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20-23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公,把计划书交上去就回去处理他自己的公务。

    京兆府和秦凤路的治所秦州相距不远,他安定下来後就给王韶写信互通有无,顺便打探打探开拓河湟的计划进行的如何。

    王子纯在西北这几年不是白待的,能让官家支持他的想法就足以说明他的想法可行。

    清汤吐蕃的大首领唃厮啰不久前病逝,三子董毡继承了他的位置,除此之外其他唃厮啰政权的首领四分五裂互不统属,势力范围都不超过一二百里,正是逐个击破的大好时机。

    本来以为王子纯到秦州後会立刻开始大展拳脚,没想到却遇上了个不赞同开拓河湟的顶头上司。

    招抚番邦收复失地需要大量钱财支撑,李师中掌管秦凤泾原两路军政以及秦州财政,即便王韶有官家看重,李师中这个一把手不同意他的计划也能有无数个法子让他什麽都做不了。

    从夏天到冬天过了小半年,王子纯在秦州愣是连计划的第一步都没能展开。

    问就是没钱,西北财政紧张是常态,钱粮要紧着作战用,招抚番邦可以再等等。

    先前在蔡挺手下办差的时候感觉收复河湟不在话下,换个不支持他的顶头上司才知道什麽叫举步维艰。

    转运使蔡大人支持他也没用,只要李师中不松口,他就只能捏着鼻子想别的办法。

    和王韶一比,苏景殊感觉他的处境好到天上去了。

    虽然狄将军天天嫌他不够强壮催他锻炼,但是在正经事情上从来不会给他使绊子。

    苏机宜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什麽时候□□练的受不了了就拿出王韶寄给他的信看看,看完之後就感觉又有力气骑马射箭了。

    幸福感都是对比出来的,子纯兄辛苦了。

    京兆府一如既往的“风平浪静”,各个衙门的文臣和武将“和和睦睦”,官府对鳏寡孤独赈济的及时,雪後的京兆府颇有种盛世长安的感觉。

    在蔡大人从回到京兆府之前,苏机宜先等到了来自秦州的大新闻。

    青唐吐蕃在他们的大首领唃厮啰死後分成好些派别,其中一个势力庞大的部族首领叫俞龙珂。

    俞龙珂势力太大,不管是青唐的羌人还是西夏的党项人都想拉拢他。

    不拉拢也不行,俞龙珂麾下兵马超过十万,且大有继续扩张的架势,不管是羌人还是党项人都没法和他硬碰硬,只能退而求其次转为拉拢。

    大宋这边也想过讨伐俞龙珂,奈何俞龙珂的部落兵力太多,讨论来讨论去讨论到现在也没真的出兵。

    财政紧张这个借口是万能的,西北的财政就没有不紧张的时候,李师中要是铁了心的反对开拓河湟,只要他一天不松口王韶就一天没法开展行动。

    等过几年李师中调离秦州,先不说继任的秦州知州是什麽情况,光这几年延误的时机就足够他咣咣撞大墙。

    王韶可能是被李师中拖的实在没办法了,索性铤而走险玩个大的。

    俞龙珂的部落位于古渭寨,那边的羌人部落和党项人有血海深仇,当年党项人率兵攻打,古渭寨的羌人宁肯把地盘送给大宋也不愿意让党项人占便宜。

    虽然那地方到现在依旧不在大宋的掌控之下,但是至少说明比起党项人古渭寨的羌人更亲宋。

    冬日天寒地冻,大大小小的部落日子都不好过,王机宜只带了几个亲信就跑去俞龙珂的营帐劝降,也不知道他是怎麽聊的,第二天一早俞龙珂竟然派了不少亲信跟他回了秦州。

    没有明说归附,但是看那意思已经有了归附的想法,不然也不会派亲信跟王韶去秦州考察。

    俞龙珂的部落有十几万人呢!

    狄元帅身边的副将羡慕的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王大人是秦凤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苏大人来咱们永兴军路也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秦凤路离羌人各部近,咱们永兴军路附近的党项部族也不少,嘿嘿。”

    苏景殊:???

    等会儿,你嘿什麽?

    不等苏机宜接话,副将就拍着胸口保证道,“大人,元帅要坐镇城中不能轻易外出,您想招抚哪个部落就尽管开口,就算前面是千军万马我们也敢陪大人闯。”

    第224章

    *

    将士们对单枪匹马深入敌营招抚番邦的心向往之溢于言表,西北各州都在招抚番邦,敢单枪匹马深入敌营的可没几个。

    要是失败也就算了,大家夥儿提起来顶多尊称他一句好汉,还要加个“鲁莽”的限定词。

    偏偏王韶没有失败,非但活着从敌营走了出来,还让敌营首领对他以礼相待,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谁不仰慕?

    几个副将凑在一起畅想哪天他们也深入敌营舌战群羌,五大三粗的壮汉愣是表现的像怀春的少女,娶媳妇之前都没这麽荡漾。

    狄元帅您快管管!再不管他们就要和太阳肩并肩了!

    狄青笑着没搭话,他也觉得王韶和常见的读书人不一样,敢孤身深入敌营的都是好汉。

    俞龙珂已经派亲信到秦州,李师中再怎麽看不惯王韶也没法和之前一样什麽都不让他干。

    王韶去古渭寨招抚俞龙珂没靠他李师中的资源,能有现在的结果都是他自己的努力,若是因为李师中的反对导致招抚失败,敢直接冲进羌人大本营的读书人能受这个委屈?

    且不说蔡挺还在西北,京城的官家和王相公就不会容忍。

    王韶到秦凤路当机宜文字是王相公一手促成的,官家也很期待经营河湟的成果,结果王韶来了秦凤路就被李师中打压的什麽都干不了,这让官家的面子往哪儿放?

    李师中官场沉浮几十年,这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220-230(第9/31页)

    怕是要栽在他的私心上。

    和王安石过不去很正常,现在连京城带地方大部分人都看王安石不顺眼,这还是王安石有前面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名望撑着。

    文人总是认不清他们的地位,天下归根结底是皇帝的天下,他们官家不是傀儡,不管怎麽样真正当家做主的都是皇帝。

    先前王安石推行新法闹的沸反盈天,现在也还是慢慢推行了下来。

    王韶开拓河湟有官家给他做後盾,秦凤路的官员一昧阻拦只会让官家觉得这些官不堪大用,到时候王韶不一定挪窝,倒是秦凤路可能会换个能支持他的一把手。

    单单和王安石过不去官家或许会琢磨琢磨该向着谁,明目张胆的和官家过不去纯纯自讨苦吃。

    官家已经在位好几年了,怎麽还有人怀疑他开疆拓土的决心?

    摇头.jpg

    苏景殊不想说话,只当自己是个搭弓射箭的工具人。

    幸福感是对比出来的,挫败感也是对比出来的,还好他心态够稳,不会因为王子纯大放光彩就自惭形秽。

    孤身深入敌营风险太大,要不是被逼的没办法王韶也不会这麽干。

    术业有专攻,战略方面他还有的学,目前想法子提高边军将士的生活质量最重要。

    “咻——”

    羽箭射中靶子,虽然没射中红心,但是和刚来时射到别的靶子上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

    苏机宜满意的点点头,很好,离百步穿杨更进一步。

    绥州事毕,蔡挺很快回到京兆府主持过冬事务。

    西北天寒,每年都有很多贫苦百姓熬不过冬天,这几年朝廷财政比嘉佑年间好很多,转运司不光要保证军需,也要保证贫苦百姓的生活。

    苏景殊的试验田很快申请了下来,他先前在登州种过棉花,虽然自己没动过手,但是知道要注意什麽地方,开春後多和负责种田的士兵沟通就行。

    他是经略司衙门的官,不能和屯田官一样天天待在田里。

    蔡挺也舍不得这麽个人才天天跑田里种地。

    青苗法在其他各路已经推行好几年,陕西路是最後一批,转运司已经将本钱准备好,只等明年春天开始运行。

    这法子在别的地方活民无数,到陕西绝不能拉胯。

    蔡挺在推行青苗法的事情上慎之又慎,狄青猜的不错,苏景殊这个有经验的官在他回到京兆府後直接被调去转运司全权负责陕西路境内的青苗法推行。

    从永兴军路的机宜文字调去管整个陕西的青苗法推行,虽然官职品级什麽都没变,但是职权一个天一个地,忙碌程度也是一个天一个地。

    幸好来西北的时候把白五爷也抓来了,不然他还真找不到那麽多靠谱又好用的江湖帮手。

    苏景殊对新法推行熟门熟路,之前在登州的时候什麽事情都是他一手抓,西北的民情和登州不同,但是推行新法的时候大体差不哪儿去。

    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来,苏景殊也知道了蔡挺为什麽对青苗法那麽紧张。

    这条政策虽然是老王提出来的,但是最早却出自时任陕西转运使的李参。

    朝廷的常平仓形同虚设,农户经常在青黄不接时找富户借高利贷,借了高利贷没几年就会被利息逼的走投无路,甚至老子死了儿孙也得继续还,很多百姓为了不连累儿孙宁肯卖田卖宅也不敢借钱来买粮活命。

    李元昊建国称帝之後西北的局势非常紧张,压在百姓身上的赋税也越来越重,朝廷不想办法给百姓找出路的话可能不等李元昊打过来西北百姓就会揭竿而起。

    时任陕西转运使的李参为了缓解民间局势重新整顿了陕西路的常平仓,春天时开仓给贫苦百姓借粮借钱,秋天再连本带利收回来。

    虽然常平仓不能覆盖所有地方,但是那几年的确救了很多百姓,也让陕西转运司多了份收入。

    然而官府把利率压低去救民在放高利贷的豪门大户看来是抢生意,青苗贷一下子得罪了那麽多豪强富户阻力太大,之後虽然没有立刻被叫停,推行下去的政策也变了模样。

    李参的本意是救民疾苦,最後却成了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盘剥百姓的利器,最後还是他亲自叫停才止住这场闹剧。

    所以即便後来老王在地方也推行过青苗贷,在没有地方豪强干扰的情况下成效还非常不错,朝中依旧很多人反对。

    一县一州可以顶住压力,一路呢?全大宋呢?

    经历过陕西路那几年乱象的官员想起对当年的青苗贷仍心有余悸,所以即便这边是首创青苗贷的地方,真正推行的时候却排在最後。

    有坑别处先踩,有错别处先试,反正陕西这边必须在尽善尽美之後才肯干,前头不把坑踩的差不多就算官家亲自催也不行。

    西北不比其他地方,百姓真要揭竿而起大宋就别想好了。

    苏景殊在转运司干了俩月越发非常认同前辈们的话,在这边推行新法必须在政策宣传上下大功夫才行。

    这边不像京东路那样有很多宗室高官置办田庄,但是豪强富户欺负起人来一样毫无人性。

    好在西北各州上上下下都简单粗暴,在登州需要软硬皆施,在这边只需要硬碰硬。

    反正再硬也没有他们的背景硬。

    别说这边没有多少宗室高官置办的田産,就算有也没用,朝廷明令禁止宗室以及官员过度置办田産,经不起查的可不是他们。

    顺便夸一句:有个能上天入地的情报组织真的很不错。

    尤其西北这边崇尚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谁敢阻碍新法的推行就查谁,只要证据摆的全,抄家抄出来的钱财能比转运使准备的青苗本钱还多。

    哪县哪乡都有凭借高利贷欺压乡邻的恶霸,沾高利贷的手上基本上都有几条无辜的性命,就当为民除害了。

    白玉堂干这活儿也有经验,他手下刚招了批北侠欧阳春推荐的正派侠士,还有狄元帅临时调给他的兵,再加上西北地界儿皇城司探子的配合,没查亏空胜似查亏空,抄家的动作比江南还大。

    别说西北官场,连蔡挺都吓的不轻。

    蔡大人这几年一直在外为官,只从好友同僚处听过苏景殊的名字。

    好友提到这位後生都夸赞的多,小年轻人品不好的话也不会被包拯看重,可见这位新来的机宜大人能力和人品都有保证。

    等他意识到不对劲再去仔细打听的时候,京兆府的府衙已经砍了好几个天怒人怨的乡间恶霸。

    蔡挺:……

    这後生看着笑眯眯的那麽好相处,怎麽办起事儿来比狄青还雷厉风行?

    什麽?他们当初在登州也这麽干?

    这……

    好在蔡大人本身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人,紧张兮兮的盯了俩月,发现那些平时傲慢不讲理的豪强地主罕见的没有闹事而是缩着脖子做人後索性任他们继续雷厉风行。

    仔细一想也是,今时不同往日,官家缺钱缺的天下皆知,胳膊拧不过大腿去,现在出点血低调行事兴许能躲过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