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错了是吗?”
扶苏点头。
公子政一时想不到还有什么,这太为难一个五岁不到的崽崽了。他再是天才也得有知识积累才能融会贯通,于是小公子回去翻史书研究了。
第二日,小公子满血复活:
“仲父,我想到了!”
始皇接住了兴冲冲扑过来的小孩。
往日里小公子很端庄,走路都顾忌着礼仪姿态,很少这样放松随意。反倒是扶苏幼年时十分肆意,经常在远处就喊着阿父,然后跑过来一头扎进父亲怀里撒娇。
父子间的传承就是这么奇妙。
始皇忍不住对儿子说:
“你小时候,和他一模一样。”
后来扶苏开始学着端起大秦太子的仪态之后,行走坐卧时就会不疾不徐、看起来很是端庄。因为是跟着阿父学的,所以也和公子政之前那样很像。
扶苏弯眉笑笑,很有些得意。
公子政从激动里回神,连忙从仲父怀里退了出来,乖乖坐好。
始皇这才问他想到什么了。
公子政侃侃而谈:
“除却亲近之人以外,有能力的人往往不会防备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下属,除非下属表露出了野心。”
“还有一种,则是他看不起的人。因为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没本事对付自己。”
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自负。觉得自己把他提拔上来,他肯定感恩自己。
而且他能力不足才需要自己帮忙提拔,这样的人不足为虑。就算背叛了自己,也有的是办法收拾。
始皇颔首:
“说的不错,春申君其人正有这样的弱点。”
春申君最后的死亡正好印证了这两点。
有人提醒他李园有野心,一直不干正事却专心豢养刺客,估计就是在为刺杀春申君做准备。
但春申君不以为意,说李园为人软弱、狠不下心做这样的事。何况自己对李园那么好,李园不可能这么没良心。
结果李园当真趁其不备刺杀了春申君,等人一死,迅速掌握权柄,接替春申君当了楚国的相邦。
权势动人心。
春申君小看了李园的贪婪,高看了自己的本事,最终导致身死族灭。
公子政感慨:
“只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就能轻易解决他们。我可不能重蹈覆辙,要牢牢记住这些人的教训。”
扶苏便取来新制的纸张,将之一一记下。
他说:
“既然小阿父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便要牢牢记住。日后可不能因为过去太久,就忘了如今的决定。”
毕竟他阿父前世确实犯过同样的疏漏。
譬如没把心思太多的赵高放在眼里,结果赵高在他驾崩后偷偷联络胡亥,试图为祸大秦。
不过扶苏没有把自家阿父的黑历史告诉小公子,哪怕面前这位就是始皇帝本人。
扶苏:我阿父才没有黑历史。
就算有过,只要其他人不知道,那就是没有。
反正重生之后,扶苏就没让父亲留下过任何能供人谈笑的黑历史。不仅是荆轲刺秦等事件,笃信方士被骗之类的也都被他规避了。
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始皇帝陛下一点缺点都找不出来,也没闹出过任何笑话。
赵国境内。
廉颇和太子的矛盾传得人尽皆知,不仅是始作俑者秦国,连其他几国的探子也打听到了。
楚王就很遗憾,楚国刚灭鲁,暂时没空去招惹赵国。不然这么好的机会,肯定要打一打赵国占点便宜的。
虽然现在发兵攻赵有可能让两人为了国家握手言和,但也有可能太子会不愿退让。毕竟刚刚闹僵正是关系最差的时候,仇恨值那么深,难保不会给廉颇使绊子。
暂居赵国的信陵君倒是看出了苗头,猜测是有人故意挑拨。不过他也没好心到帮两人调停,因为赵魏关系也没好到那个程度。
赵国倒霉了,魏国就能捞到好处。
所以信陵君反而悄悄给魏王去信,劝说魏王抓住机会。倒不用直接攻赵,而是可以继续帮着一起挑拨二人,等待一个更好的发兵时机。
反正现在肯定不是好时机,不然万一赵王恼羞成怒,把他这个住在赵地的魏国公子宰了泄愤怎么办?
赵王可是有过战时追杀秦国质子的前科。
奈何魏王现在很烦信陵君,对他的提议一概不理。甚至还怀疑信陵君是不是要帮着赵国坑魏,这才怂恿魏国蹚这趟浑水。
然而,魏王不动心,燕王动心了。
扶苏听说燕国向赵国宣战时,还惊讶了一瞬,不是说燕王忙着修长城没兴趣插手外头的事情吗?
始皇递来一份书信:
“燕王死了,他儿子燕喜不久前刚刚继位。”
扶苏恍然:
“那个当了三年燕王的燕孝王,确实是今年逝世的。怪不得突然开战,原来是燕王喜继位了。”
燕王喜其人乃是战国末年的一大乐子。
其他君王的事迹都是这样的——发兵攻魏,大胜,破五城。伐赵,克十城,俘虏数万人。
他燕王喜的事迹却是这样的——发兵攻赵,大败,国都被围,割地求和。再伐赵,又为赵将所破,被俘两万人。
别人发兵是次次打胜仗,他发兵是次次打败仗。在位三十多年,毫无建树。
出名的事迹只有荆轲刺秦失败后主动杀了燕太子丹,以此讨好秦国,后来被秦将千里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40-50(第9/49页)
袭活捉。
扶苏大胆推测:
“我猜燕王喜此时发兵,一定是听了相邦栗腹的馊主意。”
燕王喜和他的心腹爱臣栗腹,堪称战国的第二对卧龙凤雏——前一对是齐王建和他舅舅后胜。
栗腹本来是带着重金去给赵孝成王贺寿的,帮燕赵两国修好。
结果回去之后栗腹跟燕王喜说赵国男丁都死完了,现在只有孤儿寡母,特别好欺负,可以趁此机会攻赵。
燕王喜信了,立刻发兵。据说拉了六十万大军,结果被廉颇八万人打了回去,自己还反而成了被围城的那个。
栗腹死于此战,燕国也因此一蹶不振。
这次时机更好,毕竟还碰到了廉颇和太子不睦。
本来赵国就没兵,将领再被打压,燕王喜当然觉得自己胜券在握。
不过扶苏也分析:
“提前四年发兵的话,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变数。毕竟四年足够很多男丁长大到能参战了,如今的赵国肯定比四年后更缺人。”
况且赵国前两年才和秦国打了那么久,还没休养好呢,粮饷都不一定够。燕国这算是抓住了好时机,就算打不赢,应该也能多给赵国造成一些损耗。
始皇盯着舆图看了片刻:
“秦军不能干看着。”
扶苏也顺着看过去,就见父亲指了指几个城池的位置,说这里得想办法拿下。
始皇教导儿子:
“三晋的这些城池对我大秦未来东出很有用处,不能留在赵魏韩手中。”
楚国之所以后来迁都去寿春,就是因为秦国和楚国交好的二十年来,趁机把攻楚路上的城池都拿到手了。
楚王后来经人点拨突然意识到了这个巨大的隐患,就着急忙慌地把国都迁到了东边去。免得哪天一个回神,发现自家国都也被秦军围了。
始皇的意思是,趁现在六国各自交战,局势一片混乱顾不上秦国。他们偷偷袭击几座城,只抢一点,不要引起旁人的注意。
扶苏赞同:
“正好昭襄王在位时就喜欢东打一下,西打一下。没事也要打一打别人,小规模战役并不显眼。”
如今始皇已经升任相邦,在朝中颇有话语权。他提出的建议没怎么受到质疑,武德充沛的众人愉快地同意了下来。
啊,又有仗可打了,又能捞军功了呢。
这次是时隔几年白起将军重出江湖,老将军身体养得倍儿棒,早就想上战场活动一下筋骨了。
各国一开始听说白起又出来了,还担忧了一下。赵国尤其惊慌,生怕秦国趁着燕赵交战,跑来捡漏。
结果秦国打的是魏韩。
魏王和韩王同样大惊失色,韩王差点就亲自跑来秦国朝拜了。反正这样的事情丢人归丢人,也总比被灭国强。
历史上昭襄王在位的时候,这一年就把魏国打得俯首称臣、降为秦的属国,韩王也亲自来咸阳朝见了昭襄王。
孝文王比他爹厚道一点,没有把人打得这么凄惨。他真的只是抢了几座小城,都是靠近楚国的城池。
打完就撤了,只留了人守城。
摆明了一副“这些城池我大秦看中了,你们别想着抢回去”的架势。只要你不来,我们就能继续维持和平,你要是来,那我就不客气了。
六国:???
你把白起拉出来,就为了打这几座城?
六国搞不懂秦国的脑回路,最后也只能猜测,或许白起确实是老了。秦国无力发动大型战役,才会就占那么点小便宜。
“或许秦国不想让我们看出真相,强行让白起出来露露脸,妄图假装出自己还很强大的样子。”
说是这么说,但真让谁发兵攻秦,他们也不愿意出头。
秦国有函谷关天险,打不过就龟缩起来,太无赖了。况且秦地也没那么富饶,打它得不偿失。
楚国其实更想抢巴蜀,奈何巴蜀难抢。
接下来的几年里,大秦出兵都是这个套路。
大仗不打,只抢几个不起眼的小城。看似没什么用,其实都是东出要道。
偶尔被六国发现了,他们就会想办法抢回来。但隔段时间,秦国又会重新抢回去,就跟你玩拉扯战。
左右六国互相攻伐消耗甚巨,秦国休养生息没什么损耗。哪怕来回拉扯攻占,也就是小打小闹,不影响大局。
而且趁着六国不注意,秦国还打通了丝绸之路。
短期内肯定打不到西域以外那么远的地方,但联通西域是没问题的。羌胡不是特别敢和秦军别苗头,对秦国商人尚算礼遇。
哪怕只是在西域活动,商队也成功弄回来不少好东西。还有始皇提出的骆越稻种和楚南的好物,秦国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孝文王七年,扶苏继位了。
孝文王驾崩的时间和其他位面差不多,七年的年初就死了。扶苏还要等到第二年才能改年号为“秦王子楚元年”,不过他并不介意这个东西。
好不容易当上了秦王,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宠信阿父了。
吕不韦有些幽怨。
本来,相邦的位置是他的。横空杀出来了一个秦正,现在看来,他想升任相邦遥遥无期。
但谁让吕不韦干不过秦正呢。
他倒是尝试过偷偷限制始皇的权势,自己寻机上位。结果伸出去的爪子被剁了个干净,后来也歇了心思,不敢再闹腾。
扶苏继位后,迅速封了公子政为太子。
他还额外在宫中给阿父留了宫室,邀请阿父住下。
始皇本来应该拒绝的,可他担忧爱子单独居住,万一遇到刺客,他都无法及时保护孩子,到底还是答应了。
虽说是给他留了宫室,其实始皇还是和儿子一起住在章台宫中,外带一个太子政。
咸阳宫那么多宫室,三人愣是挤在一块儿。侍者也不知道君上是什么毛病,并不敢提出异议。
朝臣倒是有意见,被扶苏压下去了。
外人都在猜测新任秦王是不是被相邦架空了,相邦居然住进了秦王宫,一看就不对劲,到底谁才是秦王?
然而秦国的臣子却不敢这么想。
他们近距离接触过王上,知道新王远没有外表看起来那么好欺负。要是信了他是个傀儡秦王的鬼话,定然会栽个大跟头。
这一日,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
始皇平时不回府邸,偶尔才回去一趟。今天回来的时候,听门房说最近有一些六国的贤才入秦,想拜访相邦。
新王继位,自然会有人才来碰碰运气,看自己能否获得新王的倚重。大秦如今情况特殊,来投的人就更多了。
有些人信了外界的传闻,觉得秦正肯定想取代秦王自己当国君。于是跑来自荐,想博个从龙之功。
也有人看出了端倪,好奇秦国现在这个奇怪的局势是怎么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