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正文完】(第2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会,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劝说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之后清军攻破钱塘,鲁王政权中途夭折,张煌言跟随鲁王逃到浙闽沿海,在舟山群岛坚持抗清!”

    “他在浙东地区招募义军,多次组织抗清运动,作为一位儒将,张煌言不仅善于谋划战略战术,还能够灵活的将各种天时地利为己所用。”

    “顺治十年,张名振与张煌言率领五六百艘战船北上,围攻长江口的崇明岛。张煌言利用崇明周围的岛屿作为基地,筑圩耕种作为大军的补给,将崇明岛的清军围困了八月之久。”

    “从顺治十一年开始,张煌言三次率部进入长江作战,即所谓的“三入长江”!”

    “最后一次便是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统领水陆大军近二十万人誓师北上,张煌言也作为策应,率军沿着长江西进,直抵芜湖,阻止清军水军支援南京。”

    “他攻克芜湖,连下沿江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几乎控制了整个江淮地区,江淮半壁为之震动!”

    岳飞:“做得好!”

    “然而,因为郑成功兵败南京,张煌言独木难支,这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放弃复国的理想,而是潜行二千余里回到浙东,招集旧部,重整旗鼓!”

    于谦:“可惜了……”

    “康熙三年,张煌言在与清军的海战中惨败,不得不解散余部,退居悬嶴岛。后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清军的屠刀,他坚贞不屈,最终在杭州遇害,葬于南屏山下。”

    “张煌言曾有诗云: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也会与这两位前辈一起静静地躺在西湖岸边,被后人瞻仰崇敬!”

    “张煌言坚持抗清近二十年,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张煌言以其文武兼备的才能,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抗清运动,也折服了他的敌人们——清朝在《明史》中为其立传,到了乾隆朝更是追谥其为‘忠烈’,入祀忠义祠!”

    张煌言:“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还有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为此不惜与父亲决裂,纵横东南,发动北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评论区

    “南明三大柱石: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

    “郑成功,本名森,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平户,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他的父亲郑芝龙早年纵横东南沿海,之后投诚明朝廷,顺利改换门庭,郑成功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聪颖过人,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清军攻入江南后,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却没有跟从父亲的脚步,而是率领旧部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恢复明朝的统治,郑成功决定联合西南地区的南明永历政权和其他抗清势力共同发起对清朝的大规模进攻——”

    “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率领舰队从厦门出发,目标直指南京——当时清朝在江南的重要据点之一。”

    “郑成功的大军顺利抵达长江口,迅速占领了定海(今浙江舟山),消灭了当地的清军水师,从而解除了进军长江的后顾之忧。”

    “随后,郑成功与张煌言合作,率领八十三营十七万水陆大军北伐南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