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60-17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至今过去数百年,各国依然在遵循周礼,是以周朝虽亡,后人心中仍旧清楚,我们列国起初源自大周。」

    小太子举一反三:

    「待我大秦夺得乾坤,必不能再遵循古礼,应推行我大秦的秦礼。如此千百年后,众人便不知周礼,只知秦礼了。」

    秦王赞许地摸了摸他的脑袋:

    「吾儿实在聪慧。」

    得到夸奖的小太子像打开了开关,开始不辞辛苦地思索还有什么需要改的。以后他们大秦取代了周天子的话,肯定要改掉很多东西,用以彰显大秦的特殊性。

    而光是一个“秦礼”,其实就已经包含了方方面面。礼制中规定了衣食住行等多个内容,贵族的一生都含括在内。

    生活方面的要求是没有太子殿下插手的余地了,周人实在太能编。所以小太子决定从国家大事上下手,比如,制度。

    这天,小太子读完周武王建国的记载。

    他放下竹简问父亲:

    「周武王施行的分封制,大秦可以改吗?」

    秦王十分讶异:

    「阿苏怎么突然想到这个?」

    小小年纪的孩童当然不是因为彻底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才这么说的,起初他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个是周朝的政治主张,所以他们大秦不一定要用。

    小太子侃侃而谈:

    「夏商都不用分封,唯周用了。等我大秦问鼎天下,自然也可改掉分封。」

    在大秦,因商君变法取得了大成功,国内对变法的接受度是相对较高的。比之别国谈改革而色变,秦人实则更爱变通。

    譬如秦王政在位时期,虽然此时还未能一统天下,朝中变革却极多。什么重启左右相制度、取缔养客之风、调整中央官制,很多东西并不是大一统后才开始施行的。

    小太子哪怕还没正式入朝,每日早间跟着阿父去朝会上睡觉,偶尔睡醒也能听到只言片语,受君臣奏事的熏陶。

    秦王耐心地听着儿子讲述他的想法,没有直接就驳斥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太直白和幼稚。哪有单纯为了和周别苗头,就逮着周朝所有东西全盘否定的道理呢。

    所以等小孩说完,他才提醒道:

    「不错,周朝有的东西,我大秦不一定要沿用。只是光这一个理由说服不了群臣,这不是礼制的改革,国家大事牵扯颇多,还得有个能服众的借口。」

    小太子明白这一点:

    「我懂了!礼制改革无非是日常穿衣出行变更一下,不会损害国家根基。但是制度改革一个搞不好可能会使国家倾覆,不能轻举妄动!」

    秦王颔首:

    「正是如此。」

    小太子于是开始苦思冥想,要怎么说服群臣换掉分封制。

    秦王继续引导他:

    「国家制度轻易不会变更,若是变了,那必然是原本的制度不好,或者无法适应新的世道。夏商以部落形式治国,周武王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才会提出分封制,阿苏以为我大秦可有能取代分封的制度?」

    小太子一点就通:

    「郡县制!」

    过目不忘的太子殿下很快想到了一套说辞,他亮晶晶地看向阿父,说要斟酌一下写成策论,再呈给阿父看。

    秦王于是令人展开笔墨,等他去写。

    太子殿下的策论充满了朴素的实用主义,他还摸索出了一套比较规整的万能策略公式。

    开篇先表示写这篇策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今天这篇是为了论述大秦日后应该施行什么样的国家制度。

    接着讲述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从大秦的需求着手。即取代姬周,以及为国家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制度,两者都很重要。

    之后便是陈述旧制度的劣势,这一段是小太子现场想的。

    他经过父亲的提点,意识到要摒弃一个东西,得拿出合理的理由。所以他不能一拍脑袋决定什么,得努力想出分封制尽可能更多的缺点。

    光是为了写这个,小太子就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卷竹简。

    如果光从君王的角度,对于年幼的小太子来说是琢磨不出那么多东西的。但他很聪明,他知道可以换位思考。

    秦王拿起他已经写好的一卷看,这是劣势中的其一,说的是分封制对君王统治的危害。又拿起一卷,这是其二,说的是对贵族的危害。

    之后还有站在工商之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160-170(第7/79页)

    、庶民、闾左等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身份地位上的思考,绞尽脑汁地总结出了这些年他们因列国纷乱而受到的倾轧。

    每一个部分,都不止论述战争危害。还有农桑、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譬如文字语言不通导致的难以交流。

    秦王越看眼神越晦涩。

    他原以为阿苏能说出几条言辞凿凿的劣势就已经很不错了,未成想,小孩能总结出这么多涵盖方方面面的东西来。

    而起因,只是小孩想努力给自己一拍脑袋提出的建议打补丁。

    可见小孩子这种生物,在找借口方面,总是天赋异禀的。尤其他家太子,每每干坏事都要找借口为自己辩解,许是已经锻炼出来了。

    秦渠梁看着视频空白处特意用字幕打出的策论全文,看得如痴如醉。

    东周列国常年受分封制害处的影响,分封制有多少问题,其实他们这些当事人感受是最清楚的。

    尤其是上位者,因为他们会接触到方方面面的奏章,国内大小事都会过他们的眼。所以相比起庶民只是觉得战争无情、来往不畅之外,国君反而知道更多细节。

    秦渠梁还好,因为他在位时大秦没怎么东出倾吞天下。后头的惠文王、昭襄王确实感触最深的。

    毕竟他们老是从各国抢地盘,然后发现抢地盘有什么难的?难的是抢来的地盘没办法治理。

    城里的人你跟他说话他都听不懂,而且他们很不适应大秦的律法。打仗都没这么费劲,治理去了半条命。

    弄到最后,这两位君王干脆搞了个骚操作——不治理了!

    将军把城池抢下来,然后秦王命人将城里的别国之人全部扭送回给他们故国。再把秦国的罪犯赦免,迁到空城里定居。

    这样一来,不用治理别国之民,还把城给霸占住了,一举两得啊家人们!

    秦王政后来看着这段记载气得头疼。

    总之扶苏的这番论述简直写到大家心坎里去了,这么多国家真的很麻烦,给他们的治理增加了不知道多少难度。

    惠文王连连夸赞:

    “好好好,写得太好了!”

    太子亲爹秦王政见猎心喜,也没等儿子写完,就命人去把李斯蒙毅叫来,一起观赏太子的新作。

    小太子写完了分封制的弊端,开始论述应该用什么取代分封了。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现成的答案。

    大秦自秦穆公起就开始施行郡县制,用了好几百年了,没出过问题。所以还用犹豫吗?肯定选郡县。

    但小太子并没有上来就说郡县有多么多么好,因为扶苏崽崽鸡贼地猜到了,有些臣子会拿“自古以来”说事。

    小太子得意地哼了一声,边写边和阿父说起这件事:

    「他们肯定会说分封用了这么多年,不可以轻易变动。随便提出一个新制度,万一只是短时间用才没暴露出大弊病,说不定用久了发现还不如分封呢?」

    秦王想想群臣的德性,深以为然:

    「所以阿苏觉得要如何应付他们?」

    小太子聪明得很,他有自己的办法:

    「我要告诉他们郡县制才不是刚施行一会儿会儿呢,一群没读过书的家伙!」

    小太子先写县制的起源,来自《周礼》,规定了“距王城三百里以外至于四百里曰县”,所以县是古已有之。

    又写了郡制的起源,来自秦晋等地处边疆的国家。

    因为国土太大,边境又多是地广人稀,时常需要派大夫去边境驻守。但是总不能每个县都派一个臣子过去,大夫也不是地里的白菜一抓一大把。

    况且边境很多地方因为人不多干脆就没设置多少县,只单纯有一个戎狄君长管辖一大片无县制的区域。

    于是渐渐的,便将同一个君长下辖的地区归拢到一起,称之为“郡”,所以郡这个字里带“君”。

    而郡制,则复刻中央朝廷的官员体系,有郡守、郡尉和郡监,对应中央的相邦、国尉和御史。

    起初郡只在边境设置。

    所谓“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就是说县比郡要富庶。因为县一般接近国都,郡则只在边疆苦寒之地,官职高的人哪怕去当都城周围的县令都不去当郡守。

    大秦最初施行郡制是自秦穆公起的。

    到了孝公的父亲献公时,他才全面推广了县制。哪怕是边境区域,也划分出了县,而且建立的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县。

    后面经过商鞅的修改,出现了大家熟知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什便是一里,一里有里正”,里正即为村长。

    大秦进入全面军事化管理。

    但此时的大秦还是没有进入完全的郡县制状态,因为郡没有彻底推广开。靠近国都的位置,设郡是比较晚的。

    小太子洋洋洒洒一大堆,告诉所有人郡制和县制早就出现了,已经沿用了几百年。虽然分封用的时间更久,但郡县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东西。

    来自六国的贤才很多都对郡制了解不多,但他们大秦用几百年的经验保证,郡制特别好用!

    写完郡县制的历史渊源,太子才去阐述它到底有多好用。层层递进的一番论述,让看客心服口服。

    最后再得出结论,郡县制大有可为,完全有资格取代分封制进行推广。

    李斯和蒙毅拿到了完整版的策论,看完之后一点刺都挑不出来。

    这是一篇可以拿出去给旁人学习怎么写策论的完美范文。

    李斯震撼地看着不到十岁的小太子:

    「太子殿下思维缜密,远超旁人。」

    蒙毅倒是已经习惯了,毕竟他长伴君侧,见多了神童的操作,现在觉得太子做什么都很正常。

    秦王努力压下唇角的笑意:

    「太子还小,还有许多要学的地方。」

    小太子方才在阿父跟前骄傲得不行,到了人前又记起来要谦虚了。

    他沉稳地表示:

    「我这篇文章写得还不够完善,是仓促之作,还请廷尉和郎中令斧正。」

    李斯便又夸道:

    「殿下不骄不躁,沉稳持重,不愧为我大秦太子!」

    然后等臣子一走,崽崽立刻扑进阿父怀里撒娇,要阿父多夸他两句。

    刚刚的沉稳太子瞬间消失。

    秦王怜爱地搂着他:

    「小机灵鬼。」

    虽然太子的沉稳和谦虚都是装的,但他只是个几岁的小崽崽。众人哪里舍得苛责他不够稳重,只觉得可爱死了。

    羡慕这个词,嬴稷已经说累了。

    嬴稷让华阳夫人把小阿政给他,搂着小政崽感觉自己也拥有了这么优秀的儿子。

    嬴稷自我安慰:

    “阿苏是政儿的孩子,肯定是遗传了政儿的聪慧。不要紧,没有阿苏,寡人还有政儿,待他长大一些,寡人亲自教导政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秦地府日常》 160-170(第8/79页)

    到时候他也可以体会秦王政的快乐了。

    嬴柱眼热地看着小阿政。

    所以亲爹什么的真是太碍事了,有爹在他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看着他爹快乐。

    不过扭头看看子楚,这还有个比他更惨的家伙,心里瞬间就平衡了。

    嬴政则在思考一件事:

    “朕的长子幼时竟如此聪慧?可惜朕忙于国事,不曾亲自教导他。”

    说起来有些后悔。

    “天幕可有仙药能让扶苏回到幼时,让朕再教一次?”

    他现在多了十年寿命,如果扶苏回到七八岁的话,他教个十年,应该可以独当一面了。

    至于为什么不接着现在的年纪教……

    孩子大了不好管,三十岁的长子真的很固执,嬴政怀疑自己掰不过来。

    蒙毅在旁边欲言又止。

    陛下现在已经开始畅想起来了吗?但是您还没把公子找回来呢,万一找不回来那不是白搭?

    嬴政却已经丝滑地略过了这个话题,继续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他要看看扶苏还有什么惊喜能带给他。

    他儿子必不可能比别的扶苏差,所以现在在秦梓桑身上看到的优点,定然都是他以前未曾从长子身上发掘出来的东西。

    结果天幕话锋一转。

    小太子举着竹简哼哼一声:

    「阿父,这篇文章我要拿去给弟弟们看。好叫弟弟们知道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