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20-13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被附身后得罪全三国》 120-130(第1/20页)

    第121章 霸陵山旁

    关于嬴政是吕不韦之子的说法, 是太史公写在正史上的内容。

    太史公对于嬴政的出身写了两个版本。

    一个是嬴政本纪里正儿八经的赢异人和赵姬之子。

    另一个版本是在吕不韦传里的,【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 见而说之, 因起为寿, 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 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 生子政。】

    子楚就是赢异人, 也就是明指嬴政是吕不韦之子。

    “同一个人写的史书记载却不相同,为什么要信后者?”

    曹植杜甫的看法是, 太史公刚正不阿,哪怕汉武帝处罚他都坚持写完了史书,绝对不会撒谎。所以用春秋笔法道明真相,又在嬴政的本纪里保全颜面。

    而刘备曹昂曹丕曹叡的看法则和两位文人略有不同,他们当武将当皇帝的, 比起太史公还是更喜欢卫青霍去病。而太史公却将卫霍与佞幸做类比, 春秋笔法出神入化, 说他有明确说卫霍以色侍君吧,确实没说, 但后世诸人总能以此为由毁谤卫霍。

    更何况身为皇帝更为维护“正统”, 哪怕嬴政是前朝皇帝,他们也认为是正儿八经的嬴异人的孩子。

    文人和武人和皇帝们的看法相佐, 最终看向吕思彤,说:“吕不韦的墓也在首阳山前山吧, 你去把吕不韦唤醒,问清楚了再让他躺回去。”

    “???”吕思彤无语了,诶不是!怎么就扯到论证嬴政是不是嬴异人亲生的话题上去了呢!这还需要论吗?

    吕思彤面色一沉,说:“谁质疑我家始皇帝的出身,谁?跟我去一趟骊山。”

    文鬼不说话了。

    历朝历代史书很多,类似于嬴政这样同一个人编写的史书却在不同人物篇中有正反两种形象,以至于真真假假分不清,史书尚且如此,更何况野史。

    史书历来又是上层文人的读物,普通读书人不作史官不修专业的话,根本不会特意去阅读正史,便阅野史消遣。

    普罗大众不识字,所能听到的“历史故事”,往往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听众愿意主动传播。

    无论是“堂堂秦始皇的居然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还是“魏文帝的老婆和他亲弟弟有私情”,都非常符合家长里短八卦风味的故事套路。

    归根结底是人们心里的攀比心:我知道一件秘闻。

    秘闻传播多了,就成为美谈。后世文人必然是先听说“美谈”,至于考证者,寥寥无几,声音也被湮没在普罗大众的喜爱里。

    嬴政私生子的话题远不如曹植甄夫人的话题高,历朝历代对后者的创作数不胜数,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曹植的文人身份。

    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

    文人又最爱用男女之情来描写君臣情谊,将自己比作女子,将君王和仕途比作男子。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正是表达了晚唐李商隐不得志,仕进无门的痛苦之情。

    以及后世朝代的一众学子,影响深厚,一直到了现代。

    “甫与诸位致歉。”

    杜甫心中羞愧,曹子建的文采是后世文人奉为最高的,他也写过【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是夸曹子建也是夸自己。

    当时民间流传着曹植和甄夫人的“美谈”,他是为之可惜的,相爱的人却分开,最终心爱的女子被赐死,他却飘零半生郁郁而终。

    如今站在正主们面前,恍惚惊觉,将曹子建的怀才不遇归结于暗恋嫂子,以及将他郁郁而终归结于爱而不得,似乎并没有让曹子建更高尚,反而摘除了他想要为国报效施展才华的那一面。

    杜甫深深作揖,这本不是他的过错,他只是听了这么一个“美谈”,且为之赞叹。

    见这位唐朝后辈的态度良好,曹家的几个鬼魂也不好意思迁怒,只是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

    杜甫说:“大概是因陈思王所作《洛神赋》?”

    曹丕不明所以,沉着脸色问:“洛神赋是什么?洛神,是那篇《感鄄赋》?”念及此,曹丕的脸色更沉了不少,这篇诗作是当初曹子建前往鄄城上任时所做,辞藻华美,才华横溢。

    混账,怎么写得那么好。

    曹叡同款阴沉脸,说:“是我下诏让陈王改为《洛神赋》的。”

    曹植觉得自己相当无辜,接话时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又有几分清澈愚蠢对世俗的不解,说:“自《感鄄赋》成,多有誊写传阅者,然彼时书法又兴行草,多有笔误鄄为甄者,过几年便成了《感甄赋》。我侄……陛下,陛下便言避讳,改为《洛神赋》。”

    杜甫点头,又说:“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灵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杜甫再次作揖,是抱着考究的心态,态度恭敬先叠了好几个盾,说:“绝无冒犯之意,只是我唐杜撰由此诗而起,子建携手之人非文昭皇后?”

    曹丕曹植曹叡异口同声道:“当然不是!”

    老杜连连抱歉,道:“惭愧惭愧,老朽枉读圣贤书,未曾深究其根本。我……我不言语了。”心中暗暗下决心,治学严谨不仅仅是诗句遣词造句,更该对故事根本有个了解。唐时文人都说这诗是曹植回忆当初和甄夫人的美好时光,大多数人都那么说,他便也那么说。

    几名当事鬼都被气得不轻,甚至没有仔细解释的耐心,曹丕怒指边上听他们争论听得津津有味的后世无耻小辈,说:

    “你来说清楚,说不清楚砍了你的狗头。”

    “??????”我炒,我们史同人也没到这么钻研的地步啊!你们直接说不就完了吗!

    吕思彤痛苦面具,把脑海里所有有关曹植的信息全部快速一遍,说:

    “呃……首先,登云阁应该是指铜雀台?铜雀台完工是建安十五年(210),甄夫人嫁给曹丕是建安九年(204),曹植携手佳人去铜雀台再怎么算也得建安十五年之后的事情了。铜雀台这样的地方,他不可能众目睽睽之下拉着嫂子游玩。曹植建安九年初见嫂子才十三岁,铜雀台建成时十九岁,所以那位玉手佳人应该是……崔氏?”

    “诶?我炒,别说还真别说。”小吕念头通达,越想越对劲,在看见曹植点头后更加兴奋,继续分析说,“这首诗里就提及了洛水宓妃,后来写洛神参考崔氏也不奇怪。而且曹操向来要求节俭,甄夫人极其孝顺口碑极好,必定也是穿得朴素内敛。对洛水宓妃的描述华丽华美之极,而崔氏因穿着华丽被赐死……”

    “……”小吕停顿了一下,瞄了眼曹植。

    听到这里的时候,曹植神色变了变。那天铜雀台宴饮,妻子不过是和寻常一样穿得华丽高调了些,即使有错责骂罚跪哪怕受刑都可以,为何直接赐死呢?

    见他如此忧郁,小吕翻了翻背包,说:“要不直接问老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被附身后得罪全三国》 120-130(第2/20页)

    “不!”曹植吓得不敢伤感,喃喃道,“过去了……就过去了吧……”

    一旁曹丕和曹叡同款冷漠脸,这个蠢弟弟/叔父,连这点政治机敏都没有,就算让他当了世子/皇帝恐怕也是没多久就会被反下来的。清河崔氏乃是钟鸣鼎食之家,其叔崔琰乃当时名士,朝中威望极重。

    崔琰本身虽是支持立长的,可崔夫人毕竟是曹植的妻子,背后的清河崔氏自然也更偏曹植。

    那时候世子之争虽未成定数,但在曹操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便着手于削弱支持曹植的一派,而后再立定世子。

    “所以……洛神赋,是你悼念亡妻之作?”吕思彤不太确定地询问,“我们后世原本分析,这篇文章是你仕途相关的。”

    曹植叹息一声,说:“是,也不是。”

    边上曹丕瞥他一眼,冷冷道:“‘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是曹子建的自比。你们没分析错,就是他被贬后的怨言。”

    “啊??等等,你是说,宓妃是曹子建用崔氏形象为原型的自比?”

    曹丕和曹植都点头,且当事鬼曹植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脸:你不是都说了我们文人就是喜欢用男女情爱写君臣吗?

    “……”吕思彤觉得匪夷所思,说,“可讲的不是你遇到洛水神女追求未果的故事吗,如果宓妃是你,那故事里的曹植又是谁?”

    曹植说:“也是我,是另一个我。”

    曹丕不屑道:“是为表明他本可以安心享乐度余年,受‘诗人’邀请而忘本。但他心志坚定,虽心中向往,毅然奔赴君王。”

    翻译:

    哥,给我点实际的事情做,求求了,我不想走啊啊啊!!

    “……”吕思彤一口气噎住,跟你们文艺青年拼了!

    好!曹植写的好啊!

    好一个“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好!曹丕写的好啊!

    好一个“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好!曹叡写的好啊!

    好一个“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

    诶不是,闺怨诗不都是不得志的文人渴望仕途而写的吗??曹植写也就算了,你们两个当了皇帝了闺怨,是在怨谁啊??

    曹家的鬼魂们解释清楚了《洛神赋》的事情,却是越想越气,怎么会有人编排小叔子和嫂子的故事呢,关键是还流传千年!

    眼看着才平静下来的氛围又开始火燎燎的,吕思彤转移话题说:“这事情吧,你们也要付一定责任,尤其是子桓和叡宝。”

    曹丕:?

    无耻小辈,直呼朕的名讳!

    曹叡:?

    无耻小辈,叡宝也是你能叫的?

    两个魏帝瞥见对方和自己相同的情绪,纷纷撇开视线冷哼一声。

    刘备不明白他们错在哪里,好奇询问,小吕却补充说:“哦,还有大宝备,你也是!”

    “???”刘备更疑惑了。

    吕思彤说:“民众愚昧,说什么就信什么,是因为上层没有教化,如果人人识字,人人都能够有阅读到正史书籍的机会和能力,伪装得再真的野史都不会被信以为真,何况叔嫂文学这种离谱的。你看我们后世,野史够多的吧?从无人当真看待,因为人人都能接触到真。”

    她知晓以汉时的生产力并不适合全民教育,人人都去读书了,粮食怎么解决呢?那时候可没有农业自动化。

    只是辩论由归由,道是这么说没错。

    三个鬼皇帝里刘备最有感触,他是和王局讨论过一些新华夏的建设过程的,因此对吕思彤的这个观点是认同的。

    刘备看一眼曹丕和曹叡说:“惭愧,我们都有时代的局限性,虽不悔生在汉朝,也还是会羡慕你生在这个时代。”

    吕思彤没再继续这个话题,用今人的观念去批判古人,的确有些不公平,幸而大家都已经来到这片土地。

    屋外面大片的田地没有遮风的地方,在这边争论太久冻得都打哆嗦。

    吕思彤一挥手,拉过杜甫说:“你这围巾可以还回去了,等他们屋里开会商议结束,我们也该走了。”

    会议没有开太久,本身救助的事情就全部交给了那位博主联系,村子这边只是挂个名义宣传。

    散会之后主任等人邀请小吕去村委会喝杯茶再聊聊,她也以事推脱没多留,和那位博主又客气了几句,有事就电话联系。

    老人家屡次想要下跪感谢,都被关羽扶住,说:“今天我已经吃了你家一碗饭,此事就不必牵挂了。今后都要麻烦这位小兄弟,我不过是借花献佛。”

    离开了茹店村,坐上公交车的吕思彤算了一下出门一趟的收获。

    曹植、曹丕、司马懿、杜甫、司马昭、张春华、关羽、曹叡、甄罗敷。

    “……”深吸一口气,又看了眼背包里的花花草草小树枝,再不回家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栽活,而且年关将近,再晚的话估计要遇上春运高峰期。

    但洛阳往许昌也就耽搁一天,不再拐另外的路线应该也问题不大。

    问题是埋在许昌的人也不少……华佗、夏侯渊、徐晃、许攸、贾诩、郭嘉、王允……

    嘶……吕思彤面目狰狞开始做许昌的路线规划,只顾着做洛阳地图,忘记许昌也是个风水宝地了!!

    先前做洛阳的路线攻略花了好几天,这么点时间做个许昌攻略肯定是来不及的。

    吕思彤决定走速战速决的路线,直接打车定位目的地,看到目标鬼魂出现拔了草或者折了树枝就走,至于途中惊醒的其他鬼……不管了!当流浪鬼去吧!

    身边跟着鬼太多,去的又是曾经奉天子以令诸侯很多年的首都许昌,担心他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