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40-5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这几个学生必然要离开学校谋生,可就是真的失学了。

    “行,我明天探探金小姐的口风。”春妮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金小姐一直维持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春妮直到第二天的傍晚才找到机会跟她商量。

    她果然有些心动,待听见春妮报价,说她学校一张宣传单一分钱,若是印得多,价钱还能再降下来,金小姐还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春妮无师自通,又同她商量,印完之后,她的传单肯定要请人派发,不如把这个活交给她学校的学生。

    金小姐也答应了,但在看过学校的纸之后,嫌弃他们的纸太差,要求换成市面上的纸,宁愿加钱都成。还要帮她刻画个动人的小像,纸上不能有熏人的油墨味,还有派发宣传单也要注意……要求多得不得了。

    亏得这是第一笔生意,学校的老师们抱以了极大的热情。有丹青底子的方校长亲自出手,画了幅含蓄婉约的小像,才是堵住了金小姐的嘴。

    “给舞女画宣传画,为师这也算是下海了吧。”

    有学校几百张吃饭的嘴等着喂,方校长如今是彻底放开了矜持。

    韩老师突发奇想:“咱们把那块旧铁板的经纬线抹了吧,以后要是经常有这样的宣传画要画,还是得备一块光滑的板子。”

    王老师则实际地说:“希望能来个开门红,金小姐能再给我们带点生意来吧。”

    第45章 045 怜贫惜老

    客观地说, 凭金小姐现有的资质,即使广派宣传单,想来个开门红基本是痴心妄想。

    为了学校的业绩, 在金小姐等待学校宣传单印发的这段时间里, 春妮和夏风萍两个都没闲着。

    金小姐五官是不差,可她常年带妆,生活不规律,还不忌烟酒,早就脸色发黄暗沉,卸了妆足足比不卸老十岁。

    夏风萍问她妈要来个养脸的方子,让金小姐每天去药铺里开了外服内用。春妮则在空间里刨出本美容养颜书, 今天不是教金小姐做黄瓜面膜,就是让她敲胆经搞祛毒疗程, 忙得不亦乐乎。

    春妮则有空劝她,让她赚到钱,再别手松都花了。攒着点,哪怕报个识字班, 打字班,以后做不了舞厅, 也好找个工作呢?

    金小姐嗯嗯连声,也不知道听没听进去。

    不知是哪一步做得对,还是这几天金小姐吃好喝好, 生活规律,皮肤竟是养白了一点。她又托以前的小姐妹去跟大世界的领班说了情, 大世界松口让她再试一次。

    如此忙碌三四天,总算一切准备停当。

    这天上班前,金小姐穿一件猩红色绣黑蝴蝶丝绒短袖旗袍, 只戴一双黑丝缎及肘手套,顶着新烫的头发上了黄包车,同两个姑娘道别:“今天的事,全靠两位操持,若是此行顺利,回来我必重谢两位。”

    她这一说,竟有了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烈。

    目送着金小姐的黄包车远去,夏风萍垮了肩膀:“伺候人可真不好做,我可不想再有第二回了。对了,你安排的那些发宣传单的同学,他们不会有问题吧?”

    “我让他们守在其他歌厅前,专盯着出来的男客发放。如果他们都做到的话,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夏风萍揉了揉肩,见春妮往二楼走去,也跟了过去:“上楼干什么?咱

    们不做晚饭了吗?”

    春妮上二楼是去找于太太的,天气渐渐转凉,她前两天买了新棉花弹了两床厚棉被,又在布店扯了布准备做被里子,回来时被于太太看到,说她会做被里子,让春妮将活交给她做,准保比外头做得又快又好。

    她打零工做到现在,还只能给裁缝铺钉扣子,春妮可不敢相信于太太的手艺。但于家的生活是小楼几户人家中最清寒的,被里子又不难做,没必要因为这个闹得邻居们脸上不好看。春妮便答应下来,今天是跟于太太约好取被里子的时间。

    于太太一天到晚,不是在她家的小房间里忙活,就是在厨房里洗洗涮涮。除了去裁缝店,几乎不怎么出门。

    春妮敲开门的时候,于家正吃晚饭。

    于太太笑着请她进屋里坐:“你们来拿被里子吧?已经做出来了。请里边坐,我这就给你们找出来。”

    夏风萍往里边看了一眼,笑着拒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40-50(第7/15页)

    “我去做晚饭,春妮拿就行了。”

    于家的亭子间建在灶披房上边,常年的油烟熏烤,使得他们这边靠窗的位置也熏得油乎乎黑漆漆的。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省电,于家并没有打开电灯。春妮适应了一会儿室内的昏暗,才看见于家人的饭菜。

    桌上放着一个大笸箩,两个盘子。笸箩里装的是三四个煮山芋,一个盘子是油菜,另一个盘子里黑乎乎的,应该是咸菜疙瘩,竟是没有一粒米,那几个煮山芋恐怕不够一家人裹腹。

    难怪于太太那么自矜的人,如今也肯主动找春妮揽活做。

    于先生和两个子女都是寡言的性子,招呼一声便开始自用。春妮平时没跟他们说过两句话,此时看见了,却不好一点不过问。

    于太太拿来被里,送她出门时,春妮付了钱,同于太太难得多说了一句:“于太太,我们都是邻居。若是有什么难事,跟我说一声,说不定我能帮上忙呢?”

    不想她这一句话,引得于太太眼圈都红了:“这栋楼里,也就是顾小姐有点人情味。原来我们家不这样的,都是我先生的学校,现在人人都用回银币,他们还拿法币发薪。说是月月都涨薪,可涨薪的钱哪里抵得上米粮涨价的钱?还有房租,电费,巡捕房摊派,孩子的学费……这日子怎么就这么难。”

    于太太也寂寞,在这栋小小的石库门里,只有吉拉太太跟她是同龄人。若是语言相通,或许两人能说上些话。可偏偏吉拉太太来海城四五年,华国语仍然只限于“你好”“吃饭了吗?”这几个有限的词语,平时只要有些空闲,她都是约上几个同族去找拉比做礼拜。

    一捉到顾春妮,于太太不管合不合适,眼泪先流了一屉。待到春妮总算脱身之时,三楼上,夏风萍煮的饭都快熟了。

    夏风萍接过被里略翻一翻,直撇嘴:“这个针脚也太粗了吧,她还敢问你要五毛钱手工费?这不是摆明唬人吗?你也真给了!”

    夏风萍哪知道,春妮还在为她意外得的一百块钱寝食难安呢?以至于看见穷人,她就想起那天穿草鞋的人,忍不住得了个怜贫惜老的“病”。

    她将于太太家的情况说了说,翻看着被里:“也没这么差,勉强过得去吧。大不了咱们另外那床被面送到裁缝铺去,让他们给缝。于太太家这么黑,也不舍得开个灯,说不定这被里是她黑着灯缝的。”

    夏风萍就说:“于太太家两个孩子不是都送进学堂了吗?整天也不知道在忙活什么,家里既然这么困难,怎么不想办法找个工作去?”

    春妮笑她“何不食肉糜”:“现在海城挤满了人,于太太有家庭,年纪也不小了。什么工作轮得到她来做?”

    想起来又问:“放学前我让你买的生姜和大葱,你都买了吧?”

    “买了,我嫌味大,放到家辉的阳台上晾去了。你明天真准备免费给力夫送葱姜水?”

    “当然是真的了!穷人家生不起病,送一碗葱姜水花不了什么钱,也算我酬谢大家伙照应生意。”春妮量好面,拿着锅碗去下边灶披间烙饼,给夏风萍派活:“你也下去给我洗姜,明天我直接带到摊子上去熬水。”

    “还真准备当活菩萨了。”夏风萍嘀咕一句,转头进了朱先生的家。

    因为小摊子的生意越发红火,春妮这回不止准备做善人,还打算扩大生意规模。

    恰好前些日子春妮到铁号打的新锅造的差不多,第二天,随着葱姜水上市的,还有一锅她用特制卤料制作的卤煮。

    穷人家吃不起好东西,春妮煮卤煮的材料都是鸡蛋,豆干,豆皮,莲藕,以及一些鸡猪牛羊的下脚料,搭着馒头和胡辣汤卖,一天也能卖出一两锅。

    正好夏风萍招了大胖的二妹打杂,春妮就安排她看几眼灶的灶火。现在快到冬天,看灶火是个好活计,正适合像她这样体弱的小姑娘。这小丫头果然聪明,她看了几天灶火,竟给春妮提了个节流的好主意。

    这是后话,暂时先不说。

    却说金小姐,春妮第二天早上去摊子前,看见她的门上还挂着锁头,就知道他们谋划好几天的那事必然是成了。情况如何,只能等金小姐回来再问。

    李德三在小食摊上干了数月,已经学会调制胡辣汤的味道,只是揉面搓面和熬汤上差了些火候。不过也正常,钟县做胡辣汤的小铺子不少,真正做出精髓,令胡辣汤辣得有层次,辣得有灵魂的,不超过两家。

    春妮不敢说比肩那两家世代传承的手艺,但至少在水准之上。

    春妮每天早上去时,他已经准备好熬汤的材料和做包子的馅料。是以春妮可以晚起一个小时,早上四点钟出发,做完包子后,最多到五点半六点就可以开始一早的营业了。

    深秋的码头比夏天更加忙碌,来来去去的力夫和水手们络绎不绝,足足增加了两倍有余。

    码头上什么消息都传得快,春妮早在几天前就得到了消息。经过数轮艰难的谈判,倭国人答应放松水面管制,就在这两天,码头就要开禁了!

    在春妮眼里,江浦码头这座远东第一大内河码头已经足够繁华。她想象不出,码头全面开禁,将会是怎样的盛景。

    但想必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前两天已经有消息灵通的商船闻讯赶到了江浦,排队等待通关放行。

    两天后,积累一年多的运力一下倾吐出来,整个码头从天亮到天黑,汽笛一声接一声都没断过,那些力夫和水手们连吃饭都是小跑着来回的。连带着,春妮小吃摊的生意也好得不得了。

    夏风萍现在负责小食摊的采购,她中午抽时间去了趟市场,却回来告诉春妮说,市场的米价仍是居高不下,好在面粉虽然仍在涨价,比起米价来说,已经足够安慰。

    春妮的家乡原本就是北方面食大省,夏风萍每天跟着她吃面食,现在也习惯了。米价变化,对两人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奇缺的物资大部分都有了补充,唯独米价居高不下,这里头必然有不对劲的地方。只是春妮现在守着摊子,只能跟食客交谈两句,凭她掌握的消息,完全判断不出发生了什么事。只能跟其他人一样,有点钱就赶紧换成粮食。

    而这个时候,夏风萍也提出个新问题。

    “我觉得,咱们现在光囤粮食和柴禾也不行,你忘了我们还得囤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煤。”她指着春妮热卤煮,胡辣汤和葱姜水的三个小炉子:“你这三个炉子日夜不能断火,现在快入冬,煤炭必然会涨价,你要早做打算了。”

    春妮的小摊目前烧着五眼灶,煮汤蒸包子是两个柴火灶,这三个热汤水的都是煤球炉子。

    入了冬,囤粮囤菜囤肉,什么都要囤,春妮花钱花得心疼,闻言“哎哟”道:“还要囤煤?现在煤好贵的,咱

    们的钱不够了吧?”

    就在这时,坐在灶台前看火的李二丫,就是大胖她二妹回过了头:“小顾姐,我知道有个地方有便宜煤。”

    “有便宜的煤卖?在哪?”春妮立刻不哼哼了。

    二丫神色非常犹豫:“但那地方有点危险,小顾姐你也去吗?”

    第46章 046 千里挑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40-50(第8/15页)

    二丫说明白地方, 夏风萍和春妮就知道,为什么那里会有便宜煤卖了。

    她说的那地方离江浦码头不远,是海城的一处货运火车站。如今被倭国人把持, 想靠近那里, 的确有些危险。

    但之所以要去那买煤球,就是因为那里是火车站。

    这个时代的火车全部是需要大量烧煤的蒸汽式火车,每当火车在车站停靠,车站员工就要往煤车里铲进大量的煤储备作为动力来源,一旦蒸汽炉里加的煤过多,还需要铲一些扔出来。在铲煤和加煤的过程中,火车缓慢行驶, 那些没烧尽的煤球或被铲出来扔掉,或从车缝中掉出来, 洒落在铁轨两边。

    有在铁路边居住的居民便会趁天黑,或是没人的时候去捡煤球。

    这些没烧尽的,捡来的煤球在北方叫半拉煤,大部分都是这些不怕死的人自用, 但有时也有一小部分会卖给别人。

    因为煤炭不方便运输,一般他们都是先找好买主, 捡完之后就近约定个地点将煤球卖掉。

    听完二丫的话,春妮觉得可以一试。

    反正她没时间,也没精力亲自去捡煤球, 完全可以像她的前辈那样,跟人约好, 等别人捡得差不多后,谈好价钱,自己找辆车去拉就行了。

    最最要紧的是, 倭国把持了海城所有的煤炭市场,将之收缴全部充作军用。如今只有少部分倭商取得倭军许可,可以将其中极少一部分贩给海城普通居民,再没有别的途径获取煤炭,这导致海城煤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