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30-14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靠群友努力当皇帝》 130-140(第1/17页)

    第131章 Chpter 131安排,就任!……

    当初大明将士打下倭国,改倭州郡后,除了将原天皇现御赐郡主身份的兴子小姐姐带回京城居住外,整个京都城都被’霸占‘了。

    京都的皇宫,看起来和大明的王府没什么差别。就改建成倭州都护府,设卫所以千户为单位,又设郡守一职。

    郡守和巡抚其实差不了多少,主要一个是连任一个则是短期。像内地的巡抚,除辽东外,基本都是三年一任,最多连任两届,之后就一定会回京续职。

    那位亲眷妻儿都被连累的原陕西兼山西巡抚周至,就是如此。他是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时候被委任陕西兼山西巡抚, 第一次三年一任的期间,还算干得不错,就又连任了三年。

    之后游健继位,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辽东,偶尔给与闽南那边,当时周至三年又任期结束,吏部官员报备,说周至陕西兼山西巡抚一职干得差点不错,建议让周至再连任三年,再回京续职。

    游健一般在任免官员的事情上,很少为难吏部的。结果没曾想,这份信任被辜负了。

    其中是游健的疏忽大意,但是吧,还是那句话,吏部官员难道就没有错嘛?

    当然最大的错误,还是在于周至身上。明明都第三任期的第二年了,怎么不坚持一把,就能回到中枢朝廷任职,说不得还能进入内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权臣。

    可惜了,直接洗白白去地府报道了。并且还在史书上被提了一笔。不过不是清名而是污名。

    ——周至连任陕西兼山西巡抚期间,破坏利民工程坎儿井,并大肆收刮民脂民膏,被在位的崇祯皇帝发现有通敌卖国之兆,立判斩立决,并连累妻儿三族流放至倭州郡。

    瞧瞧,短短一段话,就将周至人品低劣给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还是那句话,对于周至的存在,并且朝廷还时不时派人去山西、陕西两地赈灾,就崇祯5年初,孙承宗和孙传庭还按照游健的吩咐,前往山西、陕西剿匪并赈灾,他们不是也没有看出问题,只是觉得周至担任山西兼陕西巡抚毫无建树,却无过

    哦,忘了,周至是从孙承宗、孙传庭双双离开山西、陕西两地儿,才开始越发不可收拾。

    前期或许有,但肯定是收敛,并且特别的小心翼翼。再加上固有的印象,可不就将吏部以及中枢朝廷的人糊弄过去了嘛。

    说到这儿,就要夸奖一句刘廷元了,作为在工部任职的内阁成员之一,他无疑是敏锐的。

    倒不是说身为首辅的孙承宗不敏锐,而是孙承宗都70好几了,再稳重的话,也有精神不济的时候,游健任何时候对孙承宗都是优待的。

    并且孙承宗最大的作用不是运筹帷幄,也不是战场杀敌,而是镇山太岁,有他在,中枢朝廷威慑力杠杠的。

    最起码后金那边皇太极不会想什么反间计的损招儿,来挑拨离间。因为皇太极心知肚明,孙承宗这个人,不是他实施反间计就能挑拨离间的。说不得还会因此暴露深埋的探子。

    扯远了,总之一干流犯,在倭州郡过得挺水深火热的。首先没人权,进矿工作虽说没有强硬要求他们必须007,但是每天12时辰,干满8个时辰是基操。

    并且一月有一天的假期,但是吧,即便有假期,那也是不准随意外出的,最多让他们回新家看看家人。其他活动,想都别想。

    毕竟是犯了事的流犯,没要他们的命已经是天大的仁慈,还想要更多的福利,想都别想。

    不提这些流犯在倭州郡的生活,且说华夏这边。将犯事的周至以及三族处理后,山西陕西两地儿的官员任免,就出现了难处。

    倒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毕竟科举考试每三年就举行一次。每次科举考试取士数百人。但做官的话,秀才不太好安排,但是举人以上,吏部是可以随意安排的。

    可巡抚之类的官职,一般选用的官员都是进士出生。不管是一甲还是二甲三甲进士,巡抚选择都是在’士‘中取。

    可说老实话,经过周至担任陕西兼山西巡抚的事,游健对吏部选拔官员的依据很有疑惑。

    并且山西陕西两地儿,真的被死不足惜的周至弄得一团糟,不管派谁来担任山西陕西两地儿,都要有将一塌糊涂的政务理顺,然后重新逐渐并且做得更好的本事。

    因此在选择谁,继任山西兼陕西巡抚的问题上,陷入了为难中。

    这个时候,孙承宗出面举荐了孙传庭。

    “山西陕西两地儿年年少雨干旱,导致老百姓一年的收成极少,时不时就会闹出饥荒的消息。”

    “那周至就是抓住了这点,所以才巧立名目蒙蔽了万岁爷,臣举荐孙传庭也算举贤不避亲。山西陕西两地儿目前情况复杂,需要一位既能处理内政又能领兵打仗的官员。”

    “老臣的第一人选,其实是远在辽东的卢大人。第二人选才是孙传庭。”

    顿了顿,孙承宗又道。“除了卢大人,孙传庭最合适不过。”

    游健了然点头,的确,除了孙传庭外,也就远在辽东的卢象升军政农务一把抓了。

    属于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类型的人才。

    仔细想想,除了孙传庭,好像整个朝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乎,没有思索一会儿,游健就同意了孙承宗的举荐,当即任命孙传庭为陕西兼山西巡抚,全权负责山西陕西两地儿的军政已经农务。

    前面说了,目前山西陕西两地儿的情况,是一团糟糕。糟糕到什么情况呢,糟糕到了匪徒四起,县衙空荡荡的,到处都可见残破迹象。

    这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起义军,白莲教之流抓住机会,到处宣传游健这位崇祯皇帝乃是无道昏君,正是因为他在,山西陕西才会年年干旱,时不时来一场波及范围及其广泛的饥荒。

    总之在他们的高调宣布下,游健这位皇帝,名声简直差到了极致。很快就传到了京城,传到了游健的耳朵里。

    游健听到后,居然没有生气,倒是手下大臣们个个气得吹胡子瞪眼。君辱臣死的观念展现得淋淋尽致。

    游健:“放轻松,嘴长在别人身上的。朕知道自己不是无道昏君就可以了,其他人,朕不理会。”

    “你们也不要理会。”游健笑着又来了一句。“朕管不了别人说什么,但是朕可以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再也没法说什么。”

    本来还很激动的文武百官瞬间就不激动了。

    啊这,怎么说呢,不愧是大明现在的万岁爷,就这谈笑间杀气腾腾的样子,说不生气,他们咋不相信呢!

    不相信的文武百官左看右看,还互相挤眉弄眼。

    游健:“”

    “莫非尔等还有不同的意见?”游健笑着反问。

    文武百官下意识的摇头,动作十分一致。

    游健:“所以这事儿,你们是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齐齐摇头的文武百官,表示自己没有不同意见。就是万岁爷说的那样。万岁爷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不会有不同意见的。

    态度相当的乖觉。

    可看到他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靠群友努力当皇帝》 130-140(第2/17页)

    这样,游健却感觉莫名的心梗。

    游健揉了揉太阳穴,转而又道。“所以退朝,各部各司其职,朕多的不想说,只说再等几日看结果好了。朕呢,其实最善良最心慈手软了。”

    啊这

    面面相觑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话语来形容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要不要听听。

    最善良最心慈手软的万岁爷?

    这么自以为是,被杀头还被抄家的死鬼们,只怕气得连头都不要就来找麻烦。

    郭允厚和刘廷元率先一步离开,孙承宗最后走,速度挺慢的。结果他刚出金銮殿就发现先走一步的官员,基本没有离开。

    在等着他呢!

    孙承宗:“”

    “你们堵着老夫所为何事?”

    “孙阁老,你怎么不劝劝万岁爷?”同为内阁成员的同僚问。

    “你能劝?”孙承宗笑着反问。

    同僚:“”

    ——要是能劝,就不会对你开这个口了。

    孙承宗:“你们不敢当着万岁爷的面儿说话,就跑来找老夫,莫非觉得老夫年龄大了,看起来更好欺负一些?”

    围堵‘孙承宗的同僚无奈极了,有心想说点什么吧,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开这个口,总之一会儿的功夫,就差点把他们纠结死。

    孙承宗又笑了,这回是嘲弄的笑。

    “你们啊!”孙承宗摇头,“真不知该怎么说你们了,万岁爷再脾气差,也不会动辄杀人。咱们在万岁爷手底下为官那么久了,万岁爷什么样儿的性格,你们还不知道?”

    是,他们的万岁爷喜欢抄家,有时候嘴巴还特毒。但对比大明的其他皇帝,他们的万岁爷还是相当的可以。

    他们的万岁爷,最起码不会刻薄寡恩。真有什么事儿,他们的万岁爷还是相当靠谱的。

    旁的不说,就他孙承宗的臭脾气,一般人都觉得不好相处,何况是君王呢。

    但游健就是与众不同,他的脾气说不上好,却绝对不坏。对于年过半百才开始崭露头角,花甲之年才备受帝王重用的孙承宗来说,如游健这样的帝王,才是最适合他的。

    “有时候啊,人真的容易想多。”

    孙承宗摇头,笑看原先围堵他的同僚一哄而散。

    孙承宗举荐孙传庭担任陕西兼山西巡抚有私心吗,自然是有的。毕竟都姓孙,三百年前是一家。

    但绝对不多。

    就如孙承宗跟游健说的那样,孙传庭是最适合的人选。能文能武,除了他外,反正游健是想不到谁合适。

    即便卢象升比孙传庭还要合适,但

    卢象升走了,辽东那块儿谁负责。本身卢象升在辽东干得好好的,突然把人调来当陕西兼山西巡抚,知道的觉得卢象升不愧为砖头,哪里缺就搬去哪里。

    不知道的准觉得,不会是谁谁谁,想要抢夺功劳,所以才迷惑了皇帝,让在辽东干得好好的,将皇太极逼得寸土未尽的卢象升调职。

    游健可不想听到这样的话,所以还是那句话,孙传庭是最适合处理一团乱麻的山西陕西两地儿。

    很快,远在陕西的孙传庭接了任命文书。罗天纵在旁,接连说恭喜恭喜。

    孙传庭笑着来了一句同喜,还道。“接下来劳烦罗指挥使帮孙某。”

    “好说好说。”

    接下任命文书,孙传庭接下来的日子,可以说陷入了空前的忙碌中。首先整顿官府,将局势稳定下来。

    接着再大量聘请工匠,修复坎儿井。

    可以说修复坎儿井,简直比重新打造坎儿井还麻烦。但不修复不行,当初请来勘测地形的老回民将陕西走了一遍儿,才确定30处可以修建坎儿井的地方。

    这30处,都已经修建了坎儿井。不能使用,废弃的缘故,也是人为损坏,所以才会说修复比重建更加麻烦。

    但再麻烦,该修复还是得修复。就山西、陕西这诡异的气候,如果不靠人力解决水源问题,那么等待两地百姓的,绝对是连续不断的干旱以及饥荒。

    不管如何,人力能解决的问题,从来不是问题。纵观华夏历史,都是人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进程。

    远古时代洪水滔天,西方那边想的是建造诺亚方舟,幸运的人上了诺亚方舟存活,而华夏,则是大禹治水,想的是收服洪水。

    孙传庭接任山西兼陕西巡抚,做的其实也和大禹治水一样的事情。不,确切的说,和秦朝李冰修建都江堰,让川蜀沃土千里的行为一样。

    “修复好三十处坎儿井,我准备在这里修建一处人工湖泊。”孙传庭指着图纸,对罗天纵道。

    “图纸哪里来的?”罗天纵问。

    孙传庭:“万岁爷给的。”

    “怪不得这么清晰这么详细呢。”罗天纵点头,随即认真打量了一番,发现孙传庭选择的地段的确不错,附近还有条小溪流,到时候贯通后,人工湖泊不容易变成死水潭子。

    不过

    “得告诉万岁爷一声。”罗天纵道。

    “的确要告诉万岁爷。”孙传庭也道。“得了万岁爷首肯,我才会开始建造人工湖泊。”

    孙传庭开始畅想未来。

    “等坎儿井修复好,人工湖泊挖掘完毕,定然能缓解陕西地界儿干旱少雨的问题。”

    “那山西呢!”罗天纵问。

    孙传庭:“不管做什么,都得一步一个脚印来吧。”

    罗天纵:“啊对,所以山西那边是由我来放手做?”

    孙传庭笑着点头。

    罗天纵:“”

    “我什么时候出发?”罗天纵转而问。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