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农具,百十头耕牛,想想做梦都能笑醒!
被派来送东西的人,还是周大人家中子弟,想到长辈的吩咐,心里更确定了。
纪县令就是后台人脉。
否则衙门怎么那么快松口,还给这么多东西。
最重要的是。
纪县令今年的年底考核,最终成绩并非上等。
而是上上。
四善三最。
七条全部过关!
而全部过关的人,则会被标记为上上。
换句话说,纪楚今年的考核成绩为满分!
整个曲夏州,历来能得满分的人屈指可数。
纪楚却偏偏拿到了,听说还是知州跟户司主事,吏司主事同时点头。
衙门上下看到考核文书,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还有人傻乎乎地问:“那纪大人是不是不会被调走了?”
“肯定不会!”
“太好了!纪大人不会走,我要赶紧把好消息告诉爷奶爹娘。”
“我家也是,我家婆娘天天发愁,就怕纪大人被调走。”
“就连我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23-30(第3/30页)
儿子也是,日日都问呢。”
看着衙门众人全都不设,来送东西的差役们摸不着头脑。
你们家长官,真的有这样好?
等吃着县令夫人备下的热腾腾饭食,这些州城来的差役们算明白了,人家长官就是好,县令夫人也想着大家。
谁不想在这种长官手底下当差啊。
可纪楚还在等其他书信。
那送信的人拍了拍挠头。
他只顾着考核文书,忘了另一封吏司的信件了。
范师爷,马书吏,宋书吏全都看过去。
吏司?
他们大人什么时候又跟吏司打交道了。
纪楚也不是故意卖关子,而是这事最好办成了再说,省得让大家再失望一场。
李师爷同样上前,他同样想知道事情办成了没。
打开吏司的文书。
上面的内容让纪楚长舒一口气,明显高兴不少,他把信件递给李师爷众人,开口道:“吏司同意,安丘县衙门再设官职了。”
什么?!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范师爷。
他最喜欢当官,也最爱当官。
去年那会,就想靠着纪大人当上县丞。
但之后吏司给驳回了,好在纪大人没有夺他的权,反而重用他,虽说心里还有期待,却也没多想。
毕竟都当这么多年师爷了,都快习惯了。
可现在猛然得知,纪大人还在暗暗帮他们求官,岂能不激动。
“同意安丘县再设县丞,主簿,典史三职,其他杂职官,及吏书,差役,均听县令调配,不必再报。”
三个职位!
还是官职!
不仅如此,下面的杂职官也能再设!
这对整个衙门的人来说都是好事。
别说他们欣喜若狂,就连州城来的差役们都羡慕。
如果要类比的话。
那县里的县令,县丞,主簿,典史都是正经的官员,属于有编制的“官”。
以前安丘县只有一个县令是官,其他人呢?
什么也不是!
甚至只算临时工,因为实际操持县丞,主簿等职的人都没有编制,下面的人就没有了。
现在再设三个官职,就能往下面设正经的事业编跟合同工了。
比如三班六房众人,都能该给事业编给事业编,该给合同给合同。
下面的人都能有保障。
那被任命为县丞,主簿,典史的三人,更是一步登天,从百姓的身份,直接转为官。
即使是不入流的小官,那也是个官啊。
纪大人暗地里帮他们运作这些事,就是为他们前程考虑,为他们将来考虑。
范师爷都要哭了。
实际上他已经哭了。
十几年勤勤恳恳做事,终于有回报了啊。
纪楚也没让他失望,开口道:“范县丞,以后可要继续为百姓当差,务必恪尽职守,不可懈怠,否则本官还会上书换个人来做的。”
后面既是玩笑话,也是警醒范县丞。
范县丞立刻答:“纪大人,在您手下做事,下官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他以后就是正儿八经管着本县粮马的官了,这事他绝对办得妥当。
满脸期待的马书吏,还有笑着的谢书吏,两人分别是典史跟主簿。
马典史主管缉盗监狱,依旧是跟着范师爷做事,也是他习惯的,能当官他就很满足了,根本不计较官大官小。
谢主簿则有些意外,他之前都在农务上忙得多,怎么一下子提拔成主簿?
这点马典史开口道:“你做事更细致,而且对民生了解更多,纪大人让你来做,不奇怪的。”
他们所做之事,纪大人都看在眼里,根本不用担心其他。
不过纪楚还是看了看李师爷。
李师爷微微点头。
他是唯二知道纪大人再次写信给州城吏司的人。
甚至信件都是他递出去的。
主簿的位置,他不是不能做。
而是他不想做。
李师爷跟纪楚是同乡,跟随他而来做幕僚。
以后会随着纪大人的升迁变动。
他有预感,纪大人的未来绝对不止在安丘县。
纪楚朝他笑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刻衙门其他人,已经在欢呼了。
临到年末,竟然还有这样的好消息。
以后他们就是衙门正式的人了,纪大人一直都想着他们。
这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跟着纪大人做事,果真是极好的。
冷静过后,范县丞,谢主簿,马典史带着众人再次拜见县令大人。
明年他们肯定会竭尽全力帮县令大人做事,绝不会有一丝一毫懈怠!
如此知遇之恩,必然粉身相报!
纪大人考核得上上。
他们得官职。
安丘县衙门也算双喜临门吧?
第24章
安建三十一年冬。
十一月之前, 安丘县衙门今年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天气逐渐寒冷,除了在外巡查的范县丞之外, 多数人都在做些文书上的事。
而衙门众人的差事,也趁着这个时间重新分配。
县令自不用说。
李师爷作为他带来的师爷, 地位超然, 衙门大小公文都要过他的手。
下面则是范县丞,谢主簿, 马典吏。
其中三班捕快由马典吏来管,再往上是范县丞, 城门的守卫,以及跟守备军的交接,都由他来做。
六房则由谢主簿主管,下面的吏户礼兵刑工各设一房吏。
宋教谕那边情况不变,手底下的十二个夫子也设了正式编制。
以上这些人,全都是衙门正式“员工”了。
有名册有聘书, 还登记在吏房的名册当中。
再往下各级书吏, 差役则各有不同。
不过经过这样梳理, 每个人的职责俸禄全都明了。
纪楚额外再加了每年年底的补薪。
总之一句话,跟着纪大人做事, 绝对不会吃亏。
没看大家最近做事更有劲了。
那范县丞对纪大人更是服服帖帖, 以前做事就用心, 如今更是如此。
他这人确实爱权, 以前也怕纪大人跟他争。
现在则完全不同。
谁家上司会抢下属的权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穿越当县令》 23-30(第4/30页)
啊, 他做好自己的事就行。
其他人更不用讲
宋教谕也是个例子,自从他三叔回州城之后,再次跟他强调, 让他跟好纪县令,不要管县里其他人怎么想。
事实上,县里那些大户也已经服气了。
这一年里,他们也沾了不少好处,肯定乖巧。
就算是家里孩子没考上县学的,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如今县里读书风气截然不同,而且他们也看到前七十人的文章,确实比他家孩子有可取之处。
只用一年时间,纪县令这个刚刚做官的年轻人,就让上下臣服。
这也意味着,开年之后,他可以做更多事了。
不过在年前,他还有另一件事要忙。
忙着准备聘礼。
虽说自己跟娘子补办的婚礼,只请了身边人,可他还是要认认真真准备。
这让纪楚想到原身这桩婚事。
说起来,原身跟乐薇订的是娃娃亲。
陶家就住在纪家隔壁村子,平日其实并无往来,只是纪楚父亲在陶家村做事的时候,听说陶家又生了五闺女,婆婆不想要了。
纪老爹向来心慈,听到这话万般不忍,原本是想抱到自家去养,但他家那几年也艰难,只好作罢。
之后是纪楚母亲提议,要不然订个娃娃亲,他们家挤下来口粮送过去。
说白了,纪家夫妇两人就是于心不忍。
纪楚比陶乐薇大了四岁,年纪正相当。
事情同陶家说了之后,那陶家母亲一口答应,毕竟是自己女儿,她求了婆婆同意。
两人婚事算是定下。
之后每月纪家都会省下粮食送过去,虽说大家日子都过得艰难,倒真的保住女娃娃的性命。
甚至连乐薇的名字,都是请纪家族老起的。
毕竟纪家也有读书人,起的名字也好听。
只是纪楚之后出去求学,两人鲜少见面。
等纪楚慢慢长大,读书的本事显出来,陶乐薇在家中日子也逐渐好起来。
纪楚考上举人那年虚岁二十五,陶乐薇也有二十一。
按照原本的打算,不管这一届考没考上,都会成亲。
再之后就是纪楚中举,恰逢朝中变故有了官职空缺。
这才了匆匆上任的事,以至于跟娘子的婚事也没好好办。
这些事如今的纪楚也知道。
但细细想来,就知道乐薇前些年过得必然不算好。
她人很聪明,话却不多。
跟着上任之后,做事认真却不邀功,日渐相处下来,如今的纪楚也认定她是自己的妻子。
既然是妻子,就要好好相待。
虽说家里的聘礼早就备好,但远在千里之外,也弄不过来。
他只让家中寄来婚书八字,再加上在安丘县置办聘礼,全了所有的礼数。
这些事还请了过来人李师爷跟李娘子帮忙。
他们两个年岁长些,知道怎么操办。
李娘子一边采买一边道:“两人日子都过一年了,还要补办婚事,楚哥儿可真有心。”
说罢赶紧改口:“纪大人真有心。”
纪楚笑道:“没事,私下怎么称呼都行。”
他们毕竟是同乡,以前李师爷跟李娘子都喊楚哥儿的。
不过李师爷还是让娘子改口,然后认认真真帮忙置办。
“准备时候吃喜酒?”李娘子问道。
纪楚想了想:“腊月二十二封印,定在腊月二十八吧,找人算了,是个好日子。”
一听就知道,这是纪楚早就想好的。
李师爷夫妇点头应下。
李娘子帮忙置办完聘礼,还去找陶乐薇缝嫁衣。
陶乐薇一针一线做得认真,李娘子忍不住调侃:“都做一年夫妻了,怎么还这样害臊,新婚夫妻也就你们这热乎劲。”
一年夫妻?
陶乐薇欲言又止,倒也没有。
李娘子看出什么,震惊道:“那你们?”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