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傍晚时分,所有输液都已经结束,医护们用垃圾袋收好所有的输液器、一次性输液针头等等,准备吃晚饭。
医护们婉拒李知州一起回府衙吃晚饭的邀请,带着赵凝离开城西病区,径直出城回到临时停车区。
赵凝跟着结束治疗的医护们脱掉防护装备,塞进超大垃圾袋,洗手消毒,回到车上补充水份。
每个人渴得五分钟喝完两瓶饮料,然后努力深呼吸。
正在这时,远远看到一辆马车驶来,越来越近才发现,车夫旁边坐的是小葛警官,特别热情地招呼:
“廖医生,肖护师,大家吃晚饭啦!”
每个人都累得不想动,挥手意思一下。
很快,小葛警官和车夫抬着一个大竹筐走过来,给每个人发特供盒饭。
廖医生这人吧,长得很有特色,像某动画电影里的人物,平时说话走路都慢吞吞,特别符合内科医生的刻板印象,但工作时处理事情的速度飞快。
高强度工作这么久,整个人处理余电状态,慢慢伸手接过盒饭,慢慢打开,慢慢拿筷子,慢慢吃……
卢芳也没好到哪里去,但疑问还是要提的:“食堂大厨在哪儿做的饭啊?总不能在城外搭土灶台吧?”
小葛警官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你们不知道吧,食堂大厨报名,在食堂进修的大郸厨子也跟来了。”? ? ?
大家一脸懵,不是,滑州城是什么好地方吗?连大郸厨子也跟过来? !
“李知州知道大厨们也来,派人把他们安排在滑州城内最大的羊饭店,给我们准备一日三餐,幸亏大郸厨子们,一个下午就理顺了,才能按时出晚餐。”
小葛警官光顾着显摆,冷不丁看到离自己最远的一名医护,吓得直接弹了起来:“不,不对,她不是那什么郡主还是公主来着?”
魏璋一记眼刀Biu过去。
小葛警官立刻闭嘴,默默过去递了一份盒饭。
魏璋吃完自己的,往大竹筐里瞥了一眼:“怎么还剩这么多?天气这么热容易坏啊。”
“大厨说大家太辛苦了,按每人两份盒饭准备的。”小葛警官自己也要吃两份。
医护们吃完一份发现,再吃一份嫌多,吃一份半刚好,在滑州城这样的地方浪费粮食太可耻了。
卢芳提议:“这样,我们两人吃一份,剩下没动的送到城西病区,给那里的太医和医师们当宵夜。”
本来是要留人值夜班的,但太医和医师们坚决不同意,所以大家才能一起离开。
“也行,”魏璋吃饱后,把大竹筐抬上车,从车夫手里接过马鞭,戴上口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们医院又穿了》 140-145(第5/10页)
“我去去就来。”
于是,城西病区的太医再次听到马车声,出去察看时,意外见到魏璋赶马车,瞬间又惊到了,他这也太熟练了吧?
魏璋搬下大竹筐,招呼道:“飞来医馆的盒饭,你们尝尝?”
太医才三个人,盒饭倒有十份。
魏璋向里面招呼:“滑州城的医师们,都来尝尝飞来医馆的盒饭。”
呼啦啦一下,医师们都出来了,望着从未见过的浅黄色饭盒,既期待又无措地搓搓手:“这……怎么好意思?”
魏璋给每个人都分了一份,然后拿出垃圾袋:“趁热吃着才香,吃完把筷子盒子都扔进来。”
饭盒一打开,食物的香气就直扑鼻尖,太医也好,医师们也好,接过筷子就大吃起来。
飞来医馆的物品真是件件神奇,明明累得好几天都没胃口,也刚吃过晚食,闻到食物的香气瞬间就饿了,一筷子入口,立刻感叹怎么能这么好吃?
十分钟后,吃得特别干净的饭盒和筷子都扔进垃圾袋里。
魏璋一点都不奇怪,听大厨说,高强度工作压力、出汗多的人,就是更喜欢重口味的饭菜,这是生理性需求。
魏璋带上马车向他们挥了挥手:“辛苦了。”
“有劳!”太医和医师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又能再撑三日。
魏璋赶着马车回到城外,把马车和竹筐还给车夫。
就在大家讨论该怎么洗漱时,李知州骑马赶来,郑重其事地邀请大家去滑州城内最大的旅店滑州驿休息。
如果是平时,大家肯定拒绝,但天气热又出了不知道多少汗,不洗澡实在不能忍。
于是,魏璋带领医护们道谢,入住滑州驿,发现呼吸科的医护们已经入住,大家热情地打扫呼,进入厢房后发现大浴桶时,每个人都喜出望外,太好了!
……
李知州安排医护们入住后,又赶回府衙,府衙后面的大校场,已经临时辟为风寒治疗区。
染上风寒高热、咳嗽不止的滑州医师、保护太医们的捧日军以及其他冒雨奔波的府衙差役,全都住在这里。
呼吸科的医护们中午到达后,同样是编号牌条,检查病人情况,听肺部呼吸音、判断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
全都排查一遍后才下医嘱,给退热药,给抗生素治疗。
感染风寒的病患数量远低于城西的伤寒病区,所以,一下午的时间,所有治疗全都结束。
退热药使用后一身大汗,立刻退热。
第一次使用抗生素的病患们,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傍晚时分,咳得几晚睡不着的病人们,吃过晚食,喝过水,又按要求吃了止咳药水,只觉得咽喉清凉呼吸畅快,一个个倒头就睡。
李知州回到府衙去校场时,就听到此起彼伏的呼噜声。
正在这时,管事匆匆来报:“李知州,国都城的稳婆,太医院孟太医又领了一批人过来援助,还带了许多草药。”
“他们说是因为马车比不上大铁马,所以来迟了。”
李知州痛快地长舒一口气,早晨还觉得自己这个知州要到头了,只是短短的一天时间,因为飞来医馆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走,把他们都领入城,同住旅店,看飞来医馆如何安排?”
“是!”管事带人出去。
李知州走回书房,毫无形象可言地摊开在地榻上,激动地大喊:“太好了!太好了!太好了!”
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
滑州驿是大郸的官方馆驿,平日招待来往的各级官员,设施和服务都是滑州地界最好的。
夜幕降临,医护们舒服地沐浴过后,虽然累但睡不着,于是三三两两窝在厢房内闲聊。
没多久,滑州府衙管事又送来了国都城的稳婆,太医孟鸿才和学生们。
稳婆们入住后,就急着找老师,谭主任和裴莹干脆给她们排好了接下来七天的悲田坊值班表。
既可以让悲田坊的稳婆们休息几日,又能让接生这项大事高效地进行。
相形之下,太医孟鸿才和学生们就有些尴尬,他们主学外科,但很明显的,滑州城的病患们主要是内科,不怎么需要用刀针。
所以他们一时不知道找呼吸科还是消化科。
刚好两科的医护们聚在一起聊天,讲到支撑到现在的滑州医师和太医们,干脆给他们也排了工作表,明天开始给滑州城百姓们义诊。
据医护们的观察,滑州城连续大雨和抗洪,随行的捧日军也好,共同守城的百姓也好,身上的外伤都不少,现在天气炎热不及时处理伤口,后果会很严重。
孟太医的眼睛忽然就亮了,刚好带学生们动手,毕竟实践积累是成长最快的路径。
未来几天的安排结束,医护们放心地回房休息,明天只会更加忙碌。
……
景佑元年四月初八这天对滑州城百姓而言,宛如话本子里的天降神明拯救苍生。
先是飞来医馆的大铁马一辆又一辆,停在城西门外,走出一身白衣的飞来医馆医仙们,他们分头去了城南悲田坊,城西伤寒病区和府衙大校场。
百姓们知道这三个地方有什么人,这些人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和孩子,这些日子的担惊受怕,惴惴不安,到傍晚时分都成为过去。
飞来医馆的医仙们,用堪称鬼神之技的医术,和前所未见的法器。
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先是悲田坊传出二十位“母子/女平安”的好消息,震惊了整个滑州城的百姓。
以往是一脚踩进鬼门关的临盆,怎么能如此顺利和平安?
紧接着,在城西负责清扫的杂役又传出消息,伤寒病区的病患们都用了飞来医馆特有的药物,便血的人少多了,高热的也在退了,虽然很多人浑身疹子但精神变好了。
最后是府衙大校场外,频繁的咳嗽声少了许多。
一时间,百姓们提到嗓子眼的心默默落回胸膛,这还只是第一天,还有明天和后天,虽然此前根本不敢这么想,连梦都不敢做,可眼下怎么就成真了?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城东关闭多日的医馆就开了,挂出义诊的旗幡,是擅长刀针的孟太医和学生们,给这些日子受伤的百姓们处理伤口。
这让多日没有医师开诊,有病痛全靠忍的百姓们惊喜连连。
没多久,百姓们就在医馆外大排长队,同时看孟太医的手段,判断自己要不要继续等。
事实是,擅长刀针绝不是乱吹的,孟太医和学生们出手就知有没有。
于是,等看病的百姓越聚越多。
没关系,孟太医又请人在医馆外摆了许多矮几,增设看病位,毕竟学生多,摆得开。
百姓们一看更高兴了,滑州城的生活忽然就有了盼头。
第143章
滑州城东的医馆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们医院又穿了》 140-145(第6/10页)
十个诊位, 按病情严重程度给百姓拿号牌排队;隔壁的药铺按孟鸿才的药方给百姓抓药,或者给外伤用药,都免费。
而城南的悲田坊, 留守值夜的稳婆们不仅盼来了飞来医馆的医师们,还意外看到了一大群从国都城来的稳婆。
详细的交接班以后, 忙碌了整整十六个日夜的滑州城稳婆们, 意外得到了三日假、额外的食物和干净的水,以及李知州特别下拨的接生费。
但她们看着分发给自己的物资时,第一反应不是道谢,而是怀疑这一切都是累极了的美梦。
国都城稳婆沈氏, 与滑州城的几名稳婆相识, 见她们都站得一动不动、满脸茫然的样子,赶紧小声提醒:“道谢啊……”
稳婆们如梦初醒:“多谢!”行礼后领着各自的吃食和水,走出悲田坊却看到更加意外的惊喜,有马车可以载她们回家。
天爷啊!如果这是一场梦就别醒了!
而滑州府衙后面的大校场, 一大早的惊喜也不少,都说“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 尤其是战力很强的捧日军们。
最近几日发热的、咽喉肿痛的、咳嗽咳痰的……抗洪时有多勇猛,病倒时就有多惨烈。
此前,李知州望着爬不起来的捧日军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是陛下的近卫,倘若折损在滑州可如何是好?
幸好有飞来医馆!
一大早,呼吸科医护们到达滑州府衙,与李知州、管事和主簿们打过招呼,直奔校场的呼吸病区查房。
首次使用抗生素的效果确实非常惊人,捧日军也好,滑州感染风寒的医师们也好,不到20小时,精神状态截然不同,只要继续治疗,就能很快康复。
但有个人例外,捧日军指挥使杨功高热不退,呼吸音弱,咳痰铁锈色,整个人像煮熟的螃蟹一样红,皮肤上还有出血点。
不仅如此,杨功的扁桃体和悬雍垂肿胀得厉害,几乎要把咽部都堵死了,扁桃体表面有分泌物。
呼吸科大耳朵“胡图图”医生收了听诊器,盯着杨功发绀的嘴唇和指四颜色,从背包里拿出血氧仪夹在杨功的食指上,显示血氧89 。
胡图图医生拿出手机:“黄工,麻烦你到滑州府衙后面的校场设临时医院,带上发电机、氧气瓶和心电监护仪。”
手机传出黄工的回答:“好嘞,可是从城西门到府衙怎么走?车能不能开进去?”不然搬那么多仪器够呛。
胡图图找到李知州,忽然意识到不知怎么称呼地方官,憋出一段话:“呃……这位大人,杨功病得严重,我们需要在这里建临时医院,有大型设备要搬过来。”
“不知您能不能让人把城中的主路清出来,我们的车要开进来。”
李知州只听懂了“病得很重”,完全不明白“”临时医院、大型设备和车开进来”是怎么回事。
呼吸科医护的大郸话学得都不错,但架不住李知州对飞来医馆的事物毫无概念,沟通得非常费力。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