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盐州城外早早有兵接应,看到他们後立刻送上温水和马匹,然後把跑了一路的马儿带下去照料休息。
李清看着熟悉的盔甲差点落下泪来,那麽多年过去了,他以为他再也回不到汉地,没想到竟然还有回来的一天。
幸好苏大人提前给他安排好了後路,不然被梁太後烧死的就不是替身而是他本人。
城外不是感慨的地方,後面还有事情等着,一行人在树荫下歇了片刻再次啓程。
盐州州衙,提前从六扇门高手那里得到消息的苏知州後怕的拍拍胸口。
还好还好,人活着回来就行。
培养出一个能混到敌国皇帝身边的探子不容易,不能用完就扔,他们得尽可能的保障敌後地下情报战线成员的人身安全。
深入异国他乡的探子们处境很危险,不被发现还好,一旦被发现想干脆利落的死都是奢望。
辽国有种刑罚叫射鬼箭,也是他们出征和班师回朝的军礼,具体操作是把人绑在柱子上乱箭射死,一般用来射鬼箭的人都是抓住的敌方细作。
党项人和契丹人在军事上都有很多野蛮的规矩,被抓住後的遭遇太过可怕,但凡家里有个念想都不会有人想去敌人窝里当探子。
目前西夏境内具体有多少探子苏景殊不知道,他只知道每次有点小想法狄元帅都能给他找到相应的探子打配合。
太不容易了,真是太不容易了。
情报人员的身份要保密,接风也不能有太大排场,苏知州将人接到盐州後细细询问兴庆府的情况,希望西夏的朝堂能继续乱上加乱。
梁太後如此不给小皇帝面子小皇帝肯定不乐意,这个年纪的少年郎都是倔牛,兴许还能趁此机会让西夏境内的汉人处境好一点。
朝堂上那些就算了,爱咋咋。
今年西夏境内旱情严重,大宋西北也没好哪儿去,幸好这两年各地都在加紧兴修水利,不像西夏那样遇到天灾也束手无策。
不过遇到天灾减産是肯定的,西夏百姓过的太凄惨的话西北边疆也会在贸易上放开,尽可能连着西夏的百姓一起赈济。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和那群党项贵族一样不做人,大宋这边有良心。
良禽择木而栖,西夏不适合生存,过来找生计的百姓也不能拿了粮食转身就走,拿完救济粮就要考虑要不要拖家带口迁过来。
不迁也行,等他们的部落变成大宋的土地,到时候迁和不迁没区别。
天灾连着人祸,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放到中原揭竿而起组合拳已经打下来了,西夏境内还是只有寥寥几处有动乱,这可不行。
西夏的民情和大宋不一样,大贵族的手段太残酷,百姓被欺压久了已经生不出反抗的心思,想让西夏内乱不能靠地里刨食的百姓,还得看那些势力大的党项部族。
现在这样也不错,虽然没能在西夏境内掀起大规模动乱,但是让西夏百姓都对大宋心向往之也算是歪打正着,接下来再调整策略就是。
人生哪能一帆风顺,不是所有人都叫王韶,哪里栽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苏景殊摇头晃脑的感慨,感慨完继续琢磨怎麽挑拨离间、啊不、应该是二桃杀三士。
党项大贵族对梁氏不满已久,甚至都不用拿出两个“桃”,稍微挑拨几句他们就能干起来。
苏大人在小心调整策略,万万没想到他的新策略还没来得及展开,兴庆府的梁太後小皇帝母子就给了他一个大惊喜。
小皇帝不愿意当傀儡,从他开始闹亲政开始母子关系就没好过,这次发现梁太後烧死了他的亲信後又惊又怒,直接跑去梁太後面前要母子割席。
梁太後这次没惯着他,直接将人软禁到皇宫不远处的孤岛上。
四面八方的桥梁全部拆掉,只留下一道供日常采买出入的吊桥。
苏景殊:!!!
西夏版《瀛台泣血记》?
嘶,梁慈禧和李光绪这是闹的哪一出啊?
梁太後明面上已经退居幕後,就算小皇帝把她惹火了也不能光明正大的囚禁皇帝,後面一系列操作都是秘密进行。
问题是,她处决小皇帝身边的汉人也是秘密进行,不知道为什麽就传到了小皇帝耳中。
这次也是一样,囚禁皇帝是秘密进行,但是不知道为什麽忽然间就传的天下皆知。
她能发动政变软禁皇帝,党项贵族和朝中重臣也能各显神通解救皇帝。
局势焦灼,整个兴庆府乱成了一锅粥。
第256章
*
苏景殊看着兴庆府送来的最新情报,如果他人在兴庆府,多少得给梁太後磕一个。
敌人的猪队友和己方的神队友一样好用,梁太後摊上这麽个儿子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兴庆府真正想救小皇帝于水火之中的党项贵族有几个不好说,反正这会儿都嚷嚷着“清君侧”。
梁氏亲自将把柄送到他们手上的机会不多,不把握住他们半夜睡醒都得坐起来打自己一巴掌。
梁太後手段高超,他们敢动梁太後就敢贬,部族之间不能拧成一股绳,梁太後很容易就能找到痛点逐个击破,嵬名氏那些宗亲就是被她这麽收拾掉的。
如果不是小皇帝不服管教,他们连搞事的机会都没有。
感谢陛下,陛下圣明。
被囚禁的日子不好过,陛下莫慌,他们这就携部族精兵勤王平乱,定能将乱臣贼子驱逐出兴庆府。
苏景殊:……
梁氏有多可怕?喊口号都不敢大声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250-260(第9/18页)
是吧?
中原的勤王平乱都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西夏可好,只敢将乱臣贼子逐出王城。
瞧他们那点出息。
怎麽着?他们还指望没打过梁氏然後当什麽都没有发生过?
还有,谁家勤王平乱是在族地拥兵自重?勤王不应该进京勤王吗?
苏景殊不知道说什麽好,看党项部族的反应可以知道梁太後的统治有多厉害,幸好小皇帝好哄,不然西夏能在她手上继续发扬光大。
兴庆府的皇族亲党和各地部族首领都勤王平乱为由拥兵自重,梁乙埋仓促聚集兵马回去镇压叛乱,狄青也率领亲信快马加鞭回到环庆路。
什麽情况什麽情况?他就几个月不在,西夏怎麽开始内乱了?
苏知州尴尬笑笑,“此事说来话长。”
狄元帅甩甩手活动手腕,“长话短说。”
苏景殊:……
长话短说就是,他也不知道为什麽会内乱,现在的发展和他的计划完全不一样。
不对,他的意思是,他的计划也是让西夏内乱,但是他计划中的内乱和现实发生的内乱不太一样。
第一版计划:敌後宣传队会趁着旱灾在百姓种宣传揭竿而起的必要性,通过煽风点火让西夏境内的大小部落反抗朝廷的统治,进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结果:西夏朝廷和党项大贵族的淫威太重,百姓渴死饿死也不敢造反。
第二版计划:敌後宣传队去各大部落首领耳边吹耳旁风,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嵬名氏堂堂皇族被外来的汉人梁氏欺压的无地自处,再这麽下去西夏早晚和中原政权融为一体,不如他们除掉梁氏当家做主。
结果:计划还没来得及进行西夏就开始了内乱。
现在的情况是西夏小皇帝和他那早死的爹一样尊崇儒家,在身边汉人润物细无声的教导下异常亲宋,因为反对他母亲梁太後的执政方针和梁太後矛盾深重,经过这样那样的交锋,稚嫩的小皇帝理所当然的败给了他老辣的母亲。
梁太後怒上心头将小皇帝囚禁,不料消息泄露举国震惊,然後剩下的事情元帅也知道了,整个西夏就这麽乱了起来。
狄青:???
这也行?
苏景殊小小的比划了一下,“我承认那些党项部族首领想造反可能有耳旁风的原因,但是事情发展成现在这样绝大部分还是小皇帝的功劳。”
小皇帝李秉常——最大的功臣。
狄青深吸一口气,张了张嘴想说什麽,看着已经挂起来的舆图又不知道该说什麽好。
他活了三十多年,近二十年都在战场上度过,和西夏算是老朋友了,可是他打了那麽多年的仗实在没见过这种场面。
外戚出身的国相在边境御敌,太後和小皇帝之间的矛盾激化到囚禁皇帝,皇族亲党部族首领纷纷表示要勤王平乱,但是除了就在兴庆府的那些人其他的都是喊的大声,实际上都在紧急加固所属的城池堡寨,看上去颇有唐末五代节度使自立为王的架势。
你们西夏这麽草台班子吗?
要是早二十年出现这种局面,哪里需要范文正公整夜整夜不睡觉去琢磨怎麽防备党项人入侵?
苏景殊小声嘀咕,“二十年前的西夏皇帝也不是现在这位。”
要是西夏二十年前来个幼主登基太後执政,以当时大宋的实力绝对不会一直吃亏。
内斗归内斗,没人会放着到手的功劳不要,除非是脑残。
“元帅,您有没有觉得现在是招抚党项部落的大好时机?”
梁乙埋带兵回兴庆府後立刻断了都城和外界的联系,西夏境内左右两厢十二监军司直接分成了十二个势力,梁乙埋多次派亲信去各个监军司晓以利害,结果一个听他话的都没有。
梁氏人缘不好,西夏朝廷对境内部族的统治力也不够,多适合趁他们乱要他们命啊。
狄青挑了挑眉,“你有什麽主意?”
“也不是什麽主意,就是顺水推舟而已。”苏景殊羞涩的笑笑,“据前方探子来报,梁氏势大,党项部族又不能齐心协力对付梁氏,单独一两个部族不成气候,所以有不少部落首领都想借大宋之手来除掉梁太後。”
老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
既然请大宋为他们西夏小皇帝做主是衆望所归,他们不妨在背後推一把促成此事。
党项部族想着让大宋打白工最後他们渔翁得利,等到大宋的军队进到西夏境内後可不是他们说了算。
——元帅,试试吗?
狄青搓搓下巴,“你有办法让大军名正言顺进入西夏,本帅就敢带兵去给那小皇帝做主。”
苏景殊重重点头,“好。”
王雱:???
桑博:???
等等!你们等等!深入西夏境内咱们做不了主!还得给京城汇报情况呢!
苏知州揽过他的王推官,“元泽,送往京城的奏报劳烦你来写,最好今晚就送去京城。”
狄元帅召来他的桑将军,“西夏境内凶吉未定,以防万一本帅要亲自带兵前往,到时环庆一带的防守是重中之重,切记听王知州和苏知州的安排。”
王雱:……
桑博:……
奏疏还没写,您二位就笃定能开战了是吧?
也是,好机会千载难逢,错过之後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类似的战机,官家八成会立刻点头。
官家都点头了,两府相公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行吧,他们去干活。
王雱匆忙下去写奏报,桑博拉着他们家元帅申请一起出战,苏景殊自动屏蔽周围的声音,对着舆图将可以煽动的势力都列出来。
西夏朝廷仿大宋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衙门,不过大权还是掌握在部族首领手里。
李谅祚顶着压力推行汉化进行中央集权,辛辛苦苦好几年,梁太後恢复党项旧制一朝又回到解放前。
监军司相当于军事战区,名为监军司,实际上编排的时候依旧是部落的形式。
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位,惯例由皇帝派人以及部落首领担任,底下的指挥使、侍禁官兼用党项人和汉人。
西夏的军队动员相当灵活,西方有变就从东厢调兵西行,东边有变就从西厢调兵向东,中路用兵则东西各军监司都向中靠拢。
李谅祚活着的时候在灵州设翔庆军司总领兵事,既能集中兵力作战又能加强对地方军队的控制。
安排的很好,可惜都便宜了现任翔庆军都统军嵬名成遇。
和大宋陕西沿边接壤的是左厢神勇、祥佑、嘉宁、静塞、西寿保泰、卓啰和南六个监军司,李谅祚当年采纳谋士的建议大肆招抚周边吐蕃人和汉人,目前这六个监军司中汉、吐蕃出身的高级将领占比并不低。
墙头草两边倒,哪边条件好往哪儿跑,那些人能被西夏招抚就能被大宋招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