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桂春生呵呵笑,一脸佛像,他喜欢在这些事情上顺嘴夸夸小辈:“的确是水平很不错的住家饭。要是刀工再精美些,火候再软一点,就更不错了。”
桂老师是个食家,有时候为了吃一顿饭,他是愿意开几小时的车出城的,在品尝食物这方面,有绝对的经验,他的话让万云欢喜的同时,也稍稍发愁,不过愁过之后,她又想起了这几日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消息,脑子里有了个主意。
第095章 第 95 章
累, 实在是累。
充实,充实中带着许多陌生的情潮。
奋进、激昂、偶尔的迷失和空白、忐忑、融入、快乐、激情、向上、前进。
这是万云这两个多月以来的感受,这些许多的情感, 她都来不及和周长城交流。两人日日睡在同一张床上, 除了早餐一起吃,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分开的。
万云忙,周长城也忙,留给彼此的空隙都很少。一时间, 两人不像夫妻,反而更像室友。但是在这许多的感情和忙碌之中,两人快速地成长,与这座古老又充满了活力的城市同频呼吸。
万云忙, 是因为她去参加了一个厨艺培训班, 做出这个决定, 是有许多因素的。
她从万家寨出来和周长城结婚, 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就从山沟沟里跑到了大城市, 其中显示出来的参差落差,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是巨大的。尽管不愿意承认, 但万云发现自己心底某处存了自卑的心,似乎看到自己在这个红尘世间轻如鸿毛,正是被这种隐秘的心思影响,才消极了好长, 不然的话,也不会来了这么多个月, 还没有认清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做事情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
给万雪和李红莲寄东西,每次寄几十个,能有些小收入,可平水县能花钱在这些衣食打扮上面的人,就那么点儿,广州花费比老家大得多,于万云来说,赚的这点钱是不够的。
何况,万云现在天天跟着桂老师看报纸听新闻,就是文化再低,人再呆,也知道了八十年代跟以往不同,开放的口子一再加大,解放思想搞经济是历史潮流,如今人口流动大,南来北往,好多人都南下挤到广东这块改革前檐之地,寻找生存和发财机会,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到这些丰富的物资,人口流动,财富和商品也会随之流动,她在广州寄回去的东西,也不会有多稀奇。这种站在广州和老家之间赚的钱,能有多持久,真是说不准。
冯丹燕的话给了她一些启发,但大家都是这个城市中再微小不过的人物了,能出的点子,里头藏着的智慧,充其量不过是暂时过渡的。
桂春生也给万云问过一些工作,不过对于万云出去上班这件事,他的态度保守得多。桂春生读了许多书,经历了许多风波,但骨子里还是大男人,认为养家糊口是男人的事。只是,但看万云笑容少了许多,他有空了还是在帮忙找些出路,只不过桂春生一心奔着高贵清闲的职位去问,可操作的空间实在是少,有两回,也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的。
当然,万云不是要求桂老师必须帮自己找工作,她还没有脸皮厚到这种程度,赖着桂老师不放,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然而,桂老师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素养,是万云所敬仰的,有好多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她都会下意识去寻找桂春生的意见。
比如上回吃饭时,万云问自己做的菜跟外头厨师做的相比,有何不同。
桂春生见她问得认真,就放下筷子细说:“刀工是一个厨师的基本功,如果不是去吃最原始的农家菜,不讲究刀头功夫,否则,不论在哪一个馆子里,你都能看到,肉和菜切得都是匀称美观,更符合菜品烹饪方法的。厨房菜讲的是‘色香味’,更为庄重的场合,还要讲究‘形’,应良辰美景,取个好兆头。阿云,你现在的菜,‘香味’是过关的,色和形还有待提升。”
桂春生已经很客气了,这不是待提升,是根本没有色和形,只是他爱美食,张嘴吃天下,在家里却是要求不高:“住家菜嘛,不讲究多隆重,吃得是一个家庭氛围感,重要的是大家坐下来,团聚在一起。照我看,不用和外头的厨师比,你这样就很足够了。”
这些话,没有一句是正面批评的,却让万云脸发热,心中也有了一股不服气的心思,她自小就被人夸赞做东西好吃,甚至寨子里谁家做酒席,都要喊她做一两个菜,还没有人跟桂春生这样点评她做菜的不足,可不服气,万云也知道,桂老师说的是真话,自己切的菜大大小小,毫无美感可言,甚至不如烧腊店切卤猪耳熟能生巧的老板。至于烹饪方式,大火快炒是她最擅长的。
总之,她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多着呢。
至于周长城,在港资厂的工作正式转正稳定下来后,属于他的那份稳妥又开始回来了,不过在回来的同时,还有一份对于学历和技能的追求,跟葛宝生、李腾飞等人越是接近,这种迫切感就越明显。万云每晚都要听着他的这种念叨入睡。
这种上进的涌动和对人生锚点的寻找,从前在平水县是没有的。
环境塑造人。
人也真是怕比较。
或许是受了周长城这些话的影响,万云按下内心的对自己情绪的消耗,开始寻找一条更为长久的生存之道,这些都是属于她自己要去克服的难关,谁也帮不了她。
在报纸上,万云看到一个厨艺学校的招生广告,地址在区客运站边上,她已经看到好几次了,直到八月中了才真正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
万云没有提前和周长城商量,而是拉着丹燕嫂陪她去看了这个厨艺培训学校,旅游地图上看着不远,但公交车坐起来却很绕,路过不少村子,村子周边还有田地和未开发的小山,在路边买汽水时,听店家说,过个河,再往南,就到番禺了,番禺那儿好多人种果养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9/20页)
万云没想着跑那么远,直奔目的地,在客运站对面,她看到一栋三层楼高的旧楼,每层楼间隔均匀,明显是教室,小楼墙壁上贴着几个被雨水腐蚀过的金属字:广州新华厨师培训中心。
里头人多,似乎每个班级都有人在,丹燕嫂也是咋咋呼呼的,不等阿云打听清楚,就拉着她上去找招生办的人。
万云被冯丹燕拉着进了招生办公室,办公室在二楼,面积不大,七八张桌子都坐着人,角落对了一箱子厨具,门口的小桌子上放了一叠课程介绍的粉色纸,字多,排版不甚精美,有人抬头看了她们一眼,又低下头去忙自己的。
现在这种技能类的学校不愁没有学生,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有些菜式的班本来说好三十人一班的,结果人多了,四十五十个的都有。这厨师培训中心,开班授课,课程主要集中在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东南亚菜、其他笼统的外国菜,还有中式面点。
“哎,阿云,你看,有学做川菜和湖南菜的,你学这个!”冯丹燕和万云都嗜辣,下意识就让她学这个,“我看看学费是多少——”翻到背面,丹燕嫂倒吸一口气,“这么贵啊!九十天要一千六百块!”
万云也忙忙翻过来看价格,各种菜系所对应的学费不同,根据学厨的级别程度,价格也有变化,总体来看,确实不便宜,但她咬咬牙也能出得起,就是接下来得勒紧一点裤腰带。
培训中心有三种上课方式,一种是每天都来,连续培训两个月;另一种是夜里上课;还有一种是周末上课。后面两种上课方式,为了凑够一定的课时,规定是要上够至少四个月到半年时间,战线拉得很长。
不论是哪种培训方式,学员只有完成学校考核,才给发结业证书,发了证书后,各班老师会把学员推荐到各个酒店或餐馆去上班,尽量促进学员就业。
万云对这点很心动,好多人都不喜欢厨房,认为做饭辛苦劳累,里头充满油烟,但她喜欢在这个小空间内把事情一件件做完,端出一个成品菜的过程。
刚好有个戴眼镜的女老师站起来去倒水,见万云和冯丹燕在讨论这些课程,便问:“你们是想报班学厨吗?”
万云点点头:“我能拿一张走吗?”
“可以。你想报哪个?”这个看不出年纪的女老师水也不去倒了,把杯子放在桌上,仔细给她讲起来,“现在川菜和湘菜班都满员了,要九月份才开新班。不过其他班还能进去。”
“这个西餐班和东南亚菜,如果学员学得好,我们可以推荐到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马来西亚的酒店去,出国劳务,工资更高。不过学费也更贵。”
“哇,当厨子还能出国啊。”冯丹燕哇哇叫起来。
女老师很得意,显然不是第一回听这种惊叹:“我们这里和国内外很多大酒店的后厨都有合作的,学员遍布全国。学成了,机会很多。”
万云并不想去国外,从平水县到广州,她都适应了这么久,何况要到说外国话的地方去,女老师提的这两个菜式,反而第一时间被她给否决了,那么她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
女老师看出是万云要报名,另一个只是陪着来的,便专攻万云:“下周我们有个新的粤菜班会开班,七十天的培训期,一千二的学费,包一切厨具,考核过关,可以颁发我们中心的初级厨师证。你也可以报名,不过要趁早,现在也只剩下十多个名额了。我姓曾,是招生办的老师,你要是想来学习,可以找我。”
粤菜啊,万云不是那么确定。
粤菜清淡,如果不是要顾着桂老师的口味,万云是不会做的。
“曾老师,我先考虑考虑。”万云纠结了一番,还是决定回去问问周长城和桂老师的意见。
“怎么了?是没地方住吗?我们也有集体宿舍,不过要额外收费。”曾明朗扶了扶脸上的眼镜,看来是遇到不少类似的学生。
“那倒不是,我就是还没想好。”万云摆摆手,笑了一下,“老师,您是每天都在吗?我要是过来的话,怎么找您?”
“一般周五我休息,其他时间都在,你随时过来。”曾明朗看今天收不到这个学生,也不多说了,拿起水杯,“我就在那个位置,要是我没在,那可能就是带学生去后面看宿舍了,你等我一下就行。”
万云点头,对这个老师还挺有好感,毕竟办公室七八个人,各忙各的,只有这个老师上来和她搭话了,听到她不会粤语,还自动切换成普通话:“好咧,那谢谢曾老师了。”
“别客气。”曾明朗抬脚往外走,还是交代一句,“要记得早点报名,粤菜班很快满员的,错过了就得等下一期了。”
万云把介绍单小心地放进包里:“好,知道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周长城和桂春生都在,万云把三菜一汤端出来,提出自己想去学厨艺这件事。
对于年轻人肯学习,桂春生一向来是很赞同的:“好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他没想到万云竟是打算着要当厨师的,不然的话,他肯定说不出这句话。
周长城也很支持:“小云你做饭本来就很好吃,再去学一学,比白天鹅宾馆的大厨还厉害!”
万云被说得笑起来,她倒是没有说这个培训中心还会做工作推荐,只是说了自己对学习哪种菜式的犹豫:“按那个招生的曾老师说,目前粤菜班是最旺的一个班,开班次数比其他菜系都多,如果想去的话,下周一我就能开始上课了。”
周长城对这个是一窍不通,意见和冯丹燕的差不多:“干脆学点自己喜欢吃的,川菜和湘菜都很好。淮扬菜是怎么样的?”
“江浙那一带的菜,口味鲜嫩,跟粤菜很接近。”桂春生小时候家里有个做淮扬菜的厨师,对这个菜系还算熟悉。
周长城和万云对视一眼,内心悄悄把这个菜系也划掉了。
不过,桂老师却说:“你往后长期在广东生活,不如学粤菜。现在好多北方人也开始点粤菜宴客,我知道北京就开了几家很高端的粤菜酒楼。往后你招待客人,不会怯阵。”
万云有点动摇了,老家能不能回去说不定,目前看来,确实是要在广州待好长一段时间,这里毕竟是广东本土人多,往后要是去餐馆当厨师,或者自己卖盒饭,都要以这些人的口味为主。还有一点,她特别想学广式烧腊,肥瘦相间的烧腊肉实在太好吃了!
“好,明天我就去报名。”万云定了心,“到时候回来做菜给你们吃,你们可得给我点评点评。”
桌上的两个男人自然都说好。
桂春生放下筷子,优哉游哉地上楼看电视去了,人到五十,就是活个人气,家中有两个上进靠谱的后辈,他也跟着沾了不少年轻人的锐意精神。
周长城照例干洗碗的活儿,万云在旁边收饭菜。
“小云,来到广州,你现在开心吗?”周长城不是察觉不出万云这阵子的失落,不过他也是又忙又累,有些自顾不暇的。
万云竟露出一个苦笑:“城哥,以前在县里的时候,我天天盼着到外面的大城市来,想见识一下报纸上说得‘经济繁华’的地方,可真正到了这里来生活,发现自己缩手缩脚的。”她拧紧眉头,想了一个成语,“我觉得自己是‘叶公好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