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360-380(第4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给百姓,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李隆基、李亨面颊抽搐,第一次被人这样直白的当面斥骂,这种屈辱的感觉他们能记一辈子!

    封建社会的百姓都感同身受,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们能够忍受这些无理的盘剥,一旦他们觉醒过来,便是统治者们焦头烂额了……

    【不过,在平叛这一点上,百姓和唐王朝还是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的。】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的高压政策,又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当时的百姓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还是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

    【如果说三吏是从官吏的角度反应朝廷的政策,那么三别便是从百姓的角度,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中,杜甫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妇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要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洞房花烛之夜,却也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

    【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诗中新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安史之乱中,广大中原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迁移。而此时,大唐的边境就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的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去那九死一生的战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还能依靠谁。想到这些,让她痛苦得柔肠寸断。】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她本想与丈夫同生共死,可是军营不允许女子进入,这样的现实让妻子心痛如割,心乱如麻!】

    【女主人公经过一番剧烈的内心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和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

    【她深刻的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想要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为了让他放心地去前线杀敌,她洗尽铅华,将新衣服束之高阁:“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最后,这个聪慧明理的新妇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将自身的幸福寄托在丈夫胜利归来之后!】

    元稹品味着整首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

    白居易叹了口气:“战争总会给百姓带来不幸,百姓对战争的态度也是复杂多变的。”

    【《垂老别》的主人公是一个暮年从军的老翁,邺城兵败后,朝廷为了征集足够的兵员,不仅是未成丁的中男被强征,就连老翁老妇都不放过。】

    【诗文开篇,诗人就点明了时代背景,“四郊未宁静”动乱不断,老翁虽然垂垂老矣却无法过上安稳的生活。】

    【老翁感慨:他的儿孙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只剩下他这个老头子,也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翁虽身处民间,也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他将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然已经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

    【临出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也免得她伤心。谁知走了没几步,就听到老妻的悲啼声。】

    【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老妻穿着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老翁的心也不由得一下子紧缩了起来。】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上前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60-380(第7/27页)

    时已经哭得泪流满面,她也知道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要多加保重,努力加餐呀!”】

    【老翁毕竟是坚强倔强的,他不得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似乎也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想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全然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呢!”】

    【眼看就要分别,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可是如今的天下到处都在征战,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样的灾难并不是针对老夫妻二人的,老翁劝老妻想开一些,面对凶悍的敌人,与其束手待毙,倒不如放手一搏!】

    【但真到了告别的时候,老翁又不免肝肠寸断,“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这一去,就要永远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离开患难与共的亲人,这让老翁如何能够承受!】

    【在《垂老别》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正直勇敢,豁达大度的老翁。】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就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现象反映一般事实,准确传神地表现那个时代,描绘出劳苦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辛酸与苦难。】

    【写了这么多征兵前的故事,杜甫也将目光转向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征夫,《无家别》描写的便是一个邺城战败后,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已经无家可归,再次被征召入伍的军人。】

    【《无家别》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的,但讲述人不是杜甫,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主人公好不容易从战场上死里逃生,侥幸活下来,满以为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与亲人团聚。但眼前的一切却打破了他的幻想。】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天宝之前这里园庐相望,鸡犬相闻,人声鼎沸,天宝之后却人各东西,一片荒凉,满目萧索……】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家乡的“旧蹊”原本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早就被蒿藜淹没了,只能费力寻找原本的痕迹了。】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主人公走了很多弯路才见到几个空着的巷子,当年百余家的村落,如今只剩下了几只狐狸。这些“畜生”反客为主,恐吓我不要进入他们的家园。】

    李白:“‘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杜甫:“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根本不敢横行无忌。”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鸟儿都知道眷恋家乡,主人公自然也想要在家乡生活下去,他日夜劳作,开荒种田,只为在这里重建自己的家园。】

    【但战乱年间,根本没有安稳的生活,县官一听说他回来了,就征召他再次服兵役。这次虽然是在本州服役,但他却更加可悲的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没有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而且只要当兵,终归要远去前线的,将来前途迷茫,不知自己会葬身何处!】

    【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了。】

    高适虎目含泪:“写到这里,简直可以让鬼神为之哭泣了!”

    【尽管主人公强作镇定,但那些痛苦的记忆时刻在心头回荡,“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上次应征之前就已卧病在床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无人埋葬,以致于委骨沟溪!这是“我”心里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诗人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是战乱时代百姓的共同遭遇,也是对统治者残暴腐朽的鞭挞!】

    李世民长叹一声:“难怪后人将杜甫的诗称为诗史,当真是历史的写照啊!”

    杜审言:“这孩子过的何其艰难,才能对那些百姓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杜甫:“若是可能,我宁愿不要这些名气,只想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盛世,就像我的前半生一般……”

    第366章 诗圣杜甫

    【公元759年,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杜甫所在的华州也不可幸免的遭了灾。】

    李亨:“这是哪一年?”

    第五琦:“应是乾元二年。”

    【杜甫从长安回到华州后,依旧对动荡的时局与苦难的百姓担忧不已,“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他对当时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对唐肃宗和朝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失去了信心,“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肃宗不值得辅佐,他也不想跟他们一起玩了。便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此时,杜甫的几个弟弟都在秦州一带,相隔不远,却因为战乱阻隔音讯不通,杜甫十分思念自己的亲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

    【几经辗转,杜甫来到了成都,在节度使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定居下来,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严武也成为杜甫除李白、高适之外的第三个知音。】

    【杜甫终于开始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深切体会到了普通百姓的日常苦乐,不禁对如期而至的春雨喜出望外!】

    【写下了一首讴歌春雨润泽万物的诗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评论区

    “761年,严武时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唐朝廷为了对抗吐蕃,合并剑南、东川、西川为一道,支度、营田、招讨、经略等统为一体,严武手中的权力相当大。”

    “第二年,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严武被召回京,被任命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际是命他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结果,严武一离开成都,蜀中便爆发了大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被阻塞。直到八月,徐知道与部下士兵发生矛盾,被部下所杀,叛乱才被平息。”

    【接替严武掌管蜀地的便是大诗人高适,年轻时同游的经历让他与杜甫成为至交好友,杜甫的坎坷经历也让高适深为同情。】

    【此时的他们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乡遇故知,自然很是高兴。除了见面叙旧,也经常写诗慰问,《人日寄杜二拾遗》便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可惜高适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60-380(第8/27页)

    运不济,他掌管蜀地期间,内部徐知道反叛,外部又有吐蕃大军,攻陷陇右,直逼长安,高适左支右绌,无力应付,朝廷只能再次任命严武回到蜀地担任最高长官!】

    【几年后,高适回到长安,病逝于都城,杜甫听说后,写下了迟来的唱和:“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

    【杜甫在诗文中也回应了高适的“愧尔东西南北人。”他答道“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孔子曾自称自己是东西南北人,由此可见高适对杜甫的尊重,但杜甫也只能苦笑的说,他的好友都去世了,现在不论如何漂泊都没有人管他的死活了。】

    【公元762年,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场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开封等地,叛军首领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自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在成都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喜若狂,他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战乱终于平息,他终于能够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就像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噩梦终于结束一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