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说:“志强在大学里要交学费、伙食费,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你在农村好好挣工分,多攒点钱寄给志强,别想那些不切实际的,女人家读那么多书没用。”
荣江篱捏着信纸,眼泪掉了下来。
她知道,婆婆根本不是真心想帮她带孩子,只是想让她留在农村挣钱养陈志强。
她把委屈咽进肚子里,没跟任何人说,只是更加专注于药材炮制。
她炮制的药材品质好,县城药材公司的人都认识她了,每次都指名要她的货。
有时候公司缺某种炮制好的药材,还会提前跟她打招呼,让她帮忙准备。
荣江篱的日子渐渐有了奔头,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
……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赣南山区。
公社里开始搞承包责任制,荣江篱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机会。
她找到公社书记,提议创办药材加工组,由她负责技术指导,组织社员采药、炮制,再统一卖给药材公司,这样既能增加社员的收入,也能给公社创收。
公社书记听了,皱着眉摇头:“女人家懂什么经营?药材加工可不是小事,出了问题谁负责?”
荣江篱没气馁,第二天就带着自己炮制好的何首乌、半夏,还有从省城药材公司拿到的收购合同,又去找了书记:“书记,您看,这是我炮制的药材,您可以拿去化验,药效肯定比生药材好。”
“这是省城药材公司的合同,只要咱们能保证质量,他们愿意长期收咱们的货,价格比收购站高五成。”
书记看着手里的药材和合同,又看了看荣江篱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头:“行,那就试试!我给你批两间房,再调五个社员,你负责把加工组办起来!”
药材加工组成立后,荣江篱忙得脚不沾地。
她先给社员们培训,教他们怎么认药、采药,怎么炮制。
又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一批药材都要经过她检查,合格了才能卖。
第一年下来,药材加工组就给公社创收了三万元,成了全县的典型。
荣江篱还被评为了“三八红旗手”,拿着奖状的那天,她站在公社的领奖台上,第一次觉得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了,眼眶都红了。
……
一九八三年,陈志强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的一家国企当技术员。
他终于兑现了承诺,来赣南接荣江篱和孩子们回城。
坐了三天火车,荣江篱抱着儿子,牵着女儿,跟着陈志强走出上海火车站,看着眼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心里既陌生又激动。
她离开上海十五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
可这份激动,很快就被婆婆的话浇凉了。
到了陈志强单位分的房子,是一间只有二十平米的单间,摆了一张床、一个衣柜,就没多少空间了。
婆婆从里屋走出来,上下打量了荣江篱一番,皱着眉说:“城里房子小,你们就凑合住吧。”
“江篱,你赶紧找个工作,志强那点工资要养咱们一家五口,根本不够花。”
荣江篱没说话,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
接下来的日子,她才真正感受到回城的不易。
她没上过大学,又在农村待了十几年,没什么技能,找工作处处碰壁。
最后还是街道办的人帮忙,把她安排到了街道纸盒厂,做纸盒装订的活儿。
纸盒厂的工作枯燥又乏味,每天坐在流水线前,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手指都磨出了茧子。
荣江篱心里很不适应,可看着两个孩子,她还是咬牙坚持着。
有次周末,她跟同事去豫园商场逛街,路过一家老药房,忍不住走了进去。
看着药柜里摆放的药材,她眼睛一亮。
那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跟她在赣南用的一模一样,可价格却比她卖给药材公司的翻了几十倍。
她心里五味杂陈,既觉得可惜,又觉得自己的手艺没白费。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