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福晋是吞金兽[清穿]》 60-70(第1/41页)
第61章
苏澜对玉矿不是很感兴趣, 索性把剩下的信笺都交给了九阿哥。
九阿哥仔细看过后,不得不说寿善的运气是真的好!
寿善刚到缅甸,就去矿区视察。
他作为副手, 担心去到矿场后对这些不太熟悉,于是在路上的时候就一个劲请教。
负责人带了不少关于矿场的书册,另外还带了一些矿工, 寿善也找人过来仔细问了。
他问了一路, 对这些矿产有一定的了解, 这才勉强放下心来, 起码自己不会拖后腿了。
可是刚到矿场视察没两天,其中一角的矿口却塌了。
幸好崩塌之前有预兆,监工立刻把矿工都叫了出来, 只有跑在最后的几个人被砸到了腿。
人没死, 却需要养伤。
这里矿工熟手原本就少,寿善就安排大夫给他们治疗。
矿工当中有当地人,嘀嘀咕咕说着不太熟悉的满语。
寿善听了一耳朵,连蒙带猜, 得知崩塌的地方露出一块石头,看着颜色跟挖的银矿不太相似。
他跟负责人说后, 让人清理了崩塌的地方, 就去了那人说的石头的位置。
寿善仔细查看后, 怀疑这是一块玉矿石, 请了老矿工过来辨认, 还真的是!
于是他们连夜写折子, 让人八百里加急送进京城来。
寿善还把写给苏澜的信夹在其中, 一并送回来。
可以说宫里刚知道这消息, 苏澜这边也收到了。
九阿哥感慨道:“寿善的运气不错, 竟然能碰上玉矿石。”
“也不知道这玉矿多大,哪怕少点,也赚到了。”
毕竟也在金矿划拉的范围内,哥单威哪怕不想把玉矿交出去都不行,估计他觉得自己要吃大亏了。
金矿里挖出银矿就算了,怎么还会有玉矿!
皇帝也没想到,龙颜大悦道:“这真是好消息,没料到那金矿的地方就像是宝藏一样。”
挖了金矿出了银矿,挖银矿居然还出了玉矿。
他都开始期待,挖玉矿的时候会不会还挖出点什么来?
大臣们纷纷恭喜皇帝,只觉得是托了皇帝的福气。
要不是当初皇帝答应派兵去缅甸,也未必能得这么个金矿。
如果不是得了这金矿,后边的银矿和玉矿就可能落到反叛军的手上了。
原本有些对派兵缅甸的事多有异议的大臣,如今也闭嘴了,只觉得皇帝的决定十分明智!
只是如此一来,矿场的人手又不够了。
好在驻军多了之后,当地人有些进去挖矿,待遇相当不错。
不像是原本缅甸王族,让他们挖矿基本上只给点吃的,每天一顿,饿不死就行了。
而且还会派监工用鞭子抽打,让他们遍体鳞伤。
所以当初矿场招矿工的时候十分艰难,如今这些矿工不但有工钱,吃得还可以,起码管饱,于是一个个有了干劲,还趁机让家里的青壮年一并进来挖矿。
当地再招矿工的时候,就要顺利得多了。
尤其玉石矿十分坚硬,不熟悉的人很难挖开。
当地最多的是玉石,他们对挖这个颇有心得,挖起来是又快又好。
寿善是第一个发现玉石矿的人,自然得了皇帝的嘉奖。
官职升了一级,还另外赏赐了京城的一座宅子。
虽说宅子不算大,却也是御赐,十分荣幸。
等寿善回京之后,就能从家里搬出来了。
其实他们父母去世后,早该分家了。
不过一来家里银钱不多,京城买一座宅子不容易,加上几兄弟又没有重要职务,只领着八旗子弟的月银过日子。
虽说不算穷,却也不至于富有到能买好几座宅子了。
作为长兄的朱亮索性让兄弟们继续住着,等什么时候他们有钱能另外买宅子的时候再搬出去。
几个兄弟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成亲后妯娌之间也和睦。
一起住着互相也有照应,就一直住下来了。
如今寿善忽然得了宅子,写信来让朱亮带着嫂子住进去。
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从缅甸回京,宅子一直空着就太浪费了。
而且没人管理,也没人住着,就缺了人气。
等寿善很久之后回京,这宅子很可能就破败得不行,还要带着许久没住人的味道,还不如让朱亮先住着。
朱亮作为长兄,另外家里两个孩子,家里的院子就有点住不开了。
寿善知道朱亮肯定不愿意住过去,先写信来告诉苏澜,让妹妹劝一劝兄长。
苏澜收到信后,就等朱亮下值的时候把他请到府上来,提起寿善宅子的事。
果然朱亮摆手拒绝道:“这是皇上赏赐给寿善的宅子,我住进去算什么啊,实在有些大不敬了。”
九阿哥听后就笑着道:“这事你不必担心,我跟皇阿玛说一声就好。而且寿善说得也有道理,宅子一直空着并不好。”
朱亮还是拒绝道:“我在家里住着挺好的,不过宅子空着确实不好,不如让其他兄弟住过去。”
可是其他几个兄弟也拒绝了,又反过来劝朱亮住过去。
毕竟他们几个刚成亲不久,还没孩子,院子算是住得开,不如朱亮有两个孩子,一时就拥挤了起来。
见他们几个互相推让,九阿哥就有点看不过去了:“不如我让人买几座小宅子,你们分开来住,人人有份,就不用让了。”
朱亮第一个反对,其他人纷纷附和,这怎么能让九阿哥破费给他们买宅子呢!
他们就得自个掏钱买才是,哪怕九阿哥是妹夫,也不能占他的便宜!
九阿哥听后,只觉得这几个不愧是苏澜的兄弟,品性极好,于是笑笑道:“那怎么办,宅子不能空着,你们一个个都不肯搬过去,这如何是好?”
苏澜在旁边提议道:“不如就抓阄来决定,如何?”
朱亮感觉抓阄来决定实在有点儿戏,只是之前都拒绝过苏澜了,这点小事就不好拒绝。
他心里乐观想着,自己的手气一般,可能是其他几个弟弟抽到,也算是皆大欢喜的法子了。
哪里知道,朱亮第一个抓,打开就中了,顿时目瞪口呆:“妹妹不会在纸条上做了手脚吧?”
为了让他住进去,所有纸条全是写着中的!
其他几个弟弟笑着打开手里的纸条,都是空白的,显然只有朱亮真的抓到了!
朱亮一时无法相信,低头看着手里的纸条一脸无奈道:“妹妹,这……”
苏澜对他眨眨眼道:“大哥不是说抓阄决定吗?既然答应了,如今大哥可是想反悔了?”
闻言,朱亮能怎么办,只好答应了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九福晋是吞金兽[清穿]》 60-70(第2/41页)
来,又多谢几个兄弟让给他。
兄弟们纷纷好笑道:“明明是大哥手气好,怎么变成咱们礼让了呢!”
苏澜笑眯眯,却发现九阿哥悄悄看了她一眼。
显然九阿哥是发现了,她在纸条上做了手脚,只有朱亮会抓到那个纸条。
不过九阿哥没有揭穿自己,苏澜对他眨巴着眼睛,算是两人之间的小秘密了。
朱亮拖拖拉拉想着不要这么快搬,九阿哥直接进宫跟皇帝提起这个情况来。
皇帝知道赐了宅子后,寿善很多年可能都无法从缅甸回来,亲兄弟住进去帮忙打理也是挺好的。
加上朱亮在兵部上值,新宅子离皇宫要近一些,他去兵部也能更方便,住得还更宽敞。
于是皇帝并没多问就点了点头,毕竟宅子赏给了寿善,寿善想让谁住进去都行。
九阿哥说完麻溜想跑,被皇帝叫住,他顿时后背一凉。
不会他翻墙去索额图庄子那件事,最后还是被皇帝发现了吧!
九阿哥忐忑不安了一会,就听皇帝提起玉矿的事来:“当初朕说好了,金矿里的出息要分一成给苏澜。金矿里挖出了银矿,银矿也该给苏澜一成的话,这玉矿也不能例外。”
皇帝也没想到这金矿跟套娃一样,挖了一个又一个。
但是他之前答应过的事,怎么都不可能出尔反尔,毕竟皇帝是金口玉言。
九阿哥听到是这件事,顿时心里偷偷松了一口气,连忙摆手道:“皇阿玛已经给了金矿和银矿的出息了,玉矿实在不必也送。”
其实是苏澜不怎么喜欢玉石的样子,九阿哥也不想总占皇帝的便宜。
皇帝见九阿哥是真心不想要,于是拍板道:“这样的话,那让人送玉石过来打磨后,做了首饰给苏澜送去吧。”
既然不要分成,那总要分一点。
玉石最是养人,苏澜戴着十分合适。
听见这话,九阿哥也就不再推脱,连连道谢。
皇帝瞥了他一眼问道:“刚才小九一副很紧张的样子,怎么,背着朕又闯了什么祸?”
这话让九阿哥后背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皇阿玛也太敏锐了!
他连忙摇头道:“儿子就是生怕平日可能闯祸却不自知,被皇阿玛一叫,身体就先紧张起来了。”
皇帝听后笑了起来:“还不是你从小调皮,闯的祸太多?不过如今你成婚后,倒是越发稳重了起来。”
他摆摆手,没再留着九阿哥,示意小儿子该去户部干活了。
“户部尚书都问到朕这边来了,想要借小九去帮忙,还说户部上下就没有比你更会算账的人了。”
九阿哥苦哈哈道:“儿子算是听明白了,户部的尚书大人一要帮忙,总会使劲夸儿子,叫人拒绝不得。”
皇帝笑笑道:“户部尚书难得夸人,哪怕想让你帮忙,却也是真心实意的。”
话到了这个份上,九阿哥也不好继续偷懒,只好转头去户部了。
户部尚书看见九阿哥特别高兴,拉着他进去道:“就等九阿哥过来了,账本有些核算需要帮忙。”
九阿哥一进去,就见户部的人一个个气若游丝的样子,不由吓了一跳:“尚书大人,他们这是怎么了?”
户部尚书扫了一眼,不在意道:“没事,他们就是忙活久了才这个样子,等做完后休息两天就好。”
九阿哥心里一紧,这是得多累,累成这样啊!
他退后两步,这时候逃跑还来得及吗?
可惜户部尚书已经牢牢抓住九阿哥的袖子,让他逃脱不了。
户部尚书解释道:“皇上想着缅甸那边的矿场需要人手,只在当地招募也不够,要是有戍边的百姓迁移过去就更好了。”
矿场只用当地人,皇帝还是不大放心。
如果能在金矿周边弄个小的城镇,两边贸易和运输都能更方便。
用自己人,当然比当地人更能安心。
两边交流多了,要是通婚的话,那么就能潜移默化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九阿哥一怔,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金矿如今虽然签订了契约,归属还是在缅甸手上。
哪天哥单威死了,虽说有契约在,他的后人也能修改一部分协议,或者截断金矿和戍边的运输流通。
那么一来,金矿能挖,却运不出去,等于是白挖了。
哪怕有驻军在,双方打起来,明面上好像他们在争抢这个金矿一样。
如果模糊掉金矿的归属,让戍边的百姓迁移过来,渐渐往外扩张,掌握周围所有的土地和道路。
那么哥单威或者他的后人想要发难,也无从下手了。
只能说皇帝想得相当长远,不止他这一朝,连后代都想到了,要把金矿牢牢掌握在手里。
更别提这金矿还挖出了银矿和玉矿来,说不准周围还有别的矿产,还是尽快掌握为好。
百姓迁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户部要核算当地的户籍,再确定人数后,在矿场附近划拉一片地方。
迁徙过去,百姓总要吃住。
房屋得搭上一些简单的,让百姓能尽快入住。
不然一家大小住过来,连个遮阳的屋子都没有,大伙儿都在外边以地为席吗?
偏偏缅甸那边还多雨,哪怕搭个棚子也总好过淋雨,要冻着染上伤寒就麻烦了。
反正皇帝动了一下嘴皮子,户部就要算断手了。
看户部这些官员小吏快过劳死的样子,就知道这核算的户籍相当不少。
&n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