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70-18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反派BOSS的职业修养[快穿]》 170-180(第1/26页)

    第171章  心狠手辣小月亮

    171

    “要不一块儿去看看?”“不过, 他们店在哪儿啊?”

    “我好像听见了什么……去衙门领粮票?”“哟,那我可不敢去了。”

    一听去衙门,大部分好奇的人歇了心思, 但也有少部分胆子大的人去了。

    这少部分人里, 在走到能看见衙门的大门口时, 又给吓走了一多半——好多士兵在那,都挎着刀,挺胸抬头地站着。

    最初走过去的几个百姓, 都是一副哆哆嗦嗦随时拔腿就走的样子。

    后来走过去了才看见, 有人举着一团黄色的破布条子召他们过去,问:“领粮票的?”

    “啊?啊, 是的。”

    “带户籍册子没有?”

    “这?买粮食还得用户籍?”敲锣的人虽也说了,可许多人都没记住。

    “还不到市价三成的粮食,细粮的大白米,每人定量, 可不得用户籍?”

    “不到市价三成?!”

    “门脸在青砖大街第三间, 你们可去看。但要买, 就得要粮票。”

    青砖大街是当地店铺最多最好的一条街道, 立刻便有好事者跑去看了,那第三间原本是间卖书画的铺子,此刻门板拆了, 书画古玩都搬出来装箱,粮食却一口袋一口袋地朝里头塞。

    店铺一侧的门板都被拆了, 围了一圈的大柜台。

    有人问, 伙计也说卖粮,但先交粮票。甚至若没银子,用粮票也可直领一半的粮食。

    人们又看了摆在那儿的粮食, 果然都是白米,没掺沙子,不见麸皮。这是其他粮店里卖的上品精粮。

    陀安州的人多吃面、豆,少吃米,但这不代表他们不吃米。这可是养人的细粮,但价钱只有粮店里的两成半,还是按照粮店里的下层糙米算的,若是细粮……这就是白送啊。

    “假的!都是假的!骗人的!”

    嚷嚷造谣的还在嚷嚷,可老百姓总不能把送到嘴边的实惠吐出去吧?

    有第一个人拿着户籍去官府领了粮票——这粮票也有意思是,是十分厚挺的桃红色,还套印着波浪纹,上书“十斤”与年月日,以及“半年有效”。也可要小额的,深青色的五斤,鹅黄色的三斤,紫红色的一斤。

    家里十八岁以上的,六十以下的,十斤。五岁以上到十七岁的孩子,五斤。从六十一开始,十三斤。

    按人头算粮不多,但这些粮就不是让百姓都吃饱肚子的。这是救急和救命的。且百姓可以用这些细粮去换粗粮和豆子,换了之后,至少重量上,能多出五倍来。

    粮票和钱交了,半两也不克扣,秤都高高的。

    去领的人越来越多,衙门口与粮店口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敢挑事的,都让士卒给拽了出来,先是棍棒之下一通好打,接着便捆在旁边示众。边上站着的看守大冬天还敞胸露怀,露出满胸口的护心毛,手里拎着根鸭蛋粗的鞭子,十分震撼了。

    百姓提了粮食回家,多是笑着的。

    “咱们留些米给娘和你熬米粥,补一补。剩下的卖了,能多买些豆。”

    “都留下吧,咱们……也吃两顿大米饭。”

    “好!”

    炊烟处处,米香阵阵……

    “这本该是白给咱们的,贪官却要卖!”“那么多的粮食,只给咱们一小点!”

    “才十斤,还要钱,够谁塞牙缝的?”“打发要饭的呢!”

    虽被抓了不少,且一个都没被放。衙门和粮店对面新建了茅厕,这些家伙拿链子锁着,天天被鞭子抽着打扫茅厕,运屎送尿呢。

    但是,要搞事的家伙,还是坚定地要搞事。

    多数百姓,白米吃进嘴里,再听人念叨这个,心里就没这么理直气壮了。虽然他们不会说,心里却明白,这是朝廷给的实惠。看着这些米,明知道现在旱了,却只剩下踏实。

    这粮食确实要他们买,可便宜的米却又更接近一种稳定的进项,反而比救济更让人踏实些。

    都是熟人,劝却是不好劝的,老百姓最多是转身离开。可终究有人贪心不足的,或脑子不大好的,被哄着一块儿走了。

    他们一走,便又有些人跟了上去——若这些家伙闹一闹,真有了便宜呢?可不能让这些人将好处独占了。

    于是这人就越来越多,去衙门的少,去粮店的多,毕竟粮食在那儿。

    “都是一群贪官!把粮食给我们交出来!”“交出来!”

    “呛啷!”腰刀出鞘!齐刷刷的亮银刀锋,阳光下灼人双眼。

    “……”

    “朝廷要杀人吗!”“贪官要捂我们的嘴吗?!”“上!粮食本来就是咱们的!”

    “让说话过的——先出来——”清朗的嗓音,瞬间盖过了零散的叫嚣。

    百姓:“……”

    有些百姓下意识扭了头,朝出声的方向看。

    “让别人替你们找死吗?!”还是那个清朗的嗓音,用着有点古怪的当地口音,但百姓倒是都听得清楚明白。

    这年头百姓对外界的认知,来自唱戏、听书和闲唠嗑。被忽悠着跟来的这群人,更是一心贪便宜的贪心人,可这种人有个毛病,他们可以贪别人的,但必定不能让别人贪他们的。

    他们只想来起哄,要走些米粮,士卒亮刀,他们已经打了退堂鼓,只因没人动,为了脸面才两股战战留在当场,此时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好啊,你这是要让我们死啊!”

    “你如何不去挡刀的?!”

    “不是!别听这些兵痞胡说!”

    “你们才是胡说!”

    没一会儿,就有十几个人被从人群里推搡了出去,他们还要再回人群,官兵那边就听几声弓弦的颤音。

    “啊啊!”惨叫阵阵,眨眼间,被推出来的十几个人,全都让箭硬生生钉穿了小腿。

    士卒散开,小月亮手持一柄大弓,身穿黑色的全身重甲,从人后走了出来——还是矮,披挂整齐都能被人遮住。

    “煽动民.乱者,杀!”正是方才出声的那清朗的嗓音,此时喊出来的话,却带给了人彻骨的寒凉。

    “杀!”

    有人被钉住,百姓就已经后退连连了,此时众士卒齐声呐喊,他们更是挤挤挨挨,连连后退。

    可这还没完,士卒竟不只是喊一嗓子,说说便罢。他们真的径直过来了,百姓都吓傻了,最前排的十几个直接倒在了后者的身上。

    钉了脚的还在嚎,便给一把薅住头发,然后……

    “噗——”血泉喷出。

    好好的大活人,成了无头尸,那颗脑袋让人拎着回去复命了。

    之后的三天,官营粮店前边,无人来买粮。

    粮店门口不好挂人头,就把人头扎在长.枪.的上边,戳在了城市各个城墙门口,边上还配备了个说书人(被抓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反派BOSS的职业修养[快穿]》 170-180(第2/26页)

    了后,掏粪的佼佼者),跟来往之人讲述情况。

    这还没完……

    “听说了,刘家让那虎贲军半夜里围了院子,一家老小,鸡犬不留啊。血都没过了门槛了。”

    “我听说是全抓了发配啊。”

    “反正不管如何,这虎贲军是心狠手辣啊。”

    是够心狠手辣的——英王也深有同感。

    他吓死了!

    这和面对父皇时被吓死了完全不是一种感觉的。父皇是压迫,是气势。这位大郎头戴绒球的夫君,带给他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

    之前在京里见他的时候,英王曾忍不住想,这位的军功到底是不是真的?会不会是有个猛将之类的人物被大郎救了,为了报恩,因此隐于幕后呢?

    这样想的,不独他一个,京里甚至还出了类似剧情的话本子。

    越熙这小少年瘦成了根竹竿,但风姿挺拔,气质清澈,如青嫩嫩的翠竹。有许多人年少时俊美,长大了则不然,但看越熙的五官,长大后,只会是越发俊美。大郎也是有眼光的。

    这样的美少年,他若是执笔挥墨,倒是让人拍案叫绝。说他杀伐决断……就有些难以想象了——不用想象,给你事实,一个让英王险些吓尿了裤子的事实。

    越熙的兵拎着脑袋回来复命的时候,他轻轻微笑,吩咐他们如何处理。他神色毫无动摇,士卒们也理所应当的模样。

    是真的,过去的一切,都是英王和其他人的胡思乱想罢了。

    “越……越将军,您就准备一直这样处理这事儿吗?”

    越熙:“嗯,我就准备一直这样处理了。”

    “但咱们的士卒……够吗?”

    “别担心,后续还有人过来。”

    西南一直有粮过来,也一直有人过来。这条路上的力夫都涨了价,他们的路虽远,还得出县,但给得多,还不拖延,结算时还额外会多给他们一笔回城的食宿费。许多力夫见他们来了,便专给他们运粮,不管别家了。

    越熙稳定了一座城市后,才前往下一座城市。也有当地官员跟着找事的,那就连县官一块儿杀了。反正朝廷里的预备官员不少,都等着外放呢。上届科举的进士打包去了新西南,固然有偷偷骂朝廷缺德的,却也有人想去而不得的——朝前数三届,还有官员在翰林院挂闲职呢。

    这刚宰了一个,不出半个月,就会有候补官员火速到任。

    只是,越熙都只管城市,没管乡村,英王好奇得很,但跟在敖昱身边久了,还是没多问。

    目前乡下没城里这么缺粮,毕竟是农民,存粮比城市居民多些,可旱情他们也比市民看得更清楚,有经验的农人已经舍弃了部分农田,只照顾地力最好的几亩,全家男女老少集合起来担水浇田。

    墒情好时,村庄之间争水殴斗已经是常事,如今旱情愈演愈烈,打死打伤更不稀奇,只是这些都是村人的私家事,没有谁会上告朝廷,死了人宗族里自会处理。

    朝廷低价卖粮的事情,农人们自然也支着耳朵听音呢。可农人比城里人攥钱袋子攥得更紧,如今大灾,他们更经不得风浪。

    如今是终于看清了,有户籍,就能得粮票,有粮票,就能买粮。终于有农人拿着户籍册子,进城来买粮了。

    不过,除了散户外,还有“大户”,一口气拿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户籍来的。这都是一族的族长,是拿着几乎全村的户籍来的。

    第一个月没事儿,第二个月没事儿,第三个月……

    陀安州只下了几场毛毛雨,于旱情无用,某县有百姓敲响了县衙前的鸣冤鼓,状告村中的大户为富不仁,私抢民粮。这告的,便是他们的族长。

    ——大楚地方官的政绩,有一条便是少讼。百姓若有事要来告状,敲鼓后,若无功名在身,先得挨十杖。因为告状本身就是“刁民”才做的事情,打完了,才能接诉状。但诉状先看的是原告和被告的身份,若是幼告长,民告贵,还得打一顿原告。

    这也是为何百姓不敢告状,畏惧诉讼。之前说去衙门领粮票,瞬间跑了一群。

    所以,平民百姓很少告状。若是城里的,就会找附近的“公道人”,若是乡下的,就得找族里的乡老或长辈。

    若是这些人没能解决问题,还是要告状,他们在县衙前一般也会被拦下来。

    许多县衙所在的街道上,还会有一个亭子,名为三老亭、公道亭,长平亭等等。会有当地更有头有脸的乡绅,在这儿帮人解决问题,一般就是三老。

    所谓三老没有明确的规定,甚至也不一定是三个人,只是代称,是“当地身份够高,名声够响亮的人物”,因多为老人,且三人更好解决问题,也更公道,因此称三老。

    这要是还没能解决,最后才会闹到大堂上去。

    此县半年多未曾有诉状,一开张就来了个大的,是个年近八十的老爷子,状告族长。

    这是以下告上,该挨打,但老爷子的年纪在免刑之列。

    县官还命人抬了把椅子来,听老爷子陈述案情。

    三个月前,老人的族长召集众人开会,说了朝廷卖粮的事情,又道,可以将粮食买来,都攒在他的粮库里,算是大家防灾的积累,等旱灾真来了,再来他这里领取。

    当时众人都信了,将户籍册子给了他,三个月过去,老人的孙媳妇生产,老人欲取大米给孙媳妇补身,却只取回了缺斤短两的几斤豆子。

    这案子接下来就开始双方扯皮,族长被召见来后就开始喊冤,说明明给了足斤足两的大米,但老人奸猾,贪心不足云云。

    这案子还没完,更多的案子冒出来了。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