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00-21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房,皇帝正一脸悠闲地跟明珠下棋,似乎一点也没有受到内务府风暴点影响。

    明珠头发花白,脸颊松弛,才过去一个月看着一下苍老了不少。

    一盘棋局结束,明珠输得心服口服。

    “奴才自愧不如,皇上棋力当今怕是少有人敌。”

    皇帝捡走黑子,嘴角带着笑,“真是难得,明珠你也有认输的时候。”

    明珠感叹一声,“奴才以前身在局中,这段时间回忆过往才发现有些事不得不推着奴才前进。”

    皇帝没有说话,明珠卖官他不是不知道,早年朝廷打仗四处要银子,明珠卖官的银子不少充了军费,在这件事上他是有功的。

    有功是有功,不意味着他能将卖官的钱装入自己囊中。

    贵妃说得对,功是功,过是过,功过永远无法相抵。

    过要惩罚,功也要奖励。

    过明珠自己担了,功就记在了纳兰容若身上。

    这一点君臣也算是心知肚明了。

    “明年开春朕要亲征准噶尔部,爱卿也一同出征吧。”

    明珠缓了缓道:“准噶尔部只是皮癣之痒,哪里值得皇上亲自出征?”

    皇帝微笑:“打准噶尔不是目的,得看是打给谁看。”

    明珠明白了,他迟疑了一下问,“罗刹人不是已经退了?”

    皇帝说了一个无人知道的消息,“罗刹人的主战场不在这边,主力陷入欧洲那边,等罗刹人抽出身来迟早要再来一场。”

    他站起身,看着面前偌大的世界地图,指着沿海道:“欧洲区区小国到处抢占殖民地,靠的就是有海港。”

    “罗刹人地盘虽然,却只有一个港口,还是偏僻港口,他们看着欧洲小国在世界到处圈地抢掠资源如何不眼红?”

    他手指顺着弯曲的河道抵达了海岸线上,“罗刹人不只是想要松花江,还想要东方的出海口。”

    明珠有些震撼,他在朝中跟索额图只争朝夕,却从未想到自己的君主已经放眼世界,将目光看得很远。

    罗刹人的真实目的他竟然也知晓?

    他也反应过来,“难怪准噶尔部能这么快扩大,罗刹人支持准噶尔部就是想要拖延时间,等待他们主力从欧洲那边脱身?”

    皇帝点头,“所以这次朕准备派两路大军,一路打准噶尔部,一路将罗刹人侵占的土地吐出来。”

    皇帝很自信,因为眼下大清的枪炮经过改良后已经是世间最强。

    他已经见识过传教士从西方带来的武器,是比火器营之前的强,可远远比不上新研发出来的火器。

    天时、地利、人和在他!

    同样有这感受的还有京城的下五旗包衣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00-210(第5/15页)

    京城的下五旗包衣多吗?

    以前或许不多,这两年逐渐变多。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神奇泰山商行。

    泰山商行最开始在盛京酝酿,其成员不少都来自下五旗。

    别看满人人数不多,可不代表汉军旗包衣就少。

    盛京就生活着不少下五旗包衣和外八旗,其中汉人包衣占了不少数目。

    根源还是不得不提起的八旗制度,上三旗在八旗占绝对顶端优势,上三旗的包衣也是。

    上三旗跟随皇室跑去京城享福去了,留在东北的主流变成了下五旗和一部分外八旗。

    满蒙上上下下都受八旗制度影响,若是生在了下五旗,做梦都是想要全家抬旗。

    一旦成为上三旗,就等于子孙后代出生在了罗马。

    下五旗可劲往宫里送女儿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后宫真正能冒头的都是大族,像是小族连点盼头都没有,要是倒霉还得进入打牲队,无论是打猎、采珠都是玩命的活。

    下五旗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还要受上面佐领管制。

    佐领家有什么事,他们这些人得去帮忙,还是自带干粮的那种。

    不过出了一个泰山商行就不一样了,泰山商行是宫里贵妃的产业,时不时就在东北招人。

    虽然跑商没什么地位权力,可拿到手的钱不少,一些子嗣多的就会挑选一个进泰山商行。

    时间一久,或是被打压或是穷困潦倒的旗人也纷纷加入。

    不是所有人都野心勃勃想要做官,大部分都是想混口饭吃,有个稳定生活,出头什么等填饱肚子再说。

    京城的下五旗包衣不少都在泰山商行就职,要说内务府扩招最高兴的是哪个群体,毫无疑问就是这一部分。

    第一是这次扩招考试在年底,东北草原上的人得知消息都晚了,第二他们人就在京城,其他地方的人就算得到消息也不一定能赶上。

    这就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上面主子开了恩,特意给他们准备的机会。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差!

    第204章

    夜间不知何时飘起了雪, 北风呼啸而过,哪怕是躺在温暖的床上,也能听见那股瘆人的风声。

    宝音突然醒来, 一侧头发现身边早就空荡荡。

    她闭上眼睛还是没能酝酿出睡意,身下的热量一直往上传达,令她心中有几分烦躁。

    辗转后, 她起身掀开帘子去倒水喝。

    一杯冷水下肚,才压下去心中炙热火焰。

    门被人从外间推开,灯光也从外间钻进来。

    皇帝带着一股冷气从外面进来, 见到宝音醒来似是有些惊诧, 他随后拉开了电灯。

    宝音看向角落里的西洋钟,才凌晨四点, 这个时间可没到上朝的时候。

    “东城不少房屋倒塌, 就回子的最严重。”梁九功赶忙帮着他将披风给取下来。

    他挥挥手, 梁九功抱着披风退下了。

    伸手摸了摸茶壶, 他皱眉, “怎么喝冷的?”

    宝音放下杯子,随口道:“被热醒了, 喝点凉得舒服, 现在什么情况?”

    他往床边一坐, 边解领口的盘扣边道:“人都安置进清真寺了。”

    他闭上眼, 带着困倦道:“也幸亏这几年外城水泥普及了, 冬日里下雪也不用怕屋子被雪压垮了,往年是每年都跟着操心。”

    “老大做事还是不够心细,顾头不顾尾,想要将府邸边上的回子迁走,我是没意见, 只是好歹将人给安置妥当了,这回怕是要吃亏。”

    回子都住那地方好多年了,前朝就聚集在那,后来做了包衣地方没换,不就是因为清真寺近吗?

    他想要将人迁走没问题,好歹迁到别的清真寺旁边,给点银子可没那么好打发人,这下好了,出事了还得他帮着收尾。

    宝音没有说话。

    皇帝已经脱下外衣,掀开被子躺下,见她还坐在那,便道:“别想了,见天忙不完的事儿,明日再说。”

    隔天一早,大阿哥翘了早课跑来了养心殿。

    他苦着一张脸哭诉,“这群人是真能狠下心,儿臣原先派人去看过,房子都好好的,早不倒晚不倒,这时候给儿臣来一下,朝中已经有人联合起来弹劾儿臣,这事儿臣也没处说理去。”

    哭诉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想说他是为她办事,这事出了差错,得她帮着想办法给整周全了。

    宝音哪里不明白,她笑笑,“听说牛边街最近的清真寺多年未修缮了,我出一千两,让几个寺庙自己再筹集一些善款,将寺庙修一修。”

    京城的清真寺可不少,几间分一分,每间到手一二百两,再加一些,将屋顶翻修一下是没问题。

    “你在清真寺边上再找找,看可有合适的地皮,不拘多好,来年盖个像菜市口商业街那样的房子,先将人安置了,能花钱摆平的事都不叫事。”

    “将人安置妥当了,谁还想拿这事说事,你汗阿玛都不带搭理的。”

    大阿哥抓了抓头发,“儿臣手头紧,也捐个两百两?”

    他觉得怄火,这群人跟他作对,还要花钱将他们安抚了,真是烦得狠。

    宝音一副孺子可教也,点头道:“办敞亮点,你亲自去走一趟,也让人家领你的情。”

    说着将皇帝半夜安排回民的事说了,“人安排到了清真寺,说到底是因为咱们的缘故,跟人好好说,这会儿天寒地冻也不好盖屋子,开春再动工,再看看缺什么,粮食、煤炭要是缺,拿了条子去商行取。”

    大阿哥没想到这件事这么容易就解决了,在他看来天大的事,到这里也就花些银子的事。

    牛边街并不是临着大街,前头还横着个东西走向的毛家湾和把儿胡同。

    大皇子的府邸要修大门自然是要临街,等于将毛家湾和把儿胡同中间占了一部分,将两个胡同分开了。

    很不幸对面就是崇寿寺和北草厂,算一算,哪怕府邸按照亲王的规格来建,连一个寺庙都比不过也就算了,还没草厂一半大,这能不让大皇子心里膈应吗?

    京城最大的清真寺在外城,广宁门附近,外城的西南角,偏僻地儿。

    就这地界连外来的洋教大教堂都不如,可以看出□□教在京城的尴尬处境。

    明朝那会儿,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当过和尚,可国教却定了道教,后来还出了一位正职道士兼职皇帝的嘉靖帝。

    到了清朝,国教改成了佛教,□□教地位依然是很尴尬,信奉的依然只有回族。

    这就变成了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清真寺。

    上午,雪变小了些,大皇子出宫骑着马往外城跑,他身后跟着一群侍卫太监。

    等到了广宁门这边就能感受到什么叫做落魄。

    这边胡同不多,不像内城胡同挨着胡同,这里胡同之间有宽敞的街道,有多个寺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00-210(第6/15页)

    ,他还看到了临街的痘神娘娘庙。

    清真寺占地不算小,房子有些破,有头有脸的回子都被编进了包衣。

    包衣说到底是满族权贵的奴才,有点权力,权力却不多,还没到筹集资金将清真寺大修一遍。

    大阿哥一行人很快停在了清真寺门口,当看到门口摆放的粥棚子时,大阿哥脸色难看起来。

    这摆放着的粥棚不就是在指责他将人逼迫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吗?

    刚想要发火,马必应笑呵呵地拦住了这位小祖宗。

    “大阿哥,主子那边交代了,不要多事,先进去将情况说了,这大晚上偷偷砸了人家房子这种事咱不能认。”

    大阿哥想起也不知道谁打着他的名义将回子的房子给推倒了,这人没抓到,是打定了让他背黑锅,

    他怀疑是太子使的下作手段,又没有证据。

    要说是回子自己干的,他可不信谁会砸了自己家房子,让自己无家可归?

    反正这事他认定了是太子的人栽赃陷害给他。

    清真寺本来举着碗等着粥的队伍看到这一行衣衫华丽的人,立刻察觉到身份不一般。

    很快正在主持施粥的阿訇走了出来,行礼后询问这行人来意。

    马必应抢先一步开口,“我们奉主子命来为你们寺布施,听说你们这里容纳了不少无家可归的人,正好将屋顶翻修一下,免得受冻。”

    然后他将这位阿訇拉到一旁说明了来意,得知大皇子就在这行人里,阿訇目光带着愤怒,紧跟着他手里被塞了一张纸。

    他低下头看到纸上面标明的礼单,其中上万斤煤球足够让寺庙过一个暖冬,更不要说还有两千石粮食。

    寺里被塞了三百多个人,本来粮食就紧张,现在有外人送粮食过来,正好解了寺里的困局。

    更不要说,还将周围的一片地让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建造房子。

    他将纸往袖子里一塞,义正词严道:“房屋是年久失修,这风雪一下倒塌正常,跟大皇子有何关系,此事我会上报教长,万万不会让人污了大皇子的名声。”

    马必应含笑道:“听说回回的面拥有独特手艺,滋味不错,若是有开面馆的意思,我们这边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开一家两家或许赚取不到什么钱,若是开遍大江南北,也算是给各地回回一个歇脚地。”

    这话一出,阿訇惊讶住了。

    回民这一千多年来都是走丝绸之路,贩卖的皮毛、牛羊比较多,近两年又卖起了羊毛,还有些部落是炼矿,可要说开面馆或许有,只是很少。

    走商比较多,让留在一地开面馆,等于将游牧民族改成农耕民族。

    想到回民的贫困,这位阿訇不免心动了。

    “我会禀报教长,不如你们跟他谈谈。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