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300-31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知开封府事、上柱国、澶渊郡王、燕王苏景殊苏相?

    22楼:你们说的是那个到哪儿都能发掘当地特産、到哪儿都是官见愁、到哪儿都没人敢惹的大魔王苏景殊苏相?

    23楼:你们说的是那个学生遍天下、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三千五百户、差点被神宗送了个亲儿子的万人迷苏景殊苏相?

    24楼:惨?可怜?这些词儿都和他不搭边儿好吧!

    25楼:私以为,就算带了一百米的滤镜,也不至于眼瞎成这样。

    26楼:私以为,你推看到你们给他的评价会笑抽过去。

    27楼:不,他看到现成的人设只会戏瘾大发当场扮演凄凄惨惨小可怜[冷漠]。

    28楼:嘶,也不是不可能。

    29楼:嗨呀,你推就是不正经。

    30楼:不正经也是遗传,翻翻苏家的族谱,从他爷爷到他爹再到他两个哥哥哪个正经?

    31楼:感觉老苏挺正经的,如果不写那麽多难读还难懂的策论就更好了。

    32楼:小苏也还好,就是人有点犟,还耿直起来谁的面子都不给,和他哥他弟比起来完全称得上是正经人。

    33楼:所以没人给小苏他哥和小苏他弟说话是吗?

    34楼:啧啧啧,小苏他哥和小苏他弟需要辩解吗?人家就差把不正经三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35楼:也不能这麽说,他们只是私底下爱玩儿了点儿,办正事的时候还是很正经的,兄弟俩只是当官途中顺便吃喝玩乐,比那些吃喝玩乐途中顺便当官的家夥强多了。

    36楼:庞衙内:阿嚏,好像有人在骂我。

    37楼:衙内表示,虽然他只会吃喝玩乐,但是他是个好官。

    38楼:也是,和那些钻空子违法乱纪的官员相比,庞昱这种不挑事儿不闹事儿还会给下属撑腰的上官已经很难得了。

    39楼:接庞衙内这样的上司,阿米豆腐。

    40楼:接小小苏这样的上司,阿木豆腐。

    41楼:接大苏这样的上司,阿米豆腐。

    42楼:接穿越,阿米豆腐。

    43楼:接穿越,阿米豆腐。

    ……

    143楼:穿越?认真的吗?

    144楼:运气好穿到神宗在位时,就算当时是神宗在位,生活条件也和现在完全没法比。运气不好穿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年间,直接是水深火热,就算折中到英宗在位那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300-310(第5/23页)

    年,也没比水深火热好多少,多想不开啊要穿越?

    145楼:就拿评价看似很好的仁宗来说,知道仁宗朝多少天灾吗?那是一轮又一轮一轮又一轮。仁宗朝无力四方开战不光是宋朝自己的原因,还有那一轮又一轮的天灾的功劳。

    146楼:只有天灾吗?人祸不值得说说嘛?鼎鼎有名的给黄河改道,改道失败导致泽国千里民怨沸腾,英宗神宗两朝治理了几十年才解决掉那一次大决口的後患,一次人祸的威力堪比几十次的天灾。

    147楼:想法是好的,人定胜天,让黄河改道去祸害辽国好让大宋能缓口气儿,就是没想到以当时的人力根本拿黄河没办法。别说当时,就算现在想人为让黄河改道也是痴人说梦。

    148楼:文彦博啊!文相公啊!我本来对欧阳修没啥好感,因为他拦着不让文彦博折腾黄河好感度+50,可惜那麽多人拦也没拦住。

    149楼:毕竟大宋前期对辽国可以说是畏之如虎,文彦博的目的不是治理黄河,而是将黄河打造成抵御辽国南侵的天险,大不了失败了重来,百姓有没有活路和他没关系。

    150楼:也不能这麽说,文彦博心里还是有百姓的,就是办这事儿的时候没带脑子而已。

    151楼:归根结底还是皇帝的问题,要不是仁宗被辽国吓破胆死活不愿意硬气起来,就算文彦博提议将黄河打造成人工天险也没用。黄河泛滥成灾又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要是能改道前人早就改了,还能等到他们动手?这锅皇帝至少得背一半。

    151楼:有没有可能,燕云地区以前都归中原王朝管,只有宋朝前叶落入北方外族手中,哪儿决口淹的都是自家百姓,前人就算治理黄河也不会干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

    152楼:宋朝前叶积贫积弱是有原因的,皇帝软弱硬气不起来,朝堂被士大夫把持,所谓的肱股之臣国之栋梁都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亏後面出了个不服输的英宗和硬气的神宗,要不然怕是得被辽国和西夏联合起来玩死。

    153楼:黄河两岸都是産粮区,风调雨顺的时候粮食産粮高,两岸居住的百姓也多。东汉治理黄河後八百年没改道,让仁宗朝折腾一次就又开始时不时发大水闹的人不得安生。幸亏英宗神宗朝治水的人才多,还出了个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全才沈括,不然黄河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

    154楼:术业有专攻,幸好沈括在咱苏相的建议下专心治水去了,真让他搞政治不光是大宋的损失,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损失。

    155楼:不愧是泼冷水能力和大苏有一拼的人。

    156楼:奇了怪了,小小苏混迹朝堂如鱼得水,怎麽俩哥哥站队一个比一个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能这麽用吧?

    157楼:不用给他们找补,不光苏家那几个,宋朝有才但是玩不来政治的名人多的很,细数的话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

    158楼:可不咋滴,看大苏那站队水平,李白见了他都得甘拜下风。大佬们在朝堂上分成几派斗智斗勇,就他不管谁当政一律重拳出击,人生就是这麽起起落落起起落落起起落落,安稳不了两年就换个地儿,大半辈子过的那麽精彩是他应得的。

    159楼:真宗仁宗朝的武将也是真的惨,朝廷重文轻武走极端,明明有能打的武将却被文臣压着没法出头,愣是落魄到连西北的党项人都敢建国称帝,他们要是不那麽防备武将兴许还不至于那麽艰难。

    160楼: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世上哪儿有那麽好的事情。

    161楼:没办法,唐末五代军阀割据太惨烈了,大宋本身得国也不怎麽正当,还是以武得国,可不就生怕重蹈覆辙。

    162楼:文人士大夫在宋初被擡的太高,潜移默化之下整个社会都瞧不起武将,那时候和武将交朋友才是文人中的奇葩,没错,说的就是独立特行的小小苏。

    163楼:狄青前半辈子也是够惨的,仁宗在位时欧阳修成天上书弹劾他说他在军中威望太高可能会对朝廷造成威胁,一个人上书不够还拉着文彦博和其他文臣一起告状。看他说的什麽鬼话,“武臣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制于未萌,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不是,人家军功在那儿摆着在军中威望高有问题吗?凭什麽随便找个理由就罢人家的官,大宋军队都拉成那样了好不容易出来个帅才非得摁下去是吧?

    164楼:没办法,人家文臣认为“军士本是小人”“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虽然不知道这是什麽逻辑,反正贬低武将不会有错。

    165楼: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古能生乱的都是武将,宋代害怕武将掌权也正常。

    166楼:那也不能因噎废食。

    167楼:就没见过哪个朝廷在边关打着仗的时候诏主帅回京,得亏狄青有个嫁给皇室宗亲的姑母,否则那些文人欺负的更肆无忌惮。

    168楼:也不至于这麽断章取义,文彦博的确是一心打压武将,但是欧阳修更多是和稀泥,骂狄青几句然後把狄青的错处由大化小说狄青是个粗鄙武将什麽都不懂所以才犯错,归根结底还是想保狄青。仁宗朝那情况大家都清楚,连韩琦富弼都选择明哲保身,范仲淹去世後能真心扶持武将的文臣几乎没有。

    169楼:得了吧,还保狄青,难道那些污蔑狄青的奏疏不是他写的?

    170楼:都说了看史料要看全面,断章取义要不得。那些奏疏都出自仁宗朝最後几年,本意不是污蔑狄青,是借天灾来吓唬仁宗让他赶紧立储。

    171楼:有道理,仁宗无後还拖着不肯立储,一大把年纪了还对他的生育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仁宗朝後期催他立储的奏疏天天都有,欧阳修在这事儿上也较真,仁宗一天不回应他就一天不放弃。让你不立太子,发大水了吧?让你不立太子,地动了吧?让你不立太子,闹蝗虫了吧?烦也能把仁宗烦死哈哈哈哈哈哈。

    172楼:仁宗:就不能多给朕点生孩子的时间吗?

    173楼:仁宗:人人都能生,为什麽就朕生不了?

    174楼: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5楼:而且对比一下文彦博对狄青的态度就能看出来欧阳修的好了,文相公的嘴那才是真正的刀子,十个狄青都不够他骂的。

    176楼:不算黄河改道和打压武将,文彦博其实挺有能力的,而且也不是对谁都不讲理,他当宰相的时候有人造谣一个武将谋反他知道後二话不说就把造谣诬告的家夥拖出去砍了,可见文相公就看狄元帅一个不顺眼。

    177楼:惨!狄元帅!惨!

    178楼:你们说的是那个、算了、仁宗朝的狄元帅确实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79楼:仁宗朝的狄元帅已经那麽惨了,你们怎麽还能笑的那麽开心[谴责]。

    180楼:仁宗朝的狄元帅惨和英宗神宗朝的狄元帅有什麽关系?咱元帅可是青史留名的杰出人物,年轻时候的磨难根本不是事儿。

    181楼:征贺兰、收幽燕、闯漠北,哪个单拎出来都是能让史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北宋当权臣》 300-310(第6/23页)

    写好几页的赫赫战功,年轻时候的那点磨难的确不是事儿。

    182楼:才怪,文人才没那麽多笔墨写武将的辉煌,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就得了“六王毕四海一”几句,文人更喜欢写武将打了多少败仗。

    183楼:顺便碎碎念一句,苏相的人脉到底有多广?怎麽治平年之後随便查哪个文臣武将的史料都能有他出现?

    184楼:因为你推万人迷[骄傲挺胸]。

    185楼:因为你推万人迷[骄傲挺胸]。

    186楼:因为你推万人迷[骄傲挺胸]。

    ……

    251楼:真的,之前有人做小小苏的人际关系图,比被猫玩过的毛线团都乱。

    252楼:老苏和大苏小苏的也不逞多让,或者说,宋朝文人的人际交往都这麽乱。

    253楼:不一样,其他文人的人际交往仅限朝堂,包括老苏大苏小苏,他们仨的人脉也基本都在朝堂。小小苏的人脉上到朝堂下到市井,中间还夹着个神秘的江湖,就差没把天上的神仙给拽下来了。

    254楼:有有有,神仙也没躲过去,你看同时期文人记载的那些文曲星君武曲星君各种星君转世,哪个和他没关系?

    255楼:正经着呢,别拿玄幻故事出来凑数。

    256楼:玄幻故事怎麽了?只要作者明确,玄幻故事也是史料。

    257楼:唉,都是你推造的孽。

    258楼:能带歪一个朝代的文风,除了他也没谁了。

    259楼:带歪了,又没全带歪。大佬们写诗词策论的时候一个比一个正常,就那麽几个学他用化名写话本子,主要还是个人的问题,不算带歪宋朝文风。

    260楼:我就想知道小小苏和当时的隐世宗门有关系吗?宋朝的史料和其他朝代相比已经很齐全了,但是学界研究到现在都说缺了点关键的东西,一条线索研究着研究着戛然而止,那滋味儿别提多难受了。

    261楼:也不知道同时代的大佬们压根没写还是写了但是资料缺失,那些江湖秘闻不止一次提到隐世宗门,按理说正史应该有记载,不知道为什麽这块儿缺失那麽多。

    262楼:有没有可能,所谓的江湖秘闻都是後人杜撰的。世上没什麽江湖高手,也没什麽人能凭借肉体凡胎上天下海,都是那些崇拜六扇门的中二病编出来的。

    263楼:有可能,且可能性不小,不然不可能就那块儿的史料缺的多,合理推测应该是压根就没有那方面的东西。

    264楼:如果压根就没有那方面的东西,为什麽学界大佬也都说史料有缺失?总不能是宋朝人故意藏起来一部分逗咱们玩吧?

    265楼:嘶,也不是不可能。

    266楼:嘶,是啊,宋朝史馆的史馆都很正经,但是宋朝官修史书和私家史料都留存衆多,官方偶尔会春秋笔法,私家时不时也会爆些大料,两边互相参考才能考证出真实情况。官修史书以简略着称,要是私家史料再故意把後世的人往沟里带,研究起来肯定费劲。

    267楼:谁这麽缺德啊?![骂骂咧咧]

    268楼:……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