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10-120(第3页/共5页)

本站最新域名:m.ikbook8.com
老域名即将停用!

百官的最外围,被邀请前来观礼的他国使者此时亦心情无比复杂地听着高台上随风送来的祭文内容,高丽使者捂着嘴巴,眼珠子左看又看,他的左手边站着西夏使者,右手边站着金国使者,前面飘来‘南升北坠’的演讲。嘶,宋国现在可真嚣张啊。

    果然,金国的使者全程僵着脸观看大典,一看就憋着火气。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咯,高丽使者笑呵呵。

    大典结束后,各国使臣觐见皇帝赵芫,纷纷送上祝贺,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大宋的新皇帝政权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朝廷对待高丽、西夏,大理等国的使者一如过去,对待金国使者亦并无不妥当的地方,甚至金国使者得到了赵官家特殊关注,特别拜托其向身在金国的几位太子问好。

    “为什么是几位太子?”金使原本僵硬的面部绷不住了,忍不住询问,“我大金的皇帝陛下,托我向您问安,您应该礼尚往来。”

    赵芫恍然大悟,拍拍额头,“金国对外的战事,一直由几位太子出面负责,朕一时间只想得到他们啊。朕以为你们的皇帝陛下,其实不怎么管事呢。”

    金使紧紧皱眉,语气有些冲,“太子们亦听从我们陛下的指令,您不该有此疏忽,这是对我国皇帝陛下的大不敬!”

    此话一出,赵芫缓缓靠在椅背上,神色淡定,都不必在场的大臣出马,她身侧的内侍省大押班朱娘上前一步,充满威仪地甩动浮尘,怒目训斥道:“大胆,金使是在指责我大宋的皇帝吗?”

    带着和平使命前来的金使即使内心怒意冲天,却仍不敢表现出愤怒,憋红了脸,僵硬地辩解自己没有冒犯之意。

    赵芫大方地表示谅解,懒懒地摆摆手,“行了,是朕大意了,使者记得替朕向吴乞买问好。”

    宋国女帝对待金国皇帝和太子的态度,差别实在太明显,甚至是当着诸国使者的面,毫无掩饰,金使气的双目赤红,可想起来时大人们的嘱托,为顾全大局,他只得憋屈地忍耐住愤怒和委屈。

    金使退下后,后方一名高眉深目的壮汉走上前来,握拳在胸口见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女皇陛下,我带来了回鹘最精美的玉器和宝石,华丽的织布,以此代表回鹘高昌王向您问安。”

    对回鹘使者,赵官家就很温柔了,亲切地询问对方老大吃的怎么样,睡得怎么样,身体健不健康。盖因为,回鹘和大宋的关系不一般,宋承唐之正统,不单单是老赵家自说自话而已,而是得到了周边曾经隶属于大唐的属国的承认。回鹘沿袭与唐的姻亲关系,一直与大宋以甥舅相称,十分忠诚亲近。曾因为辽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帝姬凶残[宋朝]》 110-120(第5/18页)

    的契丹使者试图挑拨回鹘与宋的关系,差点命人将辽使给干掉。

    壮汉使者:“可汗一切安好,他时常念着中原的陛下,时常向上天祈祷您一定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朕亦十分挂念高昌王,”回鹘一直尽心尽力守护丝绸之路,赵芫是很看重这层关系的,她招手让身侧的内侍将准备好的宝剑、弓刀和龙园胜雪等物赠送给回鹘使者,“此刀剑削铁如泥,朕希望它们能相助高昌王护守国土,永世太平。”

    “谢陛下!”回鹘使者激动地接过去,令人激动的不是礼物贵不贵重,而是如今大宋官家的态度。有今日这句话在,他回鹘就可以重新挺起腰杆来讨伐来犯之敌。

    “臣代表龟兹王向陛下问安!”紧接着走上来的依旧是个高眉深目的壮汉,他口中的龟兹,其实也叫龟兹回鹘,和高昌回鹘原本是一家子。不过和中原王朝的关系,比不上高昌回鹘亲近,有点谁都不待见谁都能聊两句的意味在。并未因为曾经作为大唐的安西都护府下辖部落,而对大宋另眼相看,反而分别与契丹和西夏联过姻,以此维持部落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向大宋纳贡,与高昌回鹘一般护持着中原通往西域的商路。

    赵芫也赐予了宝剑和茶砖,称赞了番龟兹王的功绩,龟兹使者于是也心满意足了,只不过,他在退下去之前,向赵芫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消息。

    他说,在更西面的葱岭西回鹘,正在打仗,一个从灭亡的辽国逃亡过去的契丹王族在那里掀起了战火。

    所谓的逃亡的契丹王族,指的是赫赫有名的耶律大石,这位大兄弟是个狠人,但在场的众人没一个有预知能力,对龟兹使者提供的讯息皆没往心里去。赵芫倒是听说过耶律大石这个人,但龟兹使者没有直接提起其名字,所以连她也没想到那个挑起中亚战火的人就是历史上建立了西辽帝国的耶律大石。

    [葱岭西回鹘、龟兹回鹘、高昌回鹘三部所占地理位置其实非常大,西边和阿富汗接壤,东边囊括新疆乌鲁木齐和罗布泊。在唐时隶属于大唐的安西都护府。]

    吐蕃诸部也遣来两名使者朝贡,认一认中原的新皇帝。(吐蕃在地图左下方,上囊括青海,下囊括喜马拉雅山脉)

    历经二圣北狩的灭顶之灾,眼看大宋终于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文武百官欣慰之余,明白这一切都归功于大宋对金作战的胜利。如果赵芫没有登基,没有剿灭金国十五万大军,没有打败完颜宗望、完颜娄室,就没有今日的诸国朝贡。

    在大宋陷入危难的时刻,甚至连诸国使者的影子都看不到半个。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唯有绝对的强者,才能获得和平和友谊。

    朝会之后,赵芫遣人给正在开封办事的张俊去信,让其和诸国的使者接触一下。大宋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这几年的战事停摆了一段时间,各国私底下也挺着急恢复通商,大家都想赚钱啊。

    张俊这个人精早就等着官家召唤他,收到信后,屁颠屁颠,只用半日的时间就赶到京师,一连数日攒了好几个局,邀请各国使臣吃喝玩乐。

    旁人倒好说,只金国使者对张俊的示好,态度一直不阴不阳的。这怎么行呢,在官家的谋划当中,金国可是重中之重。

    第一日,金使冷脸参加饭局,公事公办地对张俊说他不负责金国的贸易事务,那是金国户部的职责范围。第二日,张俊将饭局的地点改到在画舫里,邀请了名伶前来奏乐,在动人心弦的美女和乐声的包围中,金使稍稍放松了些口风,说可以帮他问一问朝廷的风向。第三日,饭局直接摆在东京城最大的青楼楚馆里,在美女如云、酒池肉林和金银珠宝的强烈刺激下,金使终于露出了笑脸,和张俊各自揽着美人,称兄道弟起来,拍着胸脯保证帮他搞定商贸的事宜。

    喝得醉醺醺的张俊哈哈大笑,大着舌头对金使忽悠,“好兄弟,事能不能办其实无所谓的,我主要想交你这个朋友,金人当中,唯有你叫我一见如故,恨不能立刻结拜为异姓兄弟!”

    收下了数目庞大的金银财宝,以及红颜知己的金使一把抱住张俊,也大着舌头,“结拜,今日就,就在此结拜为兄弟!”

    于是醉醺醺的张俊又多了个异姓兄弟,将人送走后,他摸摸脑袋,问身边下属,“老子现在有多少个异姓兄弟了?”

    下属也懵逼,期期艾艾地回道:“好像,好像有十个?十一个?”

    “算了算了,数不清不数了。只要事能办成,都是老子的亲兄弟!”

    半个月后,张俊向赵芫上疏,开封官行开张了。

    第113章 大雅之堂

    张俊这段时间一直在开封附近的城市收购货品,高档货、普通货,一律来者不拒。高档的茶叶、丝绸、手工制品可以贩卖给各国的富豪和贵族,对他们来说,金银财宝来的太简单,反而是中原稀有的奢侈商品更为难得。又因为富豪和贵族对中原商品的追捧,本地的平民百姓,就算没有多余的银钱,也会产生购买一两件中原舶来品的冲动。贵族们喝一两金子购买的茶叶,他们可以喝一贯铜钱购买的茶叶,对平民来说,滋味大差不差也很不错。

    诸国使臣的到访,就像困了递枕头来,向张俊面前精准投放了一堆商机。而且背后有官家支持,什么政策利好或者外交变动,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可以说官行的成功开张,是顺理成章的事。

    第一批商品,总价值上千万贯,如果运输路上不出意外,顺利抵达各国,那么带来的利润将会在数倍乃至十倍以上。张俊自认在计算利润的问题上,绝不会算多,也不会算少,过去十多年来的大规模经营的经验,此时带来了无法想象的优势。就好像一个白手起家的世界五百强商界大佬,忽然被挖到了另一家集团,干的是同样的事,人力、物力、资源、门路样样比原本的集团丰富,对他来说,就如同鱼入海鸟归林一样顺畅。

    不过,往日他都是调派军队中的士兵,为自己跑商路,现在官行却没有了军队的人力资源,得重新组建靠谱的商队。

    使者们已经归国,和他谈好了等他张俊的商队一入他们的国家,就能得到官方的优待。

    现在关键便在于,需要同时建设多个面向不同国家的商队,他到哪去找那么多青壮劳力呢?

    纠结了许久,张俊还是跑回东京城,向赵芫求助来了。

    “官家,只要将宁州的守军拨一万人给我,不,只要拨八千人,臣敢保证,这趟买卖一定能十倍赚回本金!臣并非有意投机取巧,而是为了官家您的收益最大化,诸国路途遥远,艰难险阻,匪盗众多,若是路上丢了货物,那么前期的所有投入便都打了水漂,得不偿失。”

    赵官家在前头走,张俊在后头跟着搓手,一刻不停地试图说服官家。

    “臣明白,开此先例实属不易,臣可以出面和我那群兄弟们商议退伍回家,回头以平头百姓的身份加入商队,如此便没有什么阻碍了。”

    前头内侍快步走来行礼,说李院士到了。

    赵芫停下脚步,转身定定看向张俊,张俊的体型极壮,然而此时却弯着腰,努力做出可怜的祈求姿态,“官家!”

    赵芫已有了些想法,可一时难以组织成系统的章程,沉吟着又向前走了几步,终于抓到脑子里的灵光,她说,“吴俞。”

    仿佛影子般跟随着的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帝姬凶残[宋朝]》 110-120(第6/18页)

    前司都指挥使快步上前,“臣在。”

    “朕记得各军当中,不乏年老体衰者,以及受伤残疾的士兵,”赵芫说。

    “是,不过上四军经过整顿,已经没有这部分人在里头浑水摸鱼。”吴俞应答。

    “除了上四军,各地厢军、边军当中,这样的士兵还有许多。”赵芫看向张俊,话说到这里,意思显而易见。

    张俊顿时大喜,拱手道谢,“官家英明,老兵和伤兵在战场上失去了价值,但用以护卫商队却绰绰有余。臣这就去联系各路厢军。”

    “此事,让吴俞陪你一起办。”赵芫挥了下手,两人于是告退,接班离去。

    这头李清照坐在议事厅里,正等着官家过来。

    她的身旁跟随着数名学子打扮的年轻人,此时紧张的脸色发白。

    “官家召见我们做什么呢?我们的工作只不过在报社打下手而已。”

    李清照淡然地训导:“莫要妄自菲薄。”

    “是,院士,我等只是有些紧张。”其中一人连忙解释,“毕竟我们只是写过基本闲书的小说家之人,想不到居然能被官家召见。”

    “或许,小说亦有大用。”咱们这位官家的思维,不能以常人揣度之。

    说到这,赵芫已大步走进来,身边跟随的殿前司诸班直和内侍们散去各自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身姿挺拔英武的女官家几步走到上首书桌后坐下,抬手叫作揖的几人免礼,“今日召你们来,正是有件事要安排给你们办。”

    在几人好奇期待的目光当中,赵官家笑着说,“中科院一直负责报纸发行之事,街头巷尾的百姓们都很喜欢看报听报,你们办的很好。但是,前些日子,朕忽然想到,除了走街串巷的,能够抛头露面讨生活的百姓喜欢看报纸,大宋还有一种人没有报纸可看。”

    李清照不解地问:“是什么人?”她记得,官家的政策连不识字的乡下农人都有照顾到,天底下,除了贫苦农人,还有哪些人是没有报纸可看的吗?

    赵芫:“养在深闺的女子。”她说,要办报纸给赵多福看,并不是句玩笑话,也非玩乐之举。

    “既养在深闺,说明家中有些资产,为何会没有报纸可看呢?”李清照更加不理解了,她从小博览群书,父母从不在此道约束她,所以听到赵芫所言时,只有奇怪之感。

    可是,在大宋,像她一样的女子,向来如同凤毛麟角般稀缺。

    “朕说养在深闺的女子无报纸可看,并非指的是她们家中无钱购买报纸,”赵芫手指点了点额头的位置,解释道,“是指这里头,我们的报纸不符合她们的喜好。一个向来只读女戒女则,从未接触过国事的女子,即便将军事报摆在面前,恐怕也只有被用作餐盘垫子的份儿。同理,这部分闺阁小姐,既不通农事,又没有抛头露面做生意的经历,也无法阅读专业的农事、经济知识。”

    “这样以来,岂不是无报纸可读嘛。”

    李清照明白了,“官家想另外办一份,能够让闺阁女子阅读的报纸。”

    赵芫微微颔首,那日赵多福的抱怨倒是提醒了她,有条件供养女儿读书的人家,让读的只是女戒女则,积年累月下来,便再也看不进去其他书本,唯有儿女情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