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60-170(第1/15页)
第161章
“三匹品质上佳的, 作为武举优胜者的奖励,其余的,就留给军体会吧。”
辽东的战马体型高大,适应寒冷的气候,在耐力和体力方面,不输混血了大宛“汗血宝马”的西凉马,而白马在战场上的威慑力和象征意义更是不可小觑,曹班决定好好利用起来。
随着曹班势力及影响力的扩大,扎根长安后,曹班的格物院一脉、段宁的田庄一脉以及三辅本地世家的新旧势力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一个人事领域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是任人唯亲, 还是任人唯贤?
如果要任人唯贤, 如何公平地实现举贤不避亲?
曹班的回答是——抄作业。
学习司马光“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扩大“众”的范围,从而提高公平性。
而扩大“众”的范围,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科举了。
算上六月刚刚结束的这次,曹班已经连续两年在领地内举行了统一考试,统一考试虽然在流程和要求上不及“科举”,但也算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填补了一部分稀缺管理人员的空白,因此曹班决定,在文化考试的经验基础上,将武力选拔也安排上。
考虑到汉朝土生士人都是下马为臣,上马为将,文武兼修,曹班打算将武举时间和统一考试稍微错开,录用时间统一到十月,这样有能力的人能参加两场考试,择优从之。
此外,姐姐手下凉、并二州的边郡将士和自己手下豫州、青州、兖州出身的关东将士也需要互相学习,加强一下感情方面的联络,因此曹班计划冬季的时候,在长安举办一场“军体会”,让军队之间的切磋一下。
曹班领司隶校尉后不久,向皇帝推荐段宁为大将军,由她统领武部,姐妹两人一文一武的统治格局自此确立。
和汉朝前几任执掌兵权和监察权的司隶校尉不同,曹班的司隶校尉府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制定和颁布法条。
而原属于司隶校尉的监察权,则转移到了御史台。
这种在外人看来完全是自断双臂的行为,别说洛阳了,就是长安城的北学府内,也成为了令学子们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
由于段宁离京,武部暂时由格物院出身的符柯和凉州田庄出身的武宽二人统管,武部下属情报部,则由粟飞负责。
“泰山郡传来情报,青州黄巾再起,发展迅猛,短短一个月时间,人数已达三万,北海国首当其冲,泰山郡、即墨港目前治安稳定,尚未发现成规模起义军。”
泰山郡是曹班初任之地,情报部这条消息一出,尚书们脸色各异,齐齐看向上首的曹班。
事实上,曹班对于黄巾死灰复燃,并不意外,当初在泰山郡凭借先发优势,掐灭的起义军萌芽也是这样,发展迅速,然而组织散漫,稍微成规模的军队想要镇压不是问题。
问题是,单纯的镇压,其实治标不治本。
农民之所以起义,无外乎是没饭吃了,这些年曹班治下太平,也是因为百姓有饭吃,能生存下去。
但集交州一州之地的余粮,也只是能供给一郡之地罢了,支持她们姐妹打败董卓,占领长安,已经是极限,如今长安与凉州、并州连成一线,凉并二州本就是边郡,能自己自足已是万幸,要想像袁绍那样扩张地盘,就还需要解决粮食问题。
汉末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是造成动乱的诱因,却也是摆在她面前,一个不得不除的根因。
既要解决起义军问题,又不想单纯杀光了事,就必须从打破环境上限方面找突破口。
——高产作物。
但坏消息是,几乎所有出名的高产饱腹作物,土豆、玉米、南瓜、红薯等,全部都是原产自美洲。
美洲,那可是在大洋彼* 岸的另一端啊。
曹班叹气。
“扬州那边的,如果关系都打通了,就选两个地方做口岸吧,交州也一样,划出贸易区来,参考吴郡娄县的经验。”
户部尚书点头记下,曹班又道:“选地方的时候注意避开良田,切不可因商废农。”
曹班目前手长有限,交州的水师已经发展多年,军队在手,心里有底,是时候推一推沿海经济,让市场的手来帮帮忙了。
“青州那边,先让徐正盯着,今年的统一考试,我会增加泰山郡的岗位,如果情况有变,我给予她便宜行事的权利。”
政务上面的事情都交代得差不多,其他人退了出去,只留下粟飞将一份文书递给曹班,曹班捏捏眉心,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粟飞帮她剪了烛心,屋内亮了些。
文书以防水纸袋密封,曹班一边拆封,一边听粟飞道:“上次给王允送回去的刺客起作用了,他这次秘密派了使者来谈判。”
长安和洛阳各自为阵,王允自诩公道正义,谈判不光明正大地谈,八成是心虚想谈和了。
“来的是什么人?”
“京兆长陵人赵戬。”
没印象的名字……
不在曹班记忆里的名字,要么就是不出名,要么就是死得早。
粟飞解释道:“是一名议郎,二十八岁,确实没什么大名头,不过他的从叔主公应当认得,赵岐,他的妻子是马氏女。”
赵岐……马氏女?
曹班隐约记起来了:“他和马融关系不太好?”
“是。”
曹班了然,这位京兆长陵人赵戬的从叔赵岐,娶了曹班老师马融的族女,王允估计是知道这一层关系,才派赵戬来讲和。
不过王允不知道的是,赵岐生性刚直,不喜马融散漫放荡的作风,在扶风时就曾和马融起过口角,赵戬是赵岐的从子,不知道有没有继承这一层厌恶在。
长陵同在三辅,赵戬相当于是长安本地人了,王允派他来,应该也是希望他利用家族势力从中调和。
仔细想想,赵戬估计在洛阳混得不大好,洛阳那么多官吏不派,派他一个二十多岁的议郎来。
估计与长安谈判,在洛阳方面看来,约等于寻死,赵戬能接下这个差事,也算是有胆识的。
曹班看完情报,笑了笑:“搞这么神神秘秘作什么,既然客人来了,我们热烈欢迎便是了。”
曹班没有猜错,赵戬还真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虽然在他的心里,不认为王允在洛阳专权是正确的,但汉室自然应该归于刘家,曹班一个异性侯,绑着天子在长安不归,也是大大的违逆。
他家原本在长陵也算大族,但董卓之乱时,被屠戮殆尽了,他作为幸存者,怀着身为汉臣的悲愤与死志,穿上了家中最后的华服,乘船来到渭水码头。
来此之前,他从王允口中听说了曹班的残暴,据说其人不男不女,似妖非人,以妖术控制住幼帝,因此他设想过无数种下船时的场景,被曹班的军队当场射杀、被曹班本人一口吞下,或者被砸破木船沉入渭水。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从甲板上走下来时,会面对码头整整齐齐两排士兵的列队欢迎。
一个穿着文官服饰的士人负手立于船下,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我妹究竟何时称帝》 160-170(第2/15页)
只迟疑了一瞬,对方便主动走上前,甚至伸手扶他下船,他都还没反应过来,旁边突然窜出一个小童,将一束鲜花塞到他怀里。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小童似乎有些害羞,说完这话便跑到了士兵队伍后面一个妇人身边,妇人和蔼地摸了摸孩子的头。
而队列后喧闹拥挤的围观百姓,也在听见了小童的声音后,齐齐喊着欢迎,赵戬没见过这种阵仗,被吓得连连后退,好在热情的百姓被士兵们拦着,没能靠近。
这时,年轻的官员微笑着拜服道:“我是吏部尚书马日磾,奉曹侯之命,特来码头迎接洛阳来使。”
马日磾! ?
赵戬在心中一惊,他知道这人,来之前,司徒在与他的密谈中说起马氏一族。
马融是曹班的老师,马融死后,其族子马日磾成了马氏家主,当时董卓命马日磾入朝为官,马日磾也没有答应,但马氏比赵氏幸运,董卓只来得及关押一部分马氏族人,曹班和段宁的联军便打到洛阳了,马氏一族得以幸存。
想到曾经的儒学名家家主以身侍贼,官至尚书,而自己还只是一个被牺牲的小小议郎,赵戬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司徒大人所说的密谈,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了这样盛大的场景,赵戬对于这次谈和,更加心里没底了。
两人在码头寒暄一番,赵戬重回长安,见曾经泥泞的渭桥河畔全然变了一幅景象,暗暗感慨,他神色稍定,企图找回场合,试探道:“我来,是想见一见曹侯。”
马日磾满脸歉意,一面扶袖引路,一面道:“实在抱歉,曹侯今日不在城内,所以托我接待叔茂,叔茂若是不弃,不如先到吏部尚书府一聚?”
人在屋檐下,赵戬猜到曹班不会轻易见自己,内心越发苦闷,只能随行,然而两人刚一迈步,两名拿着奇怪书册的年轻男女走到他们面前。
“文选报记者,想采访一下赵使者!”
“时文日报,赵使者叨扰了,能麻烦您说一下,来长安为何事吗?”
“什么?什么报?”被突然围住的赵戬不知所措,马日磾却习以为常了,笑着解释道,“叔茂不知道,这是长安的特色,新闻报纸。”
马日磾知道短时间内向赵戬解释什么是报纸有些困难,问两人道:“有上一期的报纸吗?”
“有的!”反应快一些的女郎立刻从背后的布袋里取出一张折叠起来的薄纸。
“这便是……报纸?”
赵戬接过,心里惊叹这“报纸”触手的材质和纸张的大小。
所有的文字内容都以一种几乎完美方正的字体书写,而且这么大篇幅,居然没有一处涂改!
这报纸恐怕价值连成吧……看看纸张上一些被揉皱的痕迹,赵戬感觉自己的心都在滴血。
“这份便送予叔茂,全当是见面礼了。”马日磾笑道。
赵戬大惊:“使不得使不得!”
他拿连忙将报纸小心“合上”,想还给女郎,却在这时,注意到了另一面上的一行大字。
——洛阳来使赵戬预计将于明日抵达渭桥渡口!
等等,这女郎是怎么知道的?
长安难道真的有人可以未卜先知?
赵戬突然想起王允口中的曹班妖孽说来,不由地一个寒颤。
马日磾作为户部尚书,也不是第一次在渭桥接待初到长安的外地官吏了,对此见怪不怪,很贴心地引导对方回答两家报社记者的提问。
“我奉王司徒之命,来与曹侯谈判。”
赵戬暗暗压下心惊,斟酌着用词,小心谨慎地回答。
两名记者手中的笔也不知是什么材质的,闻言埋头唰唰写得飞快。
赵戬侧过头,好奇地瞄了一眼。
只见女记者写道:洛阳遣使谈判,使者赵戬于今日正午抵达渭桥码头,户部尚书马日磾接见。
文字简练,内容详实,赵戬在心里啧啧赞叹,于是又转头看向另一人。
只见那男记者写道——
惊!洛阳使者赵戬以名自傲,非曹侯不见!
第162章
见马日磾和赵戬都看到了他写的文字,男记者有些尴尬地合上手里的笔记本,挠了挠头。
马日磾表情有些严肃地对男记者道:“虽然新闻刊物不由我吏部管理,但是你们也别太过分了, 我听管青说,你们文选报上个月已经被罚款了。”
男记者狡辩道:“我们已经整改了!这个, 这个就是我的个人习惯, 我会改,一定改!”
他用炭笔划去刚刚写的标题,赔笑道:“我们保证不会再犯了,尚书大人若是担心,这月新刊,我们送几份到您府上去?”
马日磾挥挥手:“你们都是专业人士, 相信你们吴主编能拿捏好分寸,注意点便是了, 新刊也不用送,我家小子很喜欢你们的刊物,期期都买呢。”
马日磾说完,便指引赵戬上了前来接应的马车,没注意到男记者因为他的话,眼前一亮。
赵戬在洛阳曾见过贵人出行所乘坐的马车,马日磾的马车虽然外观不如他在洛阳见到的华美,拉车的马匹上也没有繁复的装饰,但车内却另有乾坤。
车厢内铺有一层纱制褥子,上面摆有软垫和小木案几,角落里有一个造型奇特的木架子,上面立着摆放着书册,书籍珍贵,赵戬不敢随意乱瞟书封上面的字。
马车其实是半敞开式,两边车窗内侧悬挂着价格昂贵的棉布帘,布帘一掀,从外面看车内一览无余,因此布帘可以避风挡雨,也可以保护隐私。
赵戬在软垫上跪坐好,车内熏过香,味道令人心静。
“时文报是由颍川的许劭许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