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十个人。
上船前,他们看了谭峥泓提供给他们的资料,准备了很多东西,谭大盛还另外给他们准备了食物、药材和其他一些东西。
这些劳工不被允许乱走,生活区域非常狭小,洪永祥就找到船上的负责人,让负责人允许这些劳工每天轮流到甲板上晒太阳。
他知道这些人一直在船舱里待着没事干,容易出现矛盾,又拿出自己带来的书,给他们读故事,教他们认字和算数。
这是桑景云提议的。
据桑景云所知,去欧洲战场的劳工,不止中国人,还有其他一些被英法殖民的国家的人。
那些劳工去欧洲见过世面后,开阔了眼界,很多人回到自己国家后,就开始干革命。
桑景云觉得,洪永祥若是教劳工们一些知识,这些劳工的未来,或许会完全不一样。
洪永祥带的书不多,但谭大盛送了一些,其中就有《西游记》连环画和《无名诀》,洪永祥他们,就给这些劳工读《无名诀》,又拿着连环画教他们认字……
他以前是个记者,在《上海日报》工作时,时常采访上海民众的矛盾,而现在,他要负责调节劳工间的矛盾,还要负责跟洋人对接。
洪永祥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多技能,那些劳工也习惯了一有事情,就找他做主,甚至把他当领导看。
当然,这是后面的事情了。
上海县城,桑景云他们收拾好东西后,先去接阿兰。
搬家的事情,他们提前通知过阿兰,也跟阿兰工作的钱家说过。
阿兰跟桑家的事情,钱家人是知道的,甚至在桑家没有败落时,钱家和桑家关系不错。
现在桑家人要接走阿兰,钱家人自然不会不同意,毕竟阿兰只是个厨房帮工。
他们还在阿兰没有工作到这个月月底的情况下,把这个月的工钱全给了。
“我在这边干得挺好的……”阿兰念叨着,说自己没必要去租界,但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桑景云就再次哄她:“阿兰奶奶,我娘要带着景丽去读书,家里的活儿又多,我们忙不过来,没你不行。”
阿兰就笑呵呵应了,拿着自己的大包袱上了船。
那包袱里装的,是她的铺盖。
走的时候,阿兰还高兴地跟钱家的佣人说话:“这些孩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他们都惦记着我呢!”
“我之前都没去过租界,没想到老了还能去。”
“我这把老骨头也干不了什么了,也是他们惦记着我……”
……
阿兰心情很好地和他们聊完天,上船后,就跟桑景云说了个事情。
下个月,洪玥就要跟钱家大少爷订婚了。
他们这边订婚是要请亲戚吃饭的,还要给女方家送钱送东西,基本订过婚,婚事就不会改。
“下个月订婚,明年结婚,都说好了的,洪小姐明年也十六了。”阿兰开口。
桑景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十六岁是虚岁,洪玥跟桑景英一样大,明年周岁才十五!
这年头的女人,结婚真的太早了!
但在这个时代,这个年纪结婚的人比比皆是,陆盈就是这个年纪嫁给桑学文的。
桑景云写《真假千金》的时候,其实提到了女性过早结婚的坏处,但很显然,洪家人并不在意。
第95章 交稿
租界的房子, 只桑景云和桑景英去看过,桑家其他人并未看过。
他们甚至没怎么去过租界。
再加上租界这几年的变化很大……众人眼花缭乱。
他们的船停在一个码头上,这里已经有谭家的保镖雇了车等着, 很快就帮他们将东西搬到车上,又给他们叫了黄包车。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他们的新住处。
这地方地段很好, 他们的房子也很漂亮。
桑景云带着家里人进门,说了自己的安排。
二楼中间最大的卧室被她占了, 对此,其他人都没有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墨染民国》 90-100(第7/15页)
见, 毕竟在他们看来, 这房子是她租的。
而三楼的三个房间, 中间最大最规整的那间给了桑景英,两侧的那两间, 一间给桑景雄, 一间给桑景丽。
桑景英现在也有赚钱,他一个月编写八到十册的《水浒传》连环画, 收入堪比租界的记者和普通编辑。
这日晚上, 他们一家跟中午一样, 随便吃了点,然后就早早睡下。
租界现在是有电的,但这栋房子并没有通电,桑景云暂时使用的, 还是油灯。
这是因为用电太贵。
早几年, 电费是按照灯泡来算的, 家里有一个灯泡,那每月电费一元,两个灯泡则每月电费两元。
安装时, 还要出专门的安装费。
现在的电价比之前几年要便宜一些,但也没有便宜到哪里去。
要再过几年,进入20年代,电价的计算方法才会完全改变,按照实际用电量来算钱。
虽然电费很贵,但桑景云依然打算找人来家里装电线和电灯。
电费比较贵,就先装两盏电灯,一个装在楼下餐厅,另一个装在她卧室带的书房里。
如此一来,她晚上就能学习工作了。
至于家里其他人,他们晚上要学习,可以去餐厅。
餐厅有个能坐八个人的圆桌,可以让好几个人一起看书学习。
这件事,桑景云打算明天去办。
第二天是周日,桑景云和桑景英一起,在询问过邻居后,找到电力公司,提了想要安装电灯的事情。
此时安装电灯,尚且是个技术活,上海会的人不多。
因此他们要排队等候,电力公司的人,会在一个月内帮他们把电灯安装好。
电力公司的公司的人还告诉他们:“你们所在的地段很好,周围已经有好些人家通电,因而安装费会便宜很多。”
“多谢。”桑景云挺高兴。
多拉一段电线,就要多付几元钱。
能省点钱,总归是好事。
办完这件事,桑景云和桑景英又一起去了附近的一所女校。
现代的学校都非常大,这时的学校却很小。
那女校占地面积,最多两百个平方,就是一栋比他们家稍微大一点的两层楼房,里面大概有五六个教室。
这是一所小学,包括初小和高小,一个年级就只有一个班,每个班收二十到三十个学生。
一年级刚开学,班级人数也没有满,桑景丽想要插班入学不成问题。
至于陆盈……
这所学校是女子所办,桑景云找到对方,说自己母亲在听自己读了《真假千金》后,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想进学校读书,希望对方能同意。
略一思索,这位三十多岁看着非常干练的女校长便答应下来,还道:“你的母亲年纪不小,却还愿意读书,这是值得赞扬的,也能激励身边人!我们学校,非常欢迎她的到来!”
这件事办成,桑景云松了一口气。
只是学费不便宜。
此时便宜的中学,一学期学费不过十几元,但这所学校,每人每学期的学费是五十元,还需要再花钱添置别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做校服。
陆盈和桑景丽想要入学,总花费大概在一百二十元上下。
桑景元此刻,压根就拿不出这么多钱。
好在学校并没有要求马上交费,还说可以试读几天,看能不能跟上。
桑景云道:“多谢校长!我们刚在租界买房,尚未安顿好,等过两天,我再让我母亲和我妹妹过来试读。”
谈好后,桑景云就开始琢磨学费的事情。
她是公历二月初写完《真假千金》的,到现在已经过去两个多星期。
这段时间,她的新书陆陆续续写了两万多字,今日回去后整理一番,明天可以拿去给费中绪,再拜托费中绪快些将稿件送去《新小说报》,她也就能早点拿到稿费。
桑景云打算快点将新书送去《新小说报》的时候,《新小说报》编辑部,黄培成正急得团团转。
《真假千金》的稿件,他手上只剩下两万多字,再过一星期,这本书就会刊登完!
但云景的新书,现在他还没瞧见!
若是云景不再写新书,《新小说报》的销量肯定会下跌。
黄培成希望云景能继续写,不止继续写,他还希望云景的新书,能有《双面魔君》和《真假千金》的水准!
今天是周日,是平常费中绪帮云景送稿件来《新小说报》编辑部的日子,黄培成焦急地等待着,然而稿件一直没影。
虽然有时候,费中绪是周一再过来送稿件的,但想到上周费中绪一个字都没送过来……
心中担忧的黄培成,终于克制不住,去了南城书局。
南城书局,费中绪依旧在忙。
突然得知有人来找自己,他还挺高兴——总算可以歇一会儿!
来到外面,瞧见黄培成,费中绪问:“黄主编,你怎么来了?”
黄培成苦笑:“费先生,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我过来,自然是为了云景先生的新书。”
前几日桑景云曾经去找费中绪,跟他预支版税,那时,费中绪问了桑景云新书的事情。
现在,他便将桑景云说的告知黄培成:“黄主编,云景先生已经在写新书了,只是新书的题材比较特殊,她写得有些慢,因而开头要过几天才写好,到时给你送过去。”
黄培成道:“我手上《真假千金》的稿件已经不足三万字,也不知云景先生的新小说能否接上。”
费中绪道:“应该可以,黄主编不用担心。”
黄培成这才放下心来。
费中绪在黄培成离开后,又忙碌起来。
他其实有些惦记洪永祥,只是他太忙了,这点惦记,很快就被甩到脑后。
第二日是周一。
桑景云下楼时,就见桌上摆了好几种食物。
他们是前天搬过来的,昨天一直在收拾东西,一日三餐很糊弄,但今日不同。
一大早,桑学文、桑钱氏和阿兰就起来做早餐了。
他们煮了粥,做了蛋饼,炒了青菜和咸菜,桑钱氏还出去买了点油条回来。
这样的早餐,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桑景云吃得肚皮滚圆。
吃饱后,已经请了几天假的桑景英急急忙忙去上学了,桑景云则找到桑钱氏:“奶奶,你与我一道去找费先生,把我前些日子写的稿件给他吧!往后,还要麻烦你帮我送稿件。”
这房子明明超预算,但桑景云坚持要买的原因之一,是这房子离南城书局很近。
理所当然,这房子离费中绪的住处也很近。
租界是扩张了好几次的,而这里,是最初的那块地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墨染民国》 90-100(第8/15页)
桑钱氏一口答应,而这时,桑景云让桑学文新做的蛋饼也做好了。
桑景云拿出一个三层食盒,最下面那层放进去热粥,中间放蛋饼,最上面放几样小菜,拎着就往费中绪住的地方走去。
她没去过费中绪家,只知道个大概住处,按照费中绪的说法,他住的是马棚楼,特别好找。
确实很好找!
桑景云很快就瞧见费中绪描述中的马棚楼。
这马棚楼是连着一个大宅子的,只是从外面也能上二楼。
桑景云和门房打听了一下,确定费中绪住这里,又看了看时间,就上楼敲门。
费中绪刚起床,就听到敲门声,开门见到桑景云,有些惊讶:“桑小姐?”
“我的新书已经写好开头,就给你送来了,”桑景云笑了笑,“我还给你带了早饭。”
费中绪连忙让桑景云和桑钱氏进去,又道:“你的新书迟迟没动静,昨日《新小说报》的主编,都来南城书局找我了!”
桑景云无奈:“我这新书,写得已经够快,可算不上迟迟没动静。”
费中绪一边收拾桌子,一边开口:“也是,别的作者,可写不了你这么多!”
桑景云深以为然。
这时白话文刚兴起,人们写字还普遍用毛笔,一天能写数千字的人,真的不多。
&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