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的事情还得和京兆府这边打招呼。
他只在登州当过官,和京兆府大部分官员相比理政经验非常不足。
登州虽穷但是依旧是朝廷完全掌控的地方,只要海上没有威胁,平时需要头疼的只有地方贼匪作乱,遇到大案直接上报京城就行。
京兆府不同于其他地方,这边的衙门不受逐级上诉的约束,只要证据确凿的案件甚至可以当堂判死刑。
别处严重到能要命的案子可能好几年都出不了一例,西北这边却很常见,叛国投敌、私吞军饷、勾结番邦,只有想不到没有看不到。
要是所有案子都得上报到京城才能做决定,有些该判死刑的罪犯运作到京城就有继续逍遥法外可能,直接在京兆府砍了可以省不少事。
也更有威慑力。
边地汉番混住,番邦部落聚居在大宋境内算是大宋的百姓,但是那些外族人经常不服管教,朝廷的一贯做法是在他们的聚居地设村寨继续让他们的部落首领管辖,部落里的番人惹事由首领担责,能管成什麽样首领自己看着办。
多在地方历练是有用的,不亲眼所见根本不知道地方的水有多深。
狄青正了神色,“西北军政分家,我能给你讲的只有军中之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220-230(第3/31页)
政务方面还得你自己去摸索。”
西北河北各路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这边军政分家分的彻底,路设转运使司主管下去内府、州、县财政赋税与谷物的转运事务,又设经略安抚使司负责军政事务。
按照政务来分,当年的陕西路只分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
按照军务来分,陕西路则是分成永兴军路、环庆路、鄜延路、秦凤路、泾原路、熙河路六个防区,各路皆设经略安抚使主管军政,一般都由治所知州兼任。
这六个防区内所有屯戍之兵的军政事务皆归路都部署或都钤辖掌管,临近边界的极边地带为都巡检辖区,都巡检统辖戍边之兵,而由边镇各军转化的本路屯兵则归路钤辖、都监等路分兵官统领。
边镇屯戍之兵与原本各州戍兵并不在同一体系,路都部署或都钤辖之下的州钤辖、都监等兵官仍掌领本州戍兵。
都部署通常由文官知州、知府兼经略安抚使兼任,武官只能担任副都部署,不被文官针对的话偶尔还能兼任经略安抚副使。
苏景殊听的皱起眉头,“兵力划分如此杂乱,外敌入侵时怎麽调动?”
狄青道,“以经略安抚使路为先。”
军政民政的划分本来就乱,陕西路虽然从一路分成了两路,但是直到现在转运使依旧只有陕西转运使一位。
经略安抚使路分成六路,主管军政的经略安抚使却只有四位,秦州知州李师中兼任秦凤泾原两路经略安抚使,熙河路刚设置没多久,虽是设路但并不在朝廷的掌控范围内,现在还只是个空架子。
本朝文武不和是常态,在京城只能看到文臣拼命打压武将,边关不一样,这边需要武将卖命,即便文臣各种打压也不耽误他们和文臣斗的你死我活。
武力不是万能的,但是在边关这种简单粗暴的地方,拳头大就是硬道理。
他狄青以武将的身份破天荒的进了枢密院已经被朝中文官骂的不知道今夕是何年,後来出任京兆府知府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又是劈头盖脸的骂,知情的知道他是当了个以往只有文人有资格当的管,不知情的还以为他要起兵造反。
可惜只要官家态度坚定,文臣再怎麽反对也没用,如今不光他以武将身份进了枢密院,坐镇鄜延路的经略安抚使郭逵同样以武将的身份任过枢密副使。
有第一个第二个就会有第三个第四个,他们拦的过来吗?
他不光是京兆府知府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他还是大宋的平西统镇大元帅,必要时候整个西北都归他管,官家都能信他那些人操的哪门子的心?
“必要的时候整个西北都归您管,也不怪有人不放心。”苏景殊嘀咕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是您联合西夏反攻京城,京城那几十万禁军挡得住您吗?”
“也是。”狄青对自己的本事还是有自信的,“那就委屈委屈多挨几句骂。”
防人之心不可无,他说他能为官家的信任肝脑涂地,别人信不过他也正常,毕竟武将权势太大後会发生什麽看前朝就知道了。
官家给予他信任,他也不会让官家难做。
他身边有官家特派的走马承受公事,走马承受公事隶属转运司,每日只需观察将帅的言行举动别的什麽都不用干,算是身份公开的帝王眼线。
平时永兴军路之外的事情他不会插手过问,等到西北战事平息,他的平西统镇大元帅也会自动变成虚职。
读书人自己心眼子多,还不许世上真的有忠君报国之人?
狄大元帅知道权力要受到制约,但是不妨碍他觉得朝中那些动不动就“武将掌权就一定会造反”的家夥脑子有病。
算了,不说这些糟心事,“这几年西北不太平,军情紧急的话边地的文官也得上战场,你这细胳膊细腿儿的不太行,得到军营里好好练练。”
苏景殊:???
“啊?”
苏景殊看看狄青,再看看自己,目光来回转了好几次,感觉他再活两辈子拳头也赶不上眼前这人,“狄将军,怎麽练?”
连声音都弱了下来。
之前在京城可以理直气壮的偷懒,来边地当官没有强健的身体好像真的不太行。
没追求的话是可以一直窝在後方不出门,可他不想一直窝在後方,所以还是得加强锻炼。
机宜文字位卑权重,在这个位子上干的好是可以升为主官的。
大宋的官场重资历,而他最缺的就是资历,通判、机宜文字都是位卑权重,即便官家想提拔他也只能把他放到某些特定的位子上来提拔。
本身把他派到地方就顶着很大的压力,他要是不好好干官家第一个不同意。
小小苏大人攥紧拳头,闭上眼睛视死如归,“我去军营和新兵一起操练。”
狄青被他这样子给逗笑了,“不用不用,你每天早上去校场跑两圈再抽出一个时辰练练骑射就够了,机宜文字这个差遣还挺忙的,不能耽误正经差事。”
军务繁杂,他手底下的副将能练兵但不会处理军务,他教了好几年也没教出来一个能扛事儿的。
当年范文正公教他也没见多费劲,怎麽轮到他教就死活教不出来?
狄大元帅很烦恼,而之前和他合作的文臣大多看他不顺眼,安安分分干到任期结束的都少见,大部分都是干几个月就开始明里暗里给他找麻烦,他也不是什麽乐意受气的人,给他找麻烦他就干脆利落的换人。
别的武将都是捏着鼻子和文臣合作,他是捏着鼻子自己一个人干俩人的活儿。
好不容易来了个不用教还不会给他找麻烦的帮手,要训练也得放在办公时间之外。
他都计划好了,早上起来先去校场跟着士兵跑两圈,跑完之後士兵去操练他去衙门干活,下衙後休息休息再去校场练一个时辰的骑射,晚上还不耽误他带公务回家处理。
家里没女眷还没有上房揭瓦的娃,不干活空着时间干什麽?
苏景殊:……
“我是铁打的吗?”
他家是没有女眷也没有娃,可是不代表他没有私人生活,正经人谁天天睁开眼睛就是公务?他就不能出门逛逛?
西北的风土人情他还没仔细感受过,左牵黄右擎苍的快活也没有享受过,他不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不能这麽安排时间。
狄大元帅勉为其难为难道,“好吧,休沐时不用训练,公务太忙的时候也以公务为重。”
实在不行的话他就多安排几个亲兵随身保护,总之不能耽误正经差事。
第222章
*
机宜文字是经略安抚使的属官,是军队体系的官员,对身体素质有要求很正常。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虽然大宋文人的审美偏爱清瘦文弱那一挂,但是并没有人真的想要病歪歪的身体。
文臣升迁要熬资历,权力越大公务越忙,如今朝中几位相公不管年岁多大遇到紧急事务都依旧能通宵连轴转,没有个精力旺盛的好身体可能熬到半路就先挂了。
苏机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220-230(第4/31页)
知道强身健体非常有必要,但是想想大冬天的天天早上出去跑操还是有种想撞墙的冲动。
独乐乐不如衆乐乐,要不出个规章制度让京兆府所有文官训练吧?
实在不行的话,只军队体系里的文官也行。
狄青笑的不行,“怕是不太行。”
一言不合就拉所有人下水,这小子今後肯定比他还招人厌。
跑圈主要是练耐力,文臣上战场可以不敢杀敌,但是逃跑的时候必须得跑的掉。
读书人娇贵,让他们集体出去跑圈他们能骂死,文臣上战场是少数,到时候各个衙门的官员都撂担子不干後果比紧急情况下上战场却跑不掉严重的多。
别人的死活他管不着,他只操心自己人。
苏景殊吸吸鼻子,“我谢谢您。”
这个话题太令人伤心,他们还是继续说西北各州的情况吧。
陕西路分永兴军路和秦凤路和不分没什麽区别,政务一把手依旧是陕西转运使,如今的转运使正是先前王韶跟随的蔡挺蔡大人。
能培养出王子纯那样的人才还能在动乱中抽空开了两千多顷地的主官应该好相处,不好相处也没关系,反正上头还有个狄将军扛着。
军政这边永兴军路归狄将军管,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某种意义上也是西北各州的首府,且永兴军路在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等路的拱卫之中,即便有战事也不会波及到这边。
狄大元帅是块砖,哪儿需要往哪儿搬。
这些年西北都是小打小闹用不到狄青出马,他和乐平公主相处时间比在京城还多。
鄜延路一把手郭逵也是成名已久的宿将,早年凭借其父恩荫补任北班殿侍,仁宗年间西夏来犯,其兄抵御西夏入侵阵亡,郭逵又受朝廷优恤录为三班奉职,当时范文正公正任陕西都部署,对他也是如子侄一般培养。
郭将军也对得起范文正公的培养,地方兵变时敢孤身入城劝降叛军,镇守河东时也曾在谈判桌上和契丹人据理力争,这些年平乱讨叛战功彪炳,能成为狄大元帅之後第二位进入枢密院的武将靠的是真本事。
这麽来算的话,俩人竟然能算个无名无分的师兄弟。
苏景殊无声叹气,虽然范文正公已经病逝,但是影响依旧无处不在。
当年范文正公等人到陕西的目的就是培养将才重建陕西的防御体系,如今西北各州的将领都是那时候发掘出来的,或多或少都能和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扯上点师生情谊。
狄青哼了一声,“那家夥运气比我好多了。”
郭逵领兵打仗的本事很厉害,在文臣那边的名声也比他好。
当年他进枢密院惹得朝堂大震,郭逵进枢密院却是韩琦韩相公推荐,有韩相公做担保那家夥甚至都没怎麽挨骂。
人比人气死人。
他到西北坐镇京兆府在文人口中是乱臣贼子,郭逵以宰执之资宣抚西北就是韩相公善于用人,好话坏话都让他们说了,合着他干什麽都得挨骂呗。
明明他的军功比郭逵更多也更显赫,就因为他不愿意洗掉脸上的刺青?
苏景殊瞅了一眼,小声道,“有可能。”
这年头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狄将军这种刺配充军的俗称贼配军,差不多就是读书人歧视链的最底端了。
狄青:……
狄青低声骂了几句,因为面前有个进士出身的文官还不能骂的太脏。
屋里的气氛过于尴尬,熊熊燃烧的炭盆都挡不住寒气飕飕往外冒。
苏景殊搓搓胳膊,生硬的转移话题,“狄将军,您和李复圭李大人打过交道吗?”
不说郭将军了,他们接着说剩下两位西北主官。
环庆路一把手李复圭是个能臣,出身名门且能力非常出衆,不过却名声毁誉参半,喜欢他的非常喜欢,讨厌他的非常讨厌。
李大人曾在湖北、两浙、淮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在理财搞钱方面很有一手,地方百姓甚至在他离任後为他建立生祠来纪念。
看他之前的为官经历就知道这人肯定戳老王的喜好,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苏景殊离京之前王安石特意拉着他讲解西北各路的一把手,其中着重讲的就是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庆州知州李复圭和秦凤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秦州知州李师中。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