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出一篇顶刊论文了?
星空学院这几年来的论文产出从来不往国外期刊上发,除了自家出的期刊以外,其他的都发在了国内的专业刊物上,连带着这些刊物在国际上的名声和评分都提高了不少。
所以乔采珏说起论文的时候也只说是顶刊,没有提国外的那些。
鲁信发完信息之后也没指望她能秒回,虽然乔采珏参与的项目应该是没有他多,担子也没有他这么重,但同为导师手下最受其中的学生,忙碌还是会的。
所以,收到乔采珏信息的时候,他连去京城的行李都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
鲁信:害,这几个都是老样子了,去多了也没什么新奇感了,你们学校旁边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没?
鲁信:论文的话,现在还不行,得等一段时间才能发。
乔采珏:我们学校?那都郊区了啊,哪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最多也就是旁边新开的那家游乐园可以算得上是玩的,然后就只有一条小吃街了,别的什么都没有。
乔采珏:等一段时间也好啊,就你们学校论文的产出速度和质量,光是看你署名的论文数量,我都觉得馋。
鲁信脸上不自觉地带了几分笑意。
鲁信:觉得馋,回头考博士的时候往我们这考啊,考进来你就不用馋了。
乔采珏:那也得我能考上再说【捂脸】
鲁信眉头微动。
他是有自信可以获得博士就读资格的,毕竟顾教授现在使唤最顺手的人就是他了。
这样的情况下,他能无痛升博几乎是肯定的一件事。
倒是外面的学生考博进来,这件事有点难度。
毕竟是局中人,鲁信多少还是知道一点学校录取学生时候的手续和流程有多么的严苛。
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包括海外留学生,无一例外都是要经过严格审查认证的。
连带着考试难度也一并升了级,简直就是要把宁缺毋滥四个字写在脸上。
就连在公开流程上,都写明了有背景调查这一步,合格了才会真的被录取。
这些流程走下来,星空大学的研究生部,考进来的难度已经不比国内那两个顶尖学校差了。
乔采珏对此没有信心,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就鲁信知道的,现在研一这一届,考研的时候,笔试面试双第一的那位学生,就是在背调这一关上被刷下去的。
背调方面鲁信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不过如果只是打听一下考试相关的其他问题,比如什么时候考、今年的参考书目有没有变化之类的,他还是可以帮忙的。
不过现在在终端上面聊天,说这些也不太方便,还有点交浅言深,所以鲁信只能转移话题。
鲁信:乔学霸怎么可能考不上?你可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 【番外合集】(第5/23页)
咱们学校的第一名!
鲁信说的是他们初升高的时候,乔采珏就是以全校第一名的身份从他们学校毕业的。
如果不是当初星空中学横空出世,张楠拿下了中考状元的名头,乔采珏就会是当年的中考状元了。
乔采珏:[白眼.jpg]到底谁才是学霸啊?
鲁信现在取得的学术成果可比她高多了,现在他说她是学霸,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味儿呢?
鲁信:……
鲁信:那什么,我们还是聊聊有什么地方可以玩吧。
网络另一端,乔采珏看着终端上收到的新信息,不禁莞尔一笑。
这尴尬和生硬的转移话题方式,啧啧啧。
两人又东拉西扯地聊了一会儿,乔采珏下午还有课,就主动结束了话题。
不过她倒是提了一句,说自己周末有空,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当个向导之类的。
但她也没去过太多的地方,让鲁信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鲁信哪会抱太大的希望呢,他现在已经大喜过望了。
原本只是想要找话题聊聊,让自己的出现显得不那么突兀,这会儿乔采珏表达了可以一起出门的意愿,对他来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不过,向导这种事情,怎么可以让乔采珏来做呢。
正好离周末还有几天,他到了京城再去查资料,也还来得及。
第150章 番外:升职
如果要问师友逸,他的职业生涯里面做过最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那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组织了桐山市的第一次全市中学联考。
认真说起来,他的命运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改变的.
第一次知道星空中学这个学校的时候,是在联考的成绩单上。
对于这个学校,他之前是没有什么印象的,虽然他是市教育局的局长,但是像是这种新学校批准建立的事情,其他流程都已经在下面单位走完了,也只是需要在他这里签个字而已。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学校竟然会在第一次联考中就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
名列前茅的学校却是开学还不满两个月的新学校,学生还是来自山区的贫困生,濒临失学的那种。
这勾起了师友逸的兴趣。
于是,他又观察了一段时间。
星空中学确实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师友逸确认了这一点。
师友逸隐约能够猜到这个学校里面肯定是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的,只是没有想到,一次表彰大会,他竟然能听到那位年轻的校长正在和其他校长讨论组织研讨会的事情。
研讨会啊……
于是,他上去插了一脚。
星空中学如果真的有特别的教育方法的话,那么这种交流学习的模式,就是最好的、了解他们的途径。
不过这位阮校长倒是和其他名校校长不太一样,倒是没有抗拒他提出来的扩大规模这件事。
甚至,还有点乐见其成的样子?
此后无数次地回忆,师友逸都无比庆幸自己当初上前掺和了一下,没有放过星空学院这个大宝贝。
虽然第一次交流会的时候就有老师因为身体原因而入院抢救,但好在人没有事,就连牛正,也通过他家的小辈,递来了一份交流会上的笔记。
他当年也是从教育一线转而从政的,对于这份笔记的含金量,还是能看出几分。
于是,他做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继续进行全市联考。
联考这件事,所涉及的课不仅仅只是组织考试这一个问题。
其中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的。
师友逸知道自己的这个举措实在是有一点莽撞,但是桐山市的教育状况已经停滞不前太久了,他作为一把手,必须要给他们一个向前的动力。
而星空中学的突然出现,就像是在一潭死水中丢进去了一条鲶鱼。
总是能激起一点反应的。
更何况,还有交流会的存在。
是的,经过双方协商,星空中学校长同意了定期举办交流会的计划,并且为此积极准备着。
师友逸坐在办公室里面,摩挲着之前弄来的资料,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走。
不得不承认,这份资料确实是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
虽然弄不明白这位校长是从哪里搞来的,但人家家大业大的,总不至于是偷的。
那就大概率是他们自己研究出来的了。
毕竟,这一本书里的理论,除了名字和现在的教育学教材有重名之外,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
这样的理论,他在外界可从来都没有看到过。
外面已经下雪了。
师友逸看着暗沉的天色,带着自己的秘书,驱车赶往老领导家.
祝骏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曾经的秘书、现在的下属竟然会在这个时间找过来,不过显然他是有重要事情要说的。
虽然师友逸和他关系比较亲近,偶尔也会到家里来聊聊天什么的,但这个时间,他不应该出现在省会这里才对。
当看到师友逸拿出来的资料时,祝骏就知道,自己猜对了。
市级联考的成绩确实很令人惊艳,但祝骏无法自己拿定主意。
毕竟这已经不是师友逸手下一个市的辖区范围了,如果他要动,那就是整个省都要动。
这样大的动作显然是无法瞒过上面,也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师友逸资金不够还可以去跟桐山市长拍桌子,他可没有资格去跟省长拍桌子要那么大一笔资金。
于是,再次上报。
后来的事情就像是一场梦一样,转眼间,省级联考就已经开始了,又似乎没有过多久,省级联考实验成功了。
是的,实验。
经过专家组研究确认,这份已经到手的资料对于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间接提高学生成绩,是确实有效的。
但是具体成效能有多少,还是要看大面积的试点实验才能确定。
桐山市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实验成果,但是还不够。
于是,T市就成了最合适的试验点。
省级联考的花销是巨大的,但是收获也是巨大的。
星空系列教育资料确实有效这个论点得到了再次的证明,作为先行者,T省的师生们能够从中获得的好处也是巨大的。
别的不提,仅仅只是学生成绩的进步,就影响了孩子们的未来和老师们的履历,推着他们往前走了一大步。
对于师友逸和祝骏来说,自然也是一样的。
虽然暂时不能升职,但是以后在他们的个人档案里面也能够加上这一句,怎么说他们也是最重要的推动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谁会在山里盖学校啊》 【番外合集】(第6/23页)
,这份功劳,他们值得。
不过,即便是做好了短时间内可能不能升职的准备,师友逸和祝骏也没有想到,他们两个人,竟然会又在原地蹲了七年的时间。
七年前,星空中学还只有十余名学生,他们两个已经是省、市级别的教育一把手。
七年后,星空学院已经成长成为了师生总数超过十万的巨型学校,而他们,还在原地。
倒是星空学院建立后不久就被师友逸放下来担任山溪镇教育一把手的小耿,这些年来已经攒够了资历,三年前就已经调任离开,去到另一个市当副局长去了。
眼看着自己离退休的年纪越来越近,两个人,尤其是祝骏,说不急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做他们这个领域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沉得住气。
所以,内心的焦急两人从来没有在阮星回的面前表现过。
一直到了星空学院建立的第七年,二人终于收到了来自上峰的好消息。
孔中祥预备要退休了,需要接班人。
不过这之间需要一定的过渡期,所以,祝骏从省教育厅厅长升职教育司副司长,师友逸则是补了祝骏升职后的缺。
两个人一起往上挪了一个大等级,可以说是跨级别升职了。
但却没有人觉得不服。
毕竟,以二人的资历和政绩,哪怕是早几年升职都是可以的。
也就是考虑到和星空学院合作的稳定性,他们才没有到了标准线就升迁,反而是被压了许久。
就连这次的调职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还在为与星空学院的良好关系打基础。
因为在师友逸升职省教育厅厅长之后,小耿接手了桐山市教育局局长一职。
这一条线上,依旧是阮星回熟悉的那几个人。
对于这一点,阮星回在发现两人的异常调动情况之后有有所预料了,等到真正到来的那一天,阮星回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孔中祥这些年来也给阮星回他们提供了不少的方便,即便双方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但这位为了教育事业劳累一生的老人,依旧值得尊敬。
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星空大学初创的时候,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研究成果,也都是孔中祥在帮着联系相关人员,牵线搭桥促成合作。
如果没有孔中祥的存在,星空大学绝对不会这么快就在国际上闯出名声,至少,不会这么顺利。
至于因此而和官方深度绑定这件事,阮星回倒是不怎么介意。
如果不是最开始的时候系统说了它无法上交,也因为不可抗力不能拐着弯地上交,阮星回的第一想法还真的就是这条路。
要不然,也不会有后来各种曲折的合作途径出现了。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