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改革,秦国贵族都没能怎么插上手的原因之一。
献公废止人殉、编制户籍、推广县制、设立行商用的商市,是个对大秦功劳甚巨的秦君。奈何他儿子秦孝公和孝公的心腹爱臣商鞅太有名了,把献公衬托得黯淡无光。
说起来,对方能继位也是挺不容易的。
原本他是秦灵公的儿子,但秦灵公死后却不是他继位。
被拥立的反而是秦灵公的叔父简公,这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秦王,大秦的私田合法就是在简公治下开始受到官方承认的。
献公没能从父亲手里接手诸侯之位,只能去河西流亡,但大秦内部却很动荡。简公死后传位给了儿子、儿子死了又传给孙子,然而孙子只有两岁。
两岁的小孩肯定不能执政,所以是母亲代为掌权。后因任用宦官专权遭到臣民的怨恨,献公抓住时机回国夺位。
时隔三十年,秦君之位终于回到了灵公这一脉。
也就是说献公在外流亡了三十年。
始皇听公子政说起献公的往事,沉吟片刻,提问道:
“你可知献公为何要与旧贵族对峙?”
公子政想了想:
“他继位的元年便废止了人殉,次年提出迁都,可是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始皇颔首:
“你觉得是什么联系?”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40-50(第3/49页)
公子政认为这个答案很简单:
“废止人殉侵害了贵族的利益,他们不高兴了。哪怕推行时不会受到阻碍,贵族也肯定会在其他方面故意为难他。所以他要迁都到贵族管不了他的地方,这样便无人掣肘了。”
扶苏一脸与有荣焉:
“阿父还说他年纪小可能弄不明白这些,他分明就学得很快。”
天才和寻常人怎可同日而语?
始皇捏捏儿子的脸颊:
“朕幼时在邯郸,无人教导朕这些东西。当初不曾接触过,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小时候如此聪慧了。”
顿了顿,他又补充:
“不过朕倒是记得太子幼时的事情,你五六岁时也这么聪颖。”
公子政好奇,追问道:
“阿苏幼时进学是什么样子的?”
始皇回忆了一下:
“阿苏幼时常常自己翻史书看,看到穆公对外塑造仁善的形象,便说自己要同穆公学这个。”
“但不能学穆公搞殉葬,免得辛辛苦苦装了一辈子,死后功亏一篑,反而成了旁人口中的暴君。”
穆公在此之前,对外一直是个善良到有些圣父的形象。
晋国屡次三番背弃大秦,他却每逢天灾就给晋国送粮草支援,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很好的国君。
“后来阿苏又看到惠文王诛杀商鞅,认为他是榨干了商鞅的改革价值之后,反手把商鞅推出去给贵族泄愤。”
“等贵族杀了商鞅,便不能对变法再作置喙了。毕竟‘寡人都让你们把功臣杀了,你还想怎么样’。”
先利用商鞅平息众怒,又拿他当借口堵住贵族的嘴。惠文王什么都没付出,却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堪称空手套白狼。
“不过阿苏看得最多的还是昭襄王的故事,跟着学会了不少东西,所以昭襄王总夸他像自己。”
昭襄王二号就是这么养成的。
公子政听完只有一个感觉:
“我大秦的先王们好像都挺阴险的。”
他怎么听着没一个好人?
始皇沉痛地告诉他:
“所以你不要跟阿苏学,你要守住秦王最后的风评。”
公子政便问:
“但他们那样能为国家谋取更多利益,若我不这么做,而是行事坦荡的话,岂非对国家不利?”
始皇就教导他:
“无妨,你可以多培养几个狡诈的臣子,让他们替你做这些事情。”
扶苏在旁边补充:
“还有我,等我出生了,阿父就让我来学这个。”
公子政:……
公子政:???
公子政没忍住问道:
“培养狡诈的臣子和儿子,自己维持住光明磊落的形象,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狡诈吗?”
他原以为仲父是个很坦荡的君子,现在看来,全都是伪装。能教出阿苏这样一个儿子的仲父,根本君子不到哪里去。
始皇挑眉反问:
“朕何时说过朕是君子了?”
秦始皇帝是君子,说出去都叫人笑话。
公子政:大概,你对外装得挺像的?
战国时期的众人很吃贤才的君子人设,所以始皇收敛了锋芒,做出这副模样去哄骗孝文王。
公子政看多了,就有点被骗了。
扶苏和小公子咬耳朵:
“阿父你看到了吧,一个合格的君王要很会演戏才行。”
公子政痛定思痛:
“你说的对,我会好好练习骗人的。”
扶苏纠正他:
“是演戏,不是骗人。”
公子政从善如流地点头:
“好,我会好好练习演戏的。”
始皇:……总觉得虽然有朕盯着,但公子政还是被养歪了。
大秦的幼儿班开设之后,始皇的府邸就热闹起来。每日都有不少小萝卜头在里头吵闹,扶苏起初还过去玩过几回,后来就不去了。
扶苏发现,他果然还是不喜欢别家小孩。
他实则只喜欢公子政一个,毕竟这是他阿父。其他的,诸如蒙恬蒙毅也还好,都是熟悉的心腹。
不过像一些凑数的孩子,扶苏就敬谢不敏了。即便阿父说这不是凑数的孩子,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
这些小孩虽然长大后能力有限,没在朝堂上特别有建树。但他们的家族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现阶段太子还需要拉拢他们。
扶苏接受了这个说法,可还是远离了小孩子们。
反正只要这些孩子加入了学堂,就算是拉拢过了。这些家族要的也只是自家孩子能和太子的嗣子接触,尽早结下情谊而已。
扶苏同情地拍拍公子政的肩膀:
“小阿父,辛苦你了。”
公子政油然而生一股使命感:
“阿苏别怕,这些交给我就好。我是你阿父,肯定要帮你的。”
扶苏感觉自己在欺骗小孩子,良心有点痛。
但是也就痛了一下。
很快,他就因为无事一身轻而重新快乐了起来。
全家就数他最清闲,因为孝文王没有分权给太子的意思。扶苏也没好心到非要主动凑上去为大王分忧,这又不是他亲爹,换成阿父他肯定要过去帮忙处理繁重的政务。
于是扶苏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先祖闲聊。
他每天的日常就是在群里炫耀他们家公子政有多优秀,小小年纪进步神速,果然不愧是他阿父。
秦稷又开始羡慕别人家的儿子了:
“子楚你看看你,这么好的孩子都不珍惜。”
养个神童也太快乐了!超有成就感的!
秦子楚:我那个时候哪儿知道政儿这么聪明?我跑路那会儿政儿才两岁,刚刚开始学认字。
早知道儿子如此厉害,说什么也要一起带回国的。而且带回国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再管赵姬了。
扶苏现在成了秦王太子,按理来说赵王应该会主动把异人的妻儿送回秦国。
可因为扶苏之前逃跑把公子政带上、却丢下了赵姬的缘故,赵王自然认为秦国太子不在意赵姬这个妾侍,也就没有巴巴地送人过来。
说起来,那些位面赵王会把人送回来,主要也是为了送公子政的吧?要是没有公子政,谁会在意一个区区妾侍呢?
扶苏就当没有赵姬这个人,有人特意询问他要不要帮忙接回公子政的母亲,他都直接拒绝了。
秦稷就埋汰秦子楚:
“这边没有赵姬祸害政儿,是因为阿苏不肯接人回来。换成你,要是有人问你需不需要帮你把赵姬寻回来,你真的会拒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40-50(第4/49页)
”
秦子楚想了想,感觉好像确实不会。
秦稷终于找到了在家族群里地位比他还低的人了,快乐。
不知道又从哪里溜达回来的秦武王带回了最新八卦,他直接忽略了拌嘴的两人,兴致勃勃地和大家分享起来。
以前爱到处溜达的还有秦稷,不过最近秦稷因为很关心扶苏这头的情况,连出门的次数都少了。
秦荡迫不及待地开口:
“你们听说了吗?”
宣太后:“你这种问法,谁知道你想让我们听说的是什么?”
秦荡:“就是那个,有些人已经从任务世界回来了。”
这一下子炸出了所有潜水的人,纷纷询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回来得那么快。
之前黄泉府君和玄鸟他们曾经说过,残缺位面的时间流速是比较飘忽的。经常刚进去一秒钟,可能下一秒人就出来了,说任务已经做完。
但实际上操作的时候大家发现,远没有这么快。出去打听一圈,大部分都表示里头流速挺慢的。
虽然扶苏怀疑,是因为第一次开任务,所有人都很关心任务世界的情况。于是他们都试图和里面联络,这一联络,就把内外流速暂时拉平了。
反正根据先祖们的反馈,这段时间两边的流速情况是这样的——
扶苏开直播和语音的时候,两边1:1。
扶苏只和他们文字聊天的时候,两边流速在2:1到12:1不等。
扶苏什么都不开的时候,时间流速就很随心所欲了,快的时候地府过去一天,残缺位面里头过去一个月都正常。
所以要是各个接到任务的人都不和外界联络,说不准就能飞快做完任务出来了。
秦荡也是这么说的:
“他们都分析说,这次出来的那人基本没和外界联络过,所以时间过得很快。”
众人催促秦荡说正事。
秦荡就不卖关子了:
“出来的是赵孝成王,他也运气好遇到了战国末年的任务。但他没有穿成他自己,而是穿成了信陵君。”
扶苏一下子开了脑洞:
“他不会是借着窃符救赵这次机会,带着魏国大军直接投奔赵国去了吧?”
秦荡夸道:
“阿苏,还是你了解他啊!”
赵孝成王才不管自己穿的是魏国人呢,他心里只有赵国。所以带着魏国的大军就跑路了,借口都是现成的,怕回到魏国会被魏王处置。
但是他忘了,当前位面的赵王虽然也是赵孝成王,可人家又不知道你信陵君是个冒牌货。在他的视角里,就是魏国公子带着大军在赵地赖着不走,明显居心叵测。
赵孝成王为了自己的安全,没有告诉赵王他的身份。赵王就一直猜忌他,不肯和他合作灭秦。
原本赵孝成王都盘算好了,仗着先机忽悠另一个自己把邯郸的公子政杀了。这样秦国就没了能一统天下的始皇帝,之后要处理秦国会很容易。
没了公子政,秦子楚就剩成蟜这一个儿子。成蟜继位后肯定搞不掉吕不韦,到时候秦国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呢。
结果赵王根本不听赵孝成王忽悠,还怀疑信陵君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后来反倒把公子政提前送回秦国了,就是防止信陵君搞死公子政之后嫁祸给他们赵国。
赵王:信陵君不可信,我赵国如今孤立无援,需要休养生息,不能再和秦国生兵戈了。
赵孝成王被气了个半死。
秦荡幸灾乐祸:
“不过这还没完呢,魏王怎么可能坐视他带着魏军一直在赵地待着?时间长了魏王就受不了了,开始打压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还想回魏国,盘算着怎么想法子搞到魏王之位,再联合赵王灭掉其他国家呢。
他想着自己是赵王,自己和自己联手,赵国一下子拥有了两国的实力。说不准这次灭六国的就不是秦国,而是他赵国了。
只能说他想多了。
哪怕他借着信陵君的名头造反,也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