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40-160(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是随着常明仁正式上位,在族中话语权得到加强,已借兵部大案和平国府的谋逆案,与功臣派系做了切割。

    早年常家还曾因为外戚的身份,获得不少势力归附,不过随着皇后临朝,太子的地位变得无比稳固,那些冲着五皇子归附过来的势力,都已悄无声息的主动消失。

    借此彻底认识当外戚的巨大弊端后,常明仁对此乐见其成,他父亲倒是为此感到气恨难平。

    毕竟在常贵妃还是宠妃,五皇子也是最受宠的皇子的那几年里,常家当年为笼络人心,也曾给出过一些很具价值的资源。

    如今常明仁只想带领家族,踏实本分的做事,再尽量抓住上面的风向,让儿子的仕途走得更顺些,前途更广些。

    毕竟从目前的形势看,大安只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儿子也算是正赶上了好时机。

    朝廷现在发展得越来越稳定,宫中有钱,银庄的信誉越来越好,从而在民间越发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吸纳了大量民间存款,使得朝廷用钱也变得方便了许多。

    地方税银、官吏和驻军的饷银和经费,都能通过各地的银庄及时存取,不用再像从前那般进行繁琐的调运,极大的减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损耗的同时,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40-160(第3/27页)

    让各方都对大安越来越具有归属感。

    在当前的新朝各方面都发展得欣欣向荣的大趋势下,宫中想要试着出手整顿吏治,逐步改革开国之初无暇关注的弊政,实属正常。

    当一个新的政策与风向出现后,会损及一批原本的利益既得者的同时,也会让新一批能抓住机会的人获利,常明仁现在想的,就是让自己的儿子抓住这个机会。

    杨弘深对于自家女儿能拿一份八品录事的任命状一事,心情有些复杂,若是儿子有这个本事,他一定会高兴的在家摆酒设宴,大肆庆贺一番。

    但是拿到这份任命状的,却是他的女儿,若非这次一起入职的女官女吏多达近二十人,他甚至都不愿意让女儿去赴任。

    在他看来,大女儿不管是去宫中产业当管事,还是去宫中做女官,都是不错的选择,前者能有机会给家里提供银钱方面的好处,后者能及时为他传递一些宫中消息,对他的仕途有益。

    唯有这个正式女官的职位,让他觉得很不满,让女子当官,即便只是末等小官,在他看来,也属有悖常理之举。

    可是皇上罔顾‘牝鸡司晨’的非议,率先做出允许皇后临朝的决定,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他对女子参政的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杨弘深再怎么不悦,也不敢说出要阻止大女儿入仕的话,就是这脸色难免有些不好看。

    杨宛如当然有将她父亲的反应看在眼里,无比心冷的同时,更加珍惜自己的任命状。

    杨宛欣眼巴巴盯着那份任命状,真心羡慕自己的姐姐能有这么好的运道,竟然能当官。

    “大姐,你赴任后,还住在家里吧?”

    杨宛如却摇头道,“不会,朝廷给提供的有住处,我会搬过去住。”

    杨弘深冷声道,“朝廷给你们这种小官吏提供的住处,是一人一间小房子,一个院子甚至能住上好十几二十几个人,无人伺候,你能住得惯?”

    杨宛如态度温婉的回道,“父亲放心,女儿在庄子上接受培训时,住的尚且是四人间,如今能一人住一间,条件已经算是有了极大改善,又是和一众同僚住在一起,女儿肯定能适应。”

    如今不仅有了身份和地位,还有自由,杨宛如十分的满足,也很珍惜,她可不想留在家中,等着沦落成为她父亲眼中彻底没有价值的废物后,被榨取最后的利用价值。

    看出丈夫对女儿入仕一事心存反感,柳明瑶的心情有些矛盾,不过她还是开口劝道。

    “夫君,听说那崔相之子也是通过大招募入仕,拿到的也不过是八品的任命状,和咱们如儿一个待遇,可见这个机会还是挺难得的,能和同僚们住在一起,相互有个照应,也是件好事儿,您心疼她,我们可以多给些银子,让她赁人帮忙洗衣做饭,这样她也吃不了什么苦。”

    杨弘深闻言,不由得有些气结。

    他是嫌弃八品的任命状吗?他是嫌弃自家女儿是一介妇人,配不上这么好的位置,气自家儿子不争气,没这个运道。

    可他不敢说出来,毕竟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家能有现在,靠的是皇后在宫中的地位,在前朝的影响力。

    在他看来,连他女儿能拿到这份任命状,也是皇后看在亲戚情分上给的照顾。

    所以他即便是在妻女们面前,也不敢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算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不过如儿,你要记住了,你纵然出仕,也要谨守妇道,万不可做出有辱门楣之举。”

    杨宛如下意识握紧自己的拳头,低头恭敬的应道,“女儿一定会谨记父亲的教诲!”

    看着丈夫冷着脸离开,柳明瑶看向大女儿道。

    “如儿,将要与你一起赴任的那些女子,在外面可没什么好名声,你确定要去赴任,还与她们住到一起?”

    杨宛如看向自己的母亲,态度坚定,却语带自嘲的回道。

    “母亲,女儿如今在京中,能有什么好名声吗?”

    柳明瑶有些语塞,她当然知道外面是怎么说她女儿的,那些话也很难听。

    “可是与那些女子相比,你和离归家的这点事,根本不算什么,也就京中有人知道而已,家里完全可以给你在外地挑个好人家嫁过去,比留在京里强。”

    杨宛如早知道她母亲的这一想法,但她上辈子嫁的是太子,是后来的皇帝,这辈子虽然嫁错了人,但她嫁的好歹也是国公世子。

    有着这样的嫁人经历在前,她又如何甘心嫁给那些要什么没什么,还自觉了不起的人家?

    “母亲,我已绝了再嫁人的想法,对我而言,能有机会出仕,实在很幸运,再怎么难做,我也一定会坚持。”

    杨宛欣在一旁附和道,“大姐说得对,早知道参加大招募,让女子也能出仕,我肯定也会去,这是多大的好事啊,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竟然不为在姐感到高兴,娘,嫁人哪有自己当官好,我支持大姐。”

    柳明瑶不满的戳了下小女儿的额头,烦恼道。

    “我这一天天的这么操心,还不是为你们好,结果你们一个两个的都不领情,心都野了,欣儿,你大姐情况特殊也就算,你要是敢起不该起的心思,别怪我告诉你爹,让他直接给你定个人,赶紧将你嫁出去。”

    训斥完小女儿,又看向大女儿道。

    “宛如,女子哪有不嫁人生子的,你不能因为前面那次所嫁非人,就这么草率的决定不再嫁了啊,你大舅母人面广,咱们只要请她帮忙,一定能给你挑个好人家。”

    杨宛如有些无奈的回道,“母亲,您专心考虑妹妹的亲事就好,她受我的连累坏了名声,怕是现在的挑选余地不大,确实可以托大舅母帮忙给把把关,大舅母向来消息灵通,知道的多。”

    与此同时,皇上拿着一份秘奏,正在跟柳明月感慨。

    “大嫂可真是个搞情报的顶尖人才,让她帮忙负责管理稽查司,真是个再正确不过的决定,朕在之前的那么多年里,竟然都没发现她这身本事。”

    柳明月头也不抬的回道,“岂止是您,我这位小姑子在此前虽然发现了,但也没有意识到啊,这么多年以来,我对大嫂的印象,就是她很精明,记性特别好,知道的特别多。”

    所以不管是之前的原主,还是柳明月,只会在出宴人多场合时,请她跟在一边做提点。

    直到柳明月决定要组建稽查司时,才想到让这位给发挥一下长处,帮忙负责稽查司的具体事务。

    这是份不公开的任命,连她与皇上身边的人,至今都不知道稽查司的具体负责人是哪位,可见这位不仅擅长刺探别人的信息,同时还很擅长保护自己的秘密。

    “还是皇后有魄力啊,要不是你敢用她,她这身本事就要被埋没在内宅,消耗在那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上了,你也看看,稽查司这回又立大功了。”

    【作者有话说】

    143

    第143章

    争吵

    确实立了大功,看完秘奏中的内容,柳明月若有所思的回道。

    “臣妾记得,这西河省的总督韩沐晨,还曾在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40-160(第4/27页)

    前得过您的嘉勉,在平日里的请安折子里,总会事无巨细的坦诚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有何得失,极其谦恭的样子,他的眼皮子底下出了这样的事,他总不能毫无所知吧?”

    皇上不以为意的回道,“这就得看他愿不愿意知道了,他的手下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他在近两日最新呈上来的折子中,依旧是一幅岁月静好的样子。”

    说起这个,柳明月忍不住叹了口气。

    “咱们是真难做,一边担心下边人的折子里奏报什么坏消息,一边也怕这样的,已经出了坏事,还盘算着家丑不可外扬,想要捂盖子,依臣妾之见,尽快从大理寺和督察院中调人,下去走访私查吧?”

    皇上点头道,“嗯,朕觉得你这个走访私查的建议很,咱们完全可以将它常态化,而不只是像现在这样,在已经出事后再派人去调查。”

    柳明月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要组织几支巡查小组,让他们不定期的去各地巡视,达到震慑地方、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陛下的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只是就目前而言,咱们得用的人手不足,若是派下去的人不是真正能办实事的,发挥不出应有的巡查作用,不过是虚耗经费而已。”

    说起这个,皇上也不得不承认。

    “朕总觉得朝中官吏数量太多,需花费的那一大笔俸资,多到曾让曾朕与户部一再发愁,临到需要用人时,才发现真正得用的人没几个,可见朝廷拿着大笔的俸禄,养了多少不干实事的酒囊饭袋。”

    柳明月笑着安抚道,“陛下不必动气,如今不已经逐步好转了吗?有银庄做支撑,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用钱的压力,陛下自己的内库如今也终于攒下了一笔。”

    皇上点头道,“这倒也是,不过这西河私自加征苛税一事,我们必须要尽快查清楚,不能让事态扩大与恶化。”

    他与皇后的确有心打算要动一动士绅阶层的优待,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拟定出可行方案,就有人先行一步,直接开始实施了。

    若他们也是像他与皇后这样,为江山社稷考虑,才做这样的事,就算主导此事的官员有违规犯纪的地方,皇上也会对其高看一眼。

    可是那些人拿着人家的把柄,到处敲诈勒索,借机中饱私囊,这个性质就严重了。

    他们可不想看到自己的相关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因受那些贪官污吏的私心操作的连累,不得不被迫取消。

    西河的事,尚且能在尽量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派出调查组,但是往各地驻军发文,要求各地驻军举行比试,选取优秀的年轻将士进京接受培训的事,是没有办法避人耳目的。

    毕竟这是一件关系甚大的大事,皇上也不打算继续瞒着,直接在朝堂上公开宣布要建军事学院的事。

    “不管是此前的兵部上下挪用军资,还是平国公府与宁威侯府谋逆的案子,都让朕深感痛心与失望,如今就想吸取教训,让军中那些与朕一样出身寒微,不懂什么国法律令的将士,也要好好学会读书认字,不能让他们一直当个不识字大老粗,无意间做了违法犯纪的事还不自知。”

    不得不说,皇上的这番结合自身经历,悲天悯人的感慨,非常具有说服力,洪少师率先出列道。

    “陛下的想法很好,臣等也支持,不过陛下不必为此劳民伤财的另建学院,朝廷可以将从军中选出的优秀将士,都安排到国子监学习,那里有大安最优秀的饱学之士,能让将士们接受最好的教导。”

    曲少傅与国子监的人都纷纷出列表态,“臣附议!”

    兵部尚书钱裕却出列道,“臣反对!臣是军中出身,很了解军中将士的心态,他们绝对不会愿意跟着那些文人学什么之乎者也,若将他们安排到国子监,只会陛下的一番苦心白费,甚至还会引起将士们的反感和排斥。”

    洪少师看向钱尚书道,“钱大人此言差矣,陛下也说了,挑选一批优秀的年轻将士进京,主要是为教他们国法律令,又不会教他们经典子籍,肯定不至于此起他们的反感。”

    国子监祭酒赶紧跟着表态,若能接下这份培训工作,不仅能增强国子监的地位和影响力,还能让国子监多得一份经费,当然是件大好事。

    皇上当然知道这些人在打什么盘算,想要趁机扩大他们士人在军中的影响力,他怎么可能会同意?

    “对于组建军事学院的事,朕早有腹案,之前用来安置大招募参选者的庄子,本就是为军事学院准备的,如今已在继续修建剩下的建筑,要不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