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40-50(第1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40-50(第1/14页)

    第41章

    自从曹班将格物院学部的教材给了一套给郑玄,这位义兄就已经茶不思、饭不想地研究很久了。

    曹炽邀请郑玄同去打猎,不出意料地得到了拒绝的答复。

    “看来只有你亲堂兄陪你了。”曹炽摊手。

    在曹炽的催促下,曹班只能换上骑装,悄悄从行李中挑了一本书,带上随他一起去狩猎。

    夏秋交际的颍水湖畔温度、湿度都刚刚好,空气令人感到格外舒爽,曹家的马在城外单独喂养,出了城,沿着江水走过很长一段田垄,才渐渐看到适合狩猎的小树林。

    中国建筑以木制结构为主, 因此城市周边, 往往很难看见大树。

    曹班对狩猎不感兴趣,被曹家限制着许久不曾骑马,她跟着曹炽打了一只野兔,就借口身体不适,独自回到歇息的草亭。

    草亭搭一条小溪边,树林遮住了午后刺目的光线,林子里只能听见潺潺水流声和清脆的鸟鸣声。

    曹班将马拴好,发现亭子里已经有人了。

    是一个年纪比她还小些的男孩,看打扮,大概是同行狩猎的某位郎君的弟弟。

    男孩面前的石桌上摆着一卷书简,见曹班走进凉亭,男孩只是微微抬眼,给了曹班一个淡淡的眼神,便又低头专心读他的书。

    曹班自己带了书, 放下行囊,从里面取出一只铅笔, 见男孩占了石桌,也没有让位置的意思,识趣的走到角落另一边,打开书,用铅笔在上面涂改。

    这是格物院文科教材,经过和郑玄的交流,曹班决定对教材进行一次修订。

    小小的草亭里,两人相对和谐的各占一处,一时间四下里只剩下马儿吃草的咀嚼声音。

    坐在石凳上的荀攸,一直在悄悄打量这位不速之客。

    这个少年头戴麻巾,身着素衣,是典型的清贫人家的读书人打扮。

    可是刚刚抬眼对上视线时,又能看见他右眼一道伤疤从额头过眼一直都颧骨处,在这张清秀俊雅的面容上显得格外违和。

    再看亭外他牵来的那匹马,健壮结实的后腿,一看就是挽乘兼用的良马,这人显然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农户人家出身。

    荀攸想,莫不是附近占山为王的山寨主家的贼子?

    最近京师不太平,连带着毗邻的颍川郡内也有些人心慌慌,作乱的贼人似乎也比往年猖狂了不少。

    想到这里,荀攸悄悄把书简往自己方向挪了一点,一只脚也往后踩着,方便他见势不对随时撤退。

    好在来人只是看了他一眼,就很识趣的在亭子内的另一边坐下,放下手里的行囊。

    又见他从行囊里面,取出了一卷纸书。

    是的,和自己手里笨重的竹简不同,那是一卷由薄薄的纸张合订而成的纸书。

    难道这还是哪个世家的小郎君不成?

    他家不是荀家本家,但是也是旁支中比较兴盛的一支,因此家中才藏有竹简。

    他自小好经学,励志读透家中书简,因此得到了本家的青眼,和本家的少年人们一起入族学读书,也是第一次在族学见到了纸书。

    但那卷纸书是由麻纸制成,他感肯定,质感绝对不如眼前少年手里的那卷,而且他记得,当时负责授课的从叔荀爽告诉蒙学的孩子们,纸书珍贵,但是荀氏本家拥有全郡最多的纸制藏书,共计二十二卷,会奖励给最用功刻苦的孩子借阅。

    “沙沙”的声音从亭子的另一边传来,荀攸抬眼,见对方居然还用一支木条,在纸书上面涂涂画画!

    隔着石桌,他看不清那木条有没有涂掉书上面的字迹,但是不论如何,划伤珍贵的竹纸,不就是在暴殄天物吗! ?

    不不不,他绝不可能出身世家,世家子弟怎么会不知书籍珍贵?

    难道他是什么强盗的孩子?书籍是抢来的,故不知其为何物!

    他想起,前些年,颍川辛氏本家,就让一伙恶徒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给抢了。

    奇怪的是,这伙人不强库房的钱财布匹,而是挟持了主人,直奔书房,抢走了辛氏本家的藏书。

    虽然最后这伙嚣张的歹徒被郡守派人悉数捉拿,但是藏书却不知所踪,辛家也是书香门第,虽然家道中落,但是声名仍在,经此一劫,求助到颍川各个大家族中,想要凭记忆重新将丢失的书誊写下来。

    不过那时候荀攸还小,后来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隐约记得,辛家的二房的四子,就是在那次抢劫中,被恶徒刺伤后夭亡了。

    荀攸一个激灵,汗毛直立,心中又惊又怒,见少年微蹙眉头,眼脸上的伤痕随着他的动作更加明显骇人,一时拿不准对方的身份,不敢轻举妄动。

    曹班当然不知道面前男孩心里精彩纷呈的脑内剧场,也不知道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经历了农户子-山贼子-世家子-恶徒子的演变,她现在纠结的,是书里这段诗经赏析是选择郑玄推荐的“七月流火”那一篇好,还是应该保留原来自己定的“蒹葭苍苍”那一篇。

    荀攸在逃跑与和歹徒搏斗到底间激烈的挣扎了一番,一咬牙,卷起竹简,准备用“知识”的力量,给恶人当头一击!

    余光见小公子手起书简,曹班还以为对方要让位置,她这样举着书写字对颈椎不好,她起身道谢,对方见自己过来,却像是受到了不得了的惊吓,手一抖,当即转身,拔腿就跑。

    “哎!”

    曹班满脸疑惑,看向亭子外面,表情瞬间转变惊骇,身体先于大脑做出了反应。

    “停下——”

    荀攸闭着眼睛,不要命的撒腿狂奔,听到后面的人喊他,更是浑身冒汗,一睁眼,面前一片巨大的阴影罩住自己,他还没反应过来,一双手从后面揽过自己的腰,将他整个人仰面扑倒在地。

    身前是立刻勒住缰绳,从马上一跃而下,脸色苍白的堂叔荀衍。

    身后所触是一片温热柔软! ! !

    荀攸猛地反应过来,连滚带爬拉开和曹班拉开距离,指指满头细汗的曹班,又指指那匹差点要了自己小命的马。

    曹班摸着自己被压到腹部,长吁一口气。

    另一边,打猎归来的曹炽马上拴着猎物,和几名年轻人一起也回到到了凉亭。

    见曹班和荀攸在地上,荀衍的马在旁边打响鼻,三人皆是惊魂未定的样子,立刻明白发生了何事,连忙下马,来看曹班。

    “君实无事吧?有没有伤到?”曹炽*拉着曹班的衣袖,左看右看,见她身上没有伤口,才放心下来。

    荀衍将荀攸的手指头掰回去,拉着他就要给曹班下跪。

    这一下给曹班的惊骇不亚于刚刚那匹马,连忙和曹炽一起扶起了这对年龄差不到五岁的叔侄。

    一行人回到草亭里,曹班接过曹炽的水囊,打开塞子,闻到里面是散发着果香的凉汤,便没有推辞,小口小口地喝着,压压惊。

    荀衍表示,曹班救命之恩,荀氏必然重谢,曹炽有些不屑,想说话,被曹班用眼神制止了,话锋一转,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40-50(第2/14页)

    曹班介绍了同行打猎的各位世家子弟。

    一个名唤许子将的少年对曹班的义举大为称赞,又听曹炽道:“子将是汝南人士,汝南藏书千卷格物院知晓吧,那是我这位堂侄一手创建的。”

    得知曹班居然就是闻名郡内的格物院主人,众人顿时表情各异。

    曹炽自然是挺起胸膛自满脸骄傲,荀衍惊讶中,带着几分了然,至于荀攸的表情,就是纯纯的惊讶了,下巴好半天没收回去。

    许子将却是又惊又喜,和自己的从兄对视一眼,大声称赞曹班,夸她“武可堪风烈,文足述后叶”。

    对于曹班的这番评价,后来被武朝正史《武书》记录下来,用来形容融帝少时的风采。

    不过当时在阳翟城郊树林中的草亭里,众人却哈哈哈大笑起来。

    “许兄,怎么又把你们那一套,搬来阳翟了。”曹炽调侃少年。

    曹班不明所以,荀衍解释道:“这位许劭子将,和他的从兄许靖许文休,平日里最喜欢品评人物,颍川凡是有些名气的,被他俩遇上,都逃不过这遭的。”

    曹班恍然大悟,许劭被伙伴们嘲笑,有些不好意思,解释道:“我们只是想通过品评,让美好的品行得以发扬,让恶劣的品行得到遏制。”

    曹班问曹炽:“七叔也被评过吗?”

    曹炽表情晴转多云,想来得到的不是啥好词,不过这样还能一起打猎,看来七叔不是心胸狭隘之人。

    众人也知曹炽是故作生气,又是一番笑闹,热闹的氛围中,唯独曹班若有所思,许劭见状,有些不太确定地小声问曹班:“君实也不喜欢这样的品评吗?”

    曹班笑着摇头,她的脑海中闪过了一个主意。

    见气氛有些尴尬,荀衍道:“君实可是觉得言多不义?确实,君子慎言”

    “不不,休若误解我的意思了,”曹班解释道,“我是觉得,子将品评得还远远不够。”

    “哈?”亭内众人一时皆不解其意。

    “光品评颍川人士,怎么能够让世间的善恶得到分明呢?”

    曹班走出草亭的阴影,阳光下,黑色的眼睛变成了亮闪闪的琥珀色琉璃珠,她转身,看向亭内道:“不光要评颍川,还要评整个豫州,评整个疆国四域!”

    “要评,就评天下人!评天下事!”

    第42章

    吴声是谯县格物院十三名一期生中的一位,当初舍友江芜玩失踪,就是他怂恿负责点到的吕克,一起去找纪管事告的状。

    一期生作为最初跟随曹班的一批老人,在谯县格物院一号决议出台后,就被分到了各个学部给后进入格物院的孤儿们授课。

    吴声在武部学科方面的成绩, 要远高于学部, 他的性格在一期生中也是最为外放的,常常和出身洛阳的特勤组的学子们打成一片,因此他一直以为,自己会被分到武部。

    “哎, 想当初, 我好不容易打听到分部的消息, 连夜请教了许监督,连教案我都写好了, 谁知道第二天,给我分到了学部的文科呢?”

    吴声手摸着膝头,坐在蒲团上,和身边的人小声抱怨。

    身旁的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带着孩子,一脸看神经病的表情看着这个陌生人。

    好不容易来得早,占了有蒲团,还靠近讲席的好位置, 他可是专门来听“新闻”的,不是来听失意不得志的文士抱怨生活的。

    中年人尽量不理会身边年轻人的絮絮叨叨,努力将注意力维持在被人群环绕的木台上。

    这个不过二十尺见方的小木台,如今可是最近整个阳翟城,不对,应该说是整个颍川郡,最热闹的地方。

    小木台就搭在城中郡守府邸所在的长街口,因为每月初一,会有来自阳翟格物院的小童子在这个小木台上说“新闻”,故而此台也被称作“新闻台”,又因为说新闻是在月初,因此这一活动也被人们称为“月旦评”。

    甚至后来有外地人闻讯来听新闻,问本地人“新闻街”在哪,久而久之,颍川郡太守府前的长街,就被人们改称为“新闻街”了。

    按照这些聪慧的童子们的解释,所谓新闻,强调一个“新”字,其内容涵盖很广,一般会先报几条近期发生在各地的大事件,如重要官员的废起,造成重大影响的天灾人祸,运气好的话,甚至能听到来自京师的消息。

    随后是最吸引人的本地要闻,身边人身边事,最能引起热议,再然后是农时提醒和天气推算,到了这里,一般会给说新闻的童子和来听新闻的百姓休息一下,头脑灵活的商人就会趁这个机会,赶紧推销各种吃食酒水。

    这之后会由一位来自汝南的许郎君,对之前说的新闻进行点评,这个环节有时候会引起一些到场的士人的“热心建议”,百姓们喜闻乐见,只是郡守不得不为此专门派士兵来新闻台维持秩序。

    月旦评通常持续一整天,到了下午,会由格物院出资,邀请有名望的大儒或者有独特想法的士人,来台上讲学。

    据说月旦评初设当天,讲学阵容异常强大,由荀氏荀慈明为代表的本地名士们与来自遥远东方北海国的名儒郑玄和他的门徒轮番上阵辩经,场面堪称热火朝天!

    这会儿台上才刚刚开始,只听一个女郎君用清亮的嗓音说道:“邓皇后于三日前,复立”

    哗——

    这一上来,就是重量级!

    头一环节保持安静虽然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在场的人们还是不约而同发出了惊叹。

    皇后被废在本朝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被废的皇后还能复立?这还真是新鲜事!

    光是这一条消息,就足以填满等待了整整一个月的百姓们的大胃口。

    中年人的脖子都快伸到前面那人肩膀上了,耳边却又响起不和谐的嘟囔声。

    “你说,工、理、农、法,哪科不比文科有意思多了,本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