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20-30(第5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nbsp;今日李世民就知道魏征为何这么说了,因为接触政务之后他就没空快乐了。

    “终于知道父皇日阅一百二十斤是什么概念了。”李世民感叹。

    秦小政侧目:“你现在知道当皇帝不容易了?”

    李世民欲哭无泪,他一直知道当皇帝不轻松,但不知道当秦朝的皇帝更不轻松。

    没有三省六部制,没有中书起草诏令、没有门下审议诏令,没有尚书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没有轻便的纸张,本来批阅奏折只是轻飘飘的一张纸张的功夫,但现在的处理就复杂多了,只有沉重的竹简。

    头疼间,李世民随手拿起一份竹简。

    真好,这是在哭国库没钱的诏令。

    且让他在熟悉下秦朝,再来颁布这找寻亲亲臣子的诏令。

    那个房、那个杜、那个无忌,那些个亲亲臣子/同僚,你的陛下、敬德、魏征好想你们啊!

    此刻,在大秦无数角落,有那么大一群人齐齐打了个喷嚏。

    嗯?谁在念叨我们?

    第23章 与房玄龄竞争丞相之位丞相之位,我的……

    老父亲、蒙毅、魏征等人齐齐被李世民抓来一起处理秦朝的政务。

    是高强度补习也是查缺补漏。

    熬了好几个大夜,汇集了大秦全部信息,李世民终于全面了解当前大秦的政务。

    对于秦,一个成语:风雨飘摇。

    再一个成语:残破不堪

    对于百姓,一个字:苦。

    概括所有,诠释现状。

    大秦在李世民看来是比初唐还艰苦的一个年代。

    他的

    大唐,有便捷的纸张,有统一的政务模板,有规范的政令流程,田亩多,米价低,百姓人人有饭吃。

    但这个秦朝,什么都没有。

    没有运筹帷幄的内臣为他出谋划策,没有数量繁多的人才助他实施政令。

    百姓只看到君主爱大兴土木,四处征战,看到士族还保留着旧贵族的习性。

    生活在这么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难怪第一个掀起起义大旗的不是六国余孽而是百姓。

    李世民觉得是时候让大秦官员们知晓什么叫做百姓乃国家根基了。

    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预存百姓,必先“治吏”,治咸阳近臣,治咸阳朝廷之官,再延伸到地方之官。

    吏治清明,良吏辈出,才能保证咸阳的政令传递给百姓,终成治世。

    于是,三公九卿等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拉进咸阳宫与李世民谈论政务。

    聚集百家的在博士学官里的博士们也被抓来。

    但还是不够,李世民现在就像一个死而复生到荒漠中的厨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甚至把在咸阳宫中那些惶恐不安的皇弟们也抓来用。虎父无犬子,李世民相信这些人只是害怕不敢动脑而已,总能有所长进的。

    但这些人稚嫩的很,不得用!

    日头正盛,临近中午,人一个个走了,他们走了李世民才终于紧绷的卸下心神。

    他看着竹简上写着的地方官姓名履历功绩,悲伤地发现不仅仅中央的官不得用,地方官吏也有一半不符合他对良吏的要求。

    人才,在秦末李世民能想到的就是方才自己见到的博士馆中的诸子百家,还有汉初的人才,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人。

    李世民一一在心中细数着手边可用之人。

    发现人才不少,忠心的一个没有,基本上要从头培养。

    他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最想要的就是一抓过来就可以直接用的人才。

    这是一个悲伤的消息。

    李世民看着如山高的政务开始做梦:“政,你说这世界上是不是存在一个人。”

    “他运筹帷幄,善于谋划,为丞相夙夜勤强,谨慎廉洁,恪守职责,善于用人,随材授任,乃王佐之才。”

    “有他之后,朕也不用烦恼丞相的人选,因为他在世多久,丞相之位就坐多久,可以给大秦做至少二三十多年的丞相。”

    李世民讲得如梦似幻,乍一听不错,但一深究……

    秦小政蹙眉:“你是在做梦?”

    “天下间哪来的这种臣子?”

    就连李斯,他都没有这么用过。对方的丞相之位,也才做了不到五六年,还是王琯下来他才上去的。

    “一找到他就能直接坐稳丞相之位,还能为你解决现在的所有问题,顺便帮你带来许多有用的人才?”

    李世民苦笑,是呀,天下间哪来这么多臣子啊,还真凑巧就被他碰到了。

    他和身边的魏征、尉迟敬德视线相对,这一刻两人脑海中一个人的身影浮现了出来。

    那个在李世民微末之时佐他参谋划策,定天下。登基后及终相位,先为中书令,第三年就成尚书左仆射,活了多久,实为丞相的这个位置就做了多久,居相位长达二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

    李世民不敢想这个世界他的左仆射玄龄在他会多开心啊。

    他的玄龄可以制典章制度、修秦律;他这个皇帝提出‘量才授职,务省官员’,他的玄龄就能大力简政,并省官吏;玄龄还善于用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居高官多年,却恪守职责,从不居功自傲。

    不是他吹,筹谋帷幄,能定社稷,玄龄是他的萧何、张良……

    但梦还是得少做。

    李世民在想要用何种方式召集他那些可能流落在外的臣子?

    直接召集不大行,他的臣子遍布秦朝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李世民携二十四臣穿扶苏[秦穿]》 20-30(第9/36页)

    知位置的各地,无缘无故找他的功臣就得带详细名字,他的臣子们要是早已泄露姓名,就会置他们于危险之地。

    最好就是察举的时候伴随察举政令而出,在上面做一些提示,如‘凌烟阁’,‘贞观’,‘尉迟’等字眼。

    他的臣子如此聪慧,看到这些应当就知道他这个莫名其妙与历史不一致的扶苏皇帝也是从唐朝过来的。

    其余秦末人李世民知道他们详细的位置和身世背景、能力。如若要让他们皆来咸阳为国效力,可以直接遣小吏召见,言咸阳有闻大才之名。

    也可以向地方下发察举之令,直接作为地方举荐上来的人才,派遣使者悄咪咪让人不落选

    再不行也能学学刘备三顾茅庐,但这法子按照他现在的政务繁忙程度来看显然不可行,他再也不是那个有玄龄监国自己能出去打高句丽的唐太宗李世民了,他是一个无人可用的李世民。

    但李世民细细想来,秦末的人才派遣小吏直接征召,萧何这个秦朝地方官吏都征召不来,毕竟史书上写了,萧何可是放弃了来自咸阳的诏令,只想待在沛县,更别说对秦朝有所偏见的范增、张良等人了。

    如此看来,唯有向地方下发察举之令,再遣人悄咪咪运作一番才能把这些人都聚在咸阳。

    这精打细算的日子啊。

    察举要时间,官员选拔要时间。

    李世民惆怅:“秦小凰,你说六国什么时候动乱?”

    唐朝新旧皇帝更替突厥就借机来进犯,此时的秦朝是可是真。开国皇帝逝世,那六国贵族不得爆炸?

    李世民已能想出会动乱的人有哪些了。

    淮海风水可能有点儿问题,自古就爱出反骨仔。淮安的韩信帮徐州的刘邦打宿迁的项羽。

    所以原楚国项家一定是最热情反动的那个,还有包藏祸心但又倒霉的殷通。齐国田家,韩国张良、魏国、赵国……

    自然,也别忽视自从他登基后也不知是路上耽误了,还是怎么,但从未来问安书的百越赵坨。

    当然更别忽视此时正在崛起的草原秦始皇本皇冒顿,那可是能统一散乱草原,率军二十多万围困汉高帝,立压汉朝百年之久的匈奴帝国。

    一桩一件李世民只能劝自己不要乱来,一切皆有解决之法。

    秦小政放下手中的书籍,叹道:“六国余孽从未停止过暗中的行动。”

    多么悲伤的一件事啊,李世民想。

    但是道理就是如此。

    心中憋闷怎么也止不住,索性不想了,李世民道:“光看奏折没用,今日下午我们去看看咸阳黔首的生活吧。”

    没空去体察秦朝各地的民情,那就来看看咸阳的民情吧。

    察举人才下午再和冯相等人商讨出个合适的方法,找他的臣子这个也急不来,晚间再和敬德商量下以何种暗号放入察举诏令中才能不显得突兀。

    一切都只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李世民尽量让自己冷静。

    赢小政没有拒绝李世民的提议,秦朝现在的情况他比对方清楚过了——内忧外患。

    要不是如此,他之前也不至于疯狂想要长生不老药,怕的不就是二世压不住秦朝这些妖魔邪祟吗?

    现在新皇能处理好政务,已是意外之喜,其他的强求不来。

    准备好出宫事宜,边走李世民边道:“我想改秦朝官制,政觉得如何?”出门自然不能再自称朕了。

    没有幕僚没关系,凡事,先跟老父亲商量下,这是谁?这可是一统六国的老父亲秦始皇啊!

    改官制?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搞不好中央到地方的官员直接大暴动。

    小嬴政郑重其事的问:“你想把大秦的官职改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委婉道:“秦朝官职中央集权。但丞相和皇帝权利过大,没有约束。官员分布不合理。”

    秦始皇没有说话,但他紧蹙的眉头

    说明了他的态度。

    听完后,半晌,秦始皇冷硬道:“此已经是你父皇与众臣子彻夜长谈,精心修改许久才敢在大一统之后拿出来的官制了。”

    你一拍大腿难道能拿出比这个还精心的官制吗?

    “我有一计。”李世民道。

    秦始皇一听,看来对方真有信心拿出比这个更好的计策啊。

    李世民完整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阐述了下:“此制名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这个当年他基于隋文帝的“五省六曹制”而改的制度。

    “宰相职权分三份,行群相制。”

    “以三省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行宰相之职共议国政,不分大小。”

    “细化分工,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统率六部执行。”

    “中书所出诏敕,意见不同且可能有错失,本为公事,故需门下省相互纠正,尚书声执行。”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分吏、礼、户、兵、刑、工。

    李世民详细地讲了官制,给便宜爹理顺什么叫做三省六部制。

    “既然利益引诱出腐败,那就让行政与利益分离;决策和行政分离;政令和执行分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杜绝腐败。”

    “再加上百官监察制,地方官吏县级也是中央选调等等。”

    清晰明了,秦始皇一下子就看出这东西真的很适合现在的秦朝。

    甚至说这个制度在秦朝的制度之上进步了不是一丁半点。

    秦始皇道:“此法确实比现在的官制好。”

    现有的官制并不完善。

    三公九卿为政、军事、监察之职责,这三者融为一体。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禄勋只是为宫廷服务罢了,却占据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其实不利于现如今秦朝的发展。「4」

    卫尉和中尉这两个只是禁卫军统领罢了,但他们的位置却不适宜,也没必要设立占据两个卿位。

    更为主要的是相比较对方方才说的官制,秦朝现行的制度下,皇帝与丞相所拥有的权利大到可怕。

    皇权之下只有丞相,其他人的权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权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处理全国政事。

    没像三省六部一样进行权利的制衡和分权,丞相独自掌握决策、审议和行政三个大权。

    相权大到可以与皇权并立。

    就像一个丞相就能下诏杀皇长子和驻边大将就可见一般。

    秦始皇肯定道:“群相分权,决策、审议、行政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是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再加之监督制度强化,三者相结合,确实可让职有常守,位有常员,法制精细而周密,施于事则简而易行。”

    能更加适应秦朝现如今日益繁杂的行政事务,防止皇帝的政令出错。

    但此事的践行并不容易。

    秦始皇再次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