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西汉支教指南》 230-240(第1/17页)
第231章
我主大单于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尽快确定汉匈联姻的流程和日期。
张不疑奉老父亲张良的命令去封宫中筮者的口,按理说,这种事要确保万无一失,那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死无对证,毕竟,这世上只有死人的嘴是最严实的。
奈何张良提了要求,不让他闹的动静太大,还要保住那筮者的命,那张不疑就只好采取间接举动了。
而下药和威胁是其中效果最好的,张不疑为了以防万一,所以决定双管齐下。
威胁好说,抓几个亲属,就足以让其投鼠忌器,但下药的话,还是给宫中的筮者下药,那就需要同在宫中任职的太医相助了。
好在如今的太医令是淳于意,此人早已投诚到了林清源麾下,张不疑找他做点什么也方便的很。
而淳于意在接到张不疑的暗示后,也并没有怀疑什么,而是如往常一般配合了他,可其实只要他询问一下林清源就会知道,后者对此根本不知情。
于是乎,这桩谋算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的成了,时间一晃而过,很快就来到了第二年的花朝节,也是就是小嫣然十二岁的生辰。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只是个小生日,也没什么特殊的含义,左不过家里人摆几桌酒席一起吃个饭,庆祝庆祝也就是了,到底小孩子家家的,不好弄什么特别大的排场。
只是这一次,刘盈却破天荒的提出要在宣室殿大办一场,还邀请文武百官都来参加。
而林清源也明白他想干什么,这无非是要向不久前到长安来的匈奴使团,传递出他这个做舅舅的特别看重小嫣然的意思,进而为下一步的解除婚约做打算。
至于解除婚约后会如何,那是以后的事了。
而眼下,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摆脱这个所谓的汉匈联姻。
于是乎,花朝节当日,整个宣室殿便布置的十分隆重,但又不失喜庆,到底是打着过节和给小嫣然庆祝生辰的名头,这该布置还是得布置的。
宴会上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刘盈坐在上首处,窦漪房坐在他身侧。
大汉以左为尊,按理说,帝后的左下方应该就是小刘启这个太子以及馆陶公主的位子,但现在坐在那儿的却是刘元和林清源。
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是帝后的姐姐和姐夫,按宗法长幼的观念,也说的过去,至于小嫣然,小刘启,以及馆陶公主刘嫖,则是作为小辈单列几桌。
又因为今天是小嫣然的生辰,她从小就备受皇室的宠爱,所以她的位置几乎和小刘启齐平。
但小刘启也不在乎这些,或者说,他还小,还意识不到这些代表什么,反而因为从小养在刘元膝下的缘故,和小嫣然这个表姐分外亲近。
而小嫣然自觉是个大孩子了,在照顾小表弟的时候,也没忘了小表妹馆陶公主刘嫖,三个孩子玩的很是开心。
而宣室殿中的大人们看到这一幕,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都是各种溢美之词,盛赞皇室的和睦。
这也让刘盈很是高兴,而不知内情的刘元和窦漪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们玩的快乐的时候,也觉得很高兴。
只有林清源在面带微笑的同时,眼里时不时闪过一丝忧虑,因为他清楚,今天的重头戏还在后头呢。
果不其然,等宴席准备要开始的时候,便有侍者上前禀报,言说匈奴使团的使者为贺小翁主生辰已经来了,正在殿外等候。
其实匈奴使团早几天就到长安了,他们还大张旗鼓的带着许多贺礼,但刘盈一直没接见他们,这一拖就到了小嫣然的生辰。
想着大单于给自己的任务,那匈奴使者不敢再等下去,正好此时宫中来人,言说可以觐见,他便带着东西来了。
也就是说,今天这一出,是刘盈刻意安排的,可除了他和林清源之外,没人知道这是刻意的。
大家都以为,匈奴人是来砸场子的,毕竟,那个所谓的汉匈联姻是怎么回事,坐在宣室殿里的老臣们都是知道的。
就算有新来的不清楚的,也会被同僚上司隐晦提醒,不要对此随便发表什么意见。
总而言之,当殿外开始唱诺,言说匈奴使臣已经到了的时候,殿内的公卿大臣们就停止了宴饮,一个个的看向了门口。
跟过去的数十年一样,除了匈奴正使外,跟随对方的其他人在踏入宣室殿后,都规规矩矩的停在了离大殿正中几十米的地方叩首跪拜,并异口同声的说道。
“奉天地所生,日月所至,匈奴大单于之命,敬问汉朝皇帝无恙。”
按照当初汉高祖和冒顿大单于在白登之围签订的合约,两国约为兄弟,汉使至匈奴,需用匈奴礼节向大单于问安,反之亦然。
而这次的匈奴正使也不是外人,就是上次在边境与林清源他们见过的那个左大将呼衍氏。
对方是匈奴三大贵种家族之一的呼衍家的族长,与单于王族有血缘关系,且是冒顿大单于的心腹。
那么按照之前的合约规定,对方来了汉朝,则自动享有诸侯王长者的待遇,可以不用跪拜,但仍需问安。
于是乎,这位匈奴的左大将呼衍氏便微微欠身,行了一礼,并用流利的汉语道,“大匈奴左大将呼衍氏,见过汉朝皇帝,敬问皇帝无恙。”
“朕躬安,贵使免礼吧,另外,等贵使回到匈奴王庭后,也替朕问大单于安。”坐在上首处的刘盈听到这儿,也微微抬手,比较客气道。
尽管他心里对匈奴人一点也不感冒,但是有些面子工程该做还得做啊。
而匈奴人那边也是一样的,明明知道汉朝不可能这么客气,但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糊弄我,我糊弄你的,走这个所谓的外交流程。
“皇帝陛下的问候,臣一定转达给我主大单于。”所以左大将呼衍氏即使心里清楚的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嘴上却依旧恭敬的答应着。
然后他也不啰嗦了,直接进入了正题,从身旁的一个随从手里接过一个盒子,从中取出两张羊皮纸。
“此乃我主大单于给皇帝陛下的亲笔国书,请陛下过目。”他先展示了第一张,但没有打开。
“此外,我主还托我带来了礼物,一来是彰显汉匈友好,二来也是贺小翁主十二岁生辰之喜。”然后他又展示了第二张,这是礼单,也就当庭念了。
“奉冒顿大单于之命,此次我大匈奴使团带来黄金一千两,骏马一百匹,肥牛两百头,羊两千只,各色西域珠宝器皿十车,奶酪美酒各二十车,请大汉皇帝陛下笑纳。”
说完之后,左大将呼衍氏便微微欠身,再次行了一礼,把礼单和之前的国书放到一起。
与此同时,刘盈身边的侍者也随即下去把东西都接了过来,并呈了上去。
“冒顿大单于这次托你带这么多礼物,朕猜想,除了你之前说的那两个原因外,还有别的缘由吧。”
刘盈伸手拿起礼单和国书,但也没看,而是径直放在了面前的案台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下头的匈奴使者,开启了问话。
“皇帝陛下英明。”左大将呼衍氏先行了一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西汉支教指南》 230-240(第2/17页)
“我主大单于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尽快确定汉匈联姻的具体时间和流程,也好让我大匈奴上下早日为迎接小翁主嫁入草原做准备。”
“届时汉匈联姻一成,两国结万世之友好,永不动刀兵,这岂不是喜上加喜吗?”他脸上笑的灿烂,嘴上也说的漂亮。
只是这宣室殿里没人愿意听这个罢了。
“嫣儿是我们大汉皇室的掌上明珠,金枝玉叶,且她如今才十二岁,现在就谈婚论嫁,也实在有些早了吧。”
虽然早有预料匈奴人要做什么,可事到临头了,刘盈还是生气的很,不过他也知道,这个场合实在不宜直接撕破脸,也就只能不咸不淡的寻了个由头委婉回绝。
“小翁主去年十一,今年十二,再过两三年,便是及笄之年,正可以谈婚论嫁。”
“而且两国联姻兹事体大,容不得半分马虎,方方面面都要准备的妥妥当当的才行。”
“如此一来,那我们提前预备下,也属正常啊。”左大将呼衍氏却据理力争。
“便是不提这些,只说去年我大匈奴的两位王子都曾在边境见过小翁主,且都对其中意至极。”
“两位王子回转王庭后,对大单于言说此行之遇见,更是多溢美之词,言小翁主容颜出挑,性格坚韧,正适合成为我大匈奴未来的大阏氏。”
“而冒顿大单于知道此事后,亦是十分满意。”
“自此我大匈奴上下,更是无人不日夜盼望小翁主嫁到草原,以应当年之吉兆,也全如今之婚约啊。”
左大将呼衍氏开始把这个政治联姻渲染上了温情色彩,并竭力打造双方人选天生一对的印象,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他打的这张牌,确实不在刘盈的预料之中,而且他还说的情真意切,这样一来,他们汉朝这方面也就不好太过强硬,否则便有咄咄逼人的嫌疑。
一时之间,刘盈竟是不知该如何回应,而是下意识的看向了林清源,后者也就心领神会,站起来替他开口了。
“左大将方才讲,你们匈奴的两位王子都钟情于我女,那么不知到底是哪一位被冒顿大单于确立为左贤王了呢?”林清源也不去扯皮那些有的没的,而是直接掐住重点。
“这……”,左大将呼衍氏果然犹豫了。
去年在边境谈判时,难住他的便是这个问题,如今再次直面林清源,竟然还栽倒在了同一个坑里,他也实在有些郁闷。
可奈何这会儿冒顿大单于确实没有真正确立左贤王,哪怕他心里知道该是哪位王子得此殊荣,也不敢轻易说出口。
“既然冒顿大单于并未确立左贤王,也就是说,你们匈奴对联姻人选尚在商量,不能给出准确答复。”
“而我女现在又尚不足岁,双方对于谈婚论嫁的事,也很是没必要如此着急嘛。”
林清源见状就知道乌孙王子猎骄提前发给他的信函是真的,匈奴就是没准备好,这次仅仅是试探而已,所以他这才能十分镇定的应对此事。
“我主大单于虽然还未确立左贤王,但我大匈奴的稽粥王子已经年满十九,兀离王子也有十二。”
“如若等到小翁主及笄之年,再来商谈联姻之事,又要耽误一年半载,若是兀离王子也就罢了,但倘若是稽粥王子,那届时即便婚事成了,也难免有不美的地方。”
“我以为倒不如提前预备的好。”左大将呼衍氏只能竭力争取,而他也没有提自己到底站队了哪位王子,而是以年龄大了不好再拖为由,期望能对付过去。
如果汉朝是真的有意结这门亲,那么人家说的还挺在理的,男方有两个人选不假,但稽粥王子才是最重要的那个。
考虑到稽粥王子现在就已经十九岁了,如果等到小嫣然及笄,两国再来商谈婚约,那么等他正式娶到自己的阏氏时,就至少是二十二岁还多。
而在草原上,这个岁数才成亲的,简直屈指可数,也难怪匈奴人着急走流程。
可奈何这宣室殿坐着的,有一位算一位,根本没人想跟匈奴人结亲。
更何况能在宣室殿内占据一个位置的官员,谁也不是傻子。
陛下和太傅刚才的态度已经很明显的,这就是在敷衍匈奴人,根本没打算嫁小翁主。
既然是这样,那他们自然不会跳出来替匈奴人说话,整个宣室殿安静的可以。
但也不能总是这么僵着,刘盈只好开口说会好好考虑一下,让使臣们先参加宴会,具体细节容后再议。
左大将呼衍氏也觉得,到底是在汉人的地盘上,且外交谈判从来也没说一次就成的,便也就顺着台阶下了。
宣室殿再次恢复了觥筹交错的宴会场景,只是这会儿,人人心里都有了些别的想法,特别是当事人小嫣然,以及她的父母亲,还有舅舅刘盈。
至于窦漪房,她倒不怎么在乎小嫣然会嫁给谁,她只是不愿意林清源因此伤心,所以接着喝酒用袖子遮挡的动作,频频偷看林清源的神色。
至于位于厅堂左右两侧的文武百官,他们则是和就近的同僚正窃窃私语着什么,并不时的撇过被设座的左大将呼衍氏,眼神中带着审视和鄙夷。
不过大家都掩饰的很好,并没有让他发现,这会儿陛下并未明确表态,那么安全起见,他们还是谨慎些好。
只是在众多的朝臣之中,有两个人,却看出了些端倪,正是奉常叔孙通和廷尉张恢。
他们两人,一个是儒家的掌舵人,一个是法家的话事者,都对今天这事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觉得这是个机会。
于是乎,在宴会结束后,他们便分别找来了自己人进行商议,而刘盈同样单独召见了林清源,就此事谈论起来。
第232章
他是刘盈,可也是皇帝,我能把女儿的未来托付给他吗?
宴会结束后,刘元和窦漪房先把孩子们都带了回去,而刘盈则是在宣室殿的书房里单独召见了林清源,两人谈论的,自然还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