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量成全。

    只有在满足那些人的心愿后,那些人才会认为他虽成了状元,但也没什么好前程,从而收起关注他的目光,认为他没有被针对为难的价值。

    所以现在的宋墨华不仅感激上面将他安排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还很感谢上面对他的这份维护之心。

    听到内侍汇报宋墨华离开时的表现,柳明月笑了起来,从后殿过来的皇上也在笑。

    “这小子还真是个挺有心计的,不愧是能用那种引人瞩目的方式,从春闱中脱颖而出的人,有想法,还敢付诸行动,胆大心细、有野心,还懂人情世故,若他真能耐下性子好好做事,倒不失为可造之才。”

    柳明月笑着点头道,“陛下说得是,这宋墨华确实是个聪明人,若他能将聪明用对地方,应当能取得一番成就才是。”

    就怕他会因为这次春闱的成功,尝到甜头,从而在遇到困难时,又想耍小聪明,那样的话,这个人也就废了。

    所以这既是他们给出的机会,也是考验,端看宋墨华在抓住机会之后,能否通过考验。

    皇上点头道,“是啊,这次从中选了几个新人重点培养,希望他们都能争气些,别让咱们失望。”

    宋墨华不过是被选中的几棵重点培养的苗子之一而已,他在勤务殿中的表现,也算是一场考核,目前看来,结果还算令人的满意。

    不过即便如此,对宋墨华而言,这一切都只是个开始而已,机会已经给他,他也初步抓住了,至于他能在将来走出多远,需要他用政绩交答卷。

    柳明月点头之余,由这个话题联想起另一件事,不免感慨道。

    “是啊,也不知咱们的船队现在走到哪里了,臣妾嘱咐他们要在海外多留心,暗地里寻找一些咱们大安没有的作物,尤其是高产粮食的种子,不知他们此行有没有这方面的收获。”

    船队若能带回个一两样高产作物种子,司农司在朝中的地位,可就变得水涨船高了,做好了高产作物的培育和推广工作,绝对是大功一件,能在史上留名。

    皇上对此有些意外,“皇后竟然还嘱咐了这件事?可咱们大安才是这天下最为富饶的大国上邦,地大物博,连我们都没有,或是没发现过的宝物,海外那些小邦国会有?”

    对于皇上的这种思想认知,柳明月并不觉得意外,她也不能跟对方说,大安的疆域虽大,但是海外还有面积更大的陆地。

    “臣妾想着,不同环境能生长出不同的物种,也许咱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别的地方可能会有,若能找到,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找不到,咱们也没什么损失,反正只是顺便而已。”

    “嗯,皇后对这江山百姓,真是有心了,若能寻到高产粮种,绝对是大功一件,朕一定会诏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咱们皇后娘娘的功绩,说来惭愧,朕可不曾考虑到这点。”

    在此之前,他一心惦记和关心的,就是船队这次出海,能给带回多少分成,压根就没顾得上想别的。

    若非提前知道,在那遥远的海外,有着不止一种的高产作物,还都能在炎黄大地上推广种植,从而活人无数,可以让人有目标有方向的去找,柳明月觉得自己肯定也想不到这点。

    所以此刻面对皇上这番真心夸赞,柳明月难免会感到有些心虚,以打趣的态度回应道。

    “陛下过誉了,等到船队回来,真带回了那样的高产粮种,您再考虑怎么给臣妾议功也不迟,现在就提将要如何表功,若船队此行在这方面没什么收获,到时岂不尴尬?”

    皇上朗声笑道,“哈哈,无妨,反正这里又没外人,若没带回什么,就当无事发生,朕说话算话,何时带回来了,朕何时给皇后表功,希望那一天能早些到来。”

    忙完春闱,就该接着忙大招募了,这也是件很繁琐的事,春闱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能交给各部官吏配合着完成,柳明月和皇上只负责最终的拍板工作。

    虽然也免不了会劳心费神,需要不时召来相关人员了解一下,批复许多与之相关的奏折,可是相对大招募而言,还是要轻松不少。

    在越在意和越重视的事情上,当然要花费越多的时间与精力,柳明月说是处处都很关注与操心都不为过。

    每天都会仔细查阅庄子那边的人,通过不同途径送回来的消息,这些人的身份立场各不相同,所以他们记录下的一些信息,侧重点也不同。

    柳明月想要的就是结合多方信息,可以从综合角度来了解那些参选者的整体信息,从而加深对他们的初步了解与评估。

    这是一个不仅花时间,还非常耗费心力的工作,柳明月只敢让皇上看看了解一下,不敢让他也参与进来,怕他的身体吃不消。

    好在有已经熟悉她的做事观念与习惯的太子妃帮忙打下手,为她减轻了不小的工作量。

    柳明月这段时间太忙,去东宫看望小皇孙的次数大减,这是没办法的事,宫里也都知道她在忙什么,倒也没人敢因此而怠慢东宫上下。

    仍被禁足在东宫中的太子,带孩子的经验现在是越来越足了,柳明月让人将前朝发生的事,尤其是一些纷争,都有记录下来交给他。

    让太子在及时了解前朝动态的同时,还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对策,呈给她与皇上过目。

    两人虽然没有时间与精力亲自去东宫教导他,但是他们都有很用心的批阅太子交上来的那些,及时指出他给出的对策中优缺点,以及提点对方思想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少了外部声音的煽动和干扰,可以看得出来,不算聪明,但也没到愚不可及的地步和太子,还是明显有了一些进步和改变,这个结果还是让柳明月感到比较欣慰的。

    皇上对此当然是更觉欣喜,毕竟柳明月的身份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10-120(第9/15页)

    殊,皇上与太子可是真正的亲生父子。

    以皇上对大安江山的重视,在他自己的身体出问题后,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希望看到太子能赶快成长起来,成长到可以尽快担起江山重的地步。

    若非太子此前的表现实在太过令人失望,他绝对有机会获得辅政或是监国之权。

    当然,虽从太子身上看到了他的进步和成长,皇上与柳明月也不敢掉以轻心,发现这个法子有效后,皇上恨不得改口,延长太子的禁足期。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皇上注定只能想想,且不说改口会给他的信誉带来的质疑和负面影响,太子身为堂堂江山继承人,一禁就是半年,还能说是皇上、皇后当时是在气头上,才会给出这般的严惩。

    若再延长,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毕竟太子的身份非寻常皇子可比,朝野上下都重视。

    尤其是在柳明月这个皇后临朝,不时便将辅政变成摄政的情况下,太子身为皇后嫡子,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地位,可以说是稳固如山。

    将太子禁足得太久,不仅会有损他的声望,还会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犯了什么滔天大罪。

    而太子被禁足的根本原因,和能让某些人知道的明面上原因,真要论起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却也都不便拿到台面上说。

    何况那些早就期盼着太子能早些解禁的人,也更加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作者有话说】

    117

    第117章

    换位

    眼看庄子那边的培训已经开展了半个多月,柳明月这边却收到卓辉的请示。

    “……微臣也擅自考问了几句,发现他确实见多识广,也颇有想法,才特意前来请示陛下与娘娘,能否为他网开一面?”

    姜明元,一个少年成名,却命运多舛的诗人、词人,前半辈子创作出了大量传唱度极高诗词歌赋,如今年过四十,依旧一事无成。

    在这位年龄超出上限要求,又迟到这么久的情况下,卓辉特意来请示她,是否要为姜明元破例,固然有着对方确实很有才华的因素,但是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她很喜欢对方的作品。

    当然,真正喜欢,或者说是推崇姜明元的人,其实是原主,她不过是为了解当前的大环境,特意研读这里的一些流传度高的典故和文学作品时,也曾用心读过原主所收藏的姜明元的作品。

    柳明月还没想好该怎么安排,正好也在现场的皇上就已经道。

    “姜明元,这个人,朕也略有耳闻,从他的诗词中,倒能看出这是位忧国忧民,很关心民生社稷的文人。”

    皇上对这姜明元的印象不错,因为大多数才名在外的文人都在写酸词腐句,表达自己对怀才不遇的怨愤,对世道艰辛的怨愤时,只有这位,写的多是些歌颂炎黄大地上的山水和百姓,振奋人心的诗词。

    柳明月读过姜明元的作品后,对此也有同感。

    “以姜明元的才名,倒是可以为他破例一次,只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他既没参加初选,又迟到这么久,一旦开了这个头,以后就难服众了。”

    这也是皇上虽然表达出自己对姜明元的好感,却没有直接拿主意的原因。

    “皇后顾虑得是,依朕之见,就将他特招进翰林院吧,以他在民间的声望,别人也不好反对什么。”

    这个‘别人’,当然是指那些将翰林院视为他们正统读书人自留地的人,柳明月笑着点头。

    “陛下说得是,依臣妾之见,先给他个五品侍读学士的位置吧。”

    听到柳明月的建议,皇上愣了一下,随即就迅速领会到她的用意。

    宋墨华这个状元,没能进翰林院,而是被安排到司农司的事,已成为让某些人引以为傲的谈资。

    直接将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姜明元安排进翰林院,还直接给他五品侍读的身份,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无声的还击。

    “就按皇后的意思办吧,那姜明元虽是个白身,但是他的那些作品,足以弥补身功名上的短板。”

    同样侍立在侧的苏福反应快,迅速备好笔墨纸砚,皇上也毫不耽误的顺手拟出一道恩圣,直接递给仍有些没反应过来的卓辉。

    卓辉离宫一段时间,本想趁机会在自家娘娘面前刷刷存在感,顺便卖个好,提醒娘娘莫要忘了被外派的他。

    却没料到,事情竟然是这么个发展,没能争取到破例的机会,却让他为姜明元直接拿到这么一份圣旨。

    当卓辉带着圣旨,领着一行人走出皇宫侧时,抬眼就能看到正在宫门外徘徊张望的姜明元,心情不禁有些复杂。

    以他的身份地位,倒也不至于嫉恨对方能有这番际遇,就是难免会感到有些唏嘘。

    那姜明元前半辈子四处奔波,百般努力,可是至今也没能获得什么机会,因在山中访友,错过了当地的初选,得知消息后,又因在途中生病而拖延了上京时间。

    可是这么一位本来时运不济的人,竟在上京后转运了,先是得到他的帮助,现在竟然还得皇上和皇后的青睐,直接一步登天。

    姜明元还不知道此事,看到卓辉出来,赶紧迎上前,难掩紧张的笑着问道,

    “有劳卓公公了,不知娘娘那边?”

    看到对方过来,卓辉就已迅速抛开那些多余的情绪,听到他的询问,笑着拱手道。

    “咱家要恭喜姜大人了,说来也巧,咱家去见娘娘时,陛下刚好也在,听说姜大人之名,二位贵人有印象,陛下当即说要将您召入翰林院,娘娘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虽不好为姜大人破例,但是可将姜大人封为侍读学士,这便是陛下亲自为姜大人拟的恩旨。”

    姜明元愣在当场,反应过来后,赶紧扔下手中那个简陋的包袱,整了整发冠和衣襟,对着宫门行大礼。

    卓辉宣读完圣旨后,将圣旨递给姜明元的同时,笑容亲切的嘱咐道。

    “陛下说,姜大人不必再特意进宫谢恩了,明早是大朝议,姜大人直接以侍读学士的身份进宫参加朝议即可。”

    说完,他又指了指端着托盘跟在他身后的几名内侍手中的东西。

    “这是娘娘特意让人给姜大人准备的住所钥匙,这里附的有住所地址,这些除了有姜大人·的官服和冠帽,这些都是崔大人可能用得上的赏赐……”

    交待完那些东西后,卓辉又道。

    “咱们先将这些东西给姜大人送过去,现在还没到正午,姜大人下午带着身份文书去翰林院点个卯,将身份凭证给办好了,明日进宫时才方便。”

    姜明元初入京中,对京中一切都不熟悉,如今听到卓辉的安排,自是无有不应,心中感激不已。

    这是他做梦都不敢奢想的场景,或者可以说是,他有些怀疑自己是在梦中,才能在今天遇到这么多好事。

    经历过太多的不幸后,突然有好运降临的那种不真实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真的很难想像和理解。

    与此同时,总算平安抵达大安附近海域的船队上的人,也都在欢呼庆祝。

    没有经历过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