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暮春时节,京城“锦绣梨园”的台柱柳如霜,正为即将到来的皇家庆典演出日夜苦练。她饰演的杨贵妃,举手投足间皆是风情,水袖轻舞似流霞,唱腔婉转若莺啼,早已名满京城。
庆典当日,梨园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柳如霜身着华服,袅袅婷婷登上舞台。《贵妃醉酒》的旋律响起,她眼波流转,将杨贵妃的娇嗔、哀怨、寂寞演绎得丝丝入扣。台下的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皆沉浸其中,连一向严苛的老佛爷也微微颔首,面露赞赏。
然而,演出结束后,柳如霜却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责她的表演虽美,却失了戏曲本真,不过是迎合权贵的花架子。这封信如重锤,让她陷入沉思。
柳如霜决定离开京城,去民间探寻戏曲的根源。她一路南下,来到一个古朴小镇。小镇的戏台虽简陋,却围满了热情的百姓。在这里,她结识了老艺人陈阿福。陈阿福虽衣衫朴素,唱起戏来却气势非凡,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感悟。
陈阿福告诉柳如霜:“戏曲源自民间,唱的是百姓的酸甜苦辣,没了这股子烟火气,便没了魂。”柳如霜虚心向他请教,学习民间戏曲的质朴唱腔与独特身段。此后,她跟着戏班走街串巷,为乡亲们表演。在田间地头,她看到观众们最纯粹的笑容,听到他们最直接的喝彩与建议。
一年后,柳如霜回到京城。此时的她,眼神中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恰逢“锦绣梨园”要举办一场赈灾义演,柳如霜主动请缨,编排了一出新戏。这出戏融合了民间戏曲的质朴与宫廷戏曲的华丽,讲述了百姓在苦难中相互扶持的故事。
演出当晚,戏园座无虚席。柳如霜一登场,台下便安静下来。她的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当唱到高潮处,台下掌声雷动,许多人眼中含泪。
这场演出大获成功,不仅为灾区募得善款,更让京城百姓看到了戏曲别样的魅力。柳如霜也明白了,梨园风采在于传承与创新,在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此后,她致力于将民间戏曲元素融入京城戏曲,让戏曲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续写着梨园的传奇故事 。
柳如霜的义演大获成功后,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戏曲界的同行们纷纷对她投来赞赏的目光,许多年轻艺人更是将她视为楷模,登门拜访,希望能从她那里汲取戏曲创新的灵感。
柳如霜毫无保留地与他们分享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在她的带动下,京城梨园兴起了一股探寻戏曲根源、融合多元风格的热潮。各戏班不再局限于传统剧目和表演形式,开始尝试创作反映当下社会百态的新戏。
然而,这股创新之风也引来了一些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以戏曲界元老周鹤年为首的部分老艺人,认为柳如霜等人的做法是对传统戏曲的亵渎,破坏了戏曲传承多年的规矩。
周鹤年在一次戏曲界的聚会上,当众斥责柳如霜:“如霜啊,你本是梨园的佼佼者,却为何要标新立异,将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玩意儿混入正统戏曲?这是对先辈们的不敬,长此以往,戏曲的纯正血脉将被玷污!”
柳如霜恭敬地向周鹤年行了一礼,轻声说道:“周老先生,我敬重您对传统戏曲的坚守。但时代在变,戏曲若想长久发展,不能只活在过去。民间戏曲是广大百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我们将其精华融入,并非是要摒弃传统,而是为了让戏曲更好地贴近大众,获得新的生机。”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现场气氛剑拔弩张。其他艺人也分成两派,争论不休。这次聚会不欢而散,但柳如霜并未因此退缩,她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
不久后,皇宫再次传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