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强,斜斜看她一眼,打趣道:“你这性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倒跟我从前有几分相像。”

    她叹一口气,语气渐说渐轻,逐渐飘忽不可闻,微笑着仿佛在自言自语,“……就连看人的眼光都是相似的。”

    那年孟春,她初次在宫里遇到成望秋,他也不过是云佑那样的年岁。

    并不是容貌多么相肖,而是侧头微笑时,眼睛里依然透出的那股子冷淡自持,完全不似这个年纪的郎君。明明饮了这么多酒,视线从她身上划过,却未惊起任何波澜。

    后来她晓得了,这郎君不过是和王叔一样,有个日夜挂念的心上人罢了。

    她年少冲动,在那人身上撞得头破血流,受过太多次求而不得的苦楚,如今倦了,也想试试被人放在眼里心上是什麽滋味。府中这么多男宠,为了得她垂青一回,不惜大打出手。

    二人沉默对坐一会儿,就见琥珀捧一件羽缎斗篷转来了,身后还跟着公主府里的几位庖厨。

    为首那位庖厨,似是没预料到这位“民间大师”是如此年轻俊俏的一位小娘子,还能得昭华长公主看重赐座,脸上登时便现出几分愕然。

    史如意忙放下手中的香露饮子,站起身。

    听庖厨将烹制“鼎湖上素”的困难诉苦一番,这才微笑道:“三菇六耳、九笋一笙,这些泡水浸发,逐一煨制,这做法是不错的。”

    “最后味显油腻不相融,要注意着加上配料后,以猛火共炆之,边炆边加入大量的山泉水……泉水甘冽清甜,能还其天然滋味。”史如意一边回忆做法,一边轻声细语地讲解,直把旁边几位婢女的馋虫都引了出来。

    明明早膳也才用了没多久啊……

    况且,她们跟在长公主身边,悉天下奉一身,嘴一个比一个刁钻。怎么光听这史小娘子温柔絮叨几句,就如身临其境一般,连鼻尖都似乎嗅到了香。

    “按序铺排,取白菌、花菇、竹荪、鲜菇、黄耳、莲子、蘑菇、笋花,在碗底砌成葵花状,余下各料填满其中,叠成层次分明的‘山形’。芡汁勾芡,雪耳银针围边,桂花洒满山上即成。”

    几位庖厨恍然大悟,又有些激动地点头,认真将史如意的话记下。

    昭华长公主背靠在栏上,撑着额角,似笑非笑地听她们讲,倒也未见不耐烦的意思。

    看史如意说完,长公主才慢悠悠道:“如此说来,这菜原材虽繁杂,彼此风味各异,却又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嗯,甘香脆口、爽滑鲜甜——凡是素菜之味,想想也尽在其中了……确实不愧于‘上素’之名。”

    史如意弯起眉眼,逮着机会就拍长公主马屁,笑道:“原来我竟班门弄斧了,殿下才是真解其中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爆炒挑食小少爷(美食)》 110-120(第5/14页)

    味呢。”

    昭华长公主微微一哂,“尝的多罢了,说几句总是会说的。”

    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又挑眉笑道:“你在净月庵做的那道素鸭和水晶萝卜丸子也不错。”

    “殿下……”史如意幽怨唤一声,差点没哭出来,知道宫中能人众多,没想到昭华长公主查她家底,连件里衣都不给她留下。

    婢女琥珀掩嘴偷笑一会儿,开口解释,“当年伺候殿下的旧仆,年纪大了,又身有腿疾,不愿住在府里。惟愿去净月庵中修行,日夜为圣上和公主祈福祷告。”

    史如意明白过来,“那位善真师太?”

    琥珀摇头,“善真师太是净月庵主持,亦是那位座下弟子。”

    第114章 羊方藏鱼

    史如意辞别昭华长公主,回到店里,恨不得直接瘫在榻上,一动不动了。

    阿珍替她收好长公主赐下来的荷包,两对押岁锞子,一个足有半两重,有芙蓉式的,也有梅花式的,崭新发亮。并一串紫檀念珠,触手温润,一摸就知不是凡品。

    史如意撑起身子略瞄一眼,有些失笑,嘿,也算是公主府一日游的纪念了。

    她在榻上滚一个圈,想着那位不按常理出牌的长公主,慢慢呼出一口气。

    不论如何,云佑这事算是过了明路,日后也不必金屋藏娇似的,费心在外人面前遮掩。

    不然她老是担心行差踏错半步,全店的人都要性命不保,毕竟“和长公主抢男人”,这名号不是谁都担待得起的。上一位敢这么做的是堂堂赵国公,后者在席上被长公主拿马鞭抽了一脸,被人抬下去的。

    赵明阳好歹也是当年太祖分封的八大异姓王之后,长公主愣是一点面子不给。

    在场众人噤若寒蝉,消息传到宫中也无声无息,风平浪静得仿佛从未发生过此事。

    本来因“长公主和太后生嫌隙”的消息而蠢蠢欲动的几波势力,都默默偃旗息鼓下去。昭华长公主最大靠山,不是太后花家,也不是捕风捉影传的摄政王,而是血浓于水,与其一母同胞的当今圣上。

    腊八转眼便至,翠丫一大早起来,去净月庵供佛烧了香,领了一钵腊八粥回来。

    香菱凑上去看,微微皱眉,诚心实意道:“闻着不如我们从前在安阳做得香。”

    翠丫动作轻快地放下粥钵,说:“味道可能不如咱家的好,但庵里的腊八粥,每道材料都大有来头呢——米、栗、枣、果仁,都是姑子带着小尼,亲自沿街化缘得来。煮得腊八粥,重又散布给众人。”

    史如意一听,兴致被挑起来,也拿瓷碗小勺来分了一些,“这粥福气昌隆,倒似有从前‘百家衣’、‘百家饭’的意味了。”

    翠丫赶忙点头,吐了吐舌头,说:“不过善真师太也说,下回熬煮腊八粥,还要请如意姐姐或者香菱姐姐过庵指点一二为好。”福气和美味,缺了哪样都少些滋味。

    史如意笑起来,“这简单,改明让翠丫剃掉头发,到净月庵问问善真师太,愿不愿收你为座下弟子。若成了,便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省得你也日日往庵里跑了。”

    翠丫自小失掉双亲,在净月庵住的那段时日,得女尼们宽慰,听了不少轮回转世的念经道理,心有感念,便常去庵里上香,为亲友祈福。

    翠丫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善真师太常夸如意姐姐,说你是个‘胸襟广博、有慧根的’……我呢,我是个没有慧根的,还是跟着如意姐姐老老实实入世修行为妙。”

    香菱“哼”一声,叉着腰,毫不留情拆穿她,“翠丫,你是舍不得你的火锅子、肉汤丸子、煲仔饭、香芋扣肉和凤爪子罢!”

    吃过腊八粥,云佑还没回来。

    不过史如意也养成了习惯,除了偶尔在心头挂念,日子依然过得有声有色,小年要到了,她领着酒楼的大家准备祭灶的一应物品。

    民以食为天,酒楼是做吃食生意的,祭灶更是头等要事。

    相传,小年第二日,灶王菩萨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和所见所闻,诸如这一家人是不是乱倒饭菜啦、是不是不爱惜烟火等等。若是祭灶不好,不得灶王菩萨美言两句,接下来这年的生意还怎么做得下去?!

    也许是因为新衣美食都唾手可得,后世的年味总是淡薄。但因为穿越以后,小到做灶糖、蒸年糕,大到粉刷墙壁,糊窗花……万事万物都要史如意亲力亲为。

    酒楼里一天比一天变了样,人对过年的期待也慢慢攒得浓厚。

    史如意在灶台附近贴上灶神画像,旁边便是灶王奶奶。传统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但史如意置若罔闻,酒楼众人对此更是毫无意见。

    灶旁供两节甘蔗,甘蔗头要完整保留下来,寓意为“节节高”和“金榜题名”。

    云佑虽然不在,史如意还是诚心诚意替他拜了两下。

    桌上祭灶的吃食繁多,有煮得烂熟的猪头双鱼,十二色的灶祭果,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

    胶牙饧就是糖瓜,麦芽制成,柑子一般大小,黏性十足,沾到手上甩也甩不掉。大人喜欢让小孩子咬胶牙饧来练牙口,深信若牙齿久用不掉,人就能活得长年百岁,听着也似有几分道理。

    这些供品讲究甚多,让人晕头转向,史如意自个儿都弄不清……

    若是在安阳,自有梁翁和罗娘子为她准备,但留居京城,少不得要偷些懒,在外头铺子买回来便是了。

    黄昏时分,翠丫怀抱一只鸡,一脸茫然地跪在灶爷像前。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已然香烟缭绕,满是神秘色彩。

    史如意忍着笑念完祷词,执酒浇鸡头,若鸡扑楞有声,说明灶王菩萨已经领情,明儿会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香菱小步凑过来,悄悄问史如意,忧愁道:“这鸡都不肯吱声,灶王菩萨不领情可咋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史如意让香菱用手指拈一块黏稠的糖瓜和糕,分别抹在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嘴上,笑眯眯道:“不要紧,吃点甜的下去,嘴巴不就像抹了蜜麽?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便是灶王菩萨也逃不出这个理。”

    香菱偷摸着做完坏事,净手回来,还是很忧愁,“那要是灶王菩萨牙齿都被黏住了,张不开嘴可怎么办呢?”

    史如意笑倒。

    磕头祭灶完毕,开始享用祭灶的糖饼吃食。

    光是那道羊方藏鱼,就费了史如意一下午的功夫。古法取材十分讲究,夏秋季用羯羊配鲫鱼,冬春季用阉过的牝羊配鳜鱼,要的就是那份原汁原味的香。

    先将羊肉炖制断生,整修成正方的大块,侧面割开一个口子,鱼肉腌制后塞入其中,倒入酱汁同烹。

    出锅时,羊肉烧得极为酥烂味香,内鱼肉鲜嫩,鱼羊味道相得益彰,这才合成一个“鲜”字。

    史如意看翠丫她们争相举起筷箸,吃得嘴角流油,有了好酒好菜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爆炒挑食小少爷(美食)》 110-120(第6/14页)

    怎么能没有下饭故事?

    “这菜别名“鱼咬羊‘,亦称’鲜炖鲜‘。说是从前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过江,小船超载,有一只羊不小心被挤落水中。羊哪会游泳呢,挣扎几下,很快沉入水底,水中的鱼儿立刻便蜂拥而上,争食羊肉。”

    阿珍咂摸出几分味来,笑着看向她,嗔道:“小娘子这故事,莫不是在拐着弯骂我们呢!”

    香菱见状,嘴里塞满羊肉,还发出“唔唔”的声响,不依地闹起来。

    史如意咳嗽两声,掩住面上的笑,“鱼群吃得过饱,一个个撑得晕头转向……恰得一位渔夫赶到,撒网捕鱼,鱼身比往常重上许多,原是鱼腹里都装满了羊肉!”

    “一不做二不休,渔夫干脆把鱼和羊肉一起炖煮,才有了今日这番美味。”

    世上多是因巧合而生的美味,豆腐是炼丹修仙时点卤成的,酒是粮食花果堆积在岩洞里腐烂发酵而成,属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翠丫最爱听史如意说这些民间故事,听完,意犹未尽道:“可见丢羊也不一定是坏事。”

    史如意点头,笑眯眯夹一口鱼肉,想起当年还在云府里的时候,自个儿不过三、四岁的年纪,温妈妈也刚当进大厨房做事不久,府里做年夜饭,温妈妈忙到很晚才回屋。

    “娘亲!”

    “哎,如意乖,肚子饿了罢,看娘给你带回来什麽?”

    史如意欢呼一声扑上去,看温妈妈像变戏法一般,从身后拿出一碟子鱼羊鲜。

    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些边角料,剔了肉的羊排、鱼头鱼尾,上头挂着红艳艳的酱汁,醇香扑鼻。

    温妈妈怕史如意被鱼刺噎着,便给她抱着羊骨头啃,自己就吸鱼头鱼尾。吃一口菜,送一口热乎乎的大馒头,屋中虽然冷清,只有母女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倒也吃出了热热闹闹的过年氛围。

    史如意嘴角扬起,开始在心头埋怨杏果,若不是顾虑杏果挺着个大肚子,马车颠簸不方便挪动,又离不得人照看,温妈妈早就跟她一块儿来京城了。

    又想到云老爷、曾氏几人,转眼就要过年了,有温妈妈在外头打点的那些银子,他们在狱中……应该能吃上一顿饱饭罢?

    云老爷是个两袖清风的正直好官,曾氏待底下人也是赏罚分明。至于家风为人如何,虽然史如意没跟云大小姐打过交道,单看底下两位郎君便可略知一二。

    所谓爱屋及乌,史如意待云老爷他们是这样,云老爷和曾氏应当也是这么看她的。

    如今她手头宽裕许多,安阳地价也便宜,若是云府几人得出狱来,另置一处房屋院子并不难。

    想到这里,史如意自个儿先笑了,什么叫“财大气粗”,农奴翻身把歌唱。当年她是大厨房里一个烧火丫头,现在倒想出了要接济旧主人的事,果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道说变就变。

    只是不晓得这几只旧时的“王谢堂前燕”,一朝飞入寻常百姓家,能否适应得了……但看云佑情状,问题应当不大。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