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汉初成开国首相》 120-130(第1/15页)
第121章 麒麟阁吕后图穷匕见
魏倩抱着他,张良还好,身子骨还健朗,修仙问道都是小事,老了能找到兴趣爱好有这心境才是大事。
看萧何一退下来,依旧闲不下来,她去看他时,萧何对着国事细细叮嘱,生怕她冲动出错,上面决策错了,都是民众买单。
魏倩一直应声,魏倩想到萧何,觉得汉初也可以有一个功臣阁,起码得让萧何看看,让他主持这事,既不费眼睛,也让人心服,主要是调整心情。
他越发老了,魏倩怕再不建就没机会了。
张不疑明天便走了,这一晚他们好生温存了一翻,她抱着张不疑,“不疑,我等你回来,你明年春天,对你爹说,要整理编作大典,他定会回来的。”
“明年?”
“嗯,今年要修功臣阁,你爹肯定名列在前,不想掺和,明年就可以了。”
张不疑埋她怀里,“嗯!”
未央宫前殿,魏倩整了整玄色绶带,玉组佩随着她的走动在朝服下轻响。
“陛下临朝——”
“太后陛下千岁。”
“众卿免礼。”
宦者令的唱喏声中,吕后垂帘升座,那双凤目扫过丹墀下的众臣,魏倩执笏板出列时,吕后的眉头跳了跳。
“太后陛下,臣有本奏。”她的声音清越,在空旷的大殿回响。
“魏卿有何事要奏?”
“高皇帝创业艰难,诸将披荆斩棘。臣请建麒麟阁,图画功臣形貌,使后世知我大汉开国之艰。”
帘后传来玉器轻叩的声响,吕后腕间的玉镯撞在龙椅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功臣们一下子就精神了,眼睛都快发光。
“哦?”吕后的尾音微微上扬,“魏相国倒是念旧,不知当如何建造,如何排序?”
殿中空气骤然凝滞,魏倩看见曹参的笏板微微发颤,而站在武官首列的韩信,也盯了过来,论功绩,第一不是他是谁?
“臣与萧相国总领百揆,当共居首功。”魏倩执着笏板很稳,她大言不惭给自己定功。“然韩信将兵,彭越转饷,皆——”
“魏卿。”吕后突然轻笑,金步摇的垂珠簌簌作响,“你漏说了一人。”
她掀开纱帘,露出保养得宜的面容,眼角细纹里藏着锋芒,“若无留侯画策,何来今日未央?”
魏倩顿了顿,她当然知道吕后要抬举张良——那个如今在终南山修道,却始终如阴魂般笼罩朝堂的谋圣。
但张良功排前面,这就让人不服了吧,凭啥?他排陈平前面陈平没话说,他排她与萧何前面,就纯粹是搞事。
怪不得张良不肯回长安,吕后过于怀念他,她若有子房,安能让魏倩天天搞事。
“陛下圣明。臣请增建凌烟阁,专祀谋士之功。留侯当居其首,陈平次之。”
朝堂上响起压抑的抽气声,她抬眼时,正对上吕后似笑非笑的神情。
文臣立刻骂起来了,“凭什么?子房有功,但如此偏袒,臣不服,也难以服众。”
“对,太后陛下未免过于偏袒。”
吕后看了看他们,“朕说可行了吗?魏相这是想将子房放到火上烤啊。”
是谁想捧的啊?这么倒打一耙!
但她还是柔和了眉目,恭敬道,“太后陛下明鉴,臣年少,实不能为诸臣论资排辈。”
吕后的表情凝固,魏倩又高声道,“但匃奴犯边,正值用人之际,若功臣阁速成,必能激励三军!”她故意看向武将行列,“臣请以战功最著者为先。”
韩信直起了身子,随着武将们此起彼伏的附和声,魏倩看见吕后涂着丹蔻的指甲深深掐入手掌,青白一片。
“着少府即日动工。”吕后终于松口,却意味深长地看了魏倩一眼,“魏卿如此体恤老臣,不如由你亲自督造?”
魏倩拱手一礼,嘴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太后陛下,臣年少,且事忙,以臣的年纪以定排列,诸将定是不服,萧相年老功高,又退出朝堂,最是公正,由他来拟定,必朝野皆服。”
“准奏!”
朝会一散,功臣们便三三两两聚在一处议论,韩信大步上前,拦住了正欲离去的魏倩。
“魏相国!”他声音不避人,引得周围众臣纷纷侧目,“这功臣阁一事,究竟是何用意?”
魏倩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周勃、樊哙、灌婴等人,缓声道,“功臣阁,自然是为表彰功绩,以传后世。”
魏倩环视众人,目光在韩信面上多停留了一瞬,继续道,“诸位将军当年追随高皇帝征战四方,如今四海升平,正当将诸位功业镌刻金石,使后世永记。”
周勃捋须沉吟,“相国此言固然有理,只是”他欲言又止,目光扫过宫墙上的侍卫。
魏倩会意,“周将军可是担心排序之事?此事已交由萧相国主持,必当公允。”
韩信突然冷笑,“萧相国?他如今闭门不出,如何”话未说完,便被灌婴扯了扯衣袖。
樊哙粗声道,“俺老樊不在乎排第几,只要能让子孙后代知道俺跟着高皇帝打过天下就成!”
总之他话放下了,他必须入阁。
魏倩笑了笑,樊哙一直粗中有细,“樊将军快人快语。不过”她话锋一转,开始挑事,她要让萧何热闹一下,“这排序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关系后世对开国功业的认知。排在前列的,自然会被视为开国首功。”
众将闻言,神色各异。韩信眼中精光闪动,周勃若有所思,灌婴则悄悄握紧了拳头。
“诸位放心。”魏倩提高声调,“我当奏请太后,凡列入功臣阁者,其子孙可荫补入仕。”此言一出,众将顿时面露喜色。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宦者尖细的嗓音,“太后宣魏相国即刻入宫议事!”
魏倩向众人拱手,“诸位且安心,待阁成之日,必当邀诸位共襄盛举。”
魏倩来到兰池殿,如今太后坐这,她听到传话便进去,“见过陛下。”
吕后看着她,“魏相坐。”
她脱靴踩在地板上,与吕后相对而坐,“今日要谢太后成全功臣阁。”
吕后扯了扯嘴角,她已经不想说啥了,“朕思来想去,如今确实用人之时,魏相思虑周全,当赏。”
“谢太后陛下恩赏。”
吕后图穷匕见,功臣阁是名,撒出去就撒出去了,只是让魏倩与众功臣缓和了关系,她有些心塞,但这不是大事。
大事是她想办的事。“魏相,匃奴屡犯燕国,燕王是守不住疆土,还是与匃奴勾结呢?”
二人目光相接,似有寒芒在虚空中交锋,魏倩笑了笑。“臣于长安怎知?不过燕王年幼,想来勾结之词有些过。”
——
吕后权势稳下来,就盯上了藩地,不能让藩王这么发展,但她也不想让人过于害怕提防,那么就以旧怨为突破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到汉初成开国首相》 120-130(第2/15页)
她盯上了赵王刘如意,可刘邦为了防她,将周昌派到赵国为相,当年周昌为了不让刘邦废太子,可是做了许多事。
周昌对她有大恩,她要越过周昌才能对刘如意与戚姫下手。
吕后盯上了赵地,这片肥沃的土地如果并入中央朝庭,那么朝庭就能彻底稳住,反之,如果刘如意长大。
再是个优秀的王,她儿子刘盈这样子,到时候她再年老,这让她睡不好觉,还有戚姫,她必须死,才能解她心头多年憋闷之气。
未央宫的兰池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吕雉冷峻的面容。她目光落在面前的地图上——赵地,富庶辽阔,兵精粮足,如今却由那个贱人的儿子刘如意占据。
“陛下驾崩前,特意让周昌去赵国为相,就是为了防我。”她冷笑一声,眉目俱冷。
审食其低声道,“太后,周昌当年力保太子,对您有大恩,若直接对他下手,恐遭非议……”
吕雉缓缓抬眸,声音很冷,“恩情?呵,他保的是刘盈的太子位,不是我的命。如今刘盈懦弱,若让刘如意在赵地坐大,日后必成祸患。”
她指尖重重按在邯郸的位置上,一字一顿,“赵地,必须收回。刘如意,必须死。”
——
魏倩得知消息的时候,正在与萧何商量功臣阁的事,萧何对功臣阁其实很是高兴,他老了,精力不济,看奏折看了会就头疼,但要他建这个就很好了。
“魏相的想法很好,如今帝业已成,建此阁,既可彰显功绩,又能安定人心。”
魏倩却不只打算建功臣阁,“不瞒萧相,我还想建烈士碑。”
“烈士碑?”
魏倩点头,这是顺带的,就在功臣阁广场上,竖一个大碑,为昔日战场而死只能就地掩埋的兵士们留个纪念。
“昔日楚汉相争,多少将士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甚至连姓名都无人记得。他们虽非王侯将相,但若无他们浴血奋战,何来今日大汉?”
萧何沉默,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战场上的尸山血海——那些无名士卒,倒在泥泞中,再也没能爬起来。
“魏相想如何做?”
魏倩指向图样,“就在功臣阁前的广场上,立一座巨碑,刻上敬马革裹尸的同胞们,烈士英雄,永垂不朽,供后人祭奠。天地英雄气,需要被歌颂,不止是王侯将相,还有那些前赴后继在战场赴汤蹈火的人们。”
“魏相啊,这个算不算夹带私货?”萧何想了想,“无妨,我这把老骨头,不怕事。”
“萧相大义,这千秋功业,舍您其谁!”她大吹彩虹屁。
然后有人来报,萧何收到了吕后召赵王回长安的旨意,与魏倩面面相觑。
萧何叹了一口气,“魏相,为人臣,君王的角逐就别管了,明哲保身。”
魏倩点了点头,这个真管不了,她要管吕后绝对不是以往的小打小闹,一个开大的太后,对她来说还是太危。
她不作这个死,她与戚夫人不熟。
第122章 忠臣皇帝,这就是权力……
不久,长安使者至赵,宣读诏令,“皇帝思念幼弟,特召赵王入京觐见。”
周昌立刻警觉,沉声道,“赵王年幼,路途遥远,恐染风寒,臣请代王入朝。”
使者面露难色,“这是太后的意思……”
周昌冷笑,“先帝遗命,命我辅佐赵王,若赵王离国,出了差错,谁来负责?”
使者无奈,只得回禀吕雉。
吕雉站在殿内,案上有一奏折,那是从赵国送来的奏报——赵王刘如意勤习兵法,周昌辅佐有方,赵国仓廪充实,民心安定。
她的目光渐冷。
“如意……戚姬……”
这两个名字像毒蛇般缠绕在她心头多年,当年刘邦宠爱戚姬,差点废了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若非周昌在朝堂上以死相谏,甚至不惜触怒刘邦,直言“臣期期不以为可”,太子之位早已易主。
周昌对她有大恩。
可如今,他却成了她最大的阻碍。
邯郸,赵王宫内。
十岁的刘如意正在习剑,周昌站在一旁,眉头紧锁。自刘邦驾崩后,他日夜警惕,生怕吕后对赵王不利。
“相国,您为何总是忧心忡忡?”刘如意收剑,天真地问道。
周昌勉强一笑,“大王年幼,臣只是担心国事。”
他望向长安方向,心中暗叹,“先帝托付我保护赵王,可太后……岂会善罢甘休?”
数日后,第二道诏令下达:“周昌辅佐赵王有功,特召入长安,加封御史大夫。”
这一道调令,若周昌抗旨,便是大不敬;若他离赵,刘如意便再无屏障。
邯郸城内,周昌攥着诏书,手指微微发抖。
“太后这是要,要逼我离开赵王。”
他沉默良久,最终长叹一声,对刘如意深深一拜,“大王,臣,臣不得不去长安了。”
刘如意不解,“相国为何要走?”
周昌苦笑,“臣若不去,便是抗旨,恐连累赵国。”
他紧紧握住刘如意的手,“大王切记,无论长安来何诏令,绝不可独自入长安!”
周昌入宫述职,跪拜行礼。吕雉端坐于上,缓缓开口,“周相国,赵地治理有方,朕心甚慰。只是如意年幼,久居藩国,朕甚思念,不如让他回长安小住?”
周昌面色一沉,立刻叩首道,“陛下,先帝临终前嘱托臣辅佐赵王,臣不敢懈怠。赵王年幼,若离封国,恐生变故!”
吕后眉目俱是冷色,“周相国,你是在教朕做事?”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