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60-7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有太大的能力,也没有跋扈的名声,比较低调。在代地为王的这些年,刘恒做的做多的就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勤俭朴素……总之,这是一个好掌控的皇子。】

    【于是,在代地做了十五年代王的刘恒就接到了来自朝廷的offer,要他去做皇帝。】

    吕雉微微敛目,果然是刘恒……

    刘邦见陈平早已跪下请罪,周勃却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恨不得亲自踹他一脚。

    怎么着,我大汉的皇帝,还要你们来决定是吧!

    按着天幕的说法,刘恒是个不错的皇帝,但这并不能让刘邦高兴。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便会有后来者群起效仿,大汉的皇位继承制就全乱了!

    刘邦的预测很精准,两汉被权臣拥立的皇帝比比皆是……

    【作为第一个被群臣选出来的皇帝,第一个以小宗继承大宗的皇帝,刘恒的表现,完全出乎了群臣的预料,也为后世的皇帝们展现了一个完美的范本。】

    【刘恒没有被天大的馅饼炸晕脑袋,他冷静的派出自己的舅舅和亲信探查消息,步步为营,生怕一脚踏入陷阱。进京之后更是做足了姿态,三辞五让,确保万无一失才住进了未央宫。】

    【成为皇帝的刘恒也没有立刻露出自己的獠牙,他先掌握宫中禁军,保证人身安全,然后封赏功臣,拉拢权臣。又以列侯就藩为名,逐步解除了周勃等开国功臣对自己的钳制,一步步掌控了朝廷实权。】

    评论区

    “刘恒是个体面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让人抓住把柄,不愧历史上是有名的白莲花!”

    刘恒有些疑惑,白莲花?是说自己一尘不染,还是如莲花一般崇高圣洁?

    可是看天幕的语气,似乎隐含贬义……

    “他的舅舅薄昭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将刘恒当成皇帝,甚至杀了天子派出的使者,刘恒就让文武群臣在薄昭门前哭丧,提前为他送葬,薄昭知道自己没有活路,只能自杀了事。”

    薄昭:“……”

    薄姬:“兄长!”刘恒在她的怀里玩的不亦乐乎,她想揍他一顿,却下不去手。罢了,还是劝兄长谨慎低调一些吧。

    “陈平及时抽身,周勃却不识时务,还想控制皇帝,嚣张跋扈,被刘恒以谋反之罪投入监狱,后来查明真相又将其放了出来,经过这一番折腾,周勃的态度就恭敬了很多,刘恒也获得了宽仁的好名声。”

    周勃怒目圆睁,他还坚持自己所做之事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正要争辩喊冤,却被萧何及时拦住了。

    萧何暗示他跪下请罪,没看到陈平都跪了那么久了吗!

    周勃是个武将,对于政治敏感度不如这些文臣,但他还是听劝的。

    “为了与原有的诸侯王抗衡,刘恒封了很多新的诸侯王,让他们彼此牵制,他便能稳坐钓鱼台,帝王之术玩得很溜。”

    “他的第一任王后和四个儿子也死的不明不白,都猜测那个王后是吕家女,才会被他先行清理。”

    ……

    这件事被翻出来,刘恒多少有些不自在,他已经尽量抹掉了代王后和那几个孩子的存在,怎么后世之人还是知道了。

    【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废除肉刑,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对诸侯王较为优厚,对匈奴维持和亲。他曾因为要耗费十户人家的钱财,便放弃建造露台,他的宠妃衣裙不得曳地……他的爱民之心不止露于表面,在文帝二年与十二年,两次减免天下一半租税,更田税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免除了全国田税,开放山川田泽,以利天下之民。】

    评论区

    “爱民之心是好的,但这些政策真的能落地吗?”

    刘恒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问题也是他想要了解的……

    【刘恒死后,谥号文帝,庙号太宗!他被后世朝代尊称为“三代之下,最贤明的帝王!”史书记载文景之治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眼中的盛世,是后世所有皇帝和文臣推崇的榜样,但从人民史观的角度来看却恰恰相反!】

    刘恒正要为后世对自己的肯定而欣喜,却突然听到后面的“但是”!

    天幕,难道朕做的还不够好吗!

    朕努力平衡朝中各方势力,日夜忧心百姓生活,多次减免租税,厉行节俭,难道还不能称“贤”吗?

    第67章 汉初人杰

    天幕下的平行时空也有很多人在为文帝站台。

    刘渊:“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

    司马迁: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李世民:“文帝是朕的榜样,若将来能得个‘文’的谥号,朕便知足了!”

    刘邦也喃喃道,“天幕的标准也太高了吧,朕虽然没见过几个皇帝,但刘恒做的已经够好了,远远超出了朕的预料。”

    吕雉冷静的分析道:“陛下,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评价帝王的,与我等看待问题的方向完全不同。”

    定是这些政策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无法得到后世的认可……

    【汉初,刘邦采取的黄老无为之道作为治国理念,只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刘邦建国后大肆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实际上,大汉朝廷的政策只能覆盖郡县制所辖之地,无法通行全国。】

    【既然管不了,那就不管了,朝廷无为而治,诸侯国却自行其是。朝廷规定三十税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60-70(第9/14页)

    ,到了诸侯国便会加码到十五税一,地方豪强再次加码,直接十税一,农民一半的收入都要上交。这样的层层加码,底层百姓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

    评论区

    “后世统治阶级为何称赞文帝,因为他会放权给地方……”

    始皇眉头微皱,虽然汉文帝的执政风格与他大相径庭,不过他也承认,汉文帝是个不错的君王,没有辱没皇帝这个名号。

    可是,一个无法掌控天下的君王,不就是另一个周天子吗!

    扶苏也在思索,这样的欺上瞒下,损公肥私,汉文帝真的知道吗?他可曾有过解决之法?

    刘恒自言自语道:“朕的放任居然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为何满朝文武无人上谏?”

    是啊,朝中大臣都是爵封列侯,称霸地方之人,如何会自揭其短,将这种事捅出来。不仅损害自家的利益,还会得罪一群同僚!

    不过也有头铁之人,不畏权势,能超脱出自己的阶级,看到社会的弊端。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忧国忧民,为国尽忠之人!

    【贾谊曾上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公私之积,尤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汉朝建立快四十年了,国库和个人的积蓄还少的让人痛心。一旦错过季节没有下雨,百姓就忧会虑,年景不好的时候,百姓就没钱纳税。朝廷要买卖爵位才能维持国库收入,百姓要出卖儿女才能活下去。】

    【百姓生活困苦,国库没有积蓄,所有的好处都被地方豪强和诸侯国攫取,因此在文帝时,便有农民生活不下去,奋而起义!】

    李世民微微汗颜:“这……”

    李承乾好奇的问道:“阿耶,这是真的吗?”

    李世民支支吾吾,有些答不上来:“高明啊,天幕有一点说的很对,任何人任何政策都不能只看一面。世间万物有利就会有弊,只看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李承乾若有所思,他年纪尚幼,还不太明白父皇话里的意思。

    但已经成年的长公子扶苏却明白:“文帝的政策是一种妥协,他在努力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功臣,功臣宗亲与皇帝之间的平衡,并且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其掌握在自己手里。”

    始皇欣慰的点点头,“不错,一旦后继之君没有他的手段,汉朝的形式就会崩盘!”

    刘启悄悄的看向浑身散发冷气的父皇,他还从没有看到父皇如此生气过呢?

    刘恒在愤怒,一方面愤怒于天幕的毫不留情,更多的愤怒是对着诸侯王——他给了诸侯王足够的体面和优容,他们却不思报效,横征暴敛,引发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才过去多久,中原的硝烟味尚未散去,他们便都忘记了吗!

    阴谋论一些,说不定那些农民起义就是他们暗中促成的……

    【到了景帝之时情况更加严重,晁错上书“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地鬻子孙而偿其责。”】

    景帝刘启的脾气可没有他的父皇那么好,毕竟是有名的“大汉棋圣”,手持棋盘,无人敢挡!

    他不痛快了,就要让其他人和他一起不痛快。

    正好,七国之乱早已平息,诸侯王又有些不安分了,他已经磨刀霍霍,谁敢冒头就削了谁!

    【而文景时期的轻刑也不过是改名换姓罢了,比如将宫刑改为死刑,还有株连灭族的刑罚,在吕后时已经废除,在文帝时却死灰复燃……班固在《汉书》中说:“外有轻刑之名,实则杀人。”】

    评论区

    “我支持废除所有肉刑和不人道的刑罚,不过真的有人宁愿选择死也不选宫刑吗?”

    “意思就是,本来该割掉你的鼻子,但肉刑太不人道,还是把你的脑袋砍了吧……”

    始皇早已发现天幕对“苛法”的批判,这些评论里的讽刺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他决定做出一些改变:“李斯,秦律也要有所修改了!”

    李斯忙躬身行礼,想劝陛下收回成命,律法乃国之根本,如何能擅自修改!但他不能睁眼说瞎话,天幕多次提及秦律的弊端,百姓苦秦律已久,便是为了安抚百姓,也要有所改变了。

    【至于前文提到铜钱堆积如山,则是因为汉朝初年开放铸币权,诸侯豪强都有权利铸币,为了扩大利益,总会有人缺斤短两,发行不合规的钱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吕后时对货币进行了管控,文帝时再次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他的男宠邓通便获得了铸币权,富可敌国……再者,虽然有满满几库房的铜钱,但汉文帝却还要靠卖爵位换取黄金,那些铜钱的价值可见一斑……】

    评论区

    “所谓藏富于民,富得流油,是特指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吧。”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货币是朝廷的信用,铸币权是国家的权力,文帝将铸币权下方到地方,就是将自己的权利下放,朝廷便得不到货币带来的利润。但这份福利也不可能真正惠及基层百姓,还是被诸侯王和豪强攫取了。”

    ……

    刘恒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它开放铸币权,自然也会有制衡之策,朝廷铸造的四株钱就是范本,凡是不达标的都不能流通,但在缺乏监督手段的汉初,这样的政策真的能有实际效果吗?

    若是用朝廷的钱养大了诸侯王的野心,喂饱了地方豪强,会不会引起更可怕的后果呢?

    若是某个诸侯王的钱币比大汉朝廷的钱币更受百姓欢迎,会不会取代朝廷的权威,成为新的隐患呢?

    也不知后世的朝代是怎么做的,刘恒开始对天幕接下来的讲解产生兴趣了……

    邓通则被吓得不轻,他一向是个谨慎的人,虽受汉文帝宠爱,但他一惯安分守己,不敢也没有能力作妖。因此,听明白天幕的意思后,他第一反应便是请求陛下收回铸币权,他宁愿过清贫的日子,也不想为日后埋下隐患。

    【我们纵观整个封建历史,就会发现,文帝刘恒乃是恰逢其时,正好遇到了人心思定的时代,还有吕后早已为大汉打下的政策基础,他只是一个“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教员)”。所有政策都是“萧规曹随”,继承祖宗之法,对于内忧外患一味忍让,并没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天幕一条条解释下来,汉文帝的功绩与过失皆历历在目,平行时空的古人也不知该如何反驳了,毕竟天幕列举的都是当朝贤臣的谏言,难道一个百年后的人还能比当时的人更清楚朝政的利弊吗?

    只有那些嘴硬之人还在争辩,不为汉文帝,而是为了自己。他们自认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说出口的话就是“真理”,不容他人反驳!

    【那么整个汉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谁呢,当然是汉武帝刘彻!】

    【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远见卓识,他的锐意进取,为华夏赋予了开拓进取的灵魂底色,成为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风骨!其晚年颁布的《罪己诏》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否定自己的国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