里的孩子都懂事,早早的就知道帮着家里干活儿,也只有冬日里不忙的时候,可以撒欢儿的玩玩。
路上碰见几个人,拉着李大成闲聊了几句。他整日拉着板车进进出出,村里人都习惯了。虽然面上没说什么,背后可能都以为他赚了大钱。
有人虽然眼热,却也没有法子。村里那么多人,除了本本份份的种地,闲了到镇上卖点自家种的菜,谁有本事去镇上摆摊。人生地不熟的,就算真过去了,恐怕连嘴都张不开。
因此好些人,对李大成的态度有了改变,哪怕过去不相熟的,此刻也能主动搭上两句话。日后若是要带个什么东西,也好开口不是。
其实自打李家在村长家门前闹事那日子后,村里人对李大成的态度就转变了许多。
大家也算是看清了李家人的真面目,都一个村里住着,除了村里一两个懒汉,谁家有事大伙能帮的都会帮上一把。对李家这种人,只顾自个,连家里人都算计的,大伙自是不愿意再来往,谁知会不会被盯上什么。
反观李大成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不少人都在背地里说李庆是个蠢笨的。丢了那么有出息能赚钱的儿子,倒是拿着一个赌徒当成宝,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眼下落的一把年纪,还要被逼债的堵上门来这样的下场。听说那些赌坊的打手,都极其凶狠,把李清狠狠的打了一顿。离的近的人家都没敢出门,生怕惹上麻烦。
还是李庆赔了四亩地,才把这场祸事了结。那可都是上好的田地,怎么也能卖上二十六七两,就这么让人家拿走了。
村里凡事有年轻汉子的,都被家里嘱咐过,万万不可同败家的李清扯上关系。哪怕是路过看一眼都不行,免得被带坏了!
第125章 李家的变故
阴云密布, 整个天空都灰蒙蒙的,仿佛罩着一张巨大的灰色天幕。好在眼下虽然起了风,但没有要下雪的迹象。
路上的积雪还没全完, 本来就不好走,若再下雪怕是更难行。
李大成总觉得, 这个冬天有些反常,往年九月中下旬, 就会一点点的冷下来。今年都十月末了,人们才感觉到寒意。
这一变天,就接连下了两天大雪。村里好些老人都说,有些年头没下过这么大的雪了。
他们村子在镇上也算的上是富裕的村了,虽也有几户人家遭了灾,但大部分人家都没事。旁的村子日子恐怕就没有这么好过了,本就过的艰难,又赶上好些年没见的大雪,房屋倒塌不算, 更有许多村民都受了伤。
要不然官府也不会这么着急,动员镇上的商户们布施。如今又阴晴不定,他总觉得这天气有些不正常。盘算着过几日还是多囤点儿米面, 他们家没有地, 多囤些粮食总是没错的。
灶房里整日烧水做饭, 水汽大, 粮食囤多了难免易坏。好在家里的屋子多, 除了禾哥儿住过的那间屋子,家里还有一间厢房。回头买上两个大瓮, 放在那间厢房里,能囤不少的粮食呢!
刚推开院门, 就听见堂屋里传来的笑声,沈桥的声音里夹杂着女子的笑声,不用进屋也知道两人正聊到兴头上。
小夫郎有些怯生,外人面前,很少这么开怀。
李大成虽然希望沈桥多与人接触,省的白日总是自己一个人闷着。可若是沈桥自己不愿,觉着独自呆着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娶个夫郎奔小康》 120-140(第6/25页)
自在,他也不会勉强。反正家里还有他在,他的小夫郎也犯不着抛头露面,只要身子康健,万事无忧便好。
沈桥听见声响,从堂屋里迎出来,周恒媳妇自然不好独自呆在人家屋里,也跟了出来。两家熟识,又多有往来,周恒媳妇也熟络的打了招呼。
碍于有旁人在,小夫郎脸皮又薄,李大成也没有什么亲昵的动作。平时都是两人一起挤在灶房里,一边干活儿一边说话,温馨又惬意。
今日家里有客人,李大成也没叫沈桥陪着,将买的点心和糖条递给他,让他们去屋里吃。独自收拾着板车上的东西。
想着现在还早,先把牛肉卤出来,再做饭也来的及,便没有着急处理买回来的排骨和棒骨。牛肉村里人不常吃,席上添上一道酱牛肉也好。
回到堂屋,沈桥的心思便有些飘忽,眼神时不时的,往灶房的方向瞄。周恒媳妇瞧见了,少不得笑着打趣了两句。
沈桥红着脸,这才将目光转回来,重新落到手里做了一半的衣裳上。他与周恒媳妇算的上熟识,也能分辨两句。
两人说说笑笑一会儿,周恒媳妇也没再打趣他。
旁边的桌上,放着李大成刚买回来的点心。
周恒媳妇见惯他家的各式零嘴点心,也不意外。沈桥也是一直让她,她吃了两块杏仁酥和几颗蜜糖条。丰糖糕却是没动,糕点对于村里的人,算是金贵物。两人虽然交好,可她也有分寸。
没过多长时间,灶房里便传出香味。周恒在自家院子里都闻见了。手里的竹筐竹篮也不编了,抖了抖身上的竹屑,就过来了。
屋里是妇人夫郎在做针线活儿,他自然不好挤进去。直接进了灶房,灶膛里有火光,比起屋里也冷不了多少。
他和村里绝大部分汉子一样,都不会做饭,此时见李大成动作麻利的,用锅铲翻炒着锅里的香料,瞧着倒是颇为有趣。
将锅盖盖上,李大成才腾出手来,拿了身后的矮凳,招呼周恒坐下。
屋里沈桥他们在说话,周恒进去自然不便,偏偏灶房这又离不开人,也只有在灶房里待客了。好在村里人没那么些讲究,周恒他们又都是熟人,也不会计较。
李大成拿了前几日买的瓜子,用碟子装了,放在周恒面前的矮桌上。周恒也不客气,伸手抓了一小把,见不是自家炒的那种无味的,嗑的更起劲了。
阵阵香味顺着锅盖的缝隙传出来,周恒吸了吸鼻子,好奇的问道:“你这手艺怎么这么好,比咱们村的刘大厨都强。”
刘大厨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家里祖上就是干厨子的,到了他这辈已经打出些名声。不说本村的红白喜事,就是周围的村子谁家办什么宴席,都落不下他。
只是这些年赚了些钱,又被大伙追捧着他,行事不如前些年厚道。不仅涨了价,还要主家备下酒肉作为答谢,不是好酒还不行。<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