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河西、陇右、朔方等地二十万大军奔赴潼关。】
评论区
“哥舒翰多次上奏称自己病重,无法上马,但李隆基不在乎,李隆基需要的就是哥舒翰的名头。他虽是主帅,军中事务却都交由副将处理。三个副将都想争当总指挥,以至于军令不一,军心不齐,纪律混乱,没有斗志。”
“大军刚刚开拔,先锋的大旗就碰到了城门上,主帅标志掉到了地上,旗杆也折断了……为此次出征蒙上了一层阴霾。”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入潼关后,立刻加强城防,闭关固守。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叛军被挡在潼关之外数月之久,无法寸进,一时间局面陷入了僵持。】
【前线暂时稳定下来,玄宗朝文武官吏勇于内斗的本性再次死灰复燃,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不肯附逆,向朝廷告密,得到了朝廷的宽恕。但哥舒翰与安思顺有私仇,便上奏请求治他的罪。】
评论区
“李隆基不想违逆前线大将的意愿,命人假扮安思顺给安禄山送信,送信之人恰好被潼关守军抓住,于是安思顺被处死,家眷被流放。”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也被朝廷斩杀,安禄山一怒之下在陈留城外屠杀七千战俘。”
魏征:“安思顺一死,身陷敌营心在大唐之人再也不敢回到朝廷了。”
长孙无忌:“安庆宗这么好的人质居然直接杀了,不论将其当作威胁安禄山的筹码,还是以他的名义号召河北之人归顺,都好过杀人,便是将他放回去也能让安禄山势力陷入内斗。”
程咬金悄悄离这两人远了点,文人的心也太脏了……
【安思顺被冤杀,让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安禄山曾是杨贵妃的义子,是皇帝最宠爱的大将军,反对安禄山之人如同张九龄等人早已被排挤出朝堂,如今在朝为官之人谁与安禄山没有交易?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被牵连其中?】
房玄龄:“留在朝堂上的怕是都给安禄山说过好话。”
【这些人中最担心的莫过于杨国忠,因为他本就是安禄山指名道姓要清除的国之奸佞!】
【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得到部下建议,仿效汉景帝与晁错的故事,诛杀杨国忠,挫败安禄山的阴谋。哥舒翰尚未下定决心,计划已经泄露,此事已然被杨国忠得知了。】
杜如晦担忧道:“军不密则害成,事不密则害身。诛杀杨国忠只有圣人能做决定,前线大将不能越俎代庖啊!”
【叛军见潼关久攻不下,便将精锐都隐藏了起来,示敌以弱,想诱哥舒翰出关。哥舒翰没有上当,始终稳如泰山,但远在长安的李隆基坐不住了,他收到叛军只有四千羸弱之兵的消息后,下令哥舒翰立刻进攻,收复失地!】
程咬金嚷嚷道:“俺老程都能看出来这是个阴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20-340(第5/29页)
,圣人……朝中大臣怎么就不劝劝呢。”
李世民破罐破摔:“你可以把这时候的李隆基当作杨广,任何决定就都不意外了。”
有的人就是能在优秀与良好两个答案之间选择不及格!
【此时的安禄山已经攻占了河北、洛阳,且在洛阳称帝,建国大燕,改元圣武。】
【但叛军所到之处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安禄山也逐渐失去人心。河北等地反抗安禄山的烽火从未断绝,不仅有颜真卿等文臣,还有郭子仪与李光弼两位大将。】
【郭子仪与李光弼在河北与史思明交战,连战皆捷,已经攻占了常山等十多个郡,下一个目标便是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潼关久攻不下,安禄山早已捉襟见肘,应付不暇,想要退兵回到范阳保住自己的大本营。】
【哥舒翰认为,安禄山的爵位是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他熟知兵法,定会设下计策。而且叛军远道而来,想要迅速决战,唐军只要坚守潼关,拖延时间,安禄山定会不战自退。】
【郭子仪、李光弼也不远万里送来自己的意见,请哥舒翰固守潼关,他们才有机会直捣黄龙,杀入范阳,断了安禄山的后路!】
【但就在形势逐渐好转之时,杨国忠为了保证自己的性命,力劝李隆基命哥舒翰出关,收复失地。】
【李隆基对郭、李二位将军的计策置之不理,轻信谗言,接连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哥舒翰无法违抗皇帝的命令,只能抚膺恸哭。】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带着人心不一士气低落的大军,出了潼关……此时的他一定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却只能走向既定的归宿……】
【潼关向西道路狭窄,南边是高山,北边是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长山道。大军不出预料的中了叛军的埋伏,死伤惨重,慌乱之中践踏而死,临阵逃跑的将士不计其数,被黄河淹死的超过了十之一二。】
【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出关,却只有八千人回到军营……】
评论区
“叛军示敌以弱,唐军轻敌,被诱进了包围圈,叛军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拥挤在狭窄的小道上,难以施展,最终被一把火截断了生路!”
“唐军被前后夹击,乱作一团,有的逃入山谷,有的跳下黄河,唐军大乱,不战自溃!”
李绩:“这就是兵书上说的死地,看来叛军中也有人才!”
“叛军中的将领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的人,指挥这场战斗的将领名为崔乾佑。”
“他出身博陵崔氏旁枝破落之家,大败名将封常清于洛阳,俘虏名将哥舒翰于潼关,攻取长安城与河东郡,屡立奇功。之后败于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之手……”
封常清,哥舒翰:合着我们一生威名都给你做了踏脚石!
尉迟恭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名将为何投靠了叛军?”
李世民:“敬德莫不是忘了,你当初也曾投靠刘武周,不过是局势所迫罢了……”
“唐朝的科举不糊名,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改换门庭的机会。再加上自开国以来,河北地区便被唐朝官场歧视,河北的士人早已满腹怨气,他们是安禄山麾下最积极的一批人。”
“只有改朝换代才能打破固有阶级,给他们一个上升的渠道!”
……
李世民沉痛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一千年前的宣言,在今日依旧触目惊心啊!”
河北必须要做出改变了,李世民下定决心,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让河北地区的百姓归心。
【哥舒翰麾下的将士早已是人心惶惶,他们既担心会战死沙场,又担心会被朝廷诛杀,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包围驿站,抓住哥舒翰,带着他一起投降了叛军。】
评论区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血还没干呢,哥舒翰打了这么大的败仗,不死也得脱层皮。”
“但他终究还是投降了,不仅自己投降,还写信劝降李光弼等人,以至于一生荣耀化为乌有。”
李白感叹道:“虽然哥舒翰的选择其情可悯,但与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人比起来,终究失去了让人敬仰的光彩……”
哥舒翰垂下了头,他的心中纷乱如麻,一时想要羞愤自杀,一时又想报仇雪耻。
不知圣人还会不会给自己这个机会……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李隆基错估形势,放弃险要的潼关,过早的与敌军野战,结果人地两失,平叛形式急转直下!】
哥舒翰猛地抬头,对啊,还有叛军,失去了潼关,长安还能保得住吗!
唐初所有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着急的等待着天幕的宣判……
第324章 安史之乱2
【前线将士为国捐躯,后方的君王却在不遗余力的拖后腿,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不然,安史之乱何至于持续八年之久。】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记下了这一刻: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京畿附近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都变成了一座空城,叛军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大唐危在旦夕!】
李世民不敢眨眼盯着天幕:“朕的长安!朕的大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晚年的李隆基利令智昏,早已不复早年的英明果断,他再一次突破了身为皇帝的底线。】
【当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满城震惊,一片混乱。六月十二日,李隆基下诏宣称自己要亲征,所有听到的人都不信。】
评论区
“皇帝已经失信于人,大唐朝廷的凝聚力没有了。”
【群臣已经看透了李隆基色厉内苒,外强中干的本性,李隆基所作所为也没有让他们意外。】
【十三日凌晨,李隆基便悄悄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
李世民惊呼:“他居然逃跑了!”
李治:“身为天子怎能丢下自己的子民,独自逃跑。”
武则天:“天子九迁,国都六陷,居然是你开的头!”
玄宗朝的朝堂之上已是一片混乱,长安洛阳的民间更是阵阵惊呼,恐惧逐渐蔓延,无人能够压制汹涌澎湃的民意!
李隆基似乎看到了晚年那个老迈无能的自己,可如今的他又该如何消弭民间的非议,与满朝公卿的失望……
评论区
“为了顺利逃脱,李隆基将消息瞒的死死的,就连住在宫外的皇子公主都没有带。”
“这一日早朝,还有百官入宫上朝,宫门打开后,他们才发现——皇帝不见了!”
“李隆基一行逃到咸阳,当地百姓不知道皇帝临阵脱逃,还将他当做往日的圣人,即便自己食不果腹,依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20-340(第6/29页)
将所有粮食都奉献给了皇帝。”
“当地一位老人向皇帝进言:自从宋璟被罢免后,朝中便没有了劝谏的声音,公卿大臣一味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朝野臣民冷眼旁观,早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只是他们的声音无法惊醒九重天上的圣人!”
……
元稹虽是唐朝人,却也是第一次知道安史之乱的细节,他不敢置信道:“居然如此!”
白居易喃喃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中唐晚唐的帝王们担心天幕之言会引发民情汹汹,心中却也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们不是天降猛男,不是太宗皇帝,只能勉强维持局面,无法让大唐重回盛世了。若是一定要找一个罪魁祸首,除了玄宗祖宗还有谁呢?
【十四日,一行人行至马嵬驿,六军将士饥饿疲劳,心中怨愤,忍无可忍,最终发动兵变!】
【禁军首领陈玄礼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杨国忠,他们想要联合太子李亨诛杀奸佞,太子犹豫不决。】
【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节拦住了杨国忠的马,士卒们高喊着:杨国忠与胡人勾结谋反!一起冲了上去,杨国忠被将士乱刀砍死,碎尸万段,他的儿子和姐妹都被诛杀!】
不少人打了个寒颤,这就是民意,是百姓的力量!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
评论区
“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登上高位,得以平步青云,执掌朝政,他独断专行,蠹政害民,专横跋扈,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擅权弄法,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他两次发动南诏战争,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无数士卒埋骨他乡。还让南诏彻底脱离了唐朝控制,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李世民:“乘舆迁幸,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主被戮,兵满天下,毒流四海,这都是杨国忠的罪过,他死的太晚了!”
武则天:“李隆基前期用姚崇、宋璟则达成治世,后期用李林甫、杨国忠,几乎亡国。”
这个皇帝当的,太复杂了,想来群臣也不会再无条件的支持李隆基了。
就连刘禅都对相父的《出师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李隆基听闻外面的动静,就问身边人出了什么事,将士们说杨国忠谋反!李隆基出面慰劳将士,表明自己的态度,想要他们散开,但将士们不肯走,他们担心杨贵妃将来会秋后算账,逼迫李隆基诛杀杨贵妃。】
【李隆基嘴上说着爱妃,行动却很果断,他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在马嵬驿的佛堂之中。将士们确认杨贵妃真的死了,他们才放心。】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